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中国的文化瑰宝传承有序、发扬光大,袁锦康深切地感到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他将自己的收藏编撰了一部图文并茂的《中国古玉鉴赏大典》,几十万字洋洋大观,让人叹为观止。他更敬仰共和国的将军,为300多位老将军出版了装帧精美的《将军墨宝》《中国老将军书画珍藏集》画册。收藏需要钟情、挚爱、勤奋、坚韧、虚心,袁锦康希望将来能在浙江建座博物馆,把他收藏的这些文物遗产保留下去,让后人永远能观赏。
主持人:袁老师,您好!您既是企业家,又是中国古玩的大收藏家,私人藏品达到了十几万件之多,您把您的“藏宝阁”叫作“观聚堂”,这里面有什么故事?
袁锦康:我的家乡在绍兴马山镇,“观聚堂”其实是我绍兴祖宅的堂号。我的先祖曾在清朝乾隆年间为官,祖宅堂上曾有过乾隆皇帝御笔亲题赐给进士的匾额,还有一幅楹联“承祖父训克勤克俭,教子孙贤唯读唯耕”。从小,我就对家里许多祖上传下来的珍奇古董耳濡目染,有金石、陶瓷、玉石、铜钱、书画,还有古家具等等,可惜这些历史遗迹和遗存都毁于文革时期。但是家族勤劳俭朴、知书达理、精明能干的祖训一直被子孙代代相传。所以,我也希望能重振“观聚堂”,让后代不忘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主持人:许多收藏家会专注于收藏某一类的藏品,但看到您这里的藏品门类众多,除了古家具、字画、玉石、瓷器,还有紫砂壶、印章、琉璃器、青铜器、石雕等,您的收藏是怎样起步的?
袁锦康:收藏了这么多,最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喜欢,不论是金石、陶瓷、玉器,我都非常喜欢。刚参加工作时,我在浙江省机电公司上班,单位附近就是岳王路花鸟市场,也是杭州最早的古玩市场。一有空,我就泡在这个市场里,看到喜欢的就买下来。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在经过文革浩劫后,许多人开始把家里遗留下来的古玩拿出来卖,市场上并不像现在假货泛滥,也是赶上了好时候。当时每月工资40多元,一颗鸡血石印章是5元,除了必需的支出,我把所有收入几乎都投入到了收藏中,就这样越买越多。
主持人:越收越多后,您在本地收藏界已经颇有名气,也结交了很多学养深厚、品德高尚的朋友。
袁锦康:通过收藏,让我结识了不少德高望重的业界前辈。他们有的年事渐高、行动不便,有的疾病缠身,我就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有位80多岁的收藏家患了肺癌,急需钱医治,他爱宝如命,舍不得卖自己的藏品。我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帮忙筹措了治疗费送他去医院治疗。没想到,5年后这位前辈临终前,把毕生收藏的宝贝全部交给了我,并说:“我的子孙不爱收藏,不懂这些宝贝的价值,把这些东西交给你,我就安心了!”我非常感动,按市场价付给了他的后代,并将这些藏品认真地归纳整理,保存下来。
主持人:中国古代数千年文明所遗留的文化和艺术能够保存至今,历代公私收藏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民间收藏家功不可没。
袁锦康:中国人自古就喜爱收藏。根据历史学者的考证,中国数千年的收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全国性的“收藏热”:北宋末年、清朝的康雍乾盛世、清末民初。所谓“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在国泰民安、社会稳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得到满足之后,开始产生怀旧精神和文化追求。在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艺术品收藏是继房地产、股市之后的第三大投资产业,已经形成世界性的共识。而我们所处的当今时代,也正是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全国性的收藏兴盛时期。
主持人:除了身为一名收藏家,您的另一个身份是杭州汇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还是杭州市人大代表,跨政治、商业、文化三个领域。
