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泰囧》、《致青春》的大火,使得社会舆论质疑“大师不行”了。文化老炮们真的不行了吗?年末档马上到,大师们憋着劲儿专心于自己的老本行:姜文新片《一步之遥》延续他的黑色幽默风格;张艺谋《归来》,还带上了巩俐和陈道明,侯孝贤的《聂隐娘》、吴宇森《太平轮》、许鞍华《黄金年代》 ……可以说是“倾巢出动”。但最有看点的,还是冯小刚 +葛优 +王朔三人的黄金搭档,他们将为贺岁档献上《私人订制》。
新片新书加春晚,冯小刚最近忙碌得很。10月 16日,《私人订制》首次揭开了盖头,主打怀旧牌,一场“冯小刚和葛优相识二十周年”的主题发布会,一下子把人带回从前:朔爷的本子,葛优的好人缘,冯小刚的懂观众,无疑就是票房保证。而冯小刚在新书《不省心》中,也以“只有亲人,没有仇人”为题,充满感情地唠了唠“我们这一代”。看得出,一个时代的成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非诚勿扰2》上映时,冯小刚和王朔的再次携手就已经让人瞩目了。两个人自从《甲方乙方》掰面之后,再无合作。在新书中,冯小刚虽然没有单把王朔拿出来写,但却时不时地提及,就好像说到自己家里人一样自然。有人曾问冯小刚是不是受王朔影响颇深,他说“影响的前提是首先我得心里有这东西。不然喜欢王朔小说的人多了去了,他们怎么没成呢”。
王朔、郑晓龙、冯小刚、葛优、姜文、崔健、叶京、赵宝刚……这些人有的是大院子弟,从小一起玩,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面的台词,是“从小就一块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人身上吐痰玩”的交情,要不就是偶然的相遇。不管如何,这些人无意中就奠定了北京青年的文艺审美,甚至是一股“新京味儿”文化。
如果要说起这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就得追溯到 27年前了——那时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还叫北京电视制片厂呢。冯小刚当时还在剧组当美工,有天郑晓龙在剧组翻看王朔的《浮出海面》,边看边笑,冯小刚好奇“你看什么这么乐”,因为这句无心之言,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时候我们阅读的文学作品,里面的人大部分都不说人话,都是高于生活的。但是王朔语言里面那种幽默,夹枪带棒地讽刺人,让我觉得非常喜欢。我后来写剧本,在语言上受他的影响非常深,你看我电影里的人说话的风格,跟他小说里的非常像。但这东西吧,就好比我心里有一个炸药包,他的东西一下子把我给点燃了,让我忽然找到了爆发点”。
一见如故,是冯小刚见到王朔作品的第一感觉。所以他跟郑晓龙说:我要认识王朔。第二年,郑晓龙把王朔带到冯小刚的家中,就着酱猪蹄和椒麻鸡丝,两个人开始了这么多年的交往。
后来在筹备《编辑部的故事》时,郑晓龙确定以王朔的语言风格为主基调,试了几个编剧都不行,冯小刚自动请缨,写了七八集,果然他与王朔的风格最为匹配。郑晓龙说过“冯小刚很聪明,是模仿王朔最像的一个人”。
《编辑部的故事》火了,冯小刚也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很多年过去了,冯小刚对郑晓龙一直心怀感激,他说:“郑晓龙是很有性格魅力的领导,托着这一伙年轻人起来的。”
两排破旧的小平房,办公室里就两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张床,时不时地还能闻见房间后面传来的厕所恶臭,这就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办公环境。但大家都高兴着呢,围坐在床上,信马由缰地一聊剧本能几天几宿。后来不管是王朔笔下的人物,还是冯小刚电影中的葛优,都带着这些人的影子:能侃,无论对女人还是朋友,即使诚心实意也要用油滑包装自己,生怕仅有的那点真心被别人看去。但无论他怎样口沫横飞,仍能找到一些不变的东西。郑晓龙就说:“那会儿的人们毫无功利之心,相互扶持,不像现在残酷竞争”。
分道扬镳,只因追求不同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是块福地,从这“毕业 ”的导演演员,现在大多是独当一面的大咖:郑晓龙、冯小刚、赵宝刚、姜文、孙俪、徐静蕾……掰着手指都算不过来。
