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山社会治理创新探索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为什么要探索全民参与社会治理,二是如何推进全民参与社会治理,三是几点工作体会。
一、为什么要探索全民参与社会治理
作为一个地方党委政府,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一方面是要凝聚各方力量,抓好经济建设促发展,做大蛋糕;另一方面要调节各方利益,抓好社会建设保稳定,分好蛋糕。改革开放以来,中山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广东省著名的“四小虎”之一。2015年中山的GDP已达3010亿元。纵观2005至2015这十年的经济指标,中山市人均GDP从2005年0.45万美元,到2010年近0.9万美元,再到2015年的1.5万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2.8%。按经济学家的常规判断,中山也算是踏入了高收入社会的门槛。老百姓富了之后如何提高安全感和幸福感?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努力改变经济建设一条腿长,社会建设一条腿短的状况,不断加强民生改善和保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努力构建和美善治中山。这十年,我们深感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不易,更深感社会建设富有挑战性。我们认为经济不管如何发展,最终落脚点还是要体现在民生福祉的改进,体现在社会的和谐善治。
党的十七大对社会建设做了明确的部署,十八大以后,中央对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虽然点了题,但破题还是看地方。广东省从2011年起,加快了社会建设步伐。中山作为较早探索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城市,积极开展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个清晰思路。最近中央政法委召开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中山市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模式在会上受到表扬。
综合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社会治理应考虑三块内容,即社会管理、社会自治和社会基础,这三者构成了系统的社会治理。第一块社会管理注重自上而下,以权力为主导,重在党政部门勇于担当“有为而治”,包括民生保障和问题治理,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稳定等。第二块社会自治,注重自下而上,以权利为主导,重在动员群众、基层组织“无为而治”,包括社区自治、社会组织自治等协商治理等。两者需建立在共同的社会基础之上,这个基础包括与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以及德治与法治、社会建设规划等,如果把社会管理看作“树干”,社会自治则可以看成“树叶”,社会基础则是“树根”,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则是“树花”。基于这三个层次的系统治理,才可能实现社会治理的“善治”。这个“善治”具体来说,是在党的领导和法治的基础上,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治有机统一、和谐运行,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群众既有凝聚力,又有创造力,最终实现“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基于这样的总体认识,中山市针对中山现阶段的城乡、城市二元矛盾,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具体理念。简单来说是,一个理念,二个突破,三个共享,即坚持以包容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为引领,破解城市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两个二元结构,实现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平等发展机遇。这个理念从2011年至今,我们一直坚持在做,这个理念也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高度契合。
以这样的理念和思路为指导,我们开始了实践的探索,这几年相继开展了全民修身、全民治安、全民公益等一系列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行动,通过项目化、精细化的系列全民行动,从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社会基础三个维度,系统地来推动社会治理。一方面是从社会管理角度,强化党政部门担当,强化民生保障,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积极创新、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另一方面,从社会自治角度,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激发群众活力自我服务,主动参与社会治理。还有一方面,坚持德治与法制,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夯实共建共享的社会基础。
二、如何推进全民参与社会治理
回顾中山的探索创新,是从实践上升为理论,再由理论来指导实践的一个过程。
第一,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行动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先后在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领域开展了全民修身、全民创文、全民治火、全民治安、全民防医闹、全民除三害、全民禁毒、全民公益和全民健身等一系列行动,成效明显,先后获得刘云山、胡春华等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的肯定。我们感觉到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系列行动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成效,关键在于全民参与,在于调动了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市民群众等各社会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各个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行动之间的内在关联不够,系统性、规律性还不够清晰,实践迫切需要理论来提升,来推动。
第二,全民参与社会治理行动的理论探索
为了总结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系列行动经验,探索全民参与社会治理行动的规律,市委安排市社工委组织省市相关专家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攻关,集中梳理、提炼中山系列全民参与社会治理行动经验。该课题先后被列入中山市与省社科院和省社工委共同研究的重大课题。市委主要领导结合群众路线教育,亲自撰文进行了理论探讨,课题组梳理了《主打“全民牌”,推进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经验材料,获省委副书记马兴瑞同志批示表扬肯定。在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国家行政学院等专家的支持下,课题组经过深度调研,提炼了中山各项全民参与社会治理行动的共性规律。
概括来说,中山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是基于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社会基础三个维度,以党政部门为主导,以群众需求和问题治理为导向,积极推动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市民群众等各社会治理主体,主动担当,勇于创新,通过不断扩大组织化参与平台渠道,强化社会动员,推动全民“齐”参与、“愿”参与、“能”参与。同时,以“形成共同价值目标,共同解决社会治理难题”为导向,推动全民的“真”参与,“常”参与,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幸福和美中山的格局。 中山提出的全民参与社会治理“五字”模式,第一是坚持从问题入手,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动机,分类动员促政府各级部门、各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市民群众等各社会主体“齐”参与。第二是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入手,打好“民生牌”和“民心牌”,以民生建设激发活力,以身边典型激发活力,以重奖举报激发活力,促全民“愿”参与。第三是畅通全民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的渠道,畅通全民通过基层单位参与的渠道,促全民“能”参与。第四是运用项目化方式推进社会治理,为全民参与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促全民“真”参与。第五是规划先行,健全机制,强化统筹、考核和经费保障,促全民“常”参与。