袁锦康:如果没有收藏,就不会有我的实业,实业的发展,是我承担使命切实的基础和保证。1996年下海经商后,我成立了最早的汇同有限公司,是事业的真正开始。后来,我收购了绍兴县蓄电池厂,在绍兴和杭州成立了多家子公司,生产蓄电池、轿车壳、传动链等汽车配件,其中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次性成形的链条在美国成功注册发明专利,这在国内非常少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多年来,不论是经营管理企业,还是收藏,我一直秉持这样的信条,为人真,为富仁,为物纯。
主持人:工作之余,您爱看各种关于收藏的书籍,虽然您阅古无数,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依然孜孜以求。
袁锦康:收藏必须懂得鉴定学和鉴赏学,做学问永无止境。我本来就是学中文的,空闲下来就看各种书,古今中外,诸子百家,兼收并蓄。收藏方面,我最早看的是清末古玩大收藏家赵汝珍写的《古玩指南》,是一本从鉴赏角度介绍古代器玩的书,当时看的还是铅印本繁体字。其中有一段话:“清之前,‘古玩’称‘骨董’,骨者精华,董者知晓,‘骨董’即明晓古人所遗之精华、‘古玩’实代表一民族智慧之高低。洋人尚力,近代以来直觉百事‘中不如西’,惟古玩一项,颇感‘西不如中’。中华古物之精美,使洋人竞相折腰,叹曰:一民族智慧如此之高,焉能永远落后!”所以,古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古老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见证,需要全人类共同珍爱、收藏和继承。
主持人:您不仅自己“独乐乐”,还与“众乐乐”,听说您在收藏圈子里经常组织一些分享鉴宝经验的沙龙。
袁锦康:大约是从2010年开始,每逢周末,我就和杭州收藏圈里的一些朋友组织一些鉴宝的聚会、沙龙,大家把各自收藏的藏品拿出来交流、探讨,在鉴赏评定藏品的同时,探讨收藏知识,提高每个人的鉴赏能力。
主持人:在国外,您看了很多博物馆,觉得国外的文物和国内的相比如何?
袁锦康:国外的博物馆也有收藏中国的物品,比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里面有专门的中国馆。那次去,我们看到在大都会博物馆的韩国馆,所有的建设都是由韩国人自己完成的,而中国馆只是展出了美国人收藏的中国藏品,包括书画、古家具、佛教文化器物、陶瓷器、玉器等,门类也非常多。所以,我一直有个想法,把中国的藏品拿到美国去展出,让他们看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加强世界文化的交流。
实际上,看过世界上这么多博物馆后,我有一种深切的感受——世界的文化是相通的。比如四五千年前的阿拉伯古代文化与内蒙古红山文化是非常接近的,而美国印第安出土的古代玉器与杭州良渚出土的玉器,雕刻的人物形象、器物的形状也有惊人的相似,寓意也差不多。这简直不可思议,让我相信,世界从古至今一直在进行着文化交流。
主持人:中国的文物是不同的地域历史、政治制度、社会风俗、思想观念、文化教育、审美情趣、生产水平的缩影。每件器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特点和风格也是不同的。
袁锦康:是的,文物都带上了时代的烙印。比如良渚时期的器物比较古朴和抽象,想象力非常丰富。到了秦汉以后,就注重写实的风格,比如兵马俑就是照着真人真马制作的。唐代的特点是思想开放,许多艺术品是半裸的,再加上太平盛世、经济发达,诞生了许多非常精美的金银器,这是富贵的象征。宋代,由于皇帝本身就是杰出的艺术家,又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文人书画和五大名窑的瓷器都有简约之美。最大的瓷器产生于元朝和明朝初年,比如2米直径的圆盘,这也是蒙古游牧民族大气豪迈性格的体现。明代晚期的风格,比较随心所欲,画风不亚于毕加索。清代到了乾隆时期,所有工艺品的精细程度,不论颜色、雕刻、造型都已登峰造极,异想天开地创造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器物。
主持人:收藏家马未都在接受杨澜访谈时,曾经揭露过国内收藏界的许多乱象,您怎样看待这些现象?
袁锦康:现在的收藏界确实存在着指鹿为马、以假乱真的不良风气,许多人出于利益的目的,利用话语权,让许多真品以低廉的价格流到海外,最终再以高昂的价格回到国内,从中谋取私利。这些人缺乏了基本的是非观念,这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遗产都是一种侵犯,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主持人:听说曾有朋友为您写下“人品、艺品、藏品”的褒语,您觉得收藏最重要的是什么?
