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抄袭成了日本企业的主旋律,上至家用电器、汽车摩托,下至各种食品、漫画全都逃不过他们的魔爪。日本“山寨”起来,不仅毫无心理负担,甚至还具有了某种神圣的意义。
近日,“日本制造”又传出问题,网上一片哗然。
这让人又想起了最近日本高田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高田公司曾经占据全球安全气囊和座椅安全带的20%市场份额,如今却负债总额超1万亿日元,黯然倒下。
在中国人眼里,日本制造是精巧耐用的代名词,国人更是赴日疯狂采购,从电器到感冒药见啥买啥……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消费者仅仅通过网络海淘的日本产品,金额就突破了1兆日元(约合人民币625亿)。
然而,近年来,东芝全球裁员、松下断臂保身、三菱造假,夏普更是被富士康收购……日本企业噩耗不断,已成集体溃败之势。
是日本制造不行了?还是,原本我们就在神话“日本制造”?
从重工、汽车、家用电器到消费电子产品,今天的日本制造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佼佼者。可是在上个世纪中叶,Made in Japan在欧美就是“垃圾货”的代名词。1990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回到未来3》,就调侃了日本制造的不靠谱。
日本制造之所以当时给人这样的印象,除了产品质量不大靠谱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个时期的日本货,靠的是“山寨”欧美的产品起家。
“山寨”,在日本的名词是パクリ。“山寨”在中国是个贬义词,日本人可不这么认为。日本人认为自己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一部日本史,就是一部“山寨”或“学习”史。
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基本上是学习中国的政经乃至文化制度,和服、樱花、茶道、相扑……这些日本的文化象征,其实都源自中国。
此后,中国的经济文化日渐凋敝,日本不再学中国,将目光转向了欧美。“山寨”欧美,半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其实,早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日本就已经山寨成风。
20世纪初,欧美发明了一批先进的家用电器,刚刚起步的东芝远赴美国考察,然后毫不客气地就抄回了国。东芝生产的日本第一款吸尘器和冰箱,都是完全照抄美国通用电器的产品,甚至连外观、商标都一丝不苟地模仿。
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日本一些山寨商品的制造商创建了一个名叫“USA”的小镇,这样他们就能把山寨产品打上“Made in USA”的标识。传闻真假无从查证,但日本九州确实有1967年设立的宇佐市,日文拼音写作“USA”。
现在家喻户晓的日本糖果品牌不二家,其招牌的卡通形象其实是抄自美国品牌Brids Eye,从衣服款式到头发颜色,这抄袭技能,已达像素级。
那个时期,抄袭成了日本企业的主旋律,上至家用电器、汽车摩托,下至各种食品、漫画全都逃不过他们的魔爪。
技不如人,厚着脸皮模仿也就算了。在摩托领域,日本拥有雄厚的實力。即便这样,日本居然还山寨德国宝马的摩托。造型抄袭,连宝马的LOGO也不放过,直接把蓝白色块换了下位置,BMW变成了DMW,简单,粗暴,丧心病狂啊。
正如上文所说,日本“山寨”起来,不仅毫无心理负担,甚至还具有了某种神圣的意义。
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正是日本战后最为困难的阶段。大量的工厂在空袭中被毁,日本工业萎缩。
要如何在废墟中生存下去呢?那么就從模仿开始吧。
“巧妙吸收美国产生的创意,在此基础上大量生产高质产品,这是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之一。”有一日本学者这么概括。
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也在他的书中吐露,他初次见识美国现代化工厂流水线时那种惊羡的心情,并要以此为模板开始复制的愿望。
当然,日本人并没有把模仿看成是“山寨”,而是起了一个很有“工业党”调调的名字——“逆向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在电脑、通信产品、相机等领域紧跟欧美的创意。例如,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照相机是在美国诞生的,日本人经“逆向工程”消化后,掌握了核心技术并有所创新,反而成为全球最大的数码相机生产供应地。
网上有部《日本山寨大百科》视频,视频深扒了日本的山寨案例。但戏剧化的是,在这些山寨品牌中,很多都成为了行业领导者,比如尼康、优衣库、丰田等。
尼康在早期甚至连商标都模仿蔡司。今年4月尼康起诉蔡司,指控其未经授权而使用其专利技术。这是因为,日本在意识到自身山寨泛滥的问题后,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日系汽车传奇般的逆袭之路,就是“日本制造”从山寨到创新的缩影。