中山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五字”模式,之所以能够将群众“组织起来”,让市民“活跃起来”,使政社“互动起来”,促地方“发展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符合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符合探索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五字”模式的核心是健全“党政主导,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搭建不同群体共同利益的实现平台,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中来。其中,“齐”参与解决参与的主体问题; “愿”参与解决参与的动力问题;“能”参与解决参与的路径问题;“真”参与解决参与的程度问题;“常”参与解决参与的常态机制问题。
第三,从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理论探索到指导实践。
去年1月,市委市政府在“五字”模式研究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目标和原则,制定了全民参与的一系列常态化机制,健全全民参与的组织化机制,提出打造全民参与系列品牌的部署,并在去年开展项目化推进工作。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双向促进,市委市政府和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合作共建了中国社会创新(中山)基地。作为中山市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平台和全民参与社会治理行动的总部,基地联合了国内社会建设高端研究资源,设立了博士后研究基地和社会创新项目研发中心。并以此联动市级社会创新观察项目,对中山基地社会治理的实践进行进一步理论指导和提升。我们先后确定了“全民创食安”、“全民创平安出租屋”等10个共建项目,委托周红云副院长团队专家进行点对点优化扶持。
回顾中山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正是从实践探索到理论提炼,再返回指导实践,这样一个实践论的过程。
三、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几点体会
治理是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动的过程,强调政府与社会通过合作协商、建立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寻求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中山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改变了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面,减少了群众缺乏参与引发的误解,让党委政府的决策与群众的需求更加一致,推动了社会治理逐步走向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和精细治理,让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存在感和幸福感。具体说来有几点体会。
1.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坚持以社会善治为目标,优化了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有利于打造开放共治的命运共同体。
现代社会,政府、市场、社会扮演不同角色,政府单打独斗已不适应人们对公共服务需求多样化、社会问题复杂化的新形势,只有分工负责、良性互动,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治理好社会,尤其是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中山市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是鲜明的“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治,各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系列行动是在保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体,特别是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积极作用。同时运用利益引导、商业运作推进开放共治,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外包等方式,发挥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社会企业和事业单位优势,提高社会治理的市场化水平。
2.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的主体地位,双向促进了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治,有利于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格局。
社会治理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只有“依水行舟”,才能源源不断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社会治理永葆生机活力。中山全民参与社会治理一方面突出党的领导,强化党政部门主动担当,加强联动融合、精细统筹,破解重点、难点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加强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加强协商民主,充分尊重民意、民智、民权,不断激发群众和社会组织的参与活力。同时,着力织造全民参与的细胞网络,让村居、社会组织、学校、医院、企业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参与”细胞,通过有序的社会自治,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群众需求。
3.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坚持以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夯实了共建共享的社会基础,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法治也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中山市扎实推进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也是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过程。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中长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之后,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意见》。逐步形成了全民参与重大公共事务的全链条机制、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化机制、项目化推进机制等常态化机制。
在全民修身、全民治安、全民禁毒、全民创业、全民防“医闹”、全民创“食安”等方面行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让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既有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和制度性治理,也有自下而上的协商、合作的协作性治理。实践告诉我们,当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时,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社会治理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系列行动中的全民修身、全民创文、全民公益等公共文化、公共服务品牌行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润物无声,将参与意识、意愿的提升和参与渠道的畅通、平台的搭建相结合,形成参与的整体的工作思路和制度设计,不断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为什么要探索全民参与社会治理
