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价值观社会制度根源阐微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iahong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消费主义价值观源自于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是在当代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价值哲学,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人生等方面扭曲的价值内涵。恩格斯自然生态问题制度性归因思想启示我们: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的缺陷,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的阶级特质、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等方面探寻消费主义价值观错误价值取向的社会根源;消费主义价值观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断向世界蔓延,延续着资本主义的寿命,同时也不断集聚起加速全球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动因,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是对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变革。
  关键词:恩格斯;自然生态;消费主义;价值观;社会制度
  中图分类号:A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030-02
  消费主义价值观源自于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是一种渗透在当代社会制度、政策和生活时尚之中的价值哲学,其影响力非任何学院派的价值哲学所可比拟。”[1]因而亟待我们阐明消费主义价值观中扭曲的价值内涵,探析消费主义价值观错误价值取向的社会制度根源,并找寻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一、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政治功能是发挥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掩盖阶级矛盾的政治危机;对外保证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经济取向是遵循资本社会的资本逻辑,服务于资本的无限增值欲求。它从属于经济主义,“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归根结底是经济行为,经济发展是个人幸福和社会福利的唯一源泉。”[1]“它是一种挥霍性的消费价值观,这种消费价值观的根本特征是对人的基本需要和使用价值的背离。”[2]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社会价值导向强烈渗透着自利自私,倡导着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原则,个人的要求与欲望处在较高的位置上,而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却被深度消解。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社会价值导向不仅危害当代人的代内公平,也因不顾子孙后代而损害了代际公平。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自然生态态度是完全与人类根本的生存利益相背离。消费主义价值观无视地球资源以及生态净化能力的有限性,不断地推动经济体系向自然界索取、“透支”和丢弃。似乎消费是与自然无关的人类内部的事情,人类无须考虑自然的因素,只需要利用科学技术,就能够满足自身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艾伦·杜宁指出,现代“消费”实质上意味着“摧毁或毁掉、浪费或滥用、用光与用尽。”[3]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人生价值导向是把物质消费当作人生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和人生根本目的,“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性欲望的满足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有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1]
  “当代人类面对着各种危机,其中价值观危机是最根本的危机之一。”[2]消费主义价值观正危胁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解铃还须系铃人”,因而亟待我们去探究产生消费主义价值观错误价值取向的社会根源。
  二、探寻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社会制度根源
  对消费主义价值观进行资本主义制度根源探析,源于恩格斯自然生态问题制度性归因思想给予我们的重要启迪。恩格斯启迪人们研究问题,不能孤立地就问题论问题,正如他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因而我们在探析消费主义价值观问题的根源时,亦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的缺陷,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的阶级特质、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等方面探寻消费主义价值观错误价值取向的社会制度根源。
  1.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的缺陷是产生消费主义价值观错误价值取向的根本制度根源。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私有制制度,表现为对生产资本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当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紧密结合的时候,就会产生人与人、人与社会不同集团利益的分裂与对立,从而产生一种异化的破坏力量。私人利益成为被鼓励追求的目标,社会的主要阶级只代表少数人的权益,共同利益被遮蔽。“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一个自我扩张的价值体系,经济剩余价值的积累由于根植于掠夺性的开发和竞争法则赋予的力量,必然要在越来越大的规模上进行。”[4]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是:“资本主义和其他的社会制度所不同之处在于它顽固的执着于积累资本的渴望”[5]。
  2.资产阶级的贪婪和唯利是图是产生消费主义价值观错误价值取向的阶级根源。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具有贪婪和唯利是图的特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对享乐生活的追求,使得他们不断地追求高额利润,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极大化。在流行谋求个体或本位的利益最大化以及激烈竞争的社会氛围下,大量资产者为了获取眼前最直接、最近和最大限度的利润,囿于盲目、短视目光的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盛行。资产阶级对于财富是如此贪婪:“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阶级像英国资产阶级那样堕落,那样自私自利到不可救药的地步,那样腐朽,那样无力再前进一步。在这里我指的首先是狭义的资产阶级,特别是反对谷物法的自由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6]
  3.资本主义只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目的是产生消费主义价值观错误价值取向的资本邏辑根源。相对于以前的所有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统治一切。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在资本主义时期,遵循的是“资本霸权逻辑”,生产的目的不再主要为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谋求价值,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恩格斯指出:“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一个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7]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具有超级话语霸权的资本逻辑统治着一切,对资本价值积累的渴求是无止境的,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需要消费主义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完成其欲意无限扩大的趋势。   三、消费主义价值观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根源的超越
  消费主义延续着资本主义的寿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断向世界蔓延,但是,面对自然生态承载力的有限性而终将难以为继。恩格斯自然生态问题制度性归因思想启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是对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变革。
  1.消费主义延续着资本主义的寿命。消费主义价值观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承担着延续资本主义寿命的使命。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集中爆发,整个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阶级冲突的政治危机和合法性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选择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和刺激消费理论,作为解决危机的模式。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利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不断蔓延,而刺激消费、引导消费需求的扩大,进而推动社会再生产不断更新和扩大,如此便能推动经济循环和持续。与此同时就有效缓解了资本社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难以调和的政治危机,“延续和繁荣”了资本主义社会。
