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的智力结构中,思维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给各种智力活动以深刻的影响,如果没有思维的积极参与,智力活动将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和水平上,甚至难以进行。
而语文的听、说、读、写哪一样也离不了思维的参与,因此,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应该更进一步地解放学生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语文的教学中应将思维贯穿始终。要使学生能够走进思维的世界,开启思维的大门,确立思维的新支点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确立了思维的支点,才能瓦解语文学习中的金城汤池。下面我就鉴赏、阅读、写作这几个方面谈一谈在教学中思维支点的确立。
一.创设情境,诱发想像
近来,在听一些老师讲诗歌时,从中发现一些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非常程式化。一般都是,上来先介绍作者简历以及诗歌的时代背景,接着就是放一遍磁带中的朗诵,再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就开始评析得出结论,诗的主旨是什么,感情怎样,语言如何,诗中用了哪些修辞,采取了哪些手法等等。
这种不是在感受原诗基础上的学习,只能是架空的分析,生搬硬套的评价。这样教学的结果,诗句在学生的大脑中只是一堆语言符号,结论只是教师贴在诗句上的标签而已。那么学生的思想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僵化的,机械的。总之,我们要通过想像感知让这些结论、富有创见性的看法从学生的心中流出,而不是强加给他,硬塞给他。
那么如何上好诗歌课,我以为首先就是要教会学生联想和想像。通过联想和想像去感知,这才是通向诗歌鉴赏大门的一把钥匙,是学会鉴赏诗歌的前提和基础,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呢?。
我以为,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架设桥梁,寻找媒介,做好引导。这些桥梁媒介就是思维的支点,借助这个支点,能够诱使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因此,在平时的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联想和想像的道路上来。例如,在学某首诗之前,先创设一个与该诗有联系的情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感知。写一个很好的导入语,展示画面,张贴挂图,在黑板上画出简图,播放背景音乐,播放影视,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有感情地诵读,布置学生通过想象写一段描述诗歌中场景的文字等等形式来诱导学生去感知诗文,而且这些形式简单方便,只要你用心,身边的许多东西都可以作为你诱导学生的媒介,只是举手之劳。多动一下脑筋就可以使你的诗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角切入,灵活多变
近几年来,我还发现现代文阅读是学生们的弱项,虽然从高一到高三,他们做了大量的习题,结果现代文阅读题的得分没有随题量和时间的增长而增加,经过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失分的原因是不能分点进行答题,所以虽然答了一段文字,结果老师只给一点的分。我又进一步追寻,为什么不分点进行答题,学生都说,他们只知道一点,再分也是重复这一点。
究其根源,也是学生不能进行多角度思考的原因,只站一个角度,思维的方向就比较单一,得出的结论也只有一个。老师也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所以提高一直很慢,效果一直很差。比如,在小说阅读中,常常设计这一类型的题,文中的某人某物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一看就老虎咬天,无从下嘴,不知从何说起,从哪里入手。经过总结,我给学生总结了如下角度进行思考:①从全文的结构上:这些人事物可能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使行文紧凑,结构严谨;②从上下文的关系上:可能起到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的作用;③从与这个人事物有关的情节或事件上:可能起到表现感情,表现人物的形象性格,表现小说的思想主题等作用。有了这些思考的角度,就确立了思维的支点,学生们就有了答题的方向。以后再做这类题的时候,就有话可说,答点就很充分,得分也明显提高。
三.发散思维,对比行文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前学生写作文比较头痛的也就是素材问题,常常为了能凑够八百而苦思冥想,甚至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像挤牙膏一样才写成的文章,结果还是空话套话连篇。一提起素材,一些学生,甚至一些老师也这样认为,学生过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阅历太浅,见识太少,视野狭窄,写作没有素材也有情可原。笔者认为,这只是表面问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不会思维,不能提取大脑中库存的素材。如果能够确立思维的支点,以发散思维去搜集材料,可以说写作的素材俯拾皆是,信手拈来。
