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太空俯?地球,碧波湛蓝的南中国海北边,有个叫“天涯海角”而闻名于世的海岛,它像一只绿色的巨鳌浮卧在大陆的最南端。海岛的中心、整个岛屿的大地原点,是一座山——黎母山。
黎母山有着引人为傲的原生态热带雨林,被海南黎族视为母亲山。海南岛的三条主要江河——万泉河、南渡江、昌化江皆发源于此。三条江河朝着东、西、北三个方向,支撑着海南岛陆地的主要水系,滋养着整个海岛的绿色万物。
清晨的黎母山,靜静地象一位熟睡的美人。淡淡的晨雾如同曼妙的薄纱,在山头、河谷、树梢、藤蔓之间轻柔飘逸,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时隐时现。晨雾里,在清脆婉转的鸟啼与细碎虫鸣的合唱中,传来一声声低沉而带有磁性的吟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1。
山道上,雷公马闻声跳进草丛,草蜢纷纷飞开。只见一位仙风道骨、高挑廋削、满头银发老者从远处飘然而来——他就是姚青山老师。
我们一行随着姚老师来到了位于黎母山的海口书院传统文化研习中心。这是一个敞亮、幽静的中式风格小院,掀开一间屋的修竹门帘,案桌上摆放着整齐的笔墨纸砚,墙上则挂着山水条幅和熠熠生辉的铜匾。
沉香袅袅,茶香氤氲。几片绿莹莹的茶叶在洁白的杯盏中飘荡回旋......围着一张硕大的红花梨几案,我们开始了期待已久的访谈对话。
问:我知道您曾经是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又在绘画、美术评论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您是怎样走上这条传统文化传播之路的?
答:逝者如斯,许多的曾经已经过去,我就从2007年10月说起吧。那时因家庭变故,身体出现了问题。现在回想起来,许是受到精神情绪的影响。最初是脚踝关节疼痛,影响行走,后病情愈发严重,从拄单拐到拄双拐,最后瘫痪在床。前后历时三年,受尽疼痛折磨。后四处求医问药,甚至口服了超大剂量的大寒大毒之药生川乌、生草乌、马钱子,试图“以毒攻毒”,但效果却微乎其微。欲生无门、欲死无能之际,机缘巧合接触、修习了传统文化中的内核——道家文化中老子亲传关尹子的养生方法,短短一个多月就能下地走路。对于自己身体的迅速痊愈,惊喜之余又感疑惑不解。为探寻答案,我由此与传统文化真正结缘。
其后,我开始涉猎大量的道学典籍、养生著作。面对浩如烟海的典籍著作,我再一次陷入茫然与纠结。经历彷徨无措后我决定改变思路:溯源。即沿着道家文化的入海口,溯源而上,经江河支流,过平原山峦、雪域高原,一直到达这些典籍的源头——那一滴冰山上清澈晶亮的水珠:《道德经》和《黄帝内经》。
由于自己生病的苦痛经历,触发了自己对世人疾患苦难的同情与悲悯,认为通过《道德经》《黄帝内经》的学习践行,方能真正解决人们身体上的病痛和精神上的本元。
2014年2月,我身体力行,开始推广“用身体证读《道德经》《黄帝内经》传统文化传播”,发心让更多的人从老祖宗的智慧里得到启发和慰藉。
问:七年多来,跟着您学习用身体证读《道德经》、《黄帝内经》的人次数以千计,很多疾患包括严重症状都有改善或痊愈。《道德经》《黄帝内经》的学习,真有这么好的效果吗?
