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j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瑰宝。古典园林建筑古色古香,其优雅生动的外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造景手法,为后代各类园林建筑提供了参考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增加,于是使得茶文化旅游成为了一个趋势,而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要借助良好的茶园设计。本文就针对茶园设计的现状,引进中国古典造景手法,探讨其在茶园设计中起到的作用。
  摘 要: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茶园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65
  1 茶园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自古以来“茶”便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逐渐便成为了一种茶文化。从古至今的演变中,茶文化一直与农耕文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喝茶习俗、品茗作诗已经成为了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大量古典诗词中都能反映人们对于茶的喜爱,陈照年先生曾将茶定义为中国的过瘾,并全面的总结了茶的发展历程和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茶文化首要的是具有满足大众饮茶的物质层面需求,其次的是由于其所具有的佛家道家的文化,给人们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哲学理念的追求。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园文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文化情有独钟,茶文化因其丰富的历史内涵,魅力的人文风景,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茶园的资源丰富,包括了以茶为中心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茶叶的消费者促进了茶文化旅游的开展,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使得服务也成为了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文化旅游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茶文化的旅游效应,可以带动茶叶生产、科教、以及生态旅游这一系列的环節,使茶农增加收入的同时,又能够起到传承我国茶文化悠久的历史,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对茶园进行规划设计,可以促进具有生态特点的观光茶园的建立,让茶文化渗透到茶园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以园区为核心的涵盖文化保护、特色经济、生态旅游的一体化工程,将茶叶与旅游业通过产业互动的模式,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变,例如,云南省普洱市推出的“普洱茶休闲观光生态游”就将茶叶文化与旅游业较好的联系在了一起,通过一体化的宣传和销售,促进了茶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阶段,茶园文化发展还不完善,在其规划和设计上面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优势,没有很好的体现其本身的意义。纵观我国各大重要的茶叶主产区,大多数茶园的规划设计显得比较单一,甚至是出现了较多的雷同现象,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文化特色和主题创意。为了更好的发展茶叶旅游,对茶园的规划设计便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风格在世界上享誉盛名,主要表现为在名门别院中将山水风景精致化,表现出对生态自然的遵从以及对视觉感官的重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既是中国古典艺术的表达方式的存在,又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仍主要为借景、障景、移景和隔景等,其对今天的园林设计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借景
  主要是通过叠合、引入的方式将园外的风景与园内的风景结合在一起,巧妙地避免园林空间狭小这一缺点,使得园林布局更加饱满和合理。颐和园里的玉泉山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借景手法的例子。借景手法主要由3种方法构成:开辟赏景透视线、提升景点高度、借虚景。借景的内容也比较广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象都可以成为其借助的点。
  2.2 障景
  不同于借景,而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包括假山设计、建筑、峰林等,将园中的景物进行隐藏,避免较宽大的园林给人一种空旷冗杂的感觉,而又可以使游客在观赏中通过不断地发现景点,带来一种欣喜的感觉。这是古典园林常用的手法,将园林的美逐渐的表现出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
  2.3 隔景
  其作用与障景相类似,就是利用技术手段将园林的空间分隔开来,通过对游客的视线进行阻挡,减少相连景區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得园林在空间布局上更加丰富合理。
  2.4 移景
  指通过在园林设计中对景物进行移植或者仿建,完善园林的构造,使其更加具有美观性。这种手法在古代园林中运用比较广泛,效果也比较好。例如,在我国著名的景点圆明园中,既具有无锡特色的寄畅园,又有众多具有江南特色的园林。这种造景手法,解决了古代交通不便,南北文化差异不能被很好的欣赏的问题。但是移景并不等同于复制景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好会由于地域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必须需要对景象进行加工,使其更具形象化。
  3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对茶园设计的启示
  3.1 以自然景观为基础
  茶园文化是在茶叶生产的历史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其进行设计可以将茶园文化很好的展示出来。纵观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虽然三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是就思想上来说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以体现道家的“道法自然”为主,而茶文化的发展除了具有道家文化的特点之外,还体现了佛家和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于是,将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运用到茶园设计中便有了很好的思想基础。茶园设计要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注重对自然因素的遵从,对自然景观进行适当的改造,保护茶园自身的景观结构。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要认真的分析茶园的地理因素、地形特征和空间布局,采用适当的手法,对地形、地势和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因地制宜的发展茶园文化,不仅要将茶叶种植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为茶叶的生长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还要将茶园的园林景观和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对茶园生长的茶树和周围的植被进行合理的划分,尊重植被存在的合理性,呈献给游客一种原生态的茶园的风景。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与茶园文化相结合,在设计上保存其独特的自然风味,使得游客在欣赏中能够起到亲临大自然的感觉。   3.2 以体现茶文化的内涵为改造点
  茶园设计对带动茶文化旅游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茶园的设计中也应该要体现出茶文化的特点,使二者可以很好的相互促进。在茶园的选址上,就要以自然风景区和郊外为主,这些地方环境优美,植被丰富,可以给游客更好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在茶园的设计主题上,要突出一种修身养性、安谧静雅的氛围,使游客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茶文化自古以来的那种“清新淡雅”的韵味。在人为造景上,要结合自然和人文的特点,注重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使得茶园设计能够很好的突出超脱的茶文化意境。在实际设计时,不仅要在空间构造上下功夫,使其体现出一种灵秀之美,更要顾及茶园的整体氛围,突出茶文化的特点,发扬中华优秀的茶叶文化。
  3.3 以整体观为设计原则
  茶园设计需要实现游客可以在茶园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这一目的。在实际的设计中,要融合“和谐大自然”的理念,将其贯彻到茶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注重体现景观一致的原则,由于游客在欣赏过程中,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将景观空间的性质与建筑的性质联系在一起。设计者要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这种心理,在茶园空间布局的设计上要与茶园的整体风格相呼应,提升茶园景观的特点;要注重景观的完整性原则,茶园设计是一个将整个茶叶生产、生态旅游等环节相联系的过程,要用整体的观点来看待茶园文化设计,使其达到效果最大化,要将茶园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幽舒适、养生宜人的氛围,使得游客在茶园观赏中既可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又能够对中华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进一步的了解。
  3.4 以融入创意元素为特点
  针对现阶段茶园设计不能突出特点,雷同现象多的问题,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将创意融入设计理念中,形成独具一格的茶园文化。设计师要给茶园定一个设计主题,突出其地域特色、茶叶特点,如:“福建武夷山脉就以突出武夷山大红袍为设计点,形成了以大红袍观光为一体的茶园。”要发掘茶叶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示出茶园的独特的风格,针对现阶段生态旅游热门的现象,借鉴优秀的创意理念,设计出具有鲜明特点的茶园,来吸引游客。同时,还可以将当地的风俗习惯融入到茶园设计中,使得茶文化更加的生动,并且更好的带动当地的生态旅游,促进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文化旅游的发展,茶文化旅游将会获得一個较好的发展机遇。茶园给发展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场地,要认真的对待茶园设计这一概念,借鑒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茶园设计注入活力。成功的茶园设计既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能够让游客在生态观赏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其促进作用。茶园设计要汇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创意理念,达到其设计目的。
  参考文献
  [1]邵春田.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N].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 (02).
