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通过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探索乐趣,这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有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使课堂更鲜活生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有效的提高。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举行活动是激活课堂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感兴趣并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数学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结合生活实例组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驱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的自主学习是激活课堂的重要环节
创设自主的课堂,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能展现思路和方法,学会怎样学习;能帮助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学生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存在着差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对数学理解方式的差异,教师都应该鼓励,而不是采用一个模式,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按同一个模式去理解。为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我常常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不断完善中,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激发学生情感是激活课堂的必备条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内在美,激发学习热情。教师一环紧扣一环准确而恰当的导语,可使学生在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严谨之美;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和数学式子表达的对比和评价,使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规律意义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简洁之美。只有让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使数学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现实生活中蕴涵的大量數学信息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做出证明、举出反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发表不同的见解等等。那么,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参与到探索中去,从而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经历。
总之,铸造新一代的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天职,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善于发掘、开拓、创新,促使学生大胆探索,不断进取,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实实在在的教改之路,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具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狼城岗镇太平堤小学)
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赵强
摘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生活体验,感悟物体有大有小;探究体验,感悟空问的存在;实践体验,感悟体积概念。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关键词:生活体验;探究体验;实践体验;感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过程性目标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动词,也强调小学数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下面笔者就从体验感悟人手谈谈小学数学中的体积概念教学。
一、生活体验,感悟物体有大有小
片段一:初始的生活体验
教师拿出一个小袋子很轻松地将一个苹果放人,接着要把一个西瓜放人,却犯了难。提问: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产生初级的感悟:物体有大有小。
教师随手拿起两个文具盒,提问:哪个大?哪个小?
教师: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吗?学生举例说明。
教学一开始就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物体有大有小。初步架起体积大小与生活中物体大小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探究体验,感悟空间的存在
片段二:自主探究体验
1 教师出示一个桃子、一个荔枝,一个樱桃,提问:谁占的空间大?
2 把以上三样物品分别放人三个一样大小的空杯中,并倒满水。继续引爆学生的头脑风暴:哪个杯里的水多一些?为什么?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感悟到:樱桃占杯子空间小,所以杯子中就剩下大部分空间来存放水,放樱桃的杯子里水比较多,也就是说在这个杯子里水所占的空间比较大。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不经过兴味盎然的尝试,不经过理性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不经过多次质疑、自主选择,不经过比较反思、独立判断,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真切体验,很难说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体积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体积概念包含的子概念较多,学生积累的有关体积的生活经验不是太多,因此理解“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时有困难。在本片段中教师利用实验、设问置疑、引导学生充满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思考,启迪学生思维,积极建构知识。
三、实践体验,感悟体积概念
片段三:实践操作体验
教师让学生摸一摸空桌肚有什么感觉?把书本、学具盒放进课桌的桌肚里,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师问:是课桌桌肚的空间变小了吗?为什么两次的感觉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东西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教师拿起学生桌上的文具盒,再取出一块橡皮,让学生依次说出橡皮、文具盒分别占据了谁的空间?
总结:我们的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学生、教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请大家想象,走出教室感到怎样?(感到空间更大了)整个宇宙是个大空间,万物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地球占谁的空间的一部分呢?(宇宙)由此,我们知道这些空间有大小。这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体积的概念,许多学生都能说: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从而完成了对体积含义的理解。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会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运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真实,感悟数学的真谛。
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关注了人,就应关注体验与感悟。数学学习需要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才能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需要让让学生体验成功,才能感悟新知的内涵。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每次体验后的感悟。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才能最钟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造,体验成功,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举行活动是激活课堂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感兴趣并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数学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结合生活实例组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驱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的自主学习是激活课堂的重要环节
创设自主的课堂,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能展现思路和方法,学会怎样学习;能帮助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学生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存在着差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对数学理解方式的差异,教师都应该鼓励,而不是采用一个模式,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按同一个模式去理解。为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我常常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不断完善中,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激发学生情感是激活课堂的必备条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内在美,激发学习热情。教师一环紧扣一环准确而恰当的导语,可使学生在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严谨之美;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和数学式子表达的对比和评价,使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规律意义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简洁之美。只有让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使数学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现实生活中蕴涵的大量數学信息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做出证明、举出反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发表不同的见解等等。那么,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参与到探索中去,从而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经历。
总之,铸造新一代的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天职,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善于发掘、开拓、创新,促使学生大胆探索,不断进取,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实实在在的教改之路,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具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狼城岗镇太平堤小学)
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赵强
摘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生活体验,感悟物体有大有小;探究体验,感悟空问的存在;实践体验,感悟体积概念。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关键词:生活体验;探究体验;实践体验;感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过程性目标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动词,也强调小学数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下面笔者就从体验感悟人手谈谈小学数学中的体积概念教学。
一、生活体验,感悟物体有大有小
片段一:初始的生活体验
教师拿出一个小袋子很轻松地将一个苹果放人,接着要把一个西瓜放人,却犯了难。提问: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产生初级的感悟:物体有大有小。
教师随手拿起两个文具盒,提问:哪个大?哪个小?
教师: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吗?学生举例说明。
教学一开始就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物体有大有小。初步架起体积大小与生活中物体大小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探究体验,感悟空间的存在
片段二:自主探究体验
1 教师出示一个桃子、一个荔枝,一个樱桃,提问:谁占的空间大?
2 把以上三样物品分别放人三个一样大小的空杯中,并倒满水。继续引爆学生的头脑风暴:哪个杯里的水多一些?为什么?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感悟到:樱桃占杯子空间小,所以杯子中就剩下大部分空间来存放水,放樱桃的杯子里水比较多,也就是说在这个杯子里水所占的空间比较大。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不经过兴味盎然的尝试,不经过理性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不经过多次质疑、自主选择,不经过比较反思、独立判断,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真切体验,很难说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体积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体积概念包含的子概念较多,学生积累的有关体积的生活经验不是太多,因此理解“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时有困难。在本片段中教师利用实验、设问置疑、引导学生充满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思考,启迪学生思维,积极建构知识。
三、实践体验,感悟体积概念
片段三:实践操作体验
教师让学生摸一摸空桌肚有什么感觉?把书本、学具盒放进课桌的桌肚里,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师问:是课桌桌肚的空间变小了吗?为什么两次的感觉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东西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教师拿起学生桌上的文具盒,再取出一块橡皮,让学生依次说出橡皮、文具盒分别占据了谁的空间?
总结:我们的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学生、教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请大家想象,走出教室感到怎样?(感到空间更大了)整个宇宙是个大空间,万物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地球占谁的空间的一部分呢?(宇宙)由此,我们知道这些空间有大小。这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体积的概念,许多学生都能说: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从而完成了对体积含义的理解。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会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运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真实,感悟数学的真谛。
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关注了人,就应关注体验与感悟。数学学习需要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才能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需要让让学生体验成功,才能感悟新知的内涵。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每次体验后的感悟。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才能最钟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造,体验成功,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