那时,冯小刚对电影也算入门了,拍摄了《永失我爱》、《情殇》、《我是你爸爸》、《月亮背面》……都是王朔的作品,但反响平平。此后,《我是你爸爸》又被电影局叫停,冯小刚愁得遣散了剧组,每天在家闲散度日。后来还是韩三平把他劝了出来。冯小刚开始思考如何生存下去,“喜剧嘲笑人的弱点,它不与制度发生冲突,能生存下来”。
《甲方乙方》让他一炮而红,代价就是跟王朔掰面了。叶京在拍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后,曾接受过几次采访,话里话外挤兑冯小刚,说两人因钱生隙。对此,王朔摆摆手,只说“因为冯小刚跟我在一起,造成他的作品被毙,那我们只好分开做,包括像《甲方乙方》,你挂我名就麻烦,你不挂我名就没事,那何必呢?大家自然分开了。慢慢地,他希望进入主流,我希望演边缘人,所以大家个人追求不一样”。
冯小刚确实越来越主流,在他看来,“大众化就是主流化”。但是在拍过几部贺岁电影,成为最早一批的中国“亿元导演 ”后,他抛弃了骨子里喜剧的忧伤,开始把悲显露于外,这就有了后面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
“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得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造的,是化学兑出来的”。这番评价对于冯小刚的影响不亚于醍醐灌顶,“对我的电影,我听过很多批评,大多都是围绕着‘商业 ’二字,但姜文说出了问题的实质”。此后,他的电影也甩去了王朔的影子,建立了自己的情怀。
《一九四二》,18年前他就想拍。但刘震云告诉他,“得慎慎”。2000年的春节,刘震云拜年的同时对他说,“关于《温故一九四二》,我们可以上路了”。那天他们喝光了家里所有的啤酒,说着这部电影,意犹未尽。 《一九四二》令冯小刚彻底从喜剧和商业片中“摆脱 ”出来,开始讲述民族的心灵史这样厚重的题材。口碑盛赞之下,把冯小刚也掏空了,他和刘震云带着工作人员,到河南、陕西、重庆,甚至开罗……他们寻根究底,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当年的大饥荒。这样的“上路”,前后共有三次,凡是灾民去过的地方,委员长、日本人……片中主要人物到过的地方,冯小刚与刘震云都去了。
2012年 3月 18日,《一九四二》杀青。这一天,是冯小刚 54岁的生日,他三分之一的生命都扑在这部电影上,冯小刚的确是累了。
老了,开始想要退休
今年,王朔的女儿出嫁了。婚礼上他因为扛不住这种“悲喜交加 ”的感情,没有出席,取而代之的,是“娘家人 ”刘震云和冯小刚。冯小刚既出红包又出力,不仅抢着做司仪,还提出在自己的亲自见证下,让两位新人互相为对方戴上婚戒。“我没什么可说的,除了祝贺还是祝贺。”
冯小刚和王朔冰释前嫌,这是大家愿意看到的。不知道是不是人已过百,冯小刚开始怀念曾经在一起混的日子,想起自己的青春。刘震云在 2000年的新书发布会上提到再次与冯小刚、王朔聚在一块喝酒,还喝大了。当时对于外界的种种猜测,冯小刚平平淡淡的一句“我和王朔都是人到中年了,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过去也是不一样的”。
曾经有影评人在看过《非诚勿扰》,发微博说“想去影院看冯小刚,没想到看到王朔”。王朔说自己看完这部电影,有点找到当年写喜剧的快感。于是冯小刚开出了高额大价钱来聘请王朔执笔《非诚勿扰2》。
这两个人,原景重现了年轻时光,“王朔拽我一起写,意思是编剧很难知道导演到底要什么,如果不在一块写,怕写完了不是我要的故事。我俩就在海南三亚一家酒店里,呆了一个月,每天侃三四个小时大山,再写上三四个小时”。
聊天的时候两人不免说到退休时候干什么,准备死在哪里 ——山清水秀是必须的。现在每逢晴朗的天气,冯小刚就会想拍《非诚勿扰2》那样的电影,“主人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但衣食无忧,各种不期而遇,各种邂逅各种惊鸿一瞥各种如愿以偿,浮想联翩”。
活到一把年纪了,家人和健康更重要了。今年春天的时候,冯小刚,刘震云,王朔和姜文约好女儿一同吃饭,酒后冯小刚问女儿“跟我们吃饭你觉得有劲吗? ”“还行吧 ”。他又问,“没觉得我们老不正经吗? ”女儿答: “你们还挺真实的。 ”这一评价给大家高兴坏了,什么成就啊票房啊已成浮云,女儿一句 “真实 ”让这帮老爷们儿觉得自己大半辈子没白活。
这小撮人就像时代的缩影,活在现在,风光过,也蹉跎过。冯小刚在书中也是这么写道:“《非诚勿扰2》中的秦奋和香山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缩影,二十年前意气风发地走进新时代,二十年后如梦方醒,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抓在手里的是一把十三不靠的烂牌”。冯小刚新书叫《不省心》,在跟命运争完后,他只想讨饶。