  [2]魏保枝.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3]米敏,黄小飞.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湖南林业科技, 2011(05).
  [4]王婷.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茶园设计中的应用[J].生态旅游,2016(06).
  [5]吕莎,张焕国.现代休闲观光茶园的规划与设计[J].生态旅游,2016(07).
  作者简介:林浩浩(1986-),男,广东化州人,现供职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与改革。
其他文献
摘 要:国有林场改革是促进国有林场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重要作用的举措之一。本文针对辽西凌源市国有林场实际,创造性的推行“安排部署到位、改革推进到位及财政输血解决困难到位”等措施,提前完成了改革任务指标。特成此文供决策者借鉴。  关键词:国有林场;改革;森林资源;持续经营;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93
摘 要:我国最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和小麦,但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很大。所以种植农作物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虫害,做好预防的工作。在本文中,笔者针对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病虫害过程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绿色防控;小麦;病虫害;技术;预防  中图分类:S4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10  1 目前我国
摘 要:通过试验探索,在留双株的前提下,盘州市以A1B4标准推广种植,产量最高,以A2B1和A2B4标准推广种植,产量次之,其他处理需要进一步试验。  关键词:薏苡;窝距;产量;群体质量  中图分类号:S5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009  1 试验地点及时间  盘州市保田镇鲁楚坡村颜江家责任田里,前作绿肥,田块平坦,肥力中等,海拔1615m,年平
摘 要:对肇庆特色黄皮的果实进行研究,利用挥发油提取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果实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计算机联用仪鉴定其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得到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出25个峰,鉴定了23种,其中β-水芹烯(36.97%)、4-萜烯醇(17.58%)、桧烯(13.76%)这三种物质含量相对较高。对挥发油抗氧化性研究时,探究了其对羟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并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挥发油浓度与羟自由
摘 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用、一田多收、一季多收、稳粮增效的最佳效果。在我国南方具有悠久历史,也是山区活水稻田主推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本文在论述典型的山区稻田生产县酉阳稻田综合种养现状、成功示范基础上,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多角度阐述产业发展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詞: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
摘 要:本文结合乌拉盖2015年的气象条件变化规律,分析了气象条件对牧草生产的影响,以期提升乌拉盖地区牧草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气象条件;乌拉盖;牧草; 生产建议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00  1 乌拉盖自然条件及牧草生长情况  乌拉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境内为低山丘陵、沟谷和平滩地组成,海拔在855.1~133
摘 要:利用MICAPS实况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内网、湖南省气象局内网资料对2018年6月19日晚和22晚月娄底市2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均没有低空急流建立,低空急流对暴雨及大暴雨而言不是必要条件,2次过程700Hpa水汽条件都很差,其水汽来源均来自850Hpa及其下层;“6.19”大暴雨由于冷式切变线稳定少动,配合列车效应产生;“6.22”大暴雨为925Hpa的暖式切变线附
摘 要:通过对昆明市海东湿地公园植物种类、生活型、观赏特性、植物色彩、群落结构等进行调查,进行植物景观评价,以期为城市湿地植物景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832059  湿地是城市的重要生态系统,具有蓄水防旱、调节气候、保持土壤等作用。城市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
摘 要:玉米的栽培直接关系着玉米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玉米的质量产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响应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在玉米的生长阶段中,各时期所需要的条件不尽相同。本文浅要分析了在玉米栽培过程中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玉米栽培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3101  1 土壤的选择和田间的管理  农作物的长势,
摘 要:探讨农村宅基地置换差异性及其机理所在。当前宅基地置换模式主要有置换商品房模式、置换小产权房模式、置换宅基地模式,具有显著差异性。宅基地置换模式的选取取决于当地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具体从土地稀缺程度、农地流转程度、非农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稳定程度四方面来衡量。所以,在推进宅基地置换工作时,要综合考虑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性,选取适合宅基地置换模式,以便于实现宅基地置换工作的平稳推进以及保证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