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加速调整经济结构,如何涉入“深水区”破解体制痼疾,2010年的中国依然任重道远。
回望2009年,中国经济犹如隆冬后的初春,乍暖还寒。这一年,中国政府果断推出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成功“保八”,并率先将经济引向复苏回暖之路。
然而,漂亮的数字无法掩盖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政府投资主导难以持续,并可能诱发经济泡沫化风险;出口重创未愈,并可能继续遭遇贸易保护主义围剿;消费欲振乏力,而收入分配改革阻力重重。
旧难题尚未根除,新矛盾接踵而至。如何加速调整经济结构,如何涉入“深水区”破解体制痼疾,2010年的中国依然任重道远。
四万亿盛宴
当经济成功保八之后,我们关心的是4万亿盛宴疗效如何与经济刺激政策何时退出。
通过4万亿投资的流向分析可知,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占用15000亿,在数量上遥遥领先。各商业银行也纷纷将贷款投向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行业。
而地方对于中央投资的民生项目建设重申报、轻落实。因为这些项目需要地方配合投资,且收益较小。而第一批中央投资的民生项目进展缓慢,也拖累了后续几批项目的展开。
由于地方财力等原因,前三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75.3%,不到中央的100%到位要求。其中,水利部门的投资项目缓慢,导致地方全部的中央投资项目进展缓慢。
当经济在巨大投资的刺激下迅速恢复的同时,相应的担忧也相继出现:前期投资进展的相对顺利,会否导致后期无钱可用?众多航空铁路等基础设施建好后,会否会缺乏配套措施而无法发挥作用?地方财力如果难以偿还贷款,有没有成为迪拜第二的危机?
这些都是4万亿之后的隐性问题,不得不予以重视。
天量信贷
2009年全年,新增信贷累计突破9.5万亿,可谓天量。在这巨额信贷背后,是分析人士提出的诸多质疑:天量信贷给了谁?是带来了复苏还是制造了泡沫?中国银行业在盛宴之后将如何收拾当前的局面?
据统计,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在2009年连续九个月负增长后,于11月转正,且未来CPI涨幅继续扩大的可能性很大。有观点认为,巨额的信贷增量将引发了通货膨胀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原局长吴晓灵表示,M2的巨大增速和新增贷款的天量将给中国带来通货膨胀压力。过多的货币一旦被创造出来,必然会有个去处。如果商品价格没有一个大的提升,那么就必然要在资产价格上表现出来。国际清算银行表示,如果各国没能及时调整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期的全球通胀将难以避免。
而令人不无担忧的是,信贷的流向大部分是钢铁、房地产、新能源、化工等十大产业,其间更多的是产能相对过剩的行业。
不可否认,天量信贷为4万亿投资的贡献和给中国经济发展、就业等的复苏所带来的诸多动力,但也不能忽视因此而带来的通胀预期与产能过剩等多重担忧。预计2010年的信贷仍将维持2009年水平,以确保经济能继续复苏,分析人士认为相应的风险机制也应该及时建立,以免担忧成为现实。
国进民退
新一轮国进民退成为受人关注的话题,是始于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和提振国内经济而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房地产、煤炭、钢铁、航空等多个领域进行的大规模重组,民营企业大多数是被整合的对象。很多人担心,国进民退将使国企垄断色彩越来越浓,而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在2009年,在政策上,现有以国企山钢集团并购日照钢铁,后有政策力推的山西煤企大重组;市场上,更有银行与地产联动的诸多帝王的涌现。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全国工商联第一副主席胡德平指出,考虑到国进民退完全不利于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政府要建立培育规范管理市场,让一切社会主体各得其所、各随其志,公平合法竞争,鼓励创新,国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民营企业应该逐步进入垄断行业,股份制企业应该加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合于国情、民情又和事情相通的模式。”
事实上,有关民企的生存困境问题,在每一次国进民退的讨论中都屡被提及。不管这是普遍的还是个案的,在我们真实、具体的经济生活中,国进民退的案例、倾向、趋势都是不言而喻,十分明显的。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
产能过剩
在保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从钢铁、水泥一路蔓延到新能源,已然变成一种“传染病”,历史总是如此地相似:发现新市场—一哄而上——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为何痼疾难除?目前实施的一系列调控政策,会否走上行政式主导的老路?
