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描述了当前技工学校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分析了技校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结合笔者学校的活动实践,提出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培养感恩意识的措施。
关键词:技工学校 技校生 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影响到技校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技校生感恩意识淡薄乃至缺失。
目前,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从小有着较为丰厚的物质条件,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比越来越大,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使得部分学生情感冷漠、行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所得是理所当然的,在感恩问题上表现出了“精神真空”。虽然这种感恩意识缺失只是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但必须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技工学校的学生加强感恩教育。
一、技校生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
1.抱怨父母出身低
主要表现在技校生不比学习,比吃穿;不比品行,比出身;不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反而抱怨父母不是大款;不体谅父母的艰辛,反而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买名牌;不珍惜双亲健在的福气,反而动不动就和父母吵架、怄气。
2.抱怨学校条件差
很多技校生在入学报名时第一句话就问:“学校宿舍有没有空调?”发现宿舍没有空调,有的甚至会撂脚走人。上课不好好听讲,睡觉、玩手机、看小说,甚至夜不归宿、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泡网吧打游戏;大量的课余时间不是想着如何提升自我,而是抱怨食堂饭菜不好吃、校内蚊子多;不感激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之恩,只盯着学校、老师的不足之处,更有甚者在百度贴吧上发表各种不良
言论。
3.抱怨企业太苛刻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岗位十分难得。部分技校生签约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不想着如何适应企业、在企业立足、积累经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时时想着老板有没有克扣我的工资,处处盯着为何有人可以少干活多拿工资,而自己累死累活就拿一点点钱;不感激老板为自己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展现自我的舞台,而抱怨老板太苛刻、领导能力差、说话水平低、没有眼光、不够人性化,甚至动不动就毁约,动不动就跳槽。
二、技校生感恩意识淡薄主要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影响
“百善孝为先”“羊亦知有跪乳之恩,乌鸦尚有反哺之孝”,中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文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思潮的涌入,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人们容易将一切都看成交易:父母养育子女被认为是养儿防老,老师教育学生被认为是为了自己的饭碗,对别人施恩被认为是另有所图。
2.家庭教育缺失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戈别奇亚曾说过:“家庭教育是对社会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学习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深远。
现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导致不少家庭急功近利,焦躁不安,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重视才艺教育,忽视情感教育。他们会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却忽视孩子的切身感受,缺少与孩子的倾心交流。
为了分数,有的家长甚至包办一切,认为孩子只要专心搞好学习就行了。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自私、冷漠、乱发脾气;只知索取、不知回报,视别人的付出为理所当然。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自然更谈不上感恩。
3.学校教育失衡
压力如此“多娇”,引无数学校竞“折腰”。在高考压力下,技工教育更多地关注分数、排名、升学率;在招生压力下,技工学校教育更多地关注技能等级考试通过率、技能大赛获奖率、就业率等。
一些学校的思想教育长期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存在着重灌输、轻践行,重规范、轻人格,重校内、轻校外,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感恩教育课程缺位、感恩教育目标模糊、感恩教育方式僵化、感恩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等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技校生感恩教育的效果。
4.自身因素制约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失衡,技校生的自身因素同样是其感恩意识淡薄的关键因素。
技校生主要来源于中高考落榜生和分流生,学习成绩较差。在中小学阶段,经常成为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中各种批评的承受者,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和逆反情绪,感受不到同学的友谊,老师的关心和家人的爱护。这使他们缺乏对学校、社会、他人的感恩意识。
三、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培养感恩意识的措施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下面笔者结合学校的活动实践,提出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的三点措施。
1.入学教育,让感恩意识初步形成
教育时机如果把握得好,很可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生入学教育是根据入学后新生的特点及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新生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工作。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再加上入学军训的辛苦,新生想家、想父母的心理十分强烈,此时正是开展感恩教育的绝佳时机。当然,要想通过一场讲座来唤醒技校生在内心沉睡了多年的感恩意识,打破坚硬的外壳,直击其心灵,绝非易事,需要主讲人做好充分的准备。
六年来,笔者一直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感恩创造神奇,励志照亮人生讲座。面对全场近两千名新生,如何做到让多数人都有所感悟,一半以上的新生潸然落泪,振臂高呼“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从撰写演讲稿到选好配乐,从活动主持人的选择到与后台音响师的磨合,从活动现场的布置到活动时间的选择,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影响到讲座的效果。感恩教育讲座可以借助音乐、故事和学生。选好音乐可以增强主讲人气场,讲好故事可以打动听众内心,借助好学生的现身说法可以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2.主题活动,让感恩意识生根发芽
