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那场体彩骗局尽管在千里之外,可我们还是像吃了只大头苍蝇,恶心了好多天。为何同此愤怒,同此恶心,政府、国家的公信力受到了损害。“我们还可相信谁?”这就是一证。公信心,把五湖四海、长城内外的公众连在一起。
体彩,是国家的体彩,体现“国家意志”的除了体彩“法规”,就是那些代表政府参与的管理人员、公证人员的管理。他们认清了那场骗局的恶劣后果吗?认清了他们玩忽职守的低劣表现了吗?怕是未必。一个“太”字,露出了他们的心态。中央电视台记者问他们,管理人员不到场,身份证不留底,这正常吗?这是明明白白的极不正常,他们却说不太正常。正常是正常的,不太正常而已。这个“太”字把他们至今还想文过饰非的尊容画了出来。
“太”是什么?比大还多一点,这点不得了,就大到了极点。太就是老大,就是第一。太古,就是人类最古老的时代;太极,就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太皇太后,就是皇帝老儿的祖宗。我们常说的“太好了”,那是好得不能再好了。所以,这个“太”字是不能随便用的,该“太”才能“太”。
可是,有些人用这个“太”字相当奢侈,动不动就是一个太。不是在亲朋好友的圈圈里,也不是酒精发作有点失态,而是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众目睽睽之下。你看,一个地方的领导为什么不执行国家的规定,回答是:执行得不是太严格。另一个地方水利建设搞造假工程,几千万元的投资扔在了水里,问对工程负有监管责任的领导怎么监督管理的,答曰:我们的工作做得不是太好。又一个地方国道上乱收买路钱,问当地交通部门的领导为什么不加以废除,答道:我们废除得不是太坚决。此外,还可听到诸如“不是太认真”、“不是太圆满”、“不是太到位”、“不是太负责”等等说法。
在大学里,读过语法修辞。好像课堂上,还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专著里,都没有对这种语言现象专门做过分析。看来语法也得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生气,乃至落伍了。不揣冒昧,试析一二:“不是”,先来一个否定,顺着你的口气给你的发问一个满意的回答,我的态度是挺诚恳的。接着来个动词,“做”是做的,“执行”是执行的,“废除”是废除的,我们不是阳奉阴违,是有动作的,否定之后接着肯定,这还比较直露。妙就妙在后面一个“太”字,一个顶级的形容词或动词上,认真还是认真的,负责还是负责的,不过不是太认真、太负责,欠缺在一个太字上,这等于什么也没有承认,既表扬肯定了自己,又推掉了责任,真是妙不可言。
为何有些人青睐这个句式,喜欢上这个“太”字?不能妄加猜测,或一人所用,后加仿效?或这是个挡箭牌,效果不错,心领神会?有一点可以提一提,或许与其中奥秘有关。一个地方出了问题,接受新闻记者访谈的,有的是下级的下级,有的虽级别较高却是副的或秘书长之类。小煤窑治不了,乱收费治不了,几千万上亿的工程泡了汤,一个下级的下级、一个副职、一个秘书长怎么能担当得了,即席采访又不能开会统一口径,还是说点不痛不痒的话好,搪塞过去就好。明里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暗里肯定自己表扬自己,或许还能得到赞赏。
用这个句式,说这个太字,并非局限在新闻记者的访谈里。如果你是党员,尤其是机关里的党员,或许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组织生活会上,也可以领略到这个句式、这个“太”字的神韵。你可以听到诸如“我学习不是太认真”、“工作不是太负责”、“抵制不正之风不是太坚决”之类的话。有的不用“太”用“很”,不是很认真,不是很负责,不是很坚决,异字同功。这样的句式、这样的太字说多了,有些人一听到就闭上眼睛。有个问题还可探讨的是,这个句式、这个太字的互动,是“焦点访谈”刮到组织生活会上的,还是组织生活会刮到“焦点访谈”上的?
一个“太”字掉进了文过饰非的泥淖,可惜可惜!大家应该把它拉起来。
体彩,是国家的体彩,体现“国家意志”的除了体彩“法规”,就是那些代表政府参与的管理人员、公证人员的管理。他们认清了那场骗局的恶劣后果吗?认清了他们玩忽职守的低劣表现了吗?怕是未必。一个“太”字,露出了他们的心态。中央电视台记者问他们,管理人员不到场,身份证不留底,这正常吗?这是明明白白的极不正常,他们却说不太正常。正常是正常的,不太正常而已。这个“太”字把他们至今还想文过饰非的尊容画了出来。
“太”是什么?比大还多一点,这点不得了,就大到了极点。太就是老大,就是第一。太古,就是人类最古老的时代;太极,就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太皇太后,就是皇帝老儿的祖宗。我们常说的“太好了”,那是好得不能再好了。所以,这个“太”字是不能随便用的,该“太”才能“太”。
可是,有些人用这个“太”字相当奢侈,动不动就是一个太。不是在亲朋好友的圈圈里,也不是酒精发作有点失态,而是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众目睽睽之下。你看,一个地方的领导为什么不执行国家的规定,回答是:执行得不是太严格。另一个地方水利建设搞造假工程,几千万元的投资扔在了水里,问对工程负有监管责任的领导怎么监督管理的,答曰:我们的工作做得不是太好。又一个地方国道上乱收买路钱,问当地交通部门的领导为什么不加以废除,答道:我们废除得不是太坚决。此外,还可听到诸如“不是太认真”、“不是太圆满”、“不是太到位”、“不是太负责”等等说法。
在大学里,读过语法修辞。好像课堂上,还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专著里,都没有对这种语言现象专门做过分析。看来语法也得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生气,乃至落伍了。不揣冒昧,试析一二:“不是”,先来一个否定,顺着你的口气给你的发问一个满意的回答,我的态度是挺诚恳的。接着来个动词,“做”是做的,“执行”是执行的,“废除”是废除的,我们不是阳奉阴违,是有动作的,否定之后接着肯定,这还比较直露。妙就妙在后面一个“太”字,一个顶级的形容词或动词上,认真还是认真的,负责还是负责的,不过不是太认真、太负责,欠缺在一个太字上,这等于什么也没有承认,既表扬肯定了自己,又推掉了责任,真是妙不可言。
为何有些人青睐这个句式,喜欢上这个“太”字?不能妄加猜测,或一人所用,后加仿效?或这是个挡箭牌,效果不错,心领神会?有一点可以提一提,或许与其中奥秘有关。一个地方出了问题,接受新闻记者访谈的,有的是下级的下级,有的虽级别较高却是副的或秘书长之类。小煤窑治不了,乱收费治不了,几千万上亿的工程泡了汤,一个下级的下级、一个副职、一个秘书长怎么能担当得了,即席采访又不能开会统一口径,还是说点不痛不痒的话好,搪塞过去就好。明里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暗里肯定自己表扬自己,或许还能得到赞赏。
用这个句式,说这个太字,并非局限在新闻记者的访谈里。如果你是党员,尤其是机关里的党员,或许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组织生活会上,也可以领略到这个句式、这个“太”字的神韵。你可以听到诸如“我学习不是太认真”、“工作不是太负责”、“抵制不正之风不是太坚决”之类的话。有的不用“太”用“很”,不是很认真,不是很负责,不是很坚决,异字同功。这样的句式、这样的太字说多了,有些人一听到就闭上眼睛。有个问题还可探讨的是,这个句式、这个太字的互动,是“焦点访谈”刮到组织生活会上的,还是组织生活会刮到“焦点访谈”上的?
一个“太”字掉进了文过饰非的泥淖,可惜可惜!大家应该把它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