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ictory won’t come to me unless I go to it. 胜利是不会向我们走来的,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
If everything in life is already known, then what’s fun for tomorrow. 如果生活中一点未知数都没有,那明天还有什么意义。
Ernest Hemingway in uniform, in 1918.
很少有作家生活得像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那样丰富多彩,其职业生涯有如来自他的冒险小说。如菲茨杰拉德菲茨杰拉德:美国小说家,是“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的代表作家,也是“爵士乐时代”(Jazz Age)的桂冠诗人。(Scott Fitzgerald)、德莱塞德莱塞:远在三十年代初,伟大的新文学运动先驱瞿秋白就撰文介绍德莱塞,他在题名为《美国的真正悲剧》一文里,说德莱塞的“天才,象太白金星似地放射着无穷的光彩”,并指出“德莱塞是描写美国生活的极伟大的作家”。德莱塞的几乎所有重要作品,特别是他的八部长篇小说和一些优秀短篇小说,都相继译成中文,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德莱塞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成名作《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1900)和代表作《美国悲剧》,早已列为我国大学文科必读教材。(Theodore Dreiser)和20世纪的许多其他优秀作家一样,海明威来自美国中西部。在伊利诺伊州出生的海明威童年时期常去密歇根州度假,在那里打猎捕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志愿参加法国的紧急救护队,但因受伤在医院住了六个月。战后他作为战地记者常驻巴黎,在那里结识了侨居海外的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舍伍德·安德森: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都受过他很大影响,海明威曾说:“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马尔科姆·考利指出,安德森是“作家的作家,是他那一代讲故事者对后一代的风格和视野都造成影响的惟一一位。”(Sherwood Anderson)、庞德庞德: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Ezra Pound)、菲茨杰拉德和斯坦因斯坦因:美国作家与诗人,但后来主要在法国生活,并且成为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艺术的发展中的触媒。斯泰因喜欢社交,她设在巴黎的沙龙吸引了很多人。(Gertrude Stein)。斯坦因对他简洁的写作风格影响尤深。
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使他声名大振后,他分别对西班牙内战、二次世界大战和1940年代在中国进行的战争进行报道。一次在非洲狩猎旅行期间,他因小飞机出事而受重伤,但仍然继续从事他喜爱的狩猎和捕鱼活动。这些活动促使他创作了一些最优秀的作品。《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2)是一部极富诗意的中篇小说,获1952年度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讲述一位贫困的老渔民捕住一条大鱼后与鲨鱼勇敢搏斗的故事;他在次年获得诺贝尔奖。后来,海明威因家境不顺、疾病缠身和认为自己在写作上已江郎才尽而丧失了信心,于1961年开枪自杀。
可以说,海明威是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作家,他的同情心与政治无关,而是出于人文关怀,在此意义上,他的作品具有普世性。他的小说往往以异国风情为背景,风格简朴,通俗易懂。海明威是一位“经验至上”的作家,为了表现人物的内在本质经常将他们置于危险的环境之中。在他的晚期作品中,他通过人物面对的危险来展现他们的男性气概。
像菲茨杰拉德一样,海明威也成为同代人的代言人。但是,在一次大战中远离沙场的菲茨杰拉德描写的是具有毁灭性的奢华生活,海明威描写的则是战争、死亡和愤世嫉俗的战争幸存者——“迷惘的一代”。他的人物不是梦想者,而是硬汉斗牛士、士兵和运动员。在他的笔下,知识分子也是饱受创伤和深感幻灭。
海明威的作品极为洗练,无多余的字句。他往往采用低调陈述(understatement)。在《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29)中,经历难产的女主人公在死前说道:“我一点儿都不害怕。这只不过是一个鬼把戏。”海明威曾将自己的作品比喻为浮在海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只有八分之一,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以下。”
海明威对对话的卓越领悟力和精确的描写见于他的优秀短篇小说中,如《乞力马扎罗山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和《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事实上,文学批评家一般认为,他的短篇小说与他的长篇小说并驾齐驱,甚至更出色。他的最佳小说包括:《太阳照样升起》,写的是一次大战后生活在海外的美国人失去理想、意志消沉的生活;《永别了,武器》,讲述一位美国军人和一位英国护士在战争期间的恋爱悲剧;《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以西班牙战争为背景;以及《老人与海》。
摘编自《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