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月的两个节气是小暑和大暑。
小暑:热气犹小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这是唐代元稹的《小暑六月节》中的两句诗,意思是,突然暖暖的热风到了,原来是循着小暑的节气而来。竹子的喧哗声表明大雨即将来临,山色灰暗仿佛已经听到了隆隆的雷声。
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即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
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也很热。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
民谚
小暑的到来,标志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农谚有“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的说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故农谚又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说法。
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例如民谚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经验总结。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
表示小暑节气下雨打雷对未来天气的指示性意义的气象谚语还有:“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比如:“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
习俗
小暑食新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小暑黄鳝赛人参
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养生
心态平和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夏季,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心烦意乱。中医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意思是心神受损必涉及其他脏腑。因此,小暑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不管天气如何炎热,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保护肠胃
《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有这样精辟的论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饮食过量,就会损伤肠胃。
夏季是消化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
夏季饮食不洁是引起腹泻、痢疾等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泻,重者出现昏迷或死亡。
饮食偏嗜有过寒过热之偏、五味之偏。饮食偏嗜不但会导致营养不良,而且还能伤及脾胃以及其他脏腑。多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因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五味之偏是说人的精神气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对应五脏,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若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脏腑机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损伤内脏而发生疾病。
夏不坐木
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易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中老年人一定不要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椅上。
大暑:热气犹大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即大暑表示炎热至极。
气候
一般来说,在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气象上称为“炎热日”),中暑的人明显增多。而当日最高气温达37℃以上时(气象上称为“酷热日”),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又大,更令人感到闷热难当。长江沿岸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和重庆,每年的“炎热日”平均达17~34天之多,“酷热日”也有3~14天,因此,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时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思是: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常说“夏雨隔田埂”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民谚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如“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大暑热,秋后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
小暑:热气犹小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这是唐代元稹的《小暑六月节》中的两句诗,意思是,突然暖暖的热风到了,原来是循着小暑的节气而来。竹子的喧哗声表明大雨即将来临,山色灰暗仿佛已经听到了隆隆的雷声。
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即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
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也很热。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
民谚
小暑的到来,标志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农谚有“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的说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故农谚又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说法。
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例如民谚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经验总结。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
表示小暑节气下雨打雷对未来天气的指示性意义的气象谚语还有:“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比如:“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
习俗
小暑食新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小暑黄鳝赛人参
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养生
心态平和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夏季,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心烦意乱。中医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意思是心神受损必涉及其他脏腑。因此,小暑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不管天气如何炎热,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保护肠胃
《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有这样精辟的论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饮食过量,就会损伤肠胃。
夏季是消化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
夏季饮食不洁是引起腹泻、痢疾等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泻,重者出现昏迷或死亡。
饮食偏嗜有过寒过热之偏、五味之偏。饮食偏嗜不但会导致营养不良,而且还能伤及脾胃以及其他脏腑。多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因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五味之偏是说人的精神气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对应五脏,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若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脏腑机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损伤内脏而发生疾病。
夏不坐木
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易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中老年人一定不要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椅上。
大暑:热气犹大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即大暑表示炎热至极。
气候
一般来说,在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气象上称为“炎热日”),中暑的人明显增多。而当日最高气温达37℃以上时(气象上称为“酷热日”),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又大,更令人感到闷热难当。长江沿岸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和重庆,每年的“炎热日”平均达17~34天之多,“酷热日”也有3~14天,因此,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时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思是: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常说“夏雨隔田埂”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民谚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如“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大暑热,秋后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