作为一个地方党委政府,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一方面是要凝聚各方力量,抓好经济建设促发展,做大蛋糕;另一方面要调节各方利益,抓好社会建设保稳定,分好蛋糕。改革开放以来,中山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广东省著名的“四小虎”之一。2015年中山的GDP已达3010亿元。纵观2005至2015这十年的经济指标,中山市人均GDP从2005年0.45万美元,到2010年近0.9万美元,再到2015年的1.5万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2.8%。按经济学家的常规判断,中山也算是踏入了高收入社会的门槛。老百姓富了之后如何提高安全感和幸福感?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努力改变经济建设一条腿长,社会建设一条腿短的状况,不断加强民生改善和保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努力构建和美善治中山。这十年,我们深感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不易,更深感社会建设富有挑战性。我们认为经济不管如何发展,最终落脚点还是要体现在民生福祉的改进,体现在社会的和谐善治。
党的十七大对社会建设做了明确的部署,十八大以后,中央对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虽然点了题,但破题还是看地方。广东省从2011年起,加快了社会建设步伐。中山作为较早探索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城市,积极开展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个清晰思路。最近中央政法委召开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中山市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模式在会上受到表扬。
综合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社会治理应考虑三块内容,即社会管理、社会自治和社会基础,这三者构成了系统的社会治理。第一块社会管理注重自上而下,以权力为主导,重在党政部门勇于担当“有为而治”,包括民生保障和问题治理,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稳定等。第二块社会自治,注重自下而上,以权利为主导,重在动员群众、基层组织“无为而治”,包括社区自治、社会组织自治等协商治理等。两者需建立在共同的社会基础之上,这个基础包括与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以及德治与法治、社会建设规划等,如果把社会管理看作“树干”,社会自治则可以看成“树叶”,社会基础则是“树根”,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则是“树花”。基于这三个层次的系统治理,才可能实现社会治理的“善治”。这个“善治”具体来说,是在党的领导和法治的基础上,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治有机统一、和谐运行,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群众既有凝聚力,又有创造力,最终实现“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基于这样的总体认识,中山市针对中山现阶段的城乡、城市二元矛盾,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具体理念。简单来说是,一个理念,二个突破,三个共享,即坚持以包容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为引领,破解城市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两个二元结构,实现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平等发展机遇。这个理念从2011年至今,我们一直坚持在做,这个理念也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高度契合。
以这样的理念和思路为指导,我们开始了实践的探索,这几年相继开展了全民修身、全民治安、全民公益等一系列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行动,通过项目化、精细化的系列全民行动,从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社会基础三个维度,系统地来推动社会治理。一方面是从社会管理角度,强化党政部门担当,强化民生保障,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积极创新、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另一方面,从社会自治角度,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激发群众活力自我服务,主动参与社会治理。还有一方面,坚持德治与法制,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夯实共建共享的社会基础。
二、如何推进全民参与社会治理
回顾中山的探索创新,是从实践上升为理论,再由理论来指导实践的一个过程。
第一,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行动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先后在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领域开展了全民修身、全民创文、全民治火、全民治安、全民防医闹、全民除三害、全民禁毒、全民公益和全民健身等一系列行动,成效明显,先后获得刘云山、胡春华等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的肯定。我们感觉到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系列行动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成效,关键在于全民参与,在于调动了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市民群众等各社会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各个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行动之间的内在关联不够,系统性、规律性还不够清晰,实践迫切需要理论来提升,来推动。
第二,全民参与社会治理行动的理论探索
为了总结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系列行动经验,探索全民参与社会治理行动的规律,市委安排市社工委组织省市相关专家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攻关,集中梳理、提炼中山系列全民参与社会治理行动经验。该课题先后被列入中山市与省社科院和省社工委共同研究的重大课题。市委主要领导结合群众路线教育,亲自撰文进行了理论探讨,课题组梳理了《主打“全民牌”,推进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经验材料,获省委副书记马兴瑞同志批示表扬肯定。在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国家行政学院等专家的支持下,课题组经过深度调研,提炼了中山各项全民参与社会治理行动的共性规律。
概括来说,中山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是基于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社会基础三个维度,以党政部门为主导,以群众需求和问题治理为导向,积极推动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市民群众等各社会治理主体,主动担当,勇于创新,通过不断扩大组织化参与平台渠道,强化社会动员,推动全民“齐”参与、“愿”参与、“能”参与。同时,以“形成共同价值目标,共同解决社会治理难题”为导向,推动全民的“真”参与,“常”参与,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幸福和美中山的格局。 中山提出的全民参与社会治理“五字”模式,第一是坚持从问题入手,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动机,分类动员促政府各级部门、各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市民群众等各社会主体“齐”参与。第二是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入手,打好“民生牌”和“民心牌”,以民生建设激发活力,以身边典型激发活力,以重奖举报激发活力,促全民“愿”参与。第三是畅通全民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的渠道,畅通全民通过基层单位参与的渠道,促全民“能”参与。第四是运用项目化方式推进社会治理,为全民参与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促全民“真”参与。第五是规划先行,健全机制,强化统筹、考核和经费保障,促全民“常”参与。