比如,请围绕“人生态度与生存状况”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我们就可以这样去思考:人生态度其实是面对一个具体的人生状况下所采取的态度,并以作为思维的支点,作进一步地思考,人生一世会面临怎样的人生情况呢?这时你尽可以进行一番发散思维,比如:当面临厄运时,应选择怎样的态度;当面临失败时,应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当面临贫困时,应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当面临名利的诱惑时,应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当面临讥讽时,应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当面临误解时,应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当面临表扬时,应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当面临高考时,应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经过这样的一番发散思考之后,原本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了,明朗化了。
在这些人生种种的情况中,你可能经历了其中一种或几种,选择一种你最熟悉的,你印象最深的,你最有话可说,最有情可抒,材料最充分的情况去写。既然有这方面的体验,就会有感到而发,写你熟悉的东西就会得心应手,写得就会真实,具有真情实感,文章就会既深刻又流畅。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正就有反,有破就有立。所以,采取正反对比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拓展文章的空间,也能使文章的结构整齐,严谨。因此,针对这个话题,我们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行文。人生态度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生存的状况也有优劣之别,既然存在这样两个方面,完全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加以选材和行文。采取对比的方式既可以很容易地从两方面摄取大量典型的材料,也可以使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此外在对比中,能使主题更要鲜明突出。比如:在面临失败时,项羽选择了乌江自刎,而越王勾践则选择卧薪尝胆,他们的结局也有天壤之别,一个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一个则东山再起,终于成就了霸业;在面临名利时,和坤因贪婪成性而遗臭万年,而陶潜却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而流芳千古;在面临厄运时,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史铁生能经受病痛,霍金以感恩的心去研究宇宙的奥秘,他们活得都很有意义,很有价值,而据报载,某地有一个农民因怀疑自己患了爱滋病而杀人强奸来平衡自己,等待他将是法律的惩罚……不仅可以横比,还可以纵比,可以通过一个人前后对待人生的态度不同,人生的状况也不一样,来对比行文。可以写别人,也可以写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样在前后的对比中,来彰显主题,来构思、组材、行文。
这样做了一番审题、选点、选材、构思之后,一篇切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清晰、主旨鲜明的作文就会一挥而就。特别是在考场之上,能找到一个节时省力写作的方式,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少成,教师,现居安徽砀山。
而语文的听、说、读、写哪一样也离不了思维的参与,因此,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应该更进一步地解放学生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语文的教学中应将思维贯穿始终。要使学生能够走进思维的世界,开启思维的大门,确立思维的新支点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确立了思维的支点,才能瓦解语文学习中的金城汤池。下面我就鉴赏、阅读、写作这几个方面谈一谈在教学中思维支点的确立。
一.创设情境,诱发想像
近来,在听一些老师讲诗歌时,从中发现一些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非常程式化。一般都是,上来先介绍作者简历以及诗歌的时代背景,接着就是放一遍磁带中的朗诵,再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就开始评析得出结论,诗的主旨是什么,感情怎样,语言如何,诗中用了哪些修辞,采取了哪些手法等等。
这种不是在感受原诗基础上的学习,只能是架空的分析,生搬硬套的评价。这样教学的结果,诗句在学生的大脑中只是一堆语言符号,结论只是教师贴在诗句上的标签而已。那么学生的思想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僵化的,机械的。总之,我们要通过想像感知让这些结论、富有创见性的看法从学生的心中流出,而不是强加给他,硬塞给他。
那么如何上好诗歌课,我以为首先就是要教会学生联想和想像。通过联想和想像去感知,这才是通向诗歌鉴赏大门的一把钥匙,是学会鉴赏诗歌的前提和基础,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呢?。
我以为,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架设桥梁,寻找媒介,做好引导。这些桥梁媒介就是思维的支点,借助这个支点,能够诱使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因此,在平时的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联想和想像的道路上来。例如,在学某首诗之前,先创设一个与该诗有联系的情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感知。写一个很好的导入语,展示画面,张贴挂图,在黑板上画出简图,播放背景音乐,播放影视,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有感情地诵读,布置学生通过想象写一段描述诗歌中场景的文字等等形式来诱导学生去感知诗文,而且这些形式简单方便,只要你用心,身边的许多东西都可以作为你诱导学生的媒介,只是举手之劳。多动一下脑筋就可以使你的诗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角切入,灵活多变
