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96年,国务院将辽河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经过多年的治理探索,辽宁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治理方式方法,最终摘掉了辽河流域重度污染的帽子。本文分享了辽宁在制度、体制、监测模式等几方面创新式探索的经验。
关键词:创新模式;治理;辽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205
辽宁境内6.92万km2的辽河流域分布着11个省辖市,是中国城市化最发达的区域,集聚人口2400多万。石化、冶金、装备制造业3大产业聚集于辽宁。无论是“一五”时期还是改革开放阶段,辽宁都是牺牲自己,支援各地。但在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辽宁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辽河污染在全国七大河流中居于前列,1996年,国务院将辽河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辽河流域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4,而与之相对的是远远超过水體承载能力的工业、重工业和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辽河流域内城区段众多,接纳污染物排放量大、集中,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冲击性破坏;农村面源的污染日趋严重。辽宁尽管在辽河治理上付出艰苦的努力,但也仅仅初步遏制污染恶化的趋势,辽河污染依然严重。
1 制度创新
为加强辽河流域治理管理力度,明确辖区内各城市水环境污染责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出台《辽宁省跨行政区域河流出市断面目标考核暂行办法》,采取上游污染对下游进行生态补偿的出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机制,在设立统一标识的考核断面上,凡出现超设定水质目标的断面,根据超标倍数进行生态补偿资金扣缴。辽宁省还充分发挥“河长制”作用,河长制作为当前水环境治理中一种行政机制创新,将辽河流域按照行政区划分后,每个区域内河段均由专门部门和领导负责,不但要能说明每个河段水质状况、污染原因、解决方案,还要负责该河段的治理工程督查、污水厂运转情况监督以及该河段考核等工作。
2 体制创新
辽宁开拓管理治理思路,在流域保护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管理体制中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探索。在全国首家建立了辽河、凌河流域保护区管理局,省水利厅、环保厅、国土资源厅、交通厅、农委、林业厅、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承担的关于辽河保护区的相应职能均划归辽河保护区管理局,使辽河治理和保护工作由以往的多龙治水、分段管理、条块分割向统筹规划、集中治理、全面保护转变。同时,还设立了省公安厅辽河保护区公安局,实行省公安厅和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双重管理。凌河局按照辽河局模式,将朝阳市各局机构承担的关于凌河保护区的相应职能进行划归。辽宁在治理辽河流域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流域整治方案,提出以整治造紙企业为核心,以污水厂建设和运行为重点,以支流整治为抓手的辽河流域全面综合整治方案。
以造纸企业整治为核心,削减工业点源化学需氧量10万余t。辽宁省辽河流域水体的污染重要源头之一就是造纸行业外排废水。可以说是“一家造纸厂污染一条河”,因此,辽宁省提出了治污先治厂,治厂先治造纸厂的治理措施。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全面巩固辽河生态治理成果。在实施辽河各项治理措施过程中,将生态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在干流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在支流实施生态阻隔工程,以此全面巩固辽河生态治理成果。生态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在干流流经的跨市断面上,分别建设集水质调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景观化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质调蓄景观湿地系统工程;在主要支流入河口建设河口湿地,形成对干流水质又一道保护;在主要入辽河支流建设生态阻隔带,实施退田还河还草,生态阻隔区内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审批和排污,并上收项目审批权限至市级环保部门。这些措施,以辽河为纽带,进行有机串联,形成以水质改善为核心,以生态治理为依托,以辽河景观化建设为重要目标的,环境治理与辽河生态带、旅游带、城镇带,建设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新格局。
3 监测模式创新
在辽河治理进程中,水环境监测数据是说明水质状况优劣程度最直接的信息,也是服务于水环境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辽宁省在开展常规例行监测工作外,率先增加了预警监测来解决例行监测工作中无法发现的水质超标问题。水质预警监测模式即为在定期对全省水质断面水质状况进行全面摸底诊断性监测基础上,每月对筛选出的污染较重或有污染可能的断面进行优化指标的加密监测。利用增加的监测频次和靶向性断面及指标的水质监测信息,更能准确发现我省辽河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评估水环境管理成效,从而高质量、高效能、高精度的利用我省监测资源。
