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运算能力”是课程标准修订时新增加的核心概念。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小学生计算能力差的抱怨声好像从未停止过,有的来自小学教师本身,有的来自中学教师或学生的家长。我们经常见到的是:有的小学生不明算理,机械地照搬公式;有的则是不顾运算结果,盲目推演;也有学生对提高运算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总是以“粗心”、“马虎”为借口,也有相当多的老师只注重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引导,而忽视对运算过程的合理性、简捷性的必要指导。心理学家认为,小学是学生计算能力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
一、讓孩子们的眼充分地“动”起来,在“情境”中理解算理。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设置情境,可以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
1、出示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孩子们,认真观察,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打算如何解决?
生:一共有几张笑脸?
生:3+3=6(张)或者2×3=6(张)
问:现在一共有几张笑脸呢?
生:6+1=7(张)
追问:你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吗?
2、在情境的引导下探究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问:你们能把这幅图里面的笑脸分分类吗?
追问:现在笑脸分成了几部分?具体说一说
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2个3,另一部分是1
继续追问:现在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生:2×3+1
生:3×2+1
问:还有别的不同的想法吗?
生:1+2×3
问:你们觉得1+2×3对吗?
追问:为什么对呢?
生:因为现在笑脸有两部分,一部分是1,另一部分是2×3,最后把它们合起来,所以1+2×3也对
同学们纷纷点头赞同
问:这几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算式中都有加号和乘号
追问:那么在既有加号又有乘号的时候,我们到底先算哪个符号呢?
齐:乘号
继续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从这幅图中我们知道要先把一部分算出来,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
小结:同学们真棒,在这幅情景图的帮助下,我们明白了在既有加号又有乘号的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号,再算加号。
二、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算理
让孩子们的手充分地“动”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一种体验式学习,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流到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因此,学习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经历真正的探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对比、交流中理解算理。
让孩子们的口充分地“动”起来。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展示的都是优等生的作品,实际发言交流的也是个别学生的互动。其实无论优生还是暂差生他们都有进取心,他们都有求知的欲望。把孩子们的想法通过交流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经历这样的过程形成的知识会深植于他们的脑海。例如: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计算中,在动手摆完学具之后,孩子们把摆学具的过程用竖式记录下来:
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几号作品把刚才我们摆学具的过程完整地用竖式记录下来?请你们先讨论讨论
生:我们觉得是3号、4号、5号和6号。
问:为什么1号没有呢?
生:我们学过除法的竖式了,竖式中,除号是“厂”,所以1号竖式肯定不对。
追问:2号为什么不对呢?
生:我们刚才先分的是6个十,再分的3个一,2号是一起分的,所以不对。
小结:你们看的真仔细,1号和2号同学同意同学们的意见吗?我们的竖式是用来帮助我们把平均分的过程完整的记录下来的。
谈话:那我们继续研究3、4、5、6号作品,这些作品中,你们觉得哪种竖式更合理?继续讨论
生:我们觉得3号和5号作品更好。
问:4号的缺点在哪里呢?
生:4号作品虽然是先分的6个十,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但是如果是7个十分不完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觉得它这少了一步。
追问:那6号作品有什么问题?
生:最后分的是3个一,分完了,最后应该是0。
继续追问:现在只剩3号和5号作品了,这两幅作品唯一的不同之处是3号作品此处多了一个0,对比一下,说说你支持哪副作品吧?
生:5号作品,6个十分完了,但是还有三个一没有分完,所以此处的0不用写。
小结:你们太棒了,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我们总结出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知识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在“动”中“理解算理”,就是通过学生动眼认真观察、动手实际操作、动口说出想法、动脑构建知识以达到课堂的真正“悦动”,让这节课成为“有效”的劳动。
山东省青岛金门路小学 孙丽
“运算能力”是课程标准修订时新增加的核心概念。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小学生计算能力差的抱怨声好像从未停止过,有的来自小学教师本身,有的来自中学教师或学生的家长。我们经常见到的是:有的小学生不明算理,机械地照搬公式;有的则是不顾运算结果,盲目推演;也有学生对提高运算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总是以“粗心”、“马虎”为借口,也有相当多的老师只注重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引导,而忽视对运算过程的合理性、简捷性的必要指导。心理学家认为,小学是学生计算能力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
一、讓孩子们的眼充分地“动”起来,在“情境”中理解算理。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设置情境,可以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
1、出示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孩子们,认真观察,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打算如何解决?
生:一共有几张笑脸?
生:3+3=6(张)或者2×3=6(张)
问:现在一共有几张笑脸呢?
生:6+1=7(张)
追问:你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吗?
2、在情境的引导下探究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问:你们能把这幅图里面的笑脸分分类吗?
追问:现在笑脸分成了几部分?具体说一说
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2个3,另一部分是1
继续追问:现在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生:2×3+1
生:3×2+1
问:还有别的不同的想法吗?
生:1+2×3
问:你们觉得1+2×3对吗?
追问:为什么对呢?
生:因为现在笑脸有两部分,一部分是1,另一部分是2×3,最后把它们合起来,所以1+2×3也对
同学们纷纷点头赞同
问:这几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算式中都有加号和乘号
追问:那么在既有加号又有乘号的时候,我们到底先算哪个符号呢?
齐:乘号
继续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从这幅图中我们知道要先把一部分算出来,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
小结:同学们真棒,在这幅情景图的帮助下,我们明白了在既有加号又有乘号的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号,再算加号。
二、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算理
让孩子们的手充分地“动”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一种体验式学习,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流到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因此,学习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经历真正的探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对比、交流中理解算理。
让孩子们的口充分地“动”起来。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展示的都是优等生的作品,实际发言交流的也是个别学生的互动。其实无论优生还是暂差生他们都有进取心,他们都有求知的欲望。把孩子们的想法通过交流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经历这样的过程形成的知识会深植于他们的脑海。例如: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计算中,在动手摆完学具之后,孩子们把摆学具的过程用竖式记录下来:
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几号作品把刚才我们摆学具的过程完整地用竖式记录下来?请你们先讨论讨论
生:我们觉得是3号、4号、5号和6号。
问:为什么1号没有呢?
生:我们学过除法的竖式了,竖式中,除号是“厂”,所以1号竖式肯定不对。
追问:2号为什么不对呢?
生:我们刚才先分的是6个十,再分的3个一,2号是一起分的,所以不对。
小结:你们看的真仔细,1号和2号同学同意同学们的意见吗?我们的竖式是用来帮助我们把平均分的过程完整的记录下来的。
谈话:那我们继续研究3、4、5、6号作品,这些作品中,你们觉得哪种竖式更合理?继续讨论
生:我们觉得3号和5号作品更好。
问:4号的缺点在哪里呢?
生:4号作品虽然是先分的6个十,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但是如果是7个十分不完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觉得它这少了一步。
追问:那6号作品有什么问题?
生:最后分的是3个一,分完了,最后应该是0。
继续追问:现在只剩3号和5号作品了,这两幅作品唯一的不同之处是3号作品此处多了一个0,对比一下,说说你支持哪副作品吧?
生:5号作品,6个十分完了,但是还有三个一没有分完,所以此处的0不用写。
小结:你们太棒了,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我们总结出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知识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在“动”中“理解算理”,就是通过学生动眼认真观察、动手实际操作、动口说出想法、动脑构建知识以达到课堂的真正“悦动”,让这节课成为“有效”的劳动。
山东省青岛金门路小学 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