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充斥着视听元素的时代,单纯的讲故事并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人们更加注重视听效果所带来的冲击力。因此,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搬到银幕上,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正是因为无论在什么年代以何种形式呈现出来,都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可,雨果的《悲惨世界》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于1862年发表后,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12 年它被再度翻拍,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得到了时代的认可,这部电影以音乐剧为模板,在遵循原著的同时对情节进行合理的改编,用电影化的表现手法,以音乐剧电影这种新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将原著和音乐剧在电影的创作技巧下完美的融合,演奏了一曲符合现代人们审美需求糅合小说、音乐剧、电影的三重奏。
一、从舞台到银幕
法国音乐剧作曲家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和阿兰·鲍伯利根据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一起创作了同名音乐剧,于1980年首次公演,最后因为之后的场地时程已被预订才不得不下档,1985年英语版的《悲惨世界》在伦敦首映,演出的成功也直接促成了1987年该剧在百老汇的开幕,从此,《悲惨世界》便开始风靡世界,它的百老汇版本已成为在百老汇的历史上巡演时间第二长的剧目。在银幕展现上,它曾19次被拍成电影,四次拍成电视剧,最近的版本是由汤姆·霍拍执导,休·杰克曼、罗素·克劳和安妮·海瑟薇等众明星出演的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上映以来获得了一致好评,同时也在2013 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收获颇丰,再次展现了这部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二、从文本到视听
历史上很多经典的影视作品,绝大部分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来源于小说,由于小说和电影同为叙事性艺术,都要展现环境、刻画形象、铺叙情节,小说遂成为电影改编的主要来源【1】,能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大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改变前就已经很受欢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人们对后面的改编影视的关注,而另外一种则是在改编前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关注,但是在经过电影二度创作后引起轰动的同时,对小说其实也是一种反作用。《悲惨世界》就属于前者,这部作品具有很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得它成为法国文坛上一部不朽的巨作,同时也被不断地通过各种媒介改编成不同的艺术作品,这是它丰富艺术价值的所在,也是它收到追捧的原因。
能够将小说改编成为影视作品,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忠于原著,同时也融合了电影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导演的想法以及为了迎合观众添加当下观众所愿意看见的情节,使得人物更加立体,背景更加清晰。面对《悲惨世界》这篇长篇巨著,在影片的情节上也会有所省略,在小说中很多事件、心理用了很长的篇幅进行描述,但是在影片中一句台词甚至一个表情就可以表达清楚,但是这些省略与影片的逻辑是不违背的,精简了部分细节反而使影片不会显得拖沓,并且电影可以展现小说中无法表现的宏大场景,将人物融入具有表现性的场景中,使得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容易被感知,将原本只停留在文字中的艺术重塑为一个可看、可听、可感的艺术。
三、艺术表现感染力
近年来出现的很多影视作品都特别注意影片给受众带来的艺术感染力,其中最多的就是通过音乐和演员来进行传达,电影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注重这两点,将音乐渗透至影片的主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其次,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是通过人物来表达的,但是反映到影视作品中,必须要通过立体的演员来塑造。《悲惨世界》之所以能获得好评,是因为在影片中将音乐和演员这两个重要因素达到平衡,使得《悲惨世界》中的悲剧性因素完美的外化出来。
小说很大程度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可以启迪人们的思考,而电影则不同,它本身也是一种作为观众消遣、娱乐的方式,这也决定在对小说进行电影改编过程中,要对小说中人物悲惨的命运要适当进行重构。【2】在音乐剧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演唱,通过演唱来塑造人物的形象,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在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有符合他们性格和命运的音乐,通过他们不同的演唱风格表现他们不同的身份与性格,在电影中,除了具备音乐剧中的独特艺术还弥补了音乐剧在表演上的缺失,把每个角色的内心唱出来的同时,也将他们的动作、深情外化呈现出来,给予受众一场极具震撼力的视听盛宴。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出现了多首完美的合唱音乐,对气氛的渲染和主题的表达都有很强的作用,特别是在《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这首歌中,镜头指向巴黎的街景,先由一个人领唱,再慢慢人群汇集,演奏成一场生命交响曲,表现了人民的理想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在电影的尾声,冉·阿让的灵魂向神灵走去,这一首歌曲又再次慢慢传来,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出现了,也将影片拉向高潮,表现他们对爱和希望的追求,触动观众使之与其产生共鸣。影片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正是因为它具备了演员们出色的演技和震撼人心的音乐,两者共同汇成了一场精彩极致的视听盛宴。
四、结语
巴赞认为富有特色的成功改编,该是尊重台词和戏剧结构,“关键不在于把戏剧作品的戏剧性元素转现于银幕上,而在于把戏剧的戏剧特点保留在银幕上。”【3】在影片《悲惨世界》中,这部分的观点与巴赞是基本达到统一的,影片通过电影这一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法将原本展现的舞台上的作品银幕化。在中外文学史上,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不止一次的被搬到银幕上,影片的成功很大部分得益于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影视作品对小说改编的一般做法是取其核, 改编其壳,所谓核, 是指小说中建立的情境和有纠葛的人物关系所谓壳, 是指情节的线性线索的设置。【4】在影片《悲惨世界》中,在遵从原著思想的同时,对人物、情节进行了合理的修正,在遵循本体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用影片的视听元素加强故事的表现力,影片《悲惨世界》正是一场汲取了小说、音乐剧、和影视优点的三重奏。
