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历春节除夕,驱车回到搬迁之前的故乡祭祖。村民都搬出了曾经喧闹的古老村庄,祖屋已拆迁,平整之后种上了树苗。村子四周曾经风姿绰约的麦田,村中熟悉的比邻而居的房舍,已不复存在。村庄原来的特征被改变之后,即使站在高处端详,找到原来熟悉的巷道和老屋院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看到围绕着村子的山岭依旧绵延逶迤,细长而结了冰的河水静静地穿村而过,被残雪冷峻着的山川依然浑莽。
我家对门的张家,老屋没有拆走。院中南面原有一座屋龄逾百年的三间木结构堂屋,支撑屋梁的木柱有好几个裂缝,廊下雕刻的人物图案仍然栩栩如生,斗榫合缝。有一幅图案刻的是八仙过海,八仙的眼睛大而圆,好像要憋出来似的。
张氏聚族而居,鹡鸰在原。村民搬迁之后,詹吉折简,集资对老屋进行了整修,又在东西北三面都依南面这个老屋的样式各建成一座三间木结构的屋子,四角各建一間角屋,屋顶都铺上了蓝瓦,形成了一个小四合院。屋内分类陈列着村中的农具农械、生活用品等实物,展示着村庄发展的百年沧桑。物品虽不丰富,但他们没有独秘,急公好义,与人分享,这不算点石成金,也称得上颊上添毫。
这些实物展示,使已搬迁的村民找回了曾经贫穷生活的记忆,也从中觅索出一方精神的守望之地。
院落的大门朝东。南侧的三间房内,展示的是曾经以畜力使用的耧、犁头、耙以及村民个体使用的木锨、铁叉、推板等农具,是落后生产力的见证。因使用年久,木质已多成深褐色。农夫手持的位置光滑如磨,边上有层层叠叠的脱落,裂开的缝隙中有泥土嵌入。每一件农具就像一部传世经典被长年累月地翻阅后出现了磨损和卷边,真真的“韦编三绝”,农业的机械化使这些工具没有了用武之地。
看到这些先前司空见惯的先民们赖以生活的简陋工具,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珍若拱璧。心事是很难隐藏的,来到这个乡村小院的村民,个个都屏住了呼吸,眼睛里放出光来。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许多流行的存在如同纸币,使用中会慢慢消失;而这些村中祖辈反复使用过的旧物件却像传家宝一样,历久弥珍。
西侧的三间屋内展示着村民曾经的生活用品。有照明使用的煤油灯,取暖用过的火盆,装粮食的木柜,盛水的缸。这些物品长满了时间的青苔,镌刻着过去的记忆,飘散着昔日的云烟,流淌着岁月的年轮。抚摸着这些物件,感到如此的厚重,又是如此的亲近。这些实物曾经陪伴了我们苦难的生活。还有几本线装的家用记事账本,生产队时使用过的记录工分的小本子。虽然纸页已经泛黄并有些虫蛀和斑驳,但满篇充盈着生活的真实,弥漫着远去的时光,记载着艰难的岁月。人们发现,这些再寻常不过的物品,这些村民原先使用的家常物件,每一件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陈列充栋宇,迁移汗马牛,见证了村民曾经的不富裕。普通村民从这些细小的物件之中,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和璧隋珠不能喻其贵,凤毛麟角不能论其珍。
北侧屋内大多是图片。有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村庄不同时期的照片,有村中某家的地契、老屋照片,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场景,有“执豕于牢”“乘马在厩”的农家日常生活的照片。星霜屡改,岁月频迁。看着这些定格的片段,使人记起远去的畴昔之年。山区的发展困厄竭蹶,一方水土已不能滋养一方人。曾经居住的土坯房,仅能遮风挡雨,茅檐土壁,藤篱纸牖,每年都要维修加固。村民耕种几亩薄田,纯粹的依靠双手劳动,耕作方法原始而效率低下,谈不上机械化。粝粢之食,藜藿之羹,箪食瓢饮,短绠汲深,勉强度日。攒锱积铢,节衣食,俭财用,还是寅吃卯粮,捉襟见肘。
小院东侧的三间房内是村庄整体搬迁之后的图片展示。党的脱贫攻坚的春风劲吹,温暖了山区农户。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搬出大山,让山区的土地恢复生态,村民异地得到发展。一排排新房整齐排列,一条条大路平直宽长,仿佛摆放在沙盘上的模具,无远弗届。户户白墙蓝瓦,家家复道萦纡。房舍钢筋混凝土建造,坚固耐用;屋内厅室厨卫浴齐全,布局合理。庭院宽敞平整,居住方便舒适。养殖区和种植区统一规划,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敛华蓄味,淡处见腴,穰穰满家,绰有余裕。与山区的生活确不可同日而语。