打铁须趁热,在打开学生第一道心理防线后,后续主题活动的跟进十分重要,要让刚刚唤醒的感恩意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1)感恩家书。感恩教育讲座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打一个电话回家,写一封感恩家书以班级为单位上交,由学校统一快递给每一位家长,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孩子刚到学校几天发生的变化。在家长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更愿意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
(2)“立志成才,报效父母”演讲比赛。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推选1~2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赛程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决赛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五名,决赛可组织全校师生共同观看。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从识恩过渡到知恩、感恩阶段。
(3)感谢学校、老师的培养之恩主题教育活动。9月份,教师节期间开展先进教师事迹报告会及图片展,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辛劳与尽职,从而激发其感恩之心。10月份,国庆长假期间,开展“拜访恩师”活动,让学生利用国庆长假回老家的机会到母校拜访中学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感谢学校及老师的培养之恩。返校之后,各班开展主题班会,由学生分享拜访恩师的感受。5月份,毕业班学生离校之前,开展“赠言母校”活动。开辟网上平台,由毕业班学生留言,可表达对老师及母校的感激,也可以提出对老师及母校的建议。
(4)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主题教育活动。新生入学之际,开展迎新服务活动。学生组织老生志愿者在校门口迎接新生,一对一带领新生报名、缴费、找宿舍、充饭卡、买电话卡、熟悉校园。在新生安定下来之后,各班開展主题班会,让新生发表对于迎新服务活动的感想,并向接待自己的老生发短信表示感谢。
在入学教育期间,开展高技能人才事迹报告会。安排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优秀毕业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获奖的同学为新生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让新生快速进入角色,找到学习的榜样,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晰的规划。
3.环境育人,让感恩意识永驻心田
教学原理认为,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人发展的三大因素。校园环境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好的校园环境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发挥强大的育人功能。
笔者学校的建筑、景点、文化石、标语处处体现着“知恩、感恩”的文化,如“思源”瀑布景观、“知恩”亭、“仁”字景,以及亭子里的对联“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等等。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感恩意识在学生心中永驻。
总而言之,技校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四者的有机结合,“四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洁琳.大学生感恩现状及感恩教育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2011.
[2]赵春玲.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感恩教育[J].科技风,2011(12).
[3]黄炳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浅析如何培养技校生的责任心[J].职业,2011(2).
[4]李仙稳.把握最佳教育时机[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
[5]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6]陈志荣.开好主题班会必备的“三板斧”[J].职业,2011(27).
[7]金琳.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J].高校后勤研究,2012(5).
关键词:技工学校 技校生 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影响到技校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技校生感恩意识淡薄乃至缺失。
目前,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从小有着较为丰厚的物质条件,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比越来越大,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使得部分学生情感冷漠、行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所得是理所当然的,在感恩问题上表现出了“精神真空”。虽然这种感恩意识缺失只是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但必须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技工学校的学生加强感恩教育。
一、技校生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
1.抱怨父母出身低
主要表现在技校生不比学习,比吃穿;不比品行,比出身;不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反而抱怨父母不是大款;不体谅父母的艰辛,反而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买名牌;不珍惜双亲健在的福气,反而动不动就和父母吵架、怄气。
2.抱怨学校条件差
很多技校生在入学报名时第一句话就问:“学校宿舍有没有空调?”发现宿舍没有空调,有的甚至会撂脚走人。上课不好好听讲,睡觉、玩手机、看小说,甚至夜不归宿、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泡网吧打游戏;大量的课余时间不是想着如何提升自我,而是抱怨食堂饭菜不好吃、校内蚊子多;不感激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之恩,只盯着学校、老师的不足之处,更有甚者在百度贴吧上发表各种不良
言论。
3.抱怨企业太苛刻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岗位十分难得。部分技校生签约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不想着如何适应企业、在企业立足、积累经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时时想着老板有没有克扣我的工资,处处盯着为何有人可以少干活多拿工资,而自己累死累活就拿一点点钱;不感激老板为自己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展现自我的舞台,而抱怨老板太苛刻、领导能力差、说话水平低、没有眼光、不够人性化,甚至动不动就毁约,动不动就跳槽。
二、技校生感恩意识淡薄主要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影响
“百善孝为先”“羊亦知有跪乳之恩,乌鸦尚有反哺之孝”,中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文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思潮的涌入,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人们容易将一切都看成交易:父母养育子女被认为是养儿防老,老师教育学生被认为是为了自己的饭碗,对别人施恩被认为是另有所图。
2.家庭教育缺失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戈别奇亚曾说过:“家庭教育是对社会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学习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深远。
现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导致不少家庭急功近利,焦躁不安,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重视才艺教育,忽视情感教育。他们会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却忽视孩子的切身感受,缺少与孩子的倾心交流。