在辽河治理过程中,动力之源在于辽宁省始终秉承科学发展观,科学治理,创新治理。辽宁已初步形成了环境管理体制引领作用、流域治理全防全控机制抓手作用、环境管理制度长效保障作用、三位一体的科学治理新模式。
关键词:创新模式;治理;辽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205
辽宁境内6.92万km2的辽河流域分布着11个省辖市,是中国城市化最发达的区域,集聚人口2400多万。石化、冶金、装备制造业3大产业聚集于辽宁。无论是“一五”时期还是改革开放阶段,辽宁都是牺牲自己,支援各地。但在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辽宁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辽河污染在全国七大河流中居于前列,1996年,国务院将辽河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辽河流域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4,而与之相对的是远远超过水體承载能力的工业、重工业和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辽河流域内城区段众多,接纳污染物排放量大、集中,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冲击性破坏;农村面源的污染日趋严重。辽宁尽管在辽河治理上付出艰苦的努力,但也仅仅初步遏制污染恶化的趋势,辽河污染依然严重。
1 制度创新
为加强辽河流域治理管理力度,明确辖区内各城市水环境污染责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出台《辽宁省跨行政区域河流出市断面目标考核暂行办法》,采取上游污染对下游进行生态补偿的出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机制,在设立统一标识的考核断面上,凡出现超设定水质目标的断面,根据超标倍数进行生态补偿资金扣缴。辽宁省还充分发挥“河长制”作用,河长制作为当前水环境治理中一种行政机制创新,将辽河流域按照行政区划分后,每个区域内河段均由专门部门和领导负责,不但要能说明每个河段水质状况、污染原因、解决方案,还要负责该河段的治理工程督查、污水厂运转情况监督以及该河段考核等工作。
2 体制创新
辽宁开拓管理治理思路,在流域保护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管理体制中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探索。在全国首家建立了辽河、凌河流域保护区管理局,省水利厅、环保厅、国土资源厅、交通厅、农委、林业厅、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承担的关于辽河保护区的相应职能均划归辽河保护区管理局,使辽河治理和保护工作由以往的多龙治水、分段管理、条块分割向统筹规划、集中治理、全面保护转变。同时,还设立了省公安厅辽河保护区公安局,实行省公安厅和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双重管理。凌河局按照辽河局模式,将朝阳市各局机构承担的关于凌河保护区的相应职能进行划归。辽宁在治理辽河流域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流域整治方案,提出以整治造紙企业为核心,以污水厂建设和运行为重点,以支流整治为抓手的辽河流域全面综合整治方案。
以造纸企业整治为核心,削减工业点源化学需氧量10万余t。辽宁省辽河流域水体的污染重要源头之一就是造纸行业外排废水。可以说是“一家造纸厂污染一条河”,因此,辽宁省提出了治污先治厂,治厂先治造纸厂的治理措施。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全面巩固辽河生态治理成果。在实施辽河各项治理措施过程中,将生态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在干流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在支流实施生态阻隔工程,以此全面巩固辽河生态治理成果。生态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在干流流经的跨市断面上,分别建设集水质调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景观化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质调蓄景观湿地系统工程;在主要支流入河口建设河口湿地,形成对干流水质又一道保护;在主要入辽河支流建设生态阻隔带,实施退田还河还草,生态阻隔区内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审批和排污,并上收项目审批权限至市级环保部门。这些措施,以辽河为纽带,进行有机串联,形成以水质改善为核心,以生态治理为依托,以辽河景观化建设为重要目标的,环境治理与辽河生态带、旅游带、城镇带,建设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新格局。
3 监测模式创新
在辽河治理进程中,水环境监测数据是说明水质状况优劣程度最直接的信息,也是服务于水环境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辽宁省在开展常规例行监测工作外,率先增加了预警监测来解决例行监测工作中无法发现的水质超标问题。水质预警监测模式即为在定期对全省水质断面水质状况进行全面摸底诊断性监测基础上,每月对筛选出的污染较重或有污染可能的断面进行优化指标的加密监测。利用增加的监测频次和靶向性断面及指标的水质监测信息,更能准确发现我省辽河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评估水环境管理成效,从而高质量、高效能、高精度的利用我省监测资源。
在辽河治理过程中,动力之源在于辽宁省始终秉承科学发展观,科学治理,创新治理。辽宁已初步形成了环境管理体制引领作用、流域治理全防全控机制抓手作用、环境管理制度长效保障作用、三位一体的科学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