分析产能过剩原因,无外乎有四个:长期积累的结果、行政审批导致的重复建设、垄断产业带来盲目扩张和部分官员追求速度不顾效益。
首先,出口转内销难与国内需求对接。一方面,内需难以迅速消化因出口受阻而闲置的产能;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国家实施的“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使得部分外向型企业只习惯外销,在产品转内销时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其次,落后产能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产业、财政、金融和环保等各项政策未形成合力。
最后一点是保增长引发地区新增产能盲目扩张。这种需求虽然能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但也会刺激部分行业盲目扩大产能,从而加剧产能过剩风险。
2009年,我国对于产能过剩已经有了高度重视,多次召开重大会议加以遏制指导,相关的指导意见也已经出台。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根本上遏制住产能过剩的态势并非朝夕可就。
消费难振
危机过后,漂亮的数字背后是居民消费不振。中国的反危机到底是及时有效,还是过分注重短期效益而将更大的难题留给了将来?居民消费复苏能否持久?收入增长为何难以得到认同?
假如仅看GDP增长,那么中国经济无疑是一个优等生,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但假如以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来衡量,那么中国经济的问题可能并非变小了,而是变大了。数年来,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中国经济应该尽早进行结构调整。
据6.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相比之下,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人均2733元,同比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仍为8.1%。
根据央行《2009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以及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一直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居民整体消费能力和意愿的提升。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依赖于投资驱动,政府的权力过大,企业的增长不跟就业挂钩,收入分配问题根本没法进行实质性调整。
外贸危与机
2009年12越23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2009年全国上午工作会议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称,今年中国外贸总额预计约为2.2万亿美元,降幅约为16%。中国社会科学院预计,2009年进口和出否预计下降21%和19.5%。
那么,外贸形势是否好转?目前的实际情况如何?分析人士认为,预计2010年我国的出口形势仍然喜忧参半,荆棘满布。
事实上,我国出口形势向好毫无争议,但复苏及重拾往年升势却显得困难重重。陈德铭指出,中国外部需求可能较长时间低迷、外贸回升的基础不稳固,2010年出口将结束连续大幅度下滑的局面,但再现前五年平均年均25%的快速增长几乎不可能。同时,各种贸易保护措施、贸易摩擦将长期伴随。外部需求不足,仍是中国外贸面临的主要矛盾,结构调整任务已经十分迫切。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势下,贸易保护主义穿上了绿色新衣,包括“炭关税”在内的种种壁垒对发展中国家明显不利。因此,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推动出口增长的必由之路。如果能把握住结构调整的趋势,也许,持续整整一年的寒冬,孕育的正是中国贸易出口凤凰涅盘的时机。
回望2009年,中国经济犹如隆冬后的初春,乍暖还寒。这一年,中国政府果断推出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成功“保八”,并率先将经济引向复苏回暖之路。
然而,漂亮的数字无法掩盖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政府投资主导难以持续,并可能诱发经济泡沫化风险;出口重创未愈,并可能继续遭遇贸易保护主义围剿;消费欲振乏力,而收入分配改革阻力重重。
旧难题尚未根除,新矛盾接踵而至。如何加速调整经济结构,如何涉入“深水区”破解体制痼疾,2010年的中国依然任重道远。
四万亿盛宴
当经济成功保八之后,我们关心的是4万亿盛宴疗效如何与经济刺激政策何时退出。
通过4万亿投资的流向分析可知,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占用15000亿,在数量上遥遥领先。各商业银行也纷纷将贷款投向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行业。
而地方对于中央投资的民生项目建设重申报、轻落实。因为这些项目需要地方配合投资,且收益较小。而第一批中央投资的民生项目进展缓慢,也拖累了后续几批项目的展开。
由于地方财力等原因,前三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75.3%,不到中央的100%到位要求。其中,水利部门的投资项目缓慢,导致地方全部的中央投资项目进展缓慢。
当经济在巨大投资的刺激下迅速恢复的同时,相应的担忧也相继出现:前期投资进展的相对顺利,会否导致后期无钱可用?众多航空铁路等基础设施建好后,会否会缺乏配套措施而无法发挥作用?地方财力如果难以偿还贷款,有没有成为迪拜第二的危机?
这些都是4万亿之后的隐性问题,不得不予以重视。
天量信贷
2009年全年,新增信贷累计突破9.5万亿,可谓天量。在这巨额信贷背后,是分析人士提出的诸多质疑:天量信贷给了谁?是带来了复苏还是制造了泡沫?中国银行业在盛宴之后将如何收拾当前的局面?