答:是的。这些都有具体的记录和诊断数据。千百年来,人们学习《道德经》,大多是从文字的显性表达上理解《道德经》,将其等同于普通文化哲学知识而已,得到的只是一种文字相。
《道德经》的内涵虽然可以运用到社会文化的多重情境之中,但是其根本还是通过宇宙法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律,以实现与体证生命个体存有的意义与价值。老子《道德经》的主体思想是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宇宙论,依此上溯到初始宇宙形成的本元状态和元素——先天一炁,下延至作为小宇宙的人、即生命个体;把个人生命体的宇宙观、认识论、价值观回归到与宇宙本元相同的状态——天人合一;作为人的精神欲望、身体调整、生活态度、文化关怀归于一的状态。遵循与达到道所呈现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2的规律与形态。因之而提升个体生命与道合的境界与维度。
《道德经》第七十章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依据《道德经》而言,仅有“知”是不够的,口吐莲花、口若悬河都是言不及义;更重要的是“行”,要让自己的个体生命践行,且至“道合”,摒弃“不我知”;只有改变了自我的生命状态,才能领悟到《道德经》真正的精髓。
一般人认为,《道德经》晦涩难懂,有微言,有显言,有正言,有疑似之言,有比喻之言,有影射之言,有旁敲侧击之言;似神龙隐现,出没不测,东鳞西爪,很多车轱辘话。其实都是没有深谙《道德经》真正核心思想。唯有紧扣天人合一、人体生命科学这两大要点,才能理解《道德经》就是一把指导个体生命理论与实践,提升智慧维度,开启古老而超前生命科学实践的金钥匙。
《黄帝内经》是中外公认的中医最古老的原始典籍。它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以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体系,且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它奠定了中医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影响极大的一部中医学著作。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3
《黄帝内经》的内容实质,也是始终围绕着人体生命科学的实践和指导,且须先从自己的身体实验做起。2020年3月7日至14日,海口书院举办的辛丑年春季班,新学员36人。通过《道德经》《黄帝内经》的学习,在不用药、不使用其它医疗手段的原则前提下,练习养生静坐呼吸法。七天学习之后,经过专业医师的诊断,学员存在的各种疾患均有改善。如下表所示:
七年多的学习与实践效果证明,用身体证读《道德经》《黄帝内经》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改变个体生命状态、提高生命维度与智慧的有效方法。对于人体生命科学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与广阔的前景。
问:《道德经》《黄帝内经》与健康长寿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答:《史记·韩非子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城东)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人死后被封的名号)曰聃(耳长大)。周守藏之史也(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官员)。”“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逐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周朝末期,其生产力比较低下、物质相对匮乏,是人们寿命普遍偏短的时代。老子修道德且身体力行,以超常的生命周期,实践并呈现出特别的生命现象,是人类生命科学的绚丽奇迹。虽然老子飘然而去、莫知其所终,但是留给后世的《道德经》的思想光辉,却成为人类生命进化征程中,集中华道家文化、人类生命科学之大成的智慧灯塔。
《道德经》是一部通过文化哲学的形式,对生命存在的身心予以治疗调理,其关注的不是个体外在的生命形式,具体如病痛与灾难,而是宇宙法则的终极关怀,以扩充人的主体生命在天地运行秩序中的对应之道。这种生命科学的医治调理观念,使人类生命在自然的欲望与本能中,领悟到生命存有的形而上作用,以通过身体、心性层面的自我调适来维护与保养机体的超常运作。换句话说,作为生命现象的个体,通过管理调节生命个体的欲望、情志,激发生命本能的潜力,逐步做到“与道合”,就可以实现生命个体的周期与智慧维度的不断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德经》是人体生命科学的说明书。