新片新书加春晚,冯小刚最近忙碌得很。10月 16日,《私人订制》首次揭开了盖头,主打怀旧牌,一场“冯小刚和葛优相识二十周年”的主题发布会,一下子把人带回从前:朔爷的本子,葛优的好人缘,冯小刚的懂观众,无疑就是票房保证。而冯小刚在新书《不省心》中,也以“只有亲人,没有仇人”为题,充满感情地唠了唠“我们这一代”。看得出,一个时代的成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非诚勿扰2》上映时,冯小刚和王朔的再次携手就已经让人瞩目了。两个人自从《甲方乙方》掰面之后,再无合作。在新书中,冯小刚虽然没有单把王朔拿出来写,但却时不时地提及,就好像说到自己家里人一样自然。有人曾问冯小刚是不是受王朔影响颇深,他说“影响的前提是首先我得心里有这东西。不然喜欢王朔小说的人多了去了,他们怎么没成呢”。
王朔、郑晓龙、冯小刚、葛优、姜文、崔健、叶京、赵宝刚……这些人有的是大院子弟,从小一起玩,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面的台词,是“从小就一块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人身上吐痰玩”的交情,要不就是偶然的相遇。不管如何,这些人无意中就奠定了北京青年的文艺审美,甚至是一股“新京味儿”文化。
如果要说起这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就得追溯到 27年前了——那时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还叫北京电视制片厂呢。冯小刚当时还在剧组当美工,有天郑晓龙在剧组翻看王朔的《浮出海面》,边看边笑,冯小刚好奇“你看什么这么乐”,因为这句无心之言,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时候我们阅读的文学作品,里面的人大部分都不说人话,都是高于生活的。但是王朔语言里面那种幽默,夹枪带棒地讽刺人,让我觉得非常喜欢。我后来写剧本,在语言上受他的影响非常深,你看我电影里的人说话的风格,跟他小说里的非常像。但这东西吧,就好比我心里有一个炸药包,他的东西一下子把我给点燃了,让我忽然找到了爆发点”。
一见如故,是冯小刚见到王朔作品的第一感觉。所以他跟郑晓龙说:我要认识王朔。第二年,郑晓龙把王朔带到冯小刚的家中,就着酱猪蹄和椒麻鸡丝,两个人开始了这么多年的交往。
后来在筹备《编辑部的故事》时,郑晓龙确定以王朔的语言风格为主基调,试了几个编剧都不行,冯小刚自动请缨,写了七八集,果然他与王朔的风格最为匹配。郑晓龙说过“冯小刚很聪明,是模仿王朔最像的一个人”。
《编辑部的故事》火了,冯小刚也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很多年过去了,冯小刚对郑晓龙一直心怀感激,他说:“郑晓龙是很有性格魅力的领导,托着这一伙年轻人起来的。”
两排破旧的小平房,办公室里就两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张床,时不时地还能闻见房间后面传来的厕所恶臭,这就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办公环境。但大家都高兴着呢,围坐在床上,信马由缰地一聊剧本能几天几宿。后来不管是王朔笔下的人物,还是冯小刚电影中的葛优,都带着这些人的影子:能侃,无论对女人还是朋友,即使诚心实意也要用油滑包装自己,生怕仅有的那点真心被别人看去。但无论他怎样口沫横飞,仍能找到一些不变的东西。郑晓龙就说:“那会儿的人们毫无功利之心,相互扶持,不像现在残酷竞争”。
分道扬镳,只因追求不同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是块福地,从这“毕业 ”的导演演员,现在大多是独当一面的大咖:郑晓龙、冯小刚、赵宝刚、姜文、孙俪、徐静蕾……掰着手指都算不过来。
那时,冯小刚对电影也算入门了,拍摄了《永失我爱》、《情殇》、《我是你爸爸》、《月亮背面》……都是王朔的作品,但反响平平。此后,《我是你爸爸》又被电影局叫停,冯小刚愁得遣散了剧组,每天在家闲散度日。后来还是韩三平把他劝了出来。冯小刚开始思考如何生存下去,“喜剧嘲笑人的弱点,它不与制度发生冲突,能生存下来”。