袁锦康:我最简单的想法是,能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保存下来,传承下去,不要流失到国外去,就不会愧对我们的祖先。我们对中国的文化要有足够的自信。欧洲人非常喜欢中国的古家具,他们最好的艺术就是雕塑,中国人却能把雕塑艺术做在日常的实用器上。如我身边的这件清代黄花梨木柜,上面细致雕刻的“春耕图”,反映了清朝皇帝希望老百姓男耕女织、渔樵耕读、和谐生活的统治思想,再如中国人可以在一只花瓶镂雕。外国人喜欢中国的艺术品,也是源于他们对艺术无限的热爱与追求。
主持人:袁老师,您好!您既是企业家,又是中国古玩的大收藏家,私人藏品达到了十几万件之多,您把您的“藏宝阁”叫作“观聚堂”,这里面有什么故事?
袁锦康:我的家乡在绍兴马山镇,“观聚堂”其实是我绍兴祖宅的堂号。我的先祖曾在清朝乾隆年间为官,祖宅堂上曾有过乾隆皇帝御笔亲题赐给进士的匾额,还有一幅楹联“承祖父训克勤克俭,教子孙贤唯读唯耕”。从小,我就对家里许多祖上传下来的珍奇古董耳濡目染,有金石、陶瓷、玉石、铜钱、书画,还有古家具等等,可惜这些历史遗迹和遗存都毁于文革时期。但是家族勤劳俭朴、知书达理、精明能干的祖训一直被子孙代代相传。所以,我也希望能重振“观聚堂”,让后代不忘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主持人:许多收藏家会专注于收藏某一类的藏品,但看到您这里的藏品门类众多,除了古家具、字画、玉石、瓷器,还有紫砂壶、印章、琉璃器、青铜器、石雕等,您的收藏是怎样起步的?
袁锦康:收藏了这么多,最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喜欢,不论是金石、陶瓷、玉器,我都非常喜欢。刚参加工作时,我在浙江省机电公司上班,单位附近就是岳王路花鸟市场,也是杭州最早的古玩市场。一有空,我就泡在这个市场里,看到喜欢的就买下来。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在经过文革浩劫后,许多人开始把家里遗留下来的古玩拿出来卖,市场上并不像现在假货泛滥,也是赶上了好时候。当时每月工资40多元,一颗鸡血石印章是5元,除了必需的支出,我把所有收入几乎都投入到了收藏中,就这样越买越多。
主持人:越收越多后,您在本地收藏界已经颇有名气,也结交了很多学养深厚、品德高尚的朋友。
袁锦康:通过收藏,让我结识了不少德高望重的业界前辈。他们有的年事渐高、行动不便,有的疾病缠身,我就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有位80多岁的收藏家患了肺癌,急需钱医治,他爱宝如命,舍不得卖自己的藏品。我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帮忙筹措了治疗费送他去医院治疗。没想到,5年后这位前辈临终前,把毕生收藏的宝贝全部交给了我,并说:“我的子孙不爱收藏,不懂这些宝贝的价值,把这些东西交给你,我就安心了!”我非常感动,按市场价付给了他的后代,并将这些藏品认真地归纳整理,保存下来。
主持人:中国古代数千年文明所遗留的文化和艺术能够保存至今,历代公私收藏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民间收藏家功不可没。
袁锦康:中国人自古就喜爱收藏。根据历史学者的考证,中国数千年的收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全国性的“收藏热”:北宋末年、清朝的康雍乾盛世、清末民初。所谓“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在国泰民安、社会稳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得到满足之后,开始产生怀旧精神和文化追求。在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艺术品收藏是继房地产、股市之后的第三大投资产业,已经形成世界性的共识。而我们所处的当今时代,也正是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全国性的收藏兴盛时期。
主持人:除了身为一名收藏家,您的另一个身份是杭州汇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还是杭州市人大代表,跨政治、商业、文化三个领域。
袁锦康:如果没有收藏,就不会有我的实业,实业的发展,是我承担使命切实的基础和保证。1996年下海经商后,我成立了最早的汇同有限公司,是事业的真正开始。后来,我收购了绍兴县蓄电池厂,在绍兴和杭州成立了多家子公司,生产蓄电池、轿车壳、传动链等汽车配件,其中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次性成形的链条在美国成功注册发明专利,这在国内非常少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多年来,不论是经营管理企业,还是收藏,我一直秉持这样的信条,为人真,为富仁,为物纯。
主持人:工作之余,您爱看各种关于收藏的书籍,虽然您阅古无数,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依然孜孜以求。
袁锦康:收藏必须懂得鉴定学和鉴赏学,做学问永无止境。我本来就是学中文的,空闲下来就看各种书,古今中外,诸子百家,兼收并蓄。收藏方面,我最早看的是清末古玩大收藏家赵汝珍写的《古玩指南》,是一本从鉴赏角度介绍古代器玩的书,当时看的还是铅印本繁体字。其中有一段话:“清之前,‘古玩’称‘骨董’,骨者精华,董者知晓,‘骨董’即明晓古人所遗之精华、‘古玩’实代表一民族智慧之高低。洋人尚力,近代以来直觉百事‘中不如西’,惟古玩一项,颇感‘西不如中’。中华古物之精美,使洋人竞相折腰,叹曰:一民族智慧如此之高,焉能永远落后!”所以,古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古老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见证,需要全人类共同珍爱、收藏和继承。
主持人:您不仅自己“独乐乐”,还与“众乐乐”,听说您在收藏圈子里经常组织一些分享鉴宝经验的沙龙。
袁锦康:大约是从2010年开始,每逢周末,我就和杭州收藏圈里的一些朋友组织一些鉴宝的聚会、沙龙,大家把各自收藏的藏品拿出来交流、探讨,在鉴赏评定藏品的同时,探讨收藏知识,提高每个人的鉴赏能力。
主持人:在国外,您看了很多博物馆,觉得国外的文物和国内的相比如何?