《黄帝内经》则揭示了人体的气血、经络,五脏相互关系,论述了人体自身生长规律与自然气候的适应性,以及如何通过医药、针灸、按鐈、砭石,食疗和其它运动方式来防病治病。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4通过“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5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道德经》对于人体生命的治疗管理侧重于哲学和文化方面,以形而上为主;而《黄帝内经》则从人的身体具体构造、新陈代谢规律出发,调动物质层面手段以达到治疗管理的目的。因此,《道德经》《黄帝内经》互为一体,如同一枚硬币的一体两面,只是各有侧重。如果《道德经》是人体生命科学的使用说明书,那么《黄帝内经》就是人体生命科学的操作指南。
以《道德经》为体,《黄帝内经》为用,通过养生呼吸方法,真气充盈,经络通达,情绪安稳,“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复归于婴儿”无欲无念状态,至以“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度天年”而健康长寿。
(责任编辑/崔江红)
1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3《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
4《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5《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黎母山有着引人为傲的原生态热带雨林,被海南黎族视为母亲山。海南岛的三条主要江河——万泉河、南渡江、昌化江皆发源于此。三条江河朝着东、西、北三个方向,支撑着海南岛陆地的主要水系,滋养着整个海岛的绿色万物。
清晨的黎母山,靜静地象一位熟睡的美人。淡淡的晨雾如同曼妙的薄纱,在山头、河谷、树梢、藤蔓之间轻柔飘逸,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时隐时现。晨雾里,在清脆婉转的鸟啼与细碎虫鸣的合唱中,传来一声声低沉而带有磁性的吟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1。
山道上,雷公马闻声跳进草丛,草蜢纷纷飞开。只见一位仙风道骨、高挑廋削、满头银发老者从远处飘然而来——他就是姚青山老师。
我们一行随着姚老师来到了位于黎母山的海口书院传统文化研习中心。这是一个敞亮、幽静的中式风格小院,掀开一间屋的修竹门帘,案桌上摆放着整齐的笔墨纸砚,墙上则挂着山水条幅和熠熠生辉的铜匾。
沉香袅袅,茶香氤氲。几片绿莹莹的茶叶在洁白的杯盏中飘荡回旋......围着一张硕大的红花梨几案,我们开始了期待已久的访谈对话。
问:我知道您曾经是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又在绘画、美术评论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您是怎样走上这条传统文化传播之路的?
答:逝者如斯,许多的曾经已经过去,我就从2007年10月说起吧。那时因家庭变故,身体出现了问题。现在回想起来,许是受到精神情绪的影响。最初是脚踝关节疼痛,影响行走,后病情愈发严重,从拄单拐到拄双拐,最后瘫痪在床。前后历时三年,受尽疼痛折磨。后四处求医问药,甚至口服了超大剂量的大寒大毒之药生川乌、生草乌、马钱子,试图“以毒攻毒”,但效果却微乎其微。欲生无门、欲死无能之际,机缘巧合接触、修习了传统文化中的内核——道家文化中老子亲传关尹子的养生方法,短短一个多月就能下地走路。对于自己身体的迅速痊愈,惊喜之余又感疑惑不解。为探寻答案,我由此与传统文化真正结缘。
其后,我开始涉猎大量的道学典籍、养生著作。面对浩如烟海的典籍著作,我再一次陷入茫然与纠结。经历彷徨无措后我决定改变思路:溯源。即沿着道家文化的入海口,溯源而上,经江河支流,过平原山峦、雪域高原,一直到达这些典籍的源头——那一滴冰山上清澈晶亮的水珠:《道德经》和《黄帝内经》。
由于自己生病的苦痛经历,触发了自己对世人疾患苦难的同情与悲悯,认为通过《道德经》《黄帝内经》的学习践行,方能真正解决人们身体上的病痛和精神上的本元。
2014年2月,我身体力行,开始推广“用身体证读《道德经》《黄帝内经》传统文化传播”,发心让更多的人从老祖宗的智慧里得到启发和慰藉。
问:七年多来,跟着您学习用身体证读《道德经》、《黄帝内经》的人次数以千计,很多疾患包括严重症状都有改善或痊愈。《道德经》《黄帝内经》的学习,真有这么好的效果吗?
