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我,皆有可追忆的小童年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g3114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我写完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小说发生在一个叫马儿多农场的小地方。
  马儿多农场的原型就是我成长的地方——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胶河农场。农场是共和国早期的地标性农垦区域,是国营单位,当周围的七里八村只能吃玉米面的时候,农场的大人小孩已经能天天吃白面馒头了。
  我成长的地方,离莫言先生的家乡高密东北乡平安庄只有几里路,在莫言先生的很多作品里能寻到农场的影子,比如白面馒頭和菜园子。我就是吃着白面馒头和菜园子里自产自足的蔬菜长大的。
解小邪

  记忆中胶河农场的北大桥底终年有水,夏季的水一往无前地流淌,那气势让每一个路过的人望而生畏,大人们天天嘱咐孩子不要到河边去。有一年发大水,大人们整夜不敢睡觉,轮班在河边查看,生怕决堤。暴雨停后,北大桥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半大小子们不顾大人们的阻拦跑到马儿多河里钓鱼捞虾,他们终日流连在水里。我虽不是男孩,却喜欢到水里玩,常常玩得乐不思蜀,害得我爸妈满街找我吃饭。
  到了饭点儿找孩子,这是农场的特色。孩子们玩得太野,野到不知道饿。每到傍晚,那些姥姥或是奶奶们,准会站在大马路上喊孩子们回家吃饭。她们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和语调很不相同。有一个裹着小脚的姥姥总是踩着小碎步急匆匆地走,这一路走得有点累,待走到路口,她定定地站住,休息上那么两分钟,然后气运丹田,运了好一会儿气,才高声喊出外孙子的名字,然后是“回家吃饭了呦——”还有一个奶奶说话嘎嘣利落脆,先是喊出孩子的名字,然后是“快点回家吃饭,再不回来,我就——”,后面的话还没说出来,那孩子已经不知道打哪里钻出来站在她身后哈哈大笑了。
  我很幸运能在大自然中成长,我很幸运能有一个无拘无束的童年,这样的童年使我成长为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我,思维不受束缚的我,内心柔软又坚定的我。大约十多年前,我就想把我成长的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写成小说,但那时我没有做好准备,我觉得我驾驭不了这部与我成长息息相关的小说。十年前,当我稍微下定决心开始动笔时,我仍旧不敢写长篇小说。最后从中篇小说开始探寻,探寻的路上,胶河农场在我的作品里有了另一个名字——马儿多农场。
  当我打算正式写长篇小说时,我突然像是失忆了,我记不起我小时候的很多事,那些与我一起长大的伙伴们,他们曾经的模样也在我的记忆里模糊了。为了更好地唤醒回忆,我一次又一次回到养我的地方,与小伙伴们相聚。我喜欢听他们聊,他们扯天扯地聊小时候各种糗事各种美好,很多故事我听了很多遍,每次听都觉得新鲜,每次听都能带给我写作的动力,这让我欢喜无比。
儿时的作者(右)与姐姐在胶河农场

  我的记忆彻底苏醒了。我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写完了关于胶河农场的一部长篇小说。我在写这个长篇时,有人好意相劝,现在的孩子谁还爱看以故乡和童年为题的小说啊,他们现在最爱玩游戏最爱看玄幻小说,你能不能写点他们感兴趣的,写一点容易畅销的书。可是,一个孩子没有故乡可想,没有童年可追,没有美好的回忆可寻,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也正因此,我才更要把这个小说写出来呈现给读者。
  我希望我的小说能引起更多人的追忆,那是对童年的追忆,也希望广大家长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走出大城市的手机和电脑,让他们认识粮食和蔬菜,让他们懂得爱和自由,让他们尽情地奔跑在大自然里,倾听风声水声的美妙。我也希望他们能和我一样,有一个可以追忆的童年。
  (解小邪,原名解淑平,山东高密东北乡人,青年作家,编剧、资深教育媒体人。)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淑娟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最近读到教育学者钱如俊老师的一本家教专著《与孩子同行》,收获良多,在我看来,这本书可谓家庭教育的好指南。  全书分为“身心健康”“智慧启迪”“情感丰盈”“品德修炼”“亲子艺术”“镜子里的自己”六个部分,从一个个问题入手,通过一则则真实的家教小故事,给父母以点醒。  家庭教育如今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无论是家教观念,还是相处艺术,抑或教育策略,答案都是如此鲜明。比如书中那些以“问”为题的篇目——《
期刊
期末考试之前,我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写作训练,题目是《生活告诉我》。我没有过多干预指导,想通过这次训练,让学生原生态地呈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张永琪写了一只蚕蛹的挣扎和蜕变的过程,以及给自己的启示。他的观察很用心,描述得比较细致,作文的结构乍看之下也没有问题,但通读之后总感觉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仔细琢磨,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  缺少“我”的介入,视角太客观,显得事不关