1958年,丰田汽车首次进入美国市场,整整两年,销量也不过几百台。直到6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导致油价猛涨,许多普通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油费,才转而购买物美价廉低油耗的日本车。
日本汽车行业也是从模仿起步,直到积累了经济和技术基础之后大量投入才走上了正向研发之路。
虽然说日系车的火爆有偶然因素,但就像其他“日本制造”在国际上的逆袭一样,根本的动力在于日本对科技的大量投入。日本的科技投入曾经常年仅次于美国,大幅领先于排在后面的国家,并且日本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以及科技工作者占人口比例都常年位列全球首位。
英国人当年研制出了一种微型电机,一时不知用于何处,索尼公司买下了这项技术,开发出了能装在上衣口袋里的“walkman”,风靡全球。而当时的录音机,最小的也大如饭盒。日本厂商的这种创新行为,不是硬技术的创新,而是软技术的创新。善于“钻牛角尖”的日本人,似乎更懂得消费者需求的心理。连马桶盖也是山寨来的,不过如今的TOTO却早已超越了曾经模仿的对象。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如今被誉为世界工业标杆的“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在历史上曾经有着同样的“山寨”历史,相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日本指摘中国高铁模仿,但是日本的“新干线”,同样是综合了多个国家的技术。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靠山寨立国,从山寨起步到仿造升级,最后发展到原创品质,这是德国、日本等国都走过的路线。
十年前的中国,同样是山寨成风,但凡有新的电子产品面世,在华强北一定找得到山寨货。
哪怕是如日中天的腾讯,也有一段山寨的“黑历史”:QQ模仿ICQ、腾讯TM模仿MSN、QQ游戏大厅模仿联众……马化腾曾毫无讳言地说,“模仿是最稳妥的创新”,但模仿之后,“超越”成了腾讯的主旋律。
中国高铁,同样如此。中国高铁,从诞生之日起,“山寨”之说就不绝于耳。前不久,设计时速400公里的中国标准高铁“复兴号”已经开跑,在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中国创新正在走向世界。
山寨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只会山寨,却没有超越的决心和能力。
(符瑜荐自《世界华人周刊)》
近日,“日本制造”又传出问题,网上一片哗然。
这让人又想起了最近日本高田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高田公司曾经占据全球安全气囊和座椅安全带的20%市场份额,如今却负债总额超1万亿日元,黯然倒下。
在中国人眼里,日本制造是精巧耐用的代名词,国人更是赴日疯狂采购,从电器到感冒药见啥买啥……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消费者仅仅通过网络海淘的日本产品,金额就突破了1兆日元(约合人民币625亿)。
然而,近年来,东芝全球裁员、松下断臂保身、三菱造假,夏普更是被富士康收购……日本企业噩耗不断,已成集体溃败之势。
是日本制造不行了?还是,原本我们就在神话“日本制造”?
日本史就是一部“山寨”史
从重工、汽车、家用电器到消费电子产品,今天的日本制造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佼佼者。可是在上个世纪中叶,Made in Japan在欧美就是“垃圾货”的代名词。1990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回到未来3》,就调侃了日本制造的不靠谱。
日本制造之所以当时给人这样的印象,除了产品质量不大靠谱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个时期的日本货,靠的是“山寨”欧美的产品起家。
“山寨”,在日本的名词是パクリ。“山寨”在中国是个贬义词,日本人可不这么认为。日本人认为自己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一部日本史,就是一部“山寨”或“学习”史。
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基本上是学习中国的政经乃至文化制度,和服、樱花、茶道、相扑……这些日本的文化象征,其实都源自中国。
此后,中国的经济文化日渐凋敝,日本不再学中国,将目光转向了欧美。“山寨”欧美,半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山寨成风日本照搬欧美的一切
其实,早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日本就已经山寨成风。
20世纪初,欧美发明了一批先进的家用电器,刚刚起步的东芝远赴美国考察,然后毫不客气地就抄回了国。东芝生产的日本第一款吸尘器和冰箱,都是完全照抄美国通用电器的产品,甚至连外观、商标都一丝不苟地模仿。