为了分数,有的家长甚至包办一切,认为孩子只要专心搞好学习就行了。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自私、冷漠、乱发脾气;只知索取、不知回报,视别人的付出为理所当然。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自然更谈不上感恩。
3.学校教育失衡
压力如此“多娇”,引无数学校竞“折腰”。在高考压力下,技工教育更多地关注分数、排名、升学率;在招生压力下,技工学校教育更多地关注技能等级考试通过率、技能大赛获奖率、就业率等。
一些学校的思想教育长期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存在着重灌输、轻践行,重规范、轻人格,重校内、轻校外,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感恩教育课程缺位、感恩教育目标模糊、感恩教育方式僵化、感恩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等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技校生感恩教育的效果。
4.自身因素制约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失衡,技校生的自身因素同样是其感恩意识淡薄的关键因素。
技校生主要来源于中高考落榜生和分流生,学习成绩较差。在中小学阶段,经常成为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中各种批评的承受者,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和逆反情绪,感受不到同学的友谊,老师的关心和家人的爱护。这使他们缺乏对学校、社会、他人的感恩意识。
三、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培养感恩意识的措施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下面笔者结合学校的活动实践,提出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的三点措施。
1.入学教育,让感恩意识初步形成
教育时机如果把握得好,很可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生入学教育是根据入学后新生的特点及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新生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工作。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再加上入学军训的辛苦,新生想家、想父母的心理十分强烈,此时正是开展感恩教育的绝佳时机。当然,要想通过一场讲座来唤醒技校生在内心沉睡了多年的感恩意识,打破坚硬的外壳,直击其心灵,绝非易事,需要主讲人做好充分的准备。
六年来,笔者一直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感恩创造神奇,励志照亮人生讲座。面对全场近两千名新生,如何做到让多数人都有所感悟,一半以上的新生潸然落泪,振臂高呼“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从撰写演讲稿到选好配乐,从活动主持人的选择到与后台音响师的磨合,从活动现场的布置到活动时间的选择,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影响到讲座的效果。感恩教育讲座可以借助音乐、故事和学生。选好音乐可以增强主讲人气场,讲好故事可以打动听众内心,借助好学生的现身说法可以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2.主题活动,让感恩意识生根发芽
打铁须趁热,在打开学生第一道心理防线后,后续主题活动的跟进十分重要,要让刚刚唤醒的感恩意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1)感恩家书。感恩教育讲座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打一个电话回家,写一封感恩家书以班级为单位上交,由学校统一快递给每一位家长,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孩子刚到学校几天发生的变化。在家长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更愿意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
(2)“立志成才,报效父母”演讲比赛。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推选1~2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赛程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决赛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五名,决赛可组织全校师生共同观看。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从识恩过渡到知恩、感恩阶段。
(3)感谢学校、老师的培养之恩主题教育活动。9月份,教师节期间开展先进教师事迹报告会及图片展,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辛劳与尽职,从而激发其感恩之心。10月份,国庆长假期间,开展“拜访恩师”活动,让学生利用国庆长假回老家的机会到母校拜访中学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感谢学校及老师的培养之恩。返校之后,各班开展主题班会,由学生分享拜访恩师的感受。5月份,毕业班学生离校之前,开展“赠言母校”活动。开辟网上平台,由毕业班学生留言,可表达对老师及母校的感激,也可以提出对老师及母校的建议。
(4)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主题教育活动。新生入学之际,开展迎新服务活动。学生组织老生志愿者在校门口迎接新生,一对一带领新生报名、缴费、找宿舍、充饭卡、买电话卡、熟悉校园。在新生安定下来之后,各班開展主题班会,让新生发表对于迎新服务活动的感想,并向接待自己的老生发短信表示感谢。
在入学教育期间,开展高技能人才事迹报告会。安排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优秀毕业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获奖的同学为新生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让新生快速进入角色,找到学习的榜样,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晰的规划。
3.环境育人,让感恩意识永驻心田
教学原理认为,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人发展的三大因素。校园环境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好的校园环境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发挥强大的育人功能。
笔者学校的建筑、景点、文化石、标语处处体现着“知恩、感恩”的文化,如“思源”瀑布景观、“知恩”亭、“仁”字景,以及亭子里的对联“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等等。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感恩意识在学生心中永驻。
总而言之,技校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四者的有机结合,“四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洁琳.大学生感恩现状及感恩教育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2011.
[2]赵春玲.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感恩教育[J].科技风,2011(12).
[3]黄炳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浅析如何培养技校生的责任心[J].职业,2011(2).
[4]李仙稳.把握最佳教育时机[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
[5]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6]陈志荣.开好主题班会必备的“三板斧”[J].职业,2011(27).
[7]金琳.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J].高校后勤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