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
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鲁甸县是云南省昭通市下辖的縣之一,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南部,牛栏江北岸。县境东西横距50千米,南北纵距60千米,总面积1519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87.9%,坝区占12.1%。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这次地震有几个特点,让此次鲁甸地震备受瞩目。第一,地震震级比较高。云南是我国地震灾害多发的省份,此次地震也是自从2000年1月15日云南姚安发生6.5级地震以来的又一个6.5级地震,也就是说在过去的14年当中,没有发生6.5级以上的强震。距离再早一次发生在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的7级地震已经有18年的时间。所以这是十几年以来在云南发生的一次比较严重的地震事件。由于震级高,震源浅,所以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二,鲁甸县是云南省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人口稠密使得这次地震所受影响的灾区人口数量多,灾害也比较重。第三,鲁甸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当地经济条件比较差,建筑物抗震性能也普遍比较差,也是这次灾害损失重的一个直接原因。第四,这次地震的震区是高山峡谷地貌,由于正处在雨季,地震引发了比较严重的滑坡、泥石流、滚石以及堰塞湖形成等次生灾害,也加重了这次灾害的损失。第五,因为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了通信和交通的中断,这也使得鲁甸地震的救援行动显得格外困难。
灾难无情人有情。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从四面八方而来,汇成一条关爱和奉献的河流,流淌在破碎的废墟上。
地震一发生,志愿者们就汇聚而来。从3日起,地震重灾区只要走路能到达的地方,就不断有志愿者进入。他们走过陡峭的山路,穿过危险的塌方体,乘车、骑行、徒步进入重灾区,走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在龙头山镇龙泉村,5日下午3点,一群志愿者刚刚给村民搬来半帐篷方便面,席地坐在路边休息。他们当天中午才徒步赶到,来不及吃午饭,就跑去帮忙,“遇到了就是一个团队了”。有来自昆明的大学生,有昭通来的中学生,还有正在大理旅行的驴友,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年仅15岁。很快他们就又前去领取下一个任务。在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志愿者们有的在烧水、做饭、打饭,有的在捡垃圾清理卫生,有的在登记、发放物资,还有的走进各个帐篷对受灾群众做防疫知识普及。灾后救助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有人要询问他们的名字,几乎每个人都不愿意透露。一位来自黑龙江的志愿者,为了进入震中,特地买了辆摩托车,他觉得这不值一提:“不要问一个人的名字,大家都是为了灾区,我们每个人都出了力,这是一个集体,不是谁凭一己之力能完成的。”
据云南团省委相关领导人介绍,截至8日中午12点,云南鲁甸地震受灾区各乡镇已有超过5000名志愿者在默默地做着服务。还有很多志愿者在赶往鲁甸震中的途中。
为了让志愿服务有序展开,8月5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就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发出倡议书,倡议全国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积极有序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倡议书这样写道:“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抗震救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当前,灾区救援工作正处在关键阶段,为保障灾区志愿服务工作积极有序进行,我们向全国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发出如下倡议: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组织志愿者参加物资发放、伤员转运、义务献血、捐款捐物、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活动,人人搭把手、出份力,为抗震救灾贡献一份力量,为灾区人民奉献一份爱心。科学有序参与救灾志愿服务。主动与云南当地志愿服务组织联系对接,了解灾区实际需求,急灾区人民之所急,解灾区人民之所难,提供切实有效、力所能及的帮助。不盲目进入灾区,为专业救援队伍留出生命通道。在灾区的志愿者,积极服从和配合当地党委政府统一调度指挥。”
在众多志愿者中,有很多来自“老灾区”的志愿者。所谓的老灾区,就是曾经参与过汶川地震救援,有丰富经验的志愿者,因为感同身受,“老灾区”志愿者更能理解灾区最需要什么,也更强烈地感到要为灾区做点事,义不容辞。
从四川到鲁甸,志愿者裴刚骑着越野摩托车而来。他已连续好几天自己带着物资进抵震中龙头山镇。这个肤色黝黑的壮硕汉子,骑行时,风驰电掣;走下摩托车,却一瘸一拐。他右腿腿弯处有一条五六厘米的伤口。为了避免牛仔短裤裤脚摩擦伤口,裴刚索性把裤腿撕开。灾后几天,他带着伤口在滑坡遍地的山里骑行运送物资。
他的志愿者生涯,起于汶川地震。“当时很长一段时间晚上睡不着,必须把自己累到闭上眼就能睡着的状态。”裴刚说,“太悲惨、太深刻,抹不去。”
家人起初并不理解。“一个理由他们就同意了:汶川地震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来帮我们的,他们遇到灾难了,我们不应该帮帮他们吗?”