  2.消费主义价值观推动资本主义世界蔓延加速了全球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消费主义有效缓解资本主义内部危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也是把危机转移到生态领域,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危机范围的过程。但是,不顾外部自然生态承载能力的有限性,而执着追求经济内部运行中的资本永续循环并获取超额利润,最终将因为缺乏自然生态的物质条件支撑而走向崩溃。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主义“外部不经济”问题,“当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樊烧山坡上的森林,认为木灰作为能获得最高利润的咖啡树的肥料足够用一个世代时,他们怎么会关心到,以后热带的大雨会冲掉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的岩石呢?”[8]也正如当今出现的“生态帝国主义”、“生态殖民主义”、“生态难民”等问题[9]。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加速发展,以及依仗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势不断扩张世界市场加剧资源需求,同时也肇始了人类社会对世界自然资源的大肆跨时空掠夺。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身生态环境良好,常常忽略了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不断将生态问题和生态责任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那里往往成了肮脏工业转移地、污染物运送处和毒废料垃圾场。所使用的手段常常为:利用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渴望得到外汇、利用第三世界国家环境保护立法不健全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现实工业化的迫切愿望等。这就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国际化,也势必造成外部的不经济性不断集聚,加速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3.超越消费主义价值观资本主义制度桎梏。恩格斯两大“提升”和两大“和解”思想以及建立起一个合理社会的理念,给予超越消费主义价值观资本主義制度桎梏以重要的启示。在一个真正实现了两大“提升”和两大“和解”的社会中,即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和把人从社会关系方面“提升”出来;实现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社会中,人彻底转变了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成为了具备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伦理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自由人”,人与人和谐相处。这样的社会已经摆脱了资本主义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私有制度以及异化劳动,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价值指归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卢风.论消费主义价值观[J].道德与文明,2002(6):34—36.
  [2]刘福森蓝海.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后现代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6):61-64.
  [3]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兴、宋时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56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3-519.
  [8]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5:161.
  [9]解保军.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8):62-67.
其他文献
摘 要:高等教育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科技人才的途径之一,是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体系,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其中就包括科技哲学。科技哲学是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及其分支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哲学学科,也是与科研活动息息相关的人文基础。在布鲁贝克对高等教学哲学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科技哲学基础对高等教育和科研活动的重要意义,并结合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发展现状,以科技哲学的研究视域为中心,探讨
期刊
摘 要:运用调查咨询、改进的层次分析和教育统计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民汉融合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有关问题进行研究。确立了民汉融合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内容,并对其进行了量化和检验,提出了民汉融合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关键词:民汉融合;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202-02  塔里木大学作为
期刊
摘 要: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对J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原因调查与分析,发现造成这一现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因和外因二维视角,结合“理性经济人”的假定,结论就是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研究生学术行为中的他律失效加之自律不足。在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可以构建起一套由学生、导师、学校和学术规范监督组织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并且高效互动的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治理模式。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术失
期刊
摘 要:在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以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的改革创新为例,论述地方高校应当立足于所在区域的具体环境,整合旅游、历史、地理、图书等拥有内部知识关联性的相关专业,运用加强实践教学、推进教育实习、贡献区域发展等措施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出具有各学科综合知识和跨学科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实践中走出一条适合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之路。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低关系到我国未来艺术工作者的整体政治素养水平,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可现有的针对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太过陈旧,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实效不佳。所以对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跨学科创新研究,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教学模式;跨学科;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为提高兵源素质,吸引高学历青年服役,我国对征兵政策进行了积极调整。201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将实行了23年的全国冬季征兵时间调整至夏秋季,开通从“校门”到“营门”的直通车,实现了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的征集工作同步进行。针对高校成为主要征兵阵地的现实情形,系统地对适应征兵时间调整进行了对策研究,更好地适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征兵时间调整;重要保障  中图
期刊
摘 要: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是一种创建模拟情景,学习者通过扮演角色,达到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实验从一定层面证实其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局限性。对此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完善角色扮演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角色扮演;高职英语;艺术类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212-03  在前期的
期刊
摘 要:在马克思早期《导言》的著作中,他以世界历史的宏伟视角深入去思考德国现实问题的出路,通过阐述“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了“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它们之间的统一关系以及实现德国人的解放的理论批判的最终价值诉求,同时马克思还着重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以及它的历史使命,即揭示出了它才是带领人民进行彻底革命解放事业的领导阶级。  關键词:批判的武器;武器的批判;物质武
期刊
摘 要:高校突发事件社会关注度高、涉及面广、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造成了人身财产损害、校园环境破坏,社会影响较恶劣,对高校乃至社会的安全维稳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针对高校频发的突发事件,高校应以保障大学生生命安全为首要任务,遵循“以生为本、预防为主、源头维稳、依法规范、柔性化处理、常抓不懈”的工作方针,构建综合治理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采取合理措施消灭和弱化滋生突发事
期刊
摘 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以后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自己对于“实践”的理解。从列宁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再到新马克思主义,即从实践在认识论范畴内的分析到实践本体论的产生和完善。那我们该如何理解“实践”范畴的转变,我们该如何把握关于实践问题讨论的发展脉络?将从语言分析角度对“实践”观点的发展做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列宁;实践派;语言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