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遵循“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树立崭新教育行风,努力使教育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在过去的一学年中,在课改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的指导下,我们电子教研组取得了一些成绩。
1.开发校本教材和讲义
由于老的教材大部分注重理论,而实践内容寥寥无几,知识也不适合各地电子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各个地方迫切需要一系列适合当地学校的校本教材或讲义。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学校电子教研组成立了电子课程改革小组,开发和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和讲义。为了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对每一门课自编教材和讲义都编写了项目课程标准。我们电子教研组调查了本地的电子企业,江苏林洋公司、海四达集团公司、三信电子有限公司,以及苏南一些著名的电子公司,针对企业的用工情况和学校自身实际,决定编写《电工实训教材》,由顾伟、沈海燕、黄亮亮组成编写小组进行编写,并于2007年12月完成初稿;编写《无线电装接工》(中级),由朱萍、顾伟、梅林林、陈海晟组成编写小组,并于2008年3月完成初稿;《收音机组装》由郝丽娜编写,于2008年3月完成初稿;《万用表组装》由梅林林编写,于2007月12月完成初稿;对于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由曹卫康、陈东、陈飞组成编写小组,于2008年3月完成编写讲义。
2.建立校企合作
虽然学校编写了一些校本教材,但学校毕竟和企业存在着差距,如管理方面、技术方面、设备的投入方面,因此我们在当地和苏南寻找一些电子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样我们一方面解决了上面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方便。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和企业建立了进一步的合作关系,企业和学校进行了订单式的培养,企业提供学费。这样的好处,就是一部分贫困学生能够上得起学,企业今后招到合格的员工也有了保障。在教学中,我们每个学期让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一个月时间,让厂里的老师傅一带一地教,学生一跟一地学,在生产中学习,往往比学校课堂上的学习要有效得多。我们也把企业的一些简单生产线搬到学校中来,让工厂里的老师傅把技术带到学校来,让学生在学校中体会到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实习环境。
3.教学模式的改变
既然是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就是重中之重。教学的模式关系到教学的结果。对于电子专业的教学,我们学习其它兄弟学校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是把学生放在教室里,纯粹是理论教学;或到实验室里,纯粹是动手去做。我们现在的教学是在实验室、实训室学理念和知识。排电子专业课时,一般4节课或7节课连排,保证一个项目或一个模块能完整地教学完成。在实验室或实训室上课,边讲理论边实训,切实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设备,保证实验室、实训室够用;对教师进行了各种培训,保证教师的知识足够广泛。例如,我们07电子技术应用班级,一个学期中,有10个星期时间在实训室进行实训或在企业进行企业实训,专业课占文化课的一半,这一半时间在实验室上课,也就是说,一个班级在校时间有3/4时间在实验室或实训室中进行。
(2)改革教学内容。
过去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尤其是电子专业,所以我们在编写教材时,把大部分已过时的知识删掉,增添了一些新技术、新知识。并且和电子企业的技术和要求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毕业后不需要培训就直接上岗工作。
(3)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学生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通过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知识由被动变为主动。
4.课程评价多样化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要围绕学习者的全部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充分重视学习者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差异、潜力和兴趣爱好,重视学习者的独特需要,使学习者以一种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学习和同化不熟悉的知识,防止把知识机械地“加”到学习者的身上。要兼顾国家、地区、社会、用人单位、家庭及学习者不同层面的需求,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条件。要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向学习者发展顺序的转换,力争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专业调整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使两者能够在和谐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现在职业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多用试卷的考核和及格来衡量学生是否完成学业。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从学生的做人方面、做事方面、创业方面、创新方面、团队协作方面、学习方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企业的“5S”管理方面等各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也大大不如普通学校。想让每一个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都能顺利地通过每一门功课,这是不可能的。对于想学、认真去学的学生,虽然学习的成绩不一定合格,但在做人、做事、团队协作、企业的“5S”管理等方面有所提高,我们就确定这种学生合格。
5.存在问题
(1)优生发展与扶持学困生很难兼顾。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实行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和要求,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得出。学习困难的学生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2)鼓励肯定、保护自信与客观求是、坚持科学难以界定。
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加强积极的强化,要形成乐学的氛围,要设法利用学生的注意力,要舍得夸奖学生。可教师的热情并不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呢?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要做到该表扬的决不吝啬,该高歌的决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
(3)“校情”不利于课标教材的实施。
课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是立足于“小班化”教学的,而现在学校的实际是每班三四十个学生,没有办法“因材施教”,没有办法落实“面面俱到,人人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6.下阶段计划
(1)下阶段我们将继续加强宣传、学习的力度,提高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总结已取得的成绩,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2)按照新课程要求设置课程及课时计划。
(3)在课改班级、学科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新教材试教,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研讨活动。
(4)课程改革工作小组组织课程改革现场听课、调研、分析、诊断问题,对课程改革情况进行交流。
(5)提出具有个性特色的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课题。