在龙头山镇光明村十四社,看到村民们太缺少食品、药品,裴刚二话没说,又把随身携带的包裹翻了个底朝天:一个桃子、两个苹果、两袋压缩饼干,一些口服、外敷的药品……
看到裴刚一瘸一拐离开,村民们急急拿着他刚放下的药,跟出来要给他包扎伤口。
“不用了,这些东西留给你们用吧,你们更需要。”裴刚边说,边艰难地跨起右腿,爬上摩托车,驶向下一个需要帮助的地方。
受灾乡镇的安置点,很多村民都自发来帮厨,成为一股特殊的志愿者力量。在会泽县纸厂乡罗别古小学安置点时,已近傍晚,上空炊烟袅袅。走进厨房,每个人都非常忙碌,却看不到热火朝天的景象。这里说话的声音很少,只有洗菜、切菜、炒菜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人们大都面露悲情,默不作声。
年近六旬的周华英忙着洗菜做饭。地震几天来,身患类风湿、腰椎间盘突出的周华英一直义务在这里帮厨。家里受灾不重,她愿意与记者交流:“我是罗别古村的老党员了,地震这么大的灾,自己能做一点是一点吧。”
周华英不仅自己来了,还动员弟媳妇等能劳动的4人一起来帮忙。“周围受灾的人都来帮忙了,何况咱家没遭灾,没啥好说的,就是尽份心。”周华英说。
在地震灾区,还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志愿者,他们刚刚参加完高考,却又遭遇地震,家人遇难、家园被毁,有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找不到了,他们一边为未来发愁,一边又主动来当志愿者。
17岁的张俊刚刚考上长沙理工大学。终于可以走出大山时,地震却让他陷入困难。
家里的房子成了危房,家里主要经济来源——花椒也被横行肆虐的洪水和泥石流毁掉了,哥哥在中南民族大学读大三,学费来自助学贷款。家里今明两年的生活都难以保障,还能去上大学吗?来不及细想,他选择先去做志愿者。在龙头山镇卫生院,他帮着往各村卫生室搬送药品,顶着大太阳冒着灰尘一去就是几公里。
张俊不是唯一一个。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晓禹在现场了解到的情况,在地震灾区,很多高中毕业生家园被毁、失去亲人、录取通知书被埋……要开学了,这些学生要做的入学准备全都没法做了,还有的学生都不准备上学了。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特地针对这种情况组织“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对鲁甸县、巧家县、会泽县、昭阳区、永善县等重灾乡镇参加高考并被二本以上高校录取的大学新生每人资助5000元,解决最紧急的入学问题。
从个体志愿者的一己之力,到各地基金会集合各种力量,邻里守望,行善立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汇聚的志愿服务力量,成为鲁甸人民重新站起来的有力保障。
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鲁甸县是云南省昭通市下辖的縣之一,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南部,牛栏江北岸。县境东西横距50千米,南北纵距60千米,总面积1519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87.9%,坝区占12.1%。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这次地震有几个特点,让此次鲁甸地震备受瞩目。第一,地震震级比较高。云南是我国地震灾害多发的省份,此次地震也是自从2000年1月15日云南姚安发生6.5级地震以来的又一个6.5级地震,也就是说在过去的14年当中,没有发生6.5级以上的强震。距离再早一次发生在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的7级地震已经有18年的时间。所以这是十几年以来在云南发生的一次比较严重的地震事件。由于震级高,震源浅,所以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二,鲁甸县是云南省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人口稠密使得这次地震所受影响的灾区人口数量多,灾害也比较重。第三,鲁甸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当地经济条件比较差,建筑物抗震性能也普遍比较差,也是这次灾害损失重的一个直接原因。第四,这次地震的震区是高山峡谷地貌,由于正处在雨季,地震引发了比较严重的滑坡、泥石流、滚石以及堰塞湖形成等次生灾害,也加重了这次灾害的损失。第五,因为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了通信和交通的中断,这也使得鲁甸地震的救援行动显得格外困难。
灾难无情人有情。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从四面八方而来,汇成一条关爱和奉献的河流,流淌在破碎的废墟上。
地震一发生,志愿者们就汇聚而来。从3日起,地震重灾区只要走路能到达的地方,就不断有志愿者进入。他们走过陡峭的山路,穿过危险的塌方体,乘车、骑行、徒步进入重灾区,走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在龙头山镇龙泉村,5日下午3点,一群志愿者刚刚给村民搬来半帐篷方便面,席地坐在路边休息。他们当天中午才徒步赶到,来不及吃午饭,就跑去帮忙,“遇到了就是一个团队了”。有来自昆明的大学生,有昭通来的中学生,还有正在大理旅行的驴友,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年仅15岁。很快他们就又前去领取下一个任务。在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志愿者们有的在烧水、做饭、打饭,有的在捡垃圾清理卫生,有的在登记、发放物资,还有的走进各个帐篷对受灾群众做防疫知识普及。灾后救助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有人要询问他们的名字,几乎每个人都不愿意透露。一位来自黑龙江的志愿者,为了进入震中,特地买了辆摩托车,他觉得这不值一提:“不要问一个人的名字,大家都是为了灾区,我们每个人都出了力,这是一个集体,不是谁凭一己之力能完成的。”