中山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五字”模式,之所以能够将群众“组织起来”,让市民“活跃起来”,使政社“互动起来”,促地方“发展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符合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符合探索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五字”模式的核心是健全“党政主导,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搭建不同群体共同利益的实现平台,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中来。其中,“齐”参与解决参与的主体问题; “愿”参与解决参与的动力问题;“能”参与解决参与的路径问题;“真”参与解决参与的程度问题;“常”参与解决参与的常态机制问题。
第三,从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理论探索到指导实践。
去年1月,市委市政府在“五字”模式研究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目标和原则,制定了全民参与的一系列常态化机制,健全全民参与的组织化机制,提出打造全民参与系列品牌的部署,并在去年开展项目化推进工作。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双向促进,市委市政府和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合作共建了中国社会创新(中山)基地。作为中山市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平台和全民参与社会治理行动的总部,基地联合了国内社会建设高端研究资源,设立了博士后研究基地和社会创新项目研发中心。并以此联动市级社会创新观察项目,对中山基地社会治理的实践进行进一步理论指导和提升。我们先后确定了“全民创食安”、“全民创平安出租屋”等10个共建项目,委托周红云副院长团队专家进行点对点优化扶持。
回顾中山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正是从实践探索到理论提炼,再返回指导实践,这样一个实践论的过程。
三、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几点体会
治理是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动的过程,强调政府与社会通过合作协商、建立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寻求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中山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改变了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面,减少了群众缺乏参与引发的误解,让党委政府的决策与群众的需求更加一致,推动了社会治理逐步走向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和精细治理,让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存在感和幸福感。具体说来有几点体会。
1.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坚持以社会善治为目标,优化了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有利于打造开放共治的命运共同体。
现代社会,政府、市场、社会扮演不同角色,政府单打独斗已不适应人们对公共服务需求多样化、社会问题复杂化的新形势,只有分工负责、良性互动,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治理好社会,尤其是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中山市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是鲜明的“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治,各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系列行动是在保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体,特别是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积极作用。同时运用利益引导、商业运作推进开放共治,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外包等方式,发挥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社会企业和事业单位优势,提高社会治理的市场化水平。
2.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的主体地位,双向促进了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治,有利于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格局。
社会治理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只有“依水行舟”,才能源源不断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社会治理永葆生机活力。中山全民参与社会治理一方面突出党的领导,强化党政部门主动担当,加强联动融合、精细统筹,破解重点、难点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加强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加强协商民主,充分尊重民意、民智、民权,不断激发群众和社会组织的参与活力。同时,着力织造全民参与的细胞网络,让村居、社会组织、学校、医院、企业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参与”细胞,通过有序的社会自治,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群众需求。
3.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坚持以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夯实了共建共享的社会基础,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法治也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中山市扎实推进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也是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过程。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中长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之后,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意见》。逐步形成了全民参与重大公共事务的全链条机制、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化机制、项目化推进机制等常态化机制。
在全民修身、全民治安、全民禁毒、全民创业、全民防“医闹”、全民创“食安”等方面行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让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既有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和制度性治理,也有自下而上的协商、合作的协作性治理。实践告诉我们,当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时,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社会治理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系列行动中的全民修身、全民创文、全民公益等公共文化、公共服务品牌行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润物无声,将参与意识、意愿的提升和参与渠道的畅通、平台的搭建相结合,形成参与的整体的工作思路和制度设计,不断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