袁锦康:国外的博物馆也有收藏中国的物品,比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里面有专门的中国馆。那次去,我们看到在大都会博物馆的韩国馆,所有的建设都是由韩国人自己完成的,而中国馆只是展出了美国人收藏的中国藏品,包括书画、古家具、佛教文化器物、陶瓷器、玉器等,门类也非常多。所以,我一直有个想法,把中国的藏品拿到美国去展出,让他们看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加强世界文化的交流。
实际上,看过世界上这么多博物馆后,我有一种深切的感受——世界的文化是相通的。比如四五千年前的阿拉伯古代文化与内蒙古红山文化是非常接近的,而美国印第安出土的古代玉器与杭州良渚出土的玉器,雕刻的人物形象、器物的形状也有惊人的相似,寓意也差不多。这简直不可思议,让我相信,世界从古至今一直在进行着文化交流。
主持人:中国的文物是不同的地域历史、政治制度、社会风俗、思想观念、文化教育、审美情趣、生产水平的缩影。每件器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特点和风格也是不同的。
袁锦康:是的,文物都带上了时代的烙印。比如良渚时期的器物比较古朴和抽象,想象力非常丰富。到了秦汉以后,就注重写实的风格,比如兵马俑就是照着真人真马制作的。唐代的特点是思想开放,许多艺术品是半裸的,再加上太平盛世、经济发达,诞生了许多非常精美的金银器,这是富贵的象征。宋代,由于皇帝本身就是杰出的艺术家,又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文人书画和五大名窑的瓷器都有简约之美。最大的瓷器产生于元朝和明朝初年,比如2米直径的圆盘,这也是蒙古游牧民族大气豪迈性格的体现。明代晚期的风格,比较随心所欲,画风不亚于毕加索。清代到了乾隆时期,所有工艺品的精细程度,不论颜色、雕刻、造型都已登峰造极,异想天开地创造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器物。
主持人:收藏家马未都在接受杨澜访谈时,曾经揭露过国内收藏界的许多乱象,您怎样看待这些现象?
袁锦康:现在的收藏界确实存在着指鹿为马、以假乱真的不良风气,许多人出于利益的目的,利用话语权,让许多真品以低廉的价格流到海外,最终再以高昂的价格回到国内,从中谋取私利。这些人缺乏了基本的是非观念,这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遗产都是一种侵犯,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主持人:听说曾有朋友为您写下“人品、艺品、藏品”的褒语,您觉得收藏最重要的是什么?
袁锦康:我最简单的想法是,能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保存下来,传承下去,不要流失到国外去,就不会愧对我们的祖先。我们对中国的文化要有足够的自信。欧洲人非常喜欢中国的古家具,他们最好的艺术就是雕塑,中国人却能把雕塑艺术做在日常的实用器上。如我身边的这件清代黄花梨木柜,上面细致雕刻的“春耕图”,反映了清朝皇帝希望老百姓男耕女织、渔樵耕读、和谐生活的统治思想,再如中国人可以在一只花瓶镂雕。外国人喜欢中国的艺术品,也是源于他们对艺术无限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