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日本一些山寨商品的制造商创建了一个名叫“USA”的小镇,这样他们就能把山寨产品打上“Made in USA”的标识。传闻真假无从查证,但日本九州确实有1967年设立的宇佐市,日文拼音写作“USA”。
现在家喻户晓的日本糖果品牌不二家,其招牌的卡通形象其实是抄自美国品牌Brids Eye,从衣服款式到头发颜色,这抄袭技能,已达像素级。
那个时期,抄袭成了日本企业的主旋律,上至家用电器、汽车摩托,下至各种食品、漫画全都逃不过他们的魔爪。
技不如人,厚着脸皮模仿也就算了。在摩托领域,日本拥有雄厚的實力。即便这样,日本居然还山寨德国宝马的摩托。造型抄袭,连宝马的LOGO也不放过,直接把蓝白色块换了下位置,BMW变成了DMW,简单,粗暴,丧心病狂啊。
“逆向工程”“日本制造”自我美化
正如上文所说,日本“山寨”起来,不仅毫无心理负担,甚至还具有了某种神圣的意义。
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正是日本战后最为困难的阶段。大量的工厂在空袭中被毁,日本工业萎缩。
要如何在废墟中生存下去呢?那么就從模仿开始吧。
“巧妙吸收美国产生的创意,在此基础上大量生产高质产品,这是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之一。”有一日本学者这么概括。
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也在他的书中吐露,他初次见识美国现代化工厂流水线时那种惊羡的心情,并要以此为模板开始复制的愿望。
当然,日本人并没有把模仿看成是“山寨”,而是起了一个很有“工业党”调调的名字——“逆向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在电脑、通信产品、相机等领域紧跟欧美的创意。例如,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照相机是在美国诞生的,日本人经“逆向工程”消化后,掌握了核心技术并有所创新,反而成为全球最大的数码相机生产供应地。
从模仿到创新“日本制造”的逆袭之路
网上有部《日本山寨大百科》视频,视频深扒了日本的山寨案例。但戏剧化的是,在这些山寨品牌中,很多都成为了行业领导者,比如尼康、优衣库、丰田等。
尼康在早期甚至连商标都模仿蔡司。今年4月尼康起诉蔡司,指控其未经授权而使用其专利技术。这是因为,日本在意识到自身山寨泛滥的问题后,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日系汽车传奇般的逆袭之路,就是“日本制造”从山寨到创新的缩影。
1958年,丰田汽车首次进入美国市场,整整两年,销量也不过几百台。直到6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导致油价猛涨,许多普通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油费,才转而购买物美价廉低油耗的日本车。
日本汽车行业也是从模仿起步,直到积累了经济和技术基础之后大量投入才走上了正向研发之路。
虽然说日系车的火爆有偶然因素,但就像其他“日本制造”在国际上的逆袭一样,根本的动力在于日本对科技的大量投入。日本的科技投入曾经常年仅次于美国,大幅领先于排在后面的国家,并且日本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以及科技工作者占人口比例都常年位列全球首位。
英国人当年研制出了一种微型电机,一时不知用于何处,索尼公司买下了这项技术,开发出了能装在上衣口袋里的“walkman”,风靡全球。而当时的录音机,最小的也大如饭盒。日本厂商的这种创新行为,不是硬技术的创新,而是软技术的创新。善于“钻牛角尖”的日本人,似乎更懂得消费者需求的心理。连马桶盖也是山寨来的,不过如今的TOTO却早已超越了曾经模仿的对象。
“中国制造”超越才是主旋律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如今被誉为世界工业标杆的“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在历史上曾经有着同样的“山寨”历史,相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日本指摘中国高铁模仿,但是日本的“新干线”,同样是综合了多个国家的技术。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靠山寨立国,从山寨起步到仿造升级,最后发展到原创品质,这是德国、日本等国都走过的路线。
十年前的中国,同样是山寨成风,但凡有新的电子产品面世,在华强北一定找得到山寨货。
哪怕是如日中天的腾讯,也有一段山寨的“黑历史”:QQ模仿ICQ、腾讯TM模仿MSN、QQ游戏大厅模仿联众……马化腾曾毫无讳言地说,“模仿是最稳妥的创新”,但模仿之后,“超越”成了腾讯的主旋律。
中国高铁,同样如此。中国高铁,从诞生之日起,“山寨”之说就不绝于耳。前不久,设计时速400公里的中国标准高铁“复兴号”已经开跑,在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中国创新正在走向世界。
山寨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只会山寨,却没有超越的决心和能力。
(符瑜荐自《世界华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