《甲方乙方》让他一炮而红,代价就是跟王朔掰面了。叶京在拍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后,曾接受过几次采访,话里话外挤兑冯小刚,说两人因钱生隙。对此,王朔摆摆手,只说“因为冯小刚跟我在一起,造成他的作品被毙,那我们只好分开做,包括像《甲方乙方》,你挂我名就麻烦,你不挂我名就没事,那何必呢?大家自然分开了。慢慢地,他希望进入主流,我希望演边缘人,所以大家个人追求不一样”。
冯小刚确实越来越主流,在他看来,“大众化就是主流化”。但是在拍过几部贺岁电影,成为最早一批的中国“亿元导演 ”后,他抛弃了骨子里喜剧的忧伤,开始把悲显露于外,这就有了后面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
“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得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造的,是化学兑出来的”。这番评价对于冯小刚的影响不亚于醍醐灌顶,“对我的电影,我听过很多批评,大多都是围绕着‘商业 ’二字,但姜文说出了问题的实质”。此后,他的电影也甩去了王朔的影子,建立了自己的情怀。
《一九四二》,18年前他就想拍。但刘震云告诉他,“得慎慎”。2000年的春节,刘震云拜年的同时对他说,“关于《温故一九四二》,我们可以上路了”。那天他们喝光了家里所有的啤酒,说着这部电影,意犹未尽。 《一九四二》令冯小刚彻底从喜剧和商业片中“摆脱 ”出来,开始讲述民族的心灵史这样厚重的题材。口碑盛赞之下,把冯小刚也掏空了,他和刘震云带着工作人员,到河南、陕西、重庆,甚至开罗……他们寻根究底,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当年的大饥荒。这样的“上路”,前后共有三次,凡是灾民去过的地方,委员长、日本人……片中主要人物到过的地方,冯小刚与刘震云都去了。
2012年 3月 18日,《一九四二》杀青。这一天,是冯小刚 54岁的生日,他三分之一的生命都扑在这部电影上,冯小刚的确是累了。
老了,开始想要退休
今年,王朔的女儿出嫁了。婚礼上他因为扛不住这种“悲喜交加 ”的感情,没有出席,取而代之的,是“娘家人 ”刘震云和冯小刚。冯小刚既出红包又出力,不仅抢着做司仪,还提出在自己的亲自见证下,让两位新人互相为对方戴上婚戒。“我没什么可说的,除了祝贺还是祝贺。”
冯小刚和王朔冰释前嫌,这是大家愿意看到的。不知道是不是人已过百,冯小刚开始怀念曾经在一起混的日子,想起自己的青春。刘震云在 2000年的新书发布会上提到再次与冯小刚、王朔聚在一块喝酒,还喝大了。当时对于外界的种种猜测,冯小刚平平淡淡的一句“我和王朔都是人到中年了,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过去也是不一样的”。
曾经有影评人在看过《非诚勿扰》,发微博说“想去影院看冯小刚,没想到看到王朔”。王朔说自己看完这部电影,有点找到当年写喜剧的快感。于是冯小刚开出了高额大价钱来聘请王朔执笔《非诚勿扰2》。
这两个人,原景重现了年轻时光,“王朔拽我一起写,意思是编剧很难知道导演到底要什么,如果不在一块写,怕写完了不是我要的故事。我俩就在海南三亚一家酒店里,呆了一个月,每天侃三四个小时大山,再写上三四个小时”。
聊天的时候两人不免说到退休时候干什么,准备死在哪里 ——山清水秀是必须的。现在每逢晴朗的天气,冯小刚就会想拍《非诚勿扰2》那样的电影,“主人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但衣食无忧,各种不期而遇,各种邂逅各种惊鸿一瞥各种如愿以偿,浮想联翩”。
活到一把年纪了,家人和健康更重要了。今年春天的时候,冯小刚,刘震云,王朔和姜文约好女儿一同吃饭,酒后冯小刚问女儿“跟我们吃饭你觉得有劲吗? ”“还行吧 ”。他又问,“没觉得我们老不正经吗? ”女儿答: “你们还挺真实的。 ”这一评价给大家高兴坏了,什么成就啊票房啊已成浮云,女儿一句 “真实 ”让这帮老爷们儿觉得自己大半辈子没白活。
这小撮人就像时代的缩影,活在现在,风光过,也蹉跎过。冯小刚在书中也是这么写道:“《非诚勿扰2》中的秦奋和香山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缩影,二十年前意气风发地走进新时代,二十年后如梦方醒,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抓在手里的是一把十三不靠的烂牌”。冯小刚新书叫《不省心》,在跟命运争完后,他只想讨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