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调研国内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环境监测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 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X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56-01
在我国环境监测实施的过程中,环境监测的数据和信息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质量、环境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以及政府环境决策的科学性。环境监测必须面对机遇与挑战,创新质量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加强自身质量建设,确保监测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1.中国环境监测管理面临的问题
环境监测工作在我国环境保护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在环境监测管理方面面临不少问题和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基层环境监测站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
我国现行环境监测工作主要由政府下属的机构承担,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行政化居多,因此现行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市场化环境监测机构的发展。随着环境质量的快速恶化,环境管理目标要求越来越高,监测任务和监测质量要求提高,而现有的环境监测站建设很难满足新的要求。这种情况在基层环境监测机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①现有的一些基层监测站的监测能力和数据质量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②部分基层监测站的仪器设备落后,严重影响环境监测工作;③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由于环境监测机构多从属于政府部门,环境监测机构没有自主的人事权,因此在环境质量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基层环境监测机构很难根据监测任务来调整监测人员的数量,提高监测队伍质量,以至于适应不了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要求。
1.2 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监测技术手段也得到快速更新。但与快速变化的环境质量相比,当前的环境监测质量精度有限,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①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落后,环境监测部门在前期通过相关的实验室资质认可评审后,对于后续的实际监测工作管理较为松懈,同时环境监测机构往往监测任务较重,为了完成任务,实际监测中无法切实有效地管理环境监测数据质量;②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人员素质各不一样。而在实际中,质量管理人员不仅要充分了解当前环境监测的最新技术、方法、设备及各种环境因子的达标标准,并且要熟悉质量管理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监测质量管理者个人的科学素质和工作能力较高。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质量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能力,因此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1.3 监测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制约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立体监测网络。但也应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监测人员状况已经成为制约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障碍。这些表现为:①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快速深化不适应。环境监测机构都是政府部门的下属单位,人员编制有限,而监测机构没有人事主动权。同时监测部门在用人方面没有竞争激励机制,人才进入较难,淘汰也较难,市场化因素缺失,因此这种用人机制根本留不住人才;②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随着环监测工作任务不断加重!而一个合格的环境监测人员需要多年的培训和实践#而目前由于环境监测机构的人员编制变动较少,再加上行政管理部门借调人员!使得监测单位的实际监测工作人数不能满足环境监测的目标#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随着环境质量快速恶化,环境监测任务数量级的增加!监测频次也成倍增加!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数量制约环境监测的发展。
2.环境监测管理探讨
2.1 建立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
环境监测是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通过快速发展,自动监测、生态监测、遥感监测、应急监测、实验室分析等手段更新快,监测领域也不断拓展,环境监测活动即具有社会公益性特点,同时具有行业特殊性,且涉及国家公共安全,满足行政许可法中相关规定,属于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应对监测机构实施市场准人和资质认证。建立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是指凡从事环境监测活动,向政府或社会出具对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具有证明作用的监测数据的环境监测机构,必须获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资质认定。经认定合格的单位,可在认定范围内从事环境监测服务工作。未获得监测机构资质认定的,所监测的数据不能应用于政府部门或社会服务。对获得认定的监测机构,需定期进行审查和监督,发现有未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从事环境监测活动,其至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可以取消其监测资质,以保证环境监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样一方面可以规范环境监测行为,对监测单位引入优胜劣汰机制,保证环境监测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各行业、企业、社会等环境监测单位的作用,共同参与环境监测工作,更好地利用监测资源为环境管理和社会服务。
2.2 形成环境监测资源和信息共享机制
研究界定各类环境监测工作的工作定位和责任,在政府所属环境监测业务机构和其他各类社会环境监测力量间合理分配环境监测任务、资金投入,明确各类监测机构参与环境监测服务的程序和规范。研究跨地区、跨部门监测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整体规划和布局环境监测网络,构建跨地区、跨部门环境监测资源共享平台,形成长效化环境监测信息交流与统一发布制度,提升环境监测服务效率。
2.3 营造环境监测服务市场
环境监测行业的市场基础是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需求量。环境监测数据需求非常广阔,如政府对环境质量的需求、环境保护部门落实各项制度对环境信息的需求、水利、海洋、渔业等部门对环境资源信息的需求、环境科研、环保产业、环境监督等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需求,另外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公众对于环境健康日益关注,社会对环境监测数据需求量也不断增大。
政府需加强对环保法和相应法规的实施,改变目前一些不合理环境监测运作方式,如排污状况监测,把现在由环境监测站对环境污染源监测向环保部门提供环境监测数据,转变成排污企业有责任定时向政府环保部门提供污染物排放数据,使之成为企业一项必尽的责任和义务。环保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由承担具体监测任务转向监督管理上,由社会性的监测服务机构承担日常的企业排污状况监测,从而营造环境监测需求市场。
2.4 制定环境监测市场管理政策
通过制定政策、规范环境监测市场行为。建立环境监测市场的准人、监督考核与淘汰管理机制,明确环境监测服务方被服务方的相关责任、义务和权利,从而规范监测市场行为。对不按市场规则办事的,制定管理和处罚措施,保證监测市场有序和公平竞争。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价格体系和环境监测服务收费政策,引导各种经济成分积极参与环境监测市场建设,增加环境监测投入,发挥行业、部门和社会监测力量的特长,形成技术互补、信息共享、降低成本、造福社会的良性效应。
2.5 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在环境监测方面,不管是行政性监测还是服务性监测,都有必要明确政府对环境监测的监督管理责任,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监督管理的技术支撑,是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和可靠的关键。
3.总结