答:是的。这些都有具体的记录和诊断数据。千百年来,人们学习《道德经》,大多是从文字的显性表达上理解《道德经》,将其等同于普通文化哲学知识而已,得到的只是一种文字相。
《道德经》的内涵虽然可以运用到社会文化的多重情境之中,但是其根本还是通过宇宙法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律,以实现与体证生命个体存有的意义与价值。老子《道德经》的主体思想是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宇宙论,依此上溯到初始宇宙形成的本元状态和元素——先天一炁,下延至作为小宇宙的人、即生命个体;把个人生命体的宇宙观、认识论、价值观回归到与宇宙本元相同的状态——天人合一;作为人的精神欲望、身体调整、生活态度、文化关怀归于一的状态。遵循与达到道所呈现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2的规律与形态。因之而提升个体生命与道合的境界与维度。
《道德经》第七十章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依据《道德经》而言,仅有“知”是不够的,口吐莲花、口若悬河都是言不及义;更重要的是“行”,要让自己的个体生命践行,且至“道合”,摒弃“不我知”;只有改变了自我的生命状态,才能领悟到《道德经》真正的精髓。
一般人认为,《道德经》晦涩难懂,有微言,有显言,有正言,有疑似之言,有比喻之言,有影射之言,有旁敲侧击之言;似神龙隐现,出没不测,东鳞西爪,很多车轱辘话。其实都是没有深谙《道德经》真正核心思想。唯有紧扣天人合一、人体生命科学这两大要点,才能理解《道德经》就是一把指导个体生命理论与实践,提升智慧维度,开启古老而超前生命科学实践的金钥匙。
《黄帝内经》是中外公认的中医最古老的原始典籍。它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以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体系,且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它奠定了中医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影响极大的一部中医学著作。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3
《黄帝内经》的内容实质,也是始终围绕着人体生命科学的实践和指导,且须先从自己的身体实验做起。2020年3月7日至14日,海口书院举办的辛丑年春季班,新学员36人。通过《道德经》《黄帝内经》的学习,在不用药、不使用其它医疗手段的原则前提下,练习养生静坐呼吸法。七天学习之后,经过专业医师的诊断,学员存在的各种疾患均有改善。如下表所示:
七年多的学习与实践效果证明,用身体证读《道德经》《黄帝内经》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改变个体生命状态、提高生命维度与智慧的有效方法。对于人体生命科学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与广阔的前景。
问:《道德经》《黄帝内经》与健康长寿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答:《史记·韩非子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城东)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人死后被封的名号)曰聃(耳长大)。周守藏之史也(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官员)。”“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逐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周朝末期,其生产力比较低下、物质相对匮乏,是人们寿命普遍偏短的时代。老子修道德且身体力行,以超常的生命周期,实践并呈现出特别的生命现象,是人类生命科学的绚丽奇迹。虽然老子飘然而去、莫知其所终,但是留给后世的《道德经》的思想光辉,却成为人类生命进化征程中,集中华道家文化、人类生命科学之大成的智慧灯塔。
《道德经》是一部通过文化哲学的形式,对生命存在的身心予以治疗调理,其关注的不是个体外在的生命形式,具体如病痛与灾难,而是宇宙法则的终极关怀,以扩充人的主体生命在天地运行秩序中的对应之道。这种生命科学的医治调理观念,使人类生命在自然的欲望与本能中,领悟到生命存有的形而上作用,以通过身体、心性层面的自我调适来维护与保养机体的超常运作。换句话说,作为生命现象的个体,通过管理调节生命个体的欲望、情志,激发生命本能的潜力,逐步做到“与道合”,就可以实现生命个体的周期与智慧维度的不断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德经》是人体生命科学的说明书。
《黄帝内经》则揭示了人体的气血、经络,五脏相互关系,论述了人体自身生长规律与自然气候的适应性,以及如何通过医药、针灸、按鐈、砭石,食疗和其它运动方式来防病治病。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4通过“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5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道德经》对于人体生命的治疗管理侧重于哲学和文化方面,以形而上为主;而《黄帝内经》则从人的身体具体构造、新陈代谢规律出发,调动物质层面手段以达到治疗管理的目的。因此,《道德经》《黄帝内经》互为一体,如同一枚硬币的一体两面,只是各有侧重。如果《道德经》是人体生命科学的使用说明书,那么《黄帝内经》就是人体生命科学的操作指南。
以《道德经》为体,《黄帝内经》为用,通过养生呼吸方法,真气充盈,经络通达,情绪安稳,“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复归于婴儿”无欲无念状态,至以“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度天年”而健康长寿。
(责任编辑/崔江红)
1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3《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
4《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5《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