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实际,重点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学习”;应用
21世纪的中国需要的是各种新型的人才。而成为衡量人才发展的重要标准是:“善于获取新信息,善于不断更新知识系统”。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倡导在探究中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验证,实践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又一重要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这些年来,本人结合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展开了实践的探索,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谈谈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探究学习。
1 营造“探究”氛围
小学生探究学习需要良好的环境,特别是良好人际氛围的支撑。即使对于年级较小的学生来说,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开展探究学习的根本前提。我在教学中营造“探究”氛围着重以下几点:(1)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2)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更多鼓励表扬学生的探究成果,不要怕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出错,要把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及时反思、不断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解决“最小要用几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的问题时,让学生思考“最小需要几个?”,学生尝试着自己拼,想方设法找出答案,在汇报时,有一个学生很自信地说:“最小四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听了这个学生的回答,我也大致知道他的错误在哪了,但我并没有否定他,而是让他到讲台上演示,这时下面的许多同学按捺不住,于是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用学生自己的方式解决了 “问题”。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3)赏识学生。教学过程中,我比较善于激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引导学生去探究,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鼓励,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2 选择“探究”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两种,这两种探究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
2.1 独立探索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必不可少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拿出准备好的24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来拼成长方体,从中发现各种拼法的长、宽、高虽然不同,但体积相同。所以学生能很快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样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独立探究,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2.2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的探究行为不应只是个体行为,还要加强同桌探究、小组探究等探究行为。对教学而言,合作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小朋友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給每个人5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营造了这样一个情境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组的糖果数量可能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就可以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配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颗的、余2颗、3颗和4颗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5颗或者5颗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5颗又可以分给1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 体验“探究”乐趣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他再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所以,我们应根据这个心理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为其创设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其探究成功。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有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在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扎实,更有力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学习”;应用
21世纪的中国需要的是各种新型的人才。而成为衡量人才发展的重要标准是:“善于获取新信息,善于不断更新知识系统”。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倡导在探究中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验证,实践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又一重要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这些年来,本人结合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展开了实践的探索,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谈谈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探究学习。
1 营造“探究”氛围
小学生探究学习需要良好的环境,特别是良好人际氛围的支撑。即使对于年级较小的学生来说,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开展探究学习的根本前提。我在教学中营造“探究”氛围着重以下几点:(1)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2)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更多鼓励表扬学生的探究成果,不要怕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出错,要把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及时反思、不断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解决“最小要用几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的问题时,让学生思考“最小需要几个?”,学生尝试着自己拼,想方设法找出答案,在汇报时,有一个学生很自信地说:“最小四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听了这个学生的回答,我也大致知道他的错误在哪了,但我并没有否定他,而是让他到讲台上演示,这时下面的许多同学按捺不住,于是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用学生自己的方式解决了 “问题”。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3)赏识学生。教学过程中,我比较善于激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引导学生去探究,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鼓励,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2 选择“探究”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两种,这两种探究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
2.1 独立探索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必不可少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拿出准备好的24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来拼成长方体,从中发现各种拼法的长、宽、高虽然不同,但体积相同。所以学生能很快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样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独立探究,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2.2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的探究行为不应只是个体行为,还要加强同桌探究、小组探究等探究行为。对教学而言,合作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小朋友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給每个人5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营造了这样一个情境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组的糖果数量可能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就可以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配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颗的、余2颗、3颗和4颗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5颗或者5颗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5颗又可以分给1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 体验“探究”乐趣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他再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所以,我们应根据这个心理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为其创设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其探究成功。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有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在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扎实,更有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