据云南团省委相关领导人介绍,截至8日中午12点,云南鲁甸地震受灾区各乡镇已有超过5000名志愿者在默默地做着服务。还有很多志愿者在赶往鲁甸震中的途中。
为了让志愿服务有序展开,8月5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就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发出倡议书,倡议全国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积极有序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倡议书这样写道:“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抗震救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当前,灾区救援工作正处在关键阶段,为保障灾区志愿服务工作积极有序进行,我们向全国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发出如下倡议: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组织志愿者参加物资发放、伤员转运、义务献血、捐款捐物、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活动,人人搭把手、出份力,为抗震救灾贡献一份力量,为灾区人民奉献一份爱心。科学有序参与救灾志愿服务。主动与云南当地志愿服务组织联系对接,了解灾区实际需求,急灾区人民之所急,解灾区人民之所难,提供切实有效、力所能及的帮助。不盲目进入灾区,为专业救援队伍留出生命通道。在灾区的志愿者,积极服从和配合当地党委政府统一调度指挥。”
在众多志愿者中,有很多来自“老灾区”的志愿者。所谓的老灾区,就是曾经参与过汶川地震救援,有丰富经验的志愿者,因为感同身受,“老灾区”志愿者更能理解灾区最需要什么,也更强烈地感到要为灾区做点事,义不容辞。
从四川到鲁甸,志愿者裴刚骑着越野摩托车而来。他已连续好几天自己带着物资进抵震中龙头山镇。这个肤色黝黑的壮硕汉子,骑行时,风驰电掣;走下摩托车,却一瘸一拐。他右腿腿弯处有一条五六厘米的伤口。为了避免牛仔短裤裤脚摩擦伤口,裴刚索性把裤腿撕开。灾后几天,他带着伤口在滑坡遍地的山里骑行运送物资。
他的志愿者生涯,起于汶川地震。“当时很长一段时间晚上睡不着,必须把自己累到闭上眼就能睡着的状态。”裴刚说,“太悲惨、太深刻,抹不去。”
家人起初并不理解。“一个理由他们就同意了:汶川地震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来帮我们的,他们遇到灾难了,我们不应该帮帮他们吗?”
在龙头山镇光明村十四社,看到村民们太缺少食品、药品,裴刚二话没说,又把随身携带的包裹翻了个底朝天:一个桃子、两个苹果、两袋压缩饼干,一些口服、外敷的药品……
看到裴刚一瘸一拐离开,村民们急急拿着他刚放下的药,跟出来要给他包扎伤口。
“不用了,这些东西留给你们用吧,你们更需要。”裴刚边说,边艰难地跨起右腿,爬上摩托车,驶向下一个需要帮助的地方。
受灾乡镇的安置点,很多村民都自发来帮厨,成为一股特殊的志愿者力量。在会泽县纸厂乡罗别古小学安置点时,已近傍晚,上空炊烟袅袅。走进厨房,每个人都非常忙碌,却看不到热火朝天的景象。这里说话的声音很少,只有洗菜、切菜、炒菜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人们大都面露悲情,默不作声。
年近六旬的周华英忙着洗菜做饭。地震几天来,身患类风湿、腰椎间盘突出的周华英一直义务在这里帮厨。家里受灾不重,她愿意与记者交流:“我是罗别古村的老党员了,地震这么大的灾,自己能做一点是一点吧。”
周华英不仅自己来了,还动员弟媳妇等能劳动的4人一起来帮忙。“周围受灾的人都来帮忙了,何况咱家没遭灾,没啥好说的,就是尽份心。”周华英说。
在地震灾区,还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志愿者,他们刚刚参加完高考,却又遭遇地震,家人遇难、家园被毁,有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找不到了,他们一边为未来发愁,一边又主动来当志愿者。
17岁的张俊刚刚考上长沙理工大学。终于可以走出大山时,地震却让他陷入困难。
家里的房子成了危房,家里主要经济来源——花椒也被横行肆虐的洪水和泥石流毁掉了,哥哥在中南民族大学读大三,学费来自助学贷款。家里今明两年的生活都难以保障,还能去上大学吗?来不及细想,他选择先去做志愿者。在龙头山镇卫生院,他帮着往各村卫生室搬送药品,顶着大太阳冒着灰尘一去就是几公里。
张俊不是唯一一个。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晓禹在现场了解到的情况,在地震灾区,很多高中毕业生家园被毁、失去亲人、录取通知书被埋……要开学了,这些学生要做的入学准备全都没法做了,还有的学生都不准备上学了。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特地针对这种情况组织“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对鲁甸县、巧家县、会泽县、昭阳区、永善县等重灾乡镇参加高考并被二本以上高校录取的大学新生每人资助5000元,解决最紧急的入学问题。
从个体志愿者的一己之力,到各地基金会集合各种力量,邻里守望,行善立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汇聚的志愿服务力量,成为鲁甸人民重新站起来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