甘雨一犁滋粟麦,轻烟数里接桑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村民们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就像铁路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在脱贫攻坚异地搬迁的进程中,蓝图绘制出来,进而添加了发展演进中的一个指数,随之加快了进度。异地搬迁,满盘皆活。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对于先前岁月的回忆,伴着这些庋藏于庭、胪列整齐、风骨内敛、外表平实的物件,一一浮现,看着小院的物品,自始至终,村民情谊翕如,趣味盎然。无需舌粲莲花的讲解员煽情,沛然于胸的是一片孺慕之思,感言之怀。
先前居住的数百年的村落,古老的说不清历史,新搬迁的村庄却年轻的说不上历史。这些新规划的新居,村庄雕丽,阡陌纵横。道路平直硬实,院落轩敞宽展,住房窗明几净。拧开水龙头,流出洁净清冽的山泉水;驻足村道旁,搭乘方便快捷的公交车;路过小学校,传出稚嫩自信的读书声;走进卫生所,使用城乡通用的社保卡。村民的生活,绚丽多彩。使人心旷神怡,逸兴遄飞。
所有静美的邂逅都需要足够的光阴耕耘。这些小物件,是一帧帧历久弥新、生动鲜活的先前生活的镜像,更是以一册册岁月侵蚀、章节分明的史料,记载着山区生活的兴衰更迭和发展脉络,镌刻着乡村农耕的春华秋实和风雨沧桑。
安得静心有洞天,常洗心者不染尘。这个农家小院,几间房,虽然不敷所用,却以悟俗化众的形式,留住了乡村记忆。山区农家常用的物品,是扶贫攻坚的实物记述,是小康生活的路径集成,是乡村记忆的抢救修复,也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博览汇聚。
操百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脱贫攻坚的事业因党的正确领导而持续发力,人民生活的质量因党的为民情怀而迅速提升。朝有梧凤之鸣,野无谷驹之叹。
和煦的春风劲吹,徐徐送暖农家小院。
我家对门的张家,老屋没有拆走。院中南面原有一座屋龄逾百年的三间木结构堂屋,支撑屋梁的木柱有好几个裂缝,廊下雕刻的人物图案仍然栩栩如生,斗榫合缝。有一幅图案刻的是八仙过海,八仙的眼睛大而圆,好像要憋出来似的。
张氏聚族而居,鹡鸰在原。村民搬迁之后,詹吉折简,集资对老屋进行了整修,又在东西北三面都依南面这个老屋的样式各建成一座三间木结构的屋子,四角各建一間角屋,屋顶都铺上了蓝瓦,形成了一个小四合院。屋内分类陈列着村中的农具农械、生活用品等实物,展示着村庄发展的百年沧桑。物品虽不丰富,但他们没有独秘,急公好义,与人分享,这不算点石成金,也称得上颊上添毫。
这些实物展示,使已搬迁的村民找回了曾经贫穷生活的记忆,也从中觅索出一方精神的守望之地。
院落的大门朝东。南侧的三间房内,展示的是曾经以畜力使用的耧、犁头、耙以及村民个体使用的木锨、铁叉、推板等农具,是落后生产力的见证。因使用年久,木质已多成深褐色。农夫手持的位置光滑如磨,边上有层层叠叠的脱落,裂开的缝隙中有泥土嵌入。每一件农具就像一部传世经典被长年累月地翻阅后出现了磨损和卷边,真真的“韦编三绝”,农业的机械化使这些工具没有了用武之地。
看到这些先前司空见惯的先民们赖以生活的简陋工具,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珍若拱璧。心事是很难隐藏的,来到这个乡村小院的村民,个个都屏住了呼吸,眼睛里放出光来。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许多流行的存在如同纸币,使用中会慢慢消失;而这些村中祖辈反复使用过的旧物件却像传家宝一样,历久弥珍。