依靠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环境监测的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有更高程度的保证,对环境评价和治理起到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 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X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56-01
在我国环境监测实施的过程中,环境监测的数据和信息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质量、环境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以及政府环境决策的科学性。环境监测必须面对机遇与挑战,创新质量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加强自身质量建设,确保监测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1.中国环境监测管理面临的问题
环境监测工作在我国环境保护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在环境监测管理方面面临不少问题和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基层环境监测站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
我国现行环境监测工作主要由政府下属的机构承担,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行政化居多,因此现行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市场化环境监测机构的发展。随着环境质量的快速恶化,环境管理目标要求越来越高,监测任务和监测质量要求提高,而现有的环境监测站建设很难满足新的要求。这种情况在基层环境监测机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①现有的一些基层监测站的监测能力和数据质量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②部分基层监测站的仪器设备落后,严重影响环境监测工作;③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由于环境监测机构多从属于政府部门,环境监测机构没有自主的人事权,因此在环境质量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基层环境监测机构很难根据监测任务来调整监测人员的数量,提高监测队伍质量,以至于适应不了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要求。
1.2 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监测技术手段也得到快速更新。但与快速变化的环境质量相比,当前的环境监测质量精度有限,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①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落后,环境监测部门在前期通过相关的实验室资质认可评审后,对于后续的实际监测工作管理较为松懈,同时环境监测机构往往监测任务较重,为了完成任务,实际监测中无法切实有效地管理环境监测数据质量;②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人员素质各不一样。而在实际中,质量管理人员不仅要充分了解当前环境监测的最新技术、方法、设备及各种环境因子的达标标准,并且要熟悉质量管理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监测质量管理者个人的科学素质和工作能力较高。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质量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能力,因此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1.3 监测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制约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立体监测网络。但也应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监测人员状况已经成为制约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障碍。这些表现为:①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快速深化不适应。环境监测机构都是政府部门的下属单位,人员编制有限,而监测机构没有人事主动权。同时监测部门在用人方面没有竞争激励机制,人才进入较难,淘汰也较难,市场化因素缺失,因此这种用人机制根本留不住人才;②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随着环监测工作任务不断加重!而一个合格的环境监测人员需要多年的培训和实践#而目前由于环境监测机构的人员编制变动较少,再加上行政管理部门借调人员!使得监测单位的实际监测工作人数不能满足环境监测的目标#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随着环境质量快速恶化,环境监测任务数量级的增加!监测频次也成倍增加!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数量制约环境监测的发展。
2.环境监测管理探讨
2.1 建立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
环境监测是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通过快速发展,自动监测、生态监测、遥感监测、应急监测、实验室分析等手段更新快,监测领域也不断拓展,环境监测活动即具有社会公益性特点,同时具有行业特殊性,且涉及国家公共安全,满足行政许可法中相关规定,属于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应对监测机构实施市场准人和资质认证。建立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是指凡从事环境监测活动,向政府或社会出具对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具有证明作用的监测数据的环境监测机构,必须获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资质认定。经认定合格的单位,可在认定范围内从事环境监测服务工作。未获得监测机构资质认定的,所监测的数据不能应用于政府部门或社会服务。对获得认定的监测机构,需定期进行审查和监督,发现有未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从事环境监测活动,其至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可以取消其监测资质,以保证环境监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样一方面可以规范环境监测行为,对监测单位引入优胜劣汰机制,保证环境监测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各行业、企业、社会等环境监测单位的作用,共同参与环境监测工作,更好地利用监测资源为环境管理和社会服务。
2.2 形成环境监测资源和信息共享机制
研究界定各类环境监测工作的工作定位和责任,在政府所属环境监测业务机构和其他各类社会环境监测力量间合理分配环境监测任务、资金投入,明确各类监测机构参与环境监测服务的程序和规范。研究跨地区、跨部门监测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整体规划和布局环境监测网络,构建跨地区、跨部门环境监测资源共享平台,形成长效化环境监测信息交流与统一发布制度,提升环境监测服务效率。
2.3 营造环境监测服务市场
环境监测行业的市场基础是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需求量。环境监测数据需求非常广阔,如政府对环境质量的需求、环境保护部门落实各项制度对环境信息的需求、水利、海洋、渔业等部门对环境资源信息的需求、环境科研、环保产业、环境监督等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需求,另外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公众对于环境健康日益关注,社会对环境监测数据需求量也不断增大。
政府需加强对环保法和相应法规的实施,改变目前一些不合理环境监测运作方式,如排污状况监测,把现在由环境监测站对环境污染源监测向环保部门提供环境监测数据,转变成排污企业有责任定时向政府环保部门提供污染物排放数据,使之成为企业一项必尽的责任和义务。环保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由承担具体监测任务转向监督管理上,由社会性的监测服务机构承担日常的企业排污状况监测,从而营造环境监测需求市场。
2.4 制定环境监测市场管理政策
通过制定政策、规范环境监测市场行为。建立环境监测市场的准人、监督考核与淘汰管理机制,明确环境监测服务方被服务方的相关责任、义务和权利,从而规范监测市场行为。对不按市场规则办事的,制定管理和处罚措施,保證监测市场有序和公平竞争。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价格体系和环境监测服务收费政策,引导各种经济成分积极参与环境监测市场建设,增加环境监测投入,发挥行业、部门和社会监测力量的特长,形成技术互补、信息共享、降低成本、造福社会的良性效应。
2.5 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在环境监测方面,不管是行政性监测还是服务性监测,都有必要明确政府对环境监测的监督管理责任,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监督管理的技术支撑,是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和可靠的关键。
3.总结
依靠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环境监测的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有更高程度的保证,对环境评价和治理起到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