注释:
【1】峻冰:《电影的论说》, 中国电影出版社
【2】刘婷:论小说《<悲惨世界>主要人物的电影重塑》,电影文学2013年第8期
【3】[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
【4】胡平:《视听时代的文学改编》,《文艺报》2011 年3月28日
樊琬(1992.10--):女,23,汉族,籍贯安徽省六安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电影学。
一、从舞台到银幕
法国音乐剧作曲家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和阿兰·鲍伯利根据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一起创作了同名音乐剧,于1980年首次公演,最后因为之后的场地时程已被预订才不得不下档,1985年英语版的《悲惨世界》在伦敦首映,演出的成功也直接促成了1987年该剧在百老汇的开幕,从此,《悲惨世界》便开始风靡世界,它的百老汇版本已成为在百老汇的历史上巡演时间第二长的剧目。在银幕展现上,它曾19次被拍成电影,四次拍成电视剧,最近的版本是由汤姆·霍拍执导,休·杰克曼、罗素·克劳和安妮·海瑟薇等众明星出演的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上映以来获得了一致好评,同时也在2013 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收获颇丰,再次展现了这部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二、从文本到视听
历史上很多经典的影视作品,绝大部分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来源于小说,由于小说和电影同为叙事性艺术,都要展现环境、刻画形象、铺叙情节,小说遂成为电影改编的主要来源【1】,能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大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改变前就已经很受欢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人们对后面的改编影视的关注,而另外一种则是在改编前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关注,但是在经过电影二度创作后引起轰动的同时,对小说其实也是一种反作用。《悲惨世界》就属于前者,这部作品具有很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得它成为法国文坛上一部不朽的巨作,同时也被不断地通过各种媒介改编成不同的艺术作品,这是它丰富艺术价值的所在,也是它收到追捧的原因。
能够将小说改编成为影视作品,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忠于原著,同时也融合了电影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导演的想法以及为了迎合观众添加当下观众所愿意看见的情节,使得人物更加立体,背景更加清晰。面对《悲惨世界》这篇长篇巨著,在影片的情节上也会有所省略,在小说中很多事件、心理用了很长的篇幅进行描述,但是在影片中一句台词甚至一个表情就可以表达清楚,但是这些省略与影片的逻辑是不违背的,精简了部分细节反而使影片不会显得拖沓,并且电影可以展现小说中无法表现的宏大场景,将人物融入具有表现性的场景中,使得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容易被感知,将原本只停留在文字中的艺术重塑为一个可看、可听、可感的艺术。
三、艺术表现感染力
近年来出现的很多影视作品都特别注意影片给受众带来的艺术感染力,其中最多的就是通过音乐和演员来进行传达,电影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注重这两点,将音乐渗透至影片的主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其次,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是通过人物来表达的,但是反映到影视作品中,必须要通过立体的演员来塑造。《悲惨世界》之所以能获得好评,是因为在影片中将音乐和演员这两个重要因素达到平衡,使得《悲惨世界》中的悲剧性因素完美的外化出来。
小说很大程度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可以启迪人们的思考,而电影则不同,它本身也是一种作为观众消遣、娱乐的方式,这也决定在对小说进行电影改编过程中,要对小说中人物悲惨的命运要适当进行重构。【2】在音乐剧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演唱,通过演唱来塑造人物的形象,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在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有符合他们性格和命运的音乐,通过他们不同的演唱风格表现他们不同的身份与性格,在电影中,除了具备音乐剧中的独特艺术还弥补了音乐剧在表演上的缺失,把每个角色的内心唱出来的同时,也将他们的动作、深情外化呈现出来,给予受众一场极具震撼力的视听盛宴。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出现了多首完美的合唱音乐,对气氛的渲染和主题的表达都有很强的作用,特别是在《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这首歌中,镜头指向巴黎的街景,先由一个人领唱,再慢慢人群汇集,演奏成一场生命交响曲,表现了人民的理想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在电影的尾声,冉·阿让的灵魂向神灵走去,这一首歌曲又再次慢慢传来,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出现了,也将影片拉向高潮,表现他们对爱和希望的追求,触动观众使之与其产生共鸣。影片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正是因为它具备了演员们出色的演技和震撼人心的音乐,两者共同汇成了一场精彩极致的视听盛宴。
四、结语
巴赞认为富有特色的成功改编,该是尊重台词和戏剧结构,“关键不在于把戏剧作品的戏剧性元素转现于银幕上,而在于把戏剧的戏剧特点保留在银幕上。”【3】在影片《悲惨世界》中,这部分的观点与巴赞是基本达到统一的,影片通过电影这一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法将原本展现的舞台上的作品银幕化。在中外文学史上,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不止一次的被搬到银幕上,影片的成功很大部分得益于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影视作品对小说改编的一般做法是取其核, 改编其壳,所谓核, 是指小说中建立的情境和有纠葛的人物关系所谓壳, 是指情节的线性线索的设置。【4】在影片《悲惨世界》中,在遵从原著思想的同时,对人物、情节进行了合理的修正,在遵循本体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用影片的视听元素加强故事的表现力,影片《悲惨世界》正是一场汲取了小说、音乐剧、和影视优点的三重奏。
注释:
【1】峻冰:《电影的论说》, 中国电影出版社
【2】刘婷:论小说《<悲惨世界>主要人物的电影重塑》,电影文学2013年第8期
【3】[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
【4】胡平:《视听时代的文学改编》,《文艺报》2011 年3月28日
樊琬(1992.10--):女,23,汉族,籍贯安徽省六安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电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