西侧的三间屋内展示着村民曾经的生活用品。有照明使用的煤油灯,取暖用过的火盆,装粮食的木柜,盛水的缸。这些物品长满了时间的青苔,镌刻着过去的记忆,飘散着昔日的云烟,流淌着岁月的年轮。抚摸着这些物件,感到如此的厚重,又是如此的亲近。这些实物曾经陪伴了我们苦难的生活。还有几本线装的家用记事账本,生产队时使用过的记录工分的小本子。虽然纸页已经泛黄并有些虫蛀和斑驳,但满篇充盈着生活的真实,弥漫着远去的时光,记载着艰难的岁月。人们发现,这些再寻常不过的物品,这些村民原先使用的家常物件,每一件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陈列充栋宇,迁移汗马牛,见证了村民曾经的不富裕。普通村民从这些细小的物件之中,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和璧隋珠不能喻其贵,凤毛麟角不能论其珍。
北侧屋内大多是图片。有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村庄不同时期的照片,有村中某家的地契、老屋照片,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场景,有“执豕于牢”“乘马在厩”的农家日常生活的照片。星霜屡改,岁月频迁。看着这些定格的片段,使人记起远去的畴昔之年。山区的发展困厄竭蹶,一方水土已不能滋养一方人。曾经居住的土坯房,仅能遮风挡雨,茅檐土壁,藤篱纸牖,每年都要维修加固。村民耕种几亩薄田,纯粹的依靠双手劳动,耕作方法原始而效率低下,谈不上机械化。粝粢之食,藜藿之羹,箪食瓢饮,短绠汲深,勉强度日。攒锱积铢,节衣食,俭财用,还是寅吃卯粮,捉襟见肘。
小院东侧的三间房内是村庄整体搬迁之后的图片展示。党的脱贫攻坚的春风劲吹,温暖了山区农户。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搬出大山,让山区的土地恢复生态,村民异地得到发展。一排排新房整齐排列,一条条大路平直宽长,仿佛摆放在沙盘上的模具,无远弗届。户户白墙蓝瓦,家家复道萦纡。房舍钢筋混凝土建造,坚固耐用;屋内厅室厨卫浴齐全,布局合理。庭院宽敞平整,居住方便舒适。养殖区和种植区统一规划,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敛华蓄味,淡处见腴,穰穰满家,绰有余裕。与山区的生活确不可同日而语。
甘雨一犁滋粟麦,轻烟数里接桑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村民们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就像铁路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在脱贫攻坚异地搬迁的进程中,蓝图绘制出来,进而添加了发展演进中的一个指数,随之加快了进度。异地搬迁,满盘皆活。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对于先前岁月的回忆,伴着这些庋藏于庭、胪列整齐、风骨内敛、外表平实的物件,一一浮现,看着小院的物品,自始至终,村民情谊翕如,趣味盎然。无需舌粲莲花的讲解员煽情,沛然于胸的是一片孺慕之思,感言之怀。
先前居住的数百年的村落,古老的说不清历史,新搬迁的村庄却年轻的说不上历史。这些新规划的新居,村庄雕丽,阡陌纵横。道路平直硬实,院落轩敞宽展,住房窗明几净。拧开水龙头,流出洁净清冽的山泉水;驻足村道旁,搭乘方便快捷的公交车;路过小学校,传出稚嫩自信的读书声;走进卫生所,使用城乡通用的社保卡。村民的生活,绚丽多彩。使人心旷神怡,逸兴遄飞。
所有静美的邂逅都需要足够的光阴耕耘。这些小物件,是一帧帧历久弥新、生动鲜活的先前生活的镜像,更是以一册册岁月侵蚀、章节分明的史料,记载着山区生活的兴衰更迭和发展脉络,镌刻着乡村农耕的春华秋实和风雨沧桑。
安得静心有洞天,常洗心者不染尘。这个农家小院,几间房,虽然不敷所用,却以悟俗化众的形式,留住了乡村记忆。山区农家常用的物品,是扶贫攻坚的实物记述,是小康生活的路径集成,是乡村记忆的抢救修复,也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博览汇聚。
操百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脱贫攻坚的事业因党的正确领导而持续发力,人民生活的质量因党的为民情怀而迅速提升。朝有梧凤之鸣,野无谷驹之叹。
和煦的春风劲吹,徐徐送暖农家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