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分层研究性学习模式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uedong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分层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这种模拟科学研究情景和过程的学习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最大限度地达成新课程的要求。本文就分层研究性学习这一模式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作点思考。
  一、理论依据
  1.认知结构主义理论。布鲁纳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成为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应当为之形成一种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他认为,学习应当包括习得新信息、转换、评价这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学生应是积极的信息汲取、加工者。
  2.认知同化主义理论。奥苏泊尔认为,学习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他的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正是基于此,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3.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罗杰斯认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做到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将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非只知道接纳知识的容器。他强调教学活动要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发挥学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功能与积极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对信息的获得、选择、辨析和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理论为此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同时,语文阅读强调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创造性学习,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主义理论又为此打下了基础。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分层性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人文理论依据。
  二、分层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以教材和与之相配的读本为基础,进而辐射至其他文本资料乃至网络资料等。但我们可以用两个词组来概括它们的基本形式,即单篇研究和单元研究。
  1.单篇研究。单篇研究比较适合富有内涵、学生不易理解的讲读课文。教师可就某一问题提出一个小课题供学生去研究,以便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文章所蕴含的丰富韵味。这种重组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提高文学感悟力。
  2.单元研究。单元研究即将在某一角度有联系的几篇文章组成一个单元,学生以自学、共同研讨的形式对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的学习形式。依据新课程课文编排的特点,又可以有以下多种形式。(1)按照教材本身的安排,以單元教学重点为切入口,进行单元研究。新教材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来划分单元,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即以人为本。但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往往舍弃了其中许多的篇目,认为这样的文章可学可不学。显然,这违背了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教学活动中,不妨让学生以单元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2)将教材和《语文读本》中的文章重新组合成新单元。新教材的读本在选取文章时,注意到了与教材的配合。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相似点或比较点,比较容易形成具有研究联系点的单元。比如学习《鸿门宴》时,就可以和《语文读本》中的《垓下之围》组成新的单元,通过比较,完整了解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形成一个研究课题:项羽人物性格研究。将这个单元重组,意义在于既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拓展阅读、比较阅读的意识,同时,又借助研究性学习把《语文读本》的指导纳入了课堂教学。(3)将教材或读本的课文和课外选文甚至网络资源组合成新单元。比如学习《鸿门宴》时,还可以与当代小说《重瞳——项羽自述》(潘军)、《霸王别姬》(张爱玲)组合,完成“再读项羽”的课题研究,作一次文学性的再创作。这种重组的最大特点是扩大了教学容量,拓展了教学空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语文学习变得有趣,变得高效。当然,由于学生的能力、兴趣有所不同,教师可在紧扣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指导、帮助学生确立不同层次、方向的课题进行分层研究。
  三、教师职能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应当全程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又可以用“编导”和“引导”来诠释。
  1.编导。研究性学习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借鉴,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教师应依据课程计划,提前规划好活动的形式、内容,充分发挥活动前的“编导”作用,才能使活动开展得顺利而富有成效。
  2.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开始的研究角度的确立、问题的设定、研究中遇到困难时的挫败感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当然,这些引导应以打开思维角度为主,而非灌输答案,要注重导疑、导法及恰当的评价,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体育课的準备活动实际就是运动前的热身活动,准备活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上课的质量和安全。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选择要根据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训练的时间,从教学实际出发。事实证明,准备活动不充分,可能会使学生出现反应迟缓、动作僵硬、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下降等,甚至会出现肌肉拉伤、关节扭、挫伤等外伤事故。  一、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前做好准备活动的练习,可以从生理和心理上为体育课教学做好准备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物理教材体现了两条编写原则:一是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二是科学探究灵活地贯穿始终。“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已成为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已成为物理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情
人类是地质历史上生命演化的产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对地理环境就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到本世纪20年代,法国的韦达·白兰士、白吕纳等人提出人地关系理论,并注意到人地相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笔者和许多同行一样,从以前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尽量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教学氛围,大家经常用讨论法,
通过地理课的学习,学生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的农业与城市化是怎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1.更好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大大地解放了农业人口,剩余的劳动力进入城市。目前我国究竟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低位估计为1~1.5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