近几年来,我还发现现代文阅读是学生们的弱项,虽然从高一到高三,他们做了大量的习题,结果现代文阅读题的得分没有随题量和时间的增长而增加,经过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失分的原因是不能分点进行答题,所以虽然答了一段文字,结果老师只给一点的分。我又进一步追寻,为什么不分点进行答题,学生都说,他们只知道一点,再分也是重复这一点。
究其根源,也是学生不能进行多角度思考的原因,只站一个角度,思维的方向就比较单一,得出的结论也只有一个。老师也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所以提高一直很慢,效果一直很差。比如,在小说阅读中,常常设计这一类型的题,文中的某人某物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一看就老虎咬天,无从下嘴,不知从何说起,从哪里入手。经过总结,我给学生总结了如下角度进行思考:①从全文的结构上:这些人事物可能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使行文紧凑,结构严谨;②从上下文的关系上:可能起到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的作用;③从与这个人事物有关的情节或事件上:可能起到表现感情,表现人物的形象性格,表现小说的思想主题等作用。有了这些思考的角度,就确立了思维的支点,学生们就有了答题的方向。以后再做这类题的时候,就有话可说,答点就很充分,得分也明显提高。
三.发散思维,对比行文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前学生写作文比较头痛的也就是素材问题,常常为了能凑够八百而苦思冥想,甚至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像挤牙膏一样才写成的文章,结果还是空话套话连篇。一提起素材,一些学生,甚至一些老师也这样认为,学生过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阅历太浅,见识太少,视野狭窄,写作没有素材也有情可原。笔者认为,这只是表面问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不会思维,不能提取大脑中库存的素材。如果能够确立思维的支点,以发散思维去搜集材料,可以说写作的素材俯拾皆是,信手拈来。
比如,请围绕“人生态度与生存状况”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我们就可以这样去思考:人生态度其实是面对一个具体的人生状况下所采取的态度,并以作为思维的支点,作进一步地思考,人生一世会面临怎样的人生情况呢?这时你尽可以进行一番发散思维,比如:当面临厄运时,应选择怎样的态度;当面临失败时,应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当面临贫困时,应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当面临名利的诱惑时,应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当面临讥讽时,应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当面临误解时,应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当面临表扬时,应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当面临高考时,应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经过这样的一番发散思考之后,原本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了,明朗化了。
在这些人生种种的情况中,你可能经历了其中一种或几种,选择一种你最熟悉的,你印象最深的,你最有话可说,最有情可抒,材料最充分的情况去写。既然有这方面的体验,就会有感到而发,写你熟悉的东西就会得心应手,写得就会真实,具有真情实感,文章就会既深刻又流畅。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正就有反,有破就有立。所以,采取正反对比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拓展文章的空间,也能使文章的结构整齐,严谨。因此,针对这个话题,我们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行文。人生态度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生存的状况也有优劣之别,既然存在这样两个方面,完全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加以选材和行文。采取对比的方式既可以很容易地从两方面摄取大量典型的材料,也可以使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此外在对比中,能使主题更要鲜明突出。比如:在面临失败时,项羽选择了乌江自刎,而越王勾践则选择卧薪尝胆,他们的结局也有天壤之别,一个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一个则东山再起,终于成就了霸业;在面临名利时,和坤因贪婪成性而遗臭万年,而陶潜却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而流芳千古;在面临厄运时,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史铁生能经受病痛,霍金以感恩的心去研究宇宙的奥秘,他们活得都很有意义,很有价值,而据报载,某地有一个农民因怀疑自己患了爱滋病而杀人强奸来平衡自己,等待他将是法律的惩罚……不仅可以横比,还可以纵比,可以通过一个人前后对待人生的态度不同,人生的状况也不一样,来对比行文。可以写别人,也可以写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样在前后的对比中,来彰显主题,来构思、组材、行文。
这样做了一番审题、选点、选材、构思之后,一篇切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清晰、主旨鲜明的作文就会一挥而就。特别是在考场之上,能找到一个节时省力写作的方式,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少成,教师,现居安徽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