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运用醒脾化瘀法结合卡马西平提高治疗癫痫部分性发作风痰闭阻证的疗效。方法:将50例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治疗组采用醒脾化瘀法结合卡马西平治疗,1个疗程后(14天)观察醒脾化瘀法结合卡马西平治疗的改善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有效率92%。结论:运用醒脾化瘀法结合卡马西平治疗癫痫部分性发作风痰闭阻证疗效满意。
关键词 癫痫 醒脾化瘀 卡马西平
2008年8月~2011年11月应用醒脾化瘀法结合卡马西平治疗癫痫风痰闭阻证患者2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以供同道临床治疗参考。
资料与方法
2008~2011年收治癫痫风痰闭阻证患者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50~74岁,平均62.4岁;病程2~10年,平均7.2年;就诊前已服西药30例,未服西药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两组年龄、性别、既往史及伴发疾病评分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诊断与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50例继发性癫痫均符合国际癫痫联盟1981年癫痫发作的分类方案诊断标准[2],且排除其他任何原因所致的癫痫发作。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固痫汤,1剂/日,水煎2次,取汁200ml,分早晚2次温服,卡马西平0.1g,3次/日口服,连用14天。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0.1g,3次/日口服,连用14天。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病情常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2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日。对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给予相应对症治疗。治疗期间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禁食辛辣肥厚及刺激性食物、酒类食品,尽量减少咖啡、可乐类饮料的饮用。
疗效判断标准[3]:①完全控制:临床无发作;②显效:发作频率减少≥75%;③有效:发作频率减少50%~75%,或发作症状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50%;④无效:发作频率减少<50%,或加重,或因控制不佳而加服西药。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
讨 论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癫痫中医称为“痫病”,俗称“羊痫风”。《素问·奇病论》:“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中风后癫痫病机特点为顽痰瘀血闭阻脑窍而发病,其病位主要在脾、脑、肝。治疗时应重视调理肝、脾,健脑通窍。李东垣《脾胃论》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在治疗肝病时,注意调补未病之脾,目的使脾实,则肝气不衰。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主张:“欲治肝者,原当升降脾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强调当从治脾出发论治肝病。
止痉汤以醒脾化瘀法为根本大法,在肝脑同治的基础上,重视脾胃的调理,固后天之本以治后天之病。方药主要有党参、白术、茯苓、天麻、胆南星、半夏、陈皮、瓜蒌、桃仁、甘草等。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为君,以健脾化痰,党参性平,味甘,健脾益气,轮叶党参乙醇提取物可降低脑血栓栓塞大鼠血浆LPA和PA水平。预防性给予轮叶党参乙醇提取物可明显降低血浆LPA和PA水平。白术性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性味甘、淡,宁心、安神、利水。《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祛惊痫,厚肠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天麻、胆南星、半夏、陈皮、瓜蒌、红花为臣,以平肝熄风,化痰化瘀,健脑通窍。天麻性平味甘,平抑肝阳、熄风止痉,《开宝本草》:“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润而不燥,主入肝经,长于平肝息风。《本草纲目》:“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开宝本草》:“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骨”。胆南星对惊风、癫痫兼有痰热者尤为适宜,二者相配,则涤痰之力更甚。清半夏性味辛,温,燥湿化痰。《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陈皮具理气降逆、调中开胃、燥湿化痰之功。瓜蒌性寒,味甘,微苦,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红花性温,味辛,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红花黄色素有镇静、镇痛和抗惊作用。
本组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4.4%,其中12例(66.7%)发生于缺血性卒中后<24小时,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5.9%。国外报道的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2%~33%,而其中50%~78%发生在卒中后<24小时;晚期癫痫的发生率3%~67%。
卒中后癫痫单一西药治疗临床不良反应较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癫痫,对减少发病次数,减轻临床不良反应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对卒中后继发癫痫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治疗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沈鼎列.临床癫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79-18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1993:180.
关键词 癫痫 醒脾化瘀 卡马西平
2008年8月~2011年11月应用醒脾化瘀法结合卡马西平治疗癫痫风痰闭阻证患者2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以供同道临床治疗参考。
资料与方法
2008~2011年收治癫痫风痰闭阻证患者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50~74岁,平均62.4岁;病程2~10年,平均7.2年;就诊前已服西药30例,未服西药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两组年龄、性别、既往史及伴发疾病评分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诊断与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50例继发性癫痫均符合国际癫痫联盟1981年癫痫发作的分类方案诊断标准[2],且排除其他任何原因所致的癫痫发作。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固痫汤,1剂/日,水煎2次,取汁200ml,分早晚2次温服,卡马西平0.1g,3次/日口服,连用14天。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0.1g,3次/日口服,连用14天。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病情常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2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日。对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给予相应对症治疗。治疗期间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禁食辛辣肥厚及刺激性食物、酒类食品,尽量减少咖啡、可乐类饮料的饮用。
疗效判断标准[3]:①完全控制:临床无发作;②显效:发作频率减少≥75%;③有效:发作频率减少50%~75%,或发作症状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50%;④无效:发作频率减少<50%,或加重,或因控制不佳而加服西药。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
讨 论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癫痫中医称为“痫病”,俗称“羊痫风”。《素问·奇病论》:“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中风后癫痫病机特点为顽痰瘀血闭阻脑窍而发病,其病位主要在脾、脑、肝。治疗时应重视调理肝、脾,健脑通窍。李东垣《脾胃论》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在治疗肝病时,注意调补未病之脾,目的使脾实,则肝气不衰。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主张:“欲治肝者,原当升降脾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强调当从治脾出发论治肝病。
止痉汤以醒脾化瘀法为根本大法,在肝脑同治的基础上,重视脾胃的调理,固后天之本以治后天之病。方药主要有党参、白术、茯苓、天麻、胆南星、半夏、陈皮、瓜蒌、桃仁、甘草等。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为君,以健脾化痰,党参性平,味甘,健脾益气,轮叶党参乙醇提取物可降低脑血栓栓塞大鼠血浆LPA和PA水平。预防性给予轮叶党参乙醇提取物可明显降低血浆LPA和PA水平。白术性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性味甘、淡,宁心、安神、利水。《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祛惊痫,厚肠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天麻、胆南星、半夏、陈皮、瓜蒌、红花为臣,以平肝熄风,化痰化瘀,健脑通窍。天麻性平味甘,平抑肝阳、熄风止痉,《开宝本草》:“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润而不燥,主入肝经,长于平肝息风。《本草纲目》:“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开宝本草》:“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骨”。胆南星对惊风、癫痫兼有痰热者尤为适宜,二者相配,则涤痰之力更甚。清半夏性味辛,温,燥湿化痰。《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陈皮具理气降逆、调中开胃、燥湿化痰之功。瓜蒌性寒,味甘,微苦,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红花性温,味辛,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红花黄色素有镇静、镇痛和抗惊作用。
本组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4.4%,其中12例(66.7%)发生于缺血性卒中后<24小时,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5.9%。国外报道的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2%~33%,而其中50%~78%发生在卒中后<24小时;晚期癫痫的发生率3%~67%。
卒中后癫痫单一西药治疗临床不良反应较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癫痫,对减少发病次数,减轻临床不良反应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对卒中后继发癫痫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治疗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沈鼎列.临床癫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79-18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199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