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创设情境——引趣设疑,启迪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改进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措施。”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素材,创设问题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慣。
上述研究性学习的使用,由于生动、直观,易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诱发学生的研讨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把学习引入主题,给后面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2.探索主题——呈现过程,解释原理。
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希望自己或者把自己当做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在《原电池》教学中,教师可将课本演示实验设计成研究性实验,边讲边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做一做:(1)在50mL烧杯中注入0.01mol/L硫酸溶液约30mL,将锌片插入,学生可观察到锌片上冒气泡。(2)在50mL烧杯中注入0.01mol/L硫酸溶液约30mL,将铜片插入,学生观察到铜片上没有气泡。得出锌比铜易失电子,锌比铜活泼的结论,让学生写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将锌、铜片一端用导线连接后,再将两金属的另一端同时浸入该稀硫酸中,引导学生观察铜片上有气泡,若在锌、铜之间连一电流计,可看到电流计指针有偏转,结论是产生了电流。实验(3)的现象与实验(2)现象相矛盾,这时学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老师通过制造一些相互矛盾的表面现象,让学生在寻求矛盾的本质原因、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整理归纳,深化完善。
知识总结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再学习的过程,是从整体上去思考、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的较高阶段。让学生学会归纳,善于归纳,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智能、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并讨论后,初步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用PowerPoint制成课件投影:①有活动性不同的两电极;②有电解质溶液;③构成闭合线路。教师强调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用投影实物举例指出原电池的两电极可由:(1)较活泼金属和较不活泼金属;(2)金属和非金属;(3)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等构成。通过教师的指导、讲解、媒体的使用,学生感到对一些难懂的知识具体了、形象了、好懂了,有规可寻,对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会总结,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4.设疑思辩,解决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环境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诱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 在学生理解了原电池原理后,教师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做实验:没有钮扣电池的音乐卡为什么能产生音乐?西红柿、橘子或梨子电池为何产生电流?经学生思考、讨论后,以西红柿电池为例,可让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两个假设:(1)当西红柿中含盐酸溶液时;(2)当西红柿中含醋酸溶液时〕。然后,教师投影讲评,在学生认识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后投影出四个装置,让学生判断哪些可构成原电池,为什么可构成?如何利用一个化学反应(如2FeCl3+Cu=2FeCl2+CuCl2) 设计一个原电池?要求学生画出装置图,注明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写出电极反应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通过电脑逐步完成上述问题,为加深印象,还配了音乐。为了加强化学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可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成课件投影出:有人设计以Pt和Zn为电极原料,埋入人体中作为某些心脏病人的心脏起搏器的能源,它以靠人体内体液含有一定浓度的溶解氧、H+和Zn2+进行工作。请写出两极的反应式。待学生完成后,用实物投影打出进行讲评。
也可以提出新的研究性问题,如原电池电压的高低、电流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等等。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东县育贤中学 42160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改进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措施。”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素材,创设问题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慣。
上述研究性学习的使用,由于生动、直观,易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诱发学生的研讨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把学习引入主题,给后面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2.探索主题——呈现过程,解释原理。
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希望自己或者把自己当做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在《原电池》教学中,教师可将课本演示实验设计成研究性实验,边讲边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做一做:(1)在50mL烧杯中注入0.01mol/L硫酸溶液约30mL,将锌片插入,学生可观察到锌片上冒气泡。(2)在50mL烧杯中注入0.01mol/L硫酸溶液约30mL,将铜片插入,学生观察到铜片上没有气泡。得出锌比铜易失电子,锌比铜活泼的结论,让学生写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将锌、铜片一端用导线连接后,再将两金属的另一端同时浸入该稀硫酸中,引导学生观察铜片上有气泡,若在锌、铜之间连一电流计,可看到电流计指针有偏转,结论是产生了电流。实验(3)的现象与实验(2)现象相矛盾,这时学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老师通过制造一些相互矛盾的表面现象,让学生在寻求矛盾的本质原因、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整理归纳,深化完善。
知识总结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再学习的过程,是从整体上去思考、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的较高阶段。让学生学会归纳,善于归纳,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智能、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并讨论后,初步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用PowerPoint制成课件投影:①有活动性不同的两电极;②有电解质溶液;③构成闭合线路。教师强调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用投影实物举例指出原电池的两电极可由:(1)较活泼金属和较不活泼金属;(2)金属和非金属;(3)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等构成。通过教师的指导、讲解、媒体的使用,学生感到对一些难懂的知识具体了、形象了、好懂了,有规可寻,对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会总结,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4.设疑思辩,解决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环境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诱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 在学生理解了原电池原理后,教师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做实验:没有钮扣电池的音乐卡为什么能产生音乐?西红柿、橘子或梨子电池为何产生电流?经学生思考、讨论后,以西红柿电池为例,可让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两个假设:(1)当西红柿中含盐酸溶液时;(2)当西红柿中含醋酸溶液时〕。然后,教师投影讲评,在学生认识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后投影出四个装置,让学生判断哪些可构成原电池,为什么可构成?如何利用一个化学反应(如2FeCl3+Cu=2FeCl2+CuCl2) 设计一个原电池?要求学生画出装置图,注明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写出电极反应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通过电脑逐步完成上述问题,为加深印象,还配了音乐。为了加强化学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可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成课件投影出:有人设计以Pt和Zn为电极原料,埋入人体中作为某些心脏病人的心脏起搏器的能源,它以靠人体内体液含有一定浓度的溶解氧、H+和Zn2+进行工作。请写出两极的反应式。待学生完成后,用实物投影打出进行讲评。
也可以提出新的研究性问题,如原电池电压的高低、电流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等等。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东县育贤中学 42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