(6)收集和积累课程改革的各种资料和案例。
(7)定期举办课程改革研讨会,每学期组织三至四次课程改革总结交流会,编印阶段性研究成果资料。
在过去的一学年中,在课改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的指导下,我们电子教研组取得了一些成绩。
1.开发校本教材和讲义
由于老的教材大部分注重理论,而实践内容寥寥无几,知识也不适合各地电子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各个地方迫切需要一系列适合当地学校的校本教材或讲义。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学校电子教研组成立了电子课程改革小组,开发和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和讲义。为了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对每一门课自编教材和讲义都编写了项目课程标准。我们电子教研组调查了本地的电子企业,江苏林洋公司、海四达集团公司、三信电子有限公司,以及苏南一些著名的电子公司,针对企业的用工情况和学校自身实际,决定编写《电工实训教材》,由顾伟、沈海燕、黄亮亮组成编写小组进行编写,并于2007年12月完成初稿;编写《无线电装接工》(中级),由朱萍、顾伟、梅林林、陈海晟组成编写小组,并于2008年3月完成初稿;《收音机组装》由郝丽娜编写,于2008年3月完成初稿;《万用表组装》由梅林林编写,于2007月12月完成初稿;对于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由曹卫康、陈东、陈飞组成编写小组,于2008年3月完成编写讲义。
2.建立校企合作
虽然学校编写了一些校本教材,但学校毕竟和企业存在着差距,如管理方面、技术方面、设备的投入方面,因此我们在当地和苏南寻找一些电子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样我们一方面解决了上面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方便。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和企业建立了进一步的合作关系,企业和学校进行了订单式的培养,企业提供学费。这样的好处,就是一部分贫困学生能够上得起学,企业今后招到合格的员工也有了保障。在教学中,我们每个学期让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一个月时间,让厂里的老师傅一带一地教,学生一跟一地学,在生产中学习,往往比学校课堂上的学习要有效得多。我们也把企业的一些简单生产线搬到学校中来,让工厂里的老师傅把技术带到学校来,让学生在学校中体会到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实习环境。
3.教学模式的改变
既然是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就是重中之重。教学的模式关系到教学的结果。对于电子专业的教学,我们学习其它兄弟学校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是把学生放在教室里,纯粹是理论教学;或到实验室里,纯粹是动手去做。我们现在的教学是在实验室、实训室学理念和知识。排电子专业课时,一般4节课或7节课连排,保证一个项目或一个模块能完整地教学完成。在实验室或实训室上课,边讲理论边实训,切实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设备,保证实验室、实训室够用;对教师进行了各种培训,保证教师的知识足够广泛。例如,我们07电子技术应用班级,一个学期中,有10个星期时间在实训室进行实训或在企业进行企业实训,专业课占文化课的一半,这一半时间在实验室上课,也就是说,一个班级在校时间有3/4时间在实验室或实训室中进行。
(2)改革教学内容。
过去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尤其是电子专业,所以我们在编写教材时,把大部分已过时的知识删掉,增添了一些新技术、新知识。并且和电子企业的技术和要求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毕业后不需要培训就直接上岗工作。
(3)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学生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通过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知识由被动变为主动。
4.课程评价多样化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要围绕学习者的全部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充分重视学习者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差异、潜力和兴趣爱好,重视学习者的独特需要,使学习者以一种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学习和同化不熟悉的知识,防止把知识机械地“加”到学习者的身上。要兼顾国家、地区、社会、用人单位、家庭及学习者不同层面的需求,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条件。要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向学习者发展顺序的转换,力争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专业调整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使两者能够在和谐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现在职业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多用试卷的考核和及格来衡量学生是否完成学业。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从学生的做人方面、做事方面、创业方面、创新方面、团队协作方面、学习方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企业的“5S”管理方面等各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也大大不如普通学校。想让每一个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都能顺利地通过每一门功课,这是不可能的。对于想学、认真去学的学生,虽然学习的成绩不一定合格,但在做人、做事、团队协作、企业的“5S”管理等方面有所提高,我们就确定这种学生合格。
5.存在问题
(1)优生发展与扶持学困生很难兼顾。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实行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和要求,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得出。学习困难的学生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2)鼓励肯定、保护自信与客观求是、坚持科学难以界定。
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加强积极的强化,要形成乐学的氛围,要设法利用学生的注意力,要舍得夸奖学生。可教师的热情并不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呢?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要做到该表扬的决不吝啬,该高歌的决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
(3)“校情”不利于课标教材的实施。
课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是立足于“小班化”教学的,而现在学校的实际是每班三四十个学生,没有办法“因材施教”,没有办法落实“面面俱到,人人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6.下阶段计划
(1)下阶段我们将继续加强宣传、学习的力度,提高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总结已取得的成绩,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2)按照新课程要求设置课程及课时计划。
(3)在课改班级、学科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新教材试教,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研讨活动。
(4)课程改革工作小组组织课程改革现场听课、调研、分析、诊断问题,对课程改革情况进行交流。
(5)提出具有个性特色的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课题。
(6)收集和积累课程改革的各种资料和案例。
(7)定期举办课程改革研讨会,每学期组织三至四次课程改革总结交流会,编印阶段性研究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