期刊
陈芳,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从教24年来,她始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深深扎根在基层教育事业的第一线。  她用爱心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用细心呵护每个学生的生命成长,用慧心培育优秀的班集体。  她立足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和生态教育团队一起,倡导并践行“生态、生活、生成、生动、生长”的“五生”课堂
期刊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直接决定了整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父母的言行,更是引导了整个家庭的风气,这风气就是家风。  本文作者回忆了自己幼时被打的故事。从这次被打中,他明白了人应当诚实,牢记了母亲那句“踏实做人,勤恳做事”。家风的塑造就是如此,落在生活小事里,也在無形之中形成了我们立身做人的基石。  我小的时候,父亲是镇供销社的门市部经理。  9岁那年暑假,父亲
期刊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  童年是五颜六色的,是活泼可爱的;童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使人留恋,使人向往。  童年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我们装扮了孩子的童年,也重回自己的童年。正如一首小詩所唱:“孩子/我路过你的童年/也看到了我自己的童年……”  本刊特别策划“把童年还给童年”系列文章,旨在唤醒父母重拾对童年的恬静回忆,将最美的童年还给最纯真的孩子——
期刊
童年会匆匆远去。作为父母,不知你有没有想过,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当他把小手伸到你的大手里,你会把他领向哪里?  在我经历了青年、中年,即将进入老年的时候,还是会时常回想童年的时光。那时候,父母都给予过我一些什么?它们对我现在的生活有些什么影响?  我也会回想儿子已经过去的童年。我曾经给予过他什么?他的记忆里是否留下了一些幸福和快乐的种子?  童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人生的开始,回忆的源头,它
期刊
戚飞虎1  愚人节,这个我从来不会刻意在乎的日子,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哭笑不得的那一刻,我总会不由地想起那堂课。  在那次课堂上,讲到“村夫不识一丁,愚者岂无一得”这句古文,我习惯性地问道:“哪位同学能解释下‘愚者’的意思?”  我还没来得及点名,举手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抢答了:“老师,我知道,就是指特别笨的人。”  “那你们觉得笨人是什么样的?”孩子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说着生活中碰到的
期刊
叶菀尧:和妈妈、妹妹一起去新疆,爸爸在那里上班呢,他是警察哦,很厉害吧!(为警察爸爸点赞)  余若瑶:想让爸爸妈妈带我去练歌房唱歌,他们每次都是偷偷去,不带我去。(哈哈,偷偷去的爸爸妈妈被宝贝逮住啦)  刘子睿:我想要跟好朋友一起去敬老院,因为我每年都要去,那里的爷爷奶奶很孤单。(有爱心的好孩子)  侯昕彤:我想和妈妈爸爸一起去红山公园烧烤,想带董老师、周老师、张老师一起去。(三位老师感动得要哭啦
期刊
“你儿时的梦想是什么?”上操的时候,力杨转头问我。  我顺着她刚才目光所及处看过去,操场对面有架绿色的吊车在运树。  我刚要开口,她抢先一步,拍拍我的肩膀,表情夸张地大笑:“嘿,你肯定猜不到——我想开吊车!”  开吊车?我又惊讶又觉得有趣。她这一问,倒使我想起小时候很多奇奇怪怪的梦想来。  小时候,我无比希望家里能开个堆满零食的小卖部;后来看《西游记》,又梦想变成孙悟空;再大一点儿,希望可以做奶奶
期刊
周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初二学生。她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时而文静,时而活泼,可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让我们一起透过周洁父母和老师的眼睛来认识一下可爱的她吧——  爸爸眼中的周洁:  周洁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幼儿时期,为了塑造形体,她学习了拉丁舞。后来,为了健身和自我保护,她又学习了跆拳道。对这些兴趣班,她都很喜欢。从上小学的第一天到现在,她一天不落地写日记。为了让她写作有好的素材,我坚持每天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