据统计,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在2009年连续九个月负增长后,于11月转正,且未来CPI涨幅继续扩大的可能性很大。有观点认为,巨额的信贷增量将引发了通货膨胀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原局长吴晓灵表示,M2的巨大增速和新增贷款的天量将给中国带来通货膨胀压力。过多的货币一旦被创造出来,必然会有个去处。如果商品价格没有一个大的提升,那么就必然要在资产价格上表现出来。国际清算银行表示,如果各国没能及时调整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期的全球通胀将难以避免。
而令人不无担忧的是,信贷的流向大部分是钢铁、房地产、新能源、化工等十大产业,其间更多的是产能相对过剩的行业。
不可否认,天量信贷为4万亿投资的贡献和给中国经济发展、就业等的复苏所带来的诸多动力,但也不能忽视因此而带来的通胀预期与产能过剩等多重担忧。预计2010年的信贷仍将维持2009年水平,以确保经济能继续复苏,分析人士认为相应的风险机制也应该及时建立,以免担忧成为现实。
国进民退
新一轮国进民退成为受人关注的话题,是始于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和提振国内经济而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房地产、煤炭、钢铁、航空等多个领域进行的大规模重组,民营企业大多数是被整合的对象。很多人担心,国进民退将使国企垄断色彩越来越浓,而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在2009年,在政策上,现有以国企山钢集团并购日照钢铁,后有政策力推的山西煤企大重组;市场上,更有银行与地产联动的诸多帝王的涌现。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全国工商联第一副主席胡德平指出,考虑到国进民退完全不利于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政府要建立培育规范管理市场,让一切社会主体各得其所、各随其志,公平合法竞争,鼓励创新,国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民营企业应该逐步进入垄断行业,股份制企业应该加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合于国情、民情又和事情相通的模式。”
事实上,有关民企的生存困境问题,在每一次国进民退的讨论中都屡被提及。不管这是普遍的还是个案的,在我们真实、具体的经济生活中,国进民退的案例、倾向、趋势都是不言而喻,十分明显的。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
产能过剩
在保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从钢铁、水泥一路蔓延到新能源,已然变成一种“传染病”,历史总是如此地相似:发现新市场—一哄而上——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为何痼疾难除?目前实施的一系列调控政策,会否走上行政式主导的老路?
分析产能过剩原因,无外乎有四个:长期积累的结果、行政审批导致的重复建设、垄断产业带来盲目扩张和部分官员追求速度不顾效益。
首先,出口转内销难与国内需求对接。一方面,内需难以迅速消化因出口受阻而闲置的产能;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国家实施的“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使得部分外向型企业只习惯外销,在产品转内销时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其次,落后产能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产业、财政、金融和环保等各项政策未形成合力。
最后一点是保增长引发地区新增产能盲目扩张。这种需求虽然能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但也会刺激部分行业盲目扩大产能,从而加剧产能过剩风险。
2009年,我国对于产能过剩已经有了高度重视,多次召开重大会议加以遏制指导,相关的指导意见也已经出台。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根本上遏制住产能过剩的态势并非朝夕可就。
消费难振
危机过后,漂亮的数字背后是居民消费不振。中国的反危机到底是及时有效,还是过分注重短期效益而将更大的难题留给了将来?居民消费复苏能否持久?收入增长为何难以得到认同?
假如仅看GDP增长,那么中国经济无疑是一个优等生,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但假如以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来衡量,那么中国经济的问题可能并非变小了,而是变大了。数年来,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中国经济应该尽早进行结构调整。
据6.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相比之下,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人均2733元,同比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仍为8.1%。
根据央行《2009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以及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一直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居民整体消费能力和意愿的提升。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依赖于投资驱动,政府的权力过大,企业的增长不跟就业挂钩,收入分配问题根本没法进行实质性调整。
外贸危与机
2009年12越23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2009年全国上午工作会议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称,今年中国外贸总额预计约为2.2万亿美元,降幅约为16%。中国社会科学院预计,2009年进口和出否预计下降21%和19.5%。
那么,外贸形势是否好转?目前的实际情况如何?分析人士认为,预计2010年我国的出口形势仍然喜忧参半,荆棘满布。
事实上,我国出口形势向好毫无争议,但复苏及重拾往年升势却显得困难重重。陈德铭指出,中国外部需求可能较长时间低迷、外贸回升的基础不稳固,2010年出口将结束连续大幅度下滑的局面,但再现前五年平均年均25%的快速增长几乎不可能。同时,各种贸易保护措施、贸易摩擦将长期伴随。外部需求不足,仍是中国外贸面临的主要矛盾,结构调整任务已经十分迫切。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势下,贸易保护主义穿上了绿色新衣,包括“炭关税”在内的种种壁垒对发展中国家明显不利。因此,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推动出口增长的必由之路。如果能把握住结构调整的趋势,也许,持续整整一年的寒冬,孕育的正是中国贸易出口凤凰涅盘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