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吸引学生,让学生乐学,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助推器。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一、在课堂上吸引学生
1.用微笑亲近学生
微笑是心灵的阳光,微笑让人互相亲近。课堂上教师的微笑,会给学生的学习产生好心情,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维也就會更加流畅,探究会更加积极,学习的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2.用激情、幽默感染和吸引学生
教师的激情是学生的“氧气”,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能够深深地感染学生,让学生情绪昂扬、节奏铿锵。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能够让课堂活跃、进度流畅。如果一个老师的讲课干瘪乏味,学生只会昏昏欲睡,何谈高效课堂。一个幽默的老师能够吸引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润滑剂。学生的困倦和紧张,或许会因为老师的一句幽默、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夸张的表情而烟消云散,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了知识和能力,课堂教学自然就会高效。
3.创设情境,以趣取胜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则是首选的法宝。以初中历史为例,我在进行《宋代的城市生活》教学时,为了突破一个重点和难点——北宋东京的市坊制度。我向学生们创设了一个情景:“假如你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一千多年前北宋东京的家里,晚上你饿了,想去隔壁的餐馆吃点宵夜可不可以呢?为什么?”学生讨论热烈,争得面红耳赤,最终达成了共识——不行,在专门的“夜市”里,要吃宵夜,在“夜市”里解决。又比如在进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如果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走了邻人的钱财。假如你们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派出的代表,面对窃贼,你们会主张如何处理”?学生代表们纷纷扮演不同的思想家,在趣味盎然的“判决”中,深深地理解了各家的思想精髓。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这片肥沃的土地,必须让学生亲自耕耘和播种,才能有属于学生自己的收获。如果老师老是越俎代庖,久而久之,学生们离开你就会饿死。所以,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之路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除了必须转变理念之外,还要争取在课堂上做一个“懒惰”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记得有一位专家说过:“勤劳的老师会教出懒惰的学生。”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越是辛苦,讲的越多,学生反而收获的越少。我们每位老师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孩子能学好,能成才,绝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老师只能起到指导、引路的作用。不让学生主动去感悟获取知识,不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问题,不让学生自己去反思总结错误,疑难全是老师包办,这样你的学生就不是他自己,他们就会被惰性绑架,他们就像一个在饭店等吃等喝的客人,慢慢地就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甚至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样的课堂效率能高吗?所以我们提倡老师在课堂上懒惰一些,(当然,老师在课前必须更勤奋一些,才能准备出最好的问题供学生探究)。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发言、讨论、辩论、竞赛、反串和测试等多种方式,大胆地把问题教给学生去探究、去落实。只有当学生出现卡壳时,老师再进行适当地点拨和启发。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定印象深刻,收获颇多,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所以同学们也必须要转变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让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
长期以来,受教育体制的影响,老师成为了教学活动的导演兼演员,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结果导致同学们没有一个积极参与、体验的过程,学过的东西当然就没有深刻的印象,无法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同学们必须意识到这样的危害性,摈弃过去那种习惯于让老师讲学生听的不良学习习惯,而要化被动为主动,高喊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的口号,积极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老师成为自己学习的工具和帮手,这样的学习方式一定能够让同学们事半功倍,课堂效率当然也会很高。
2.转变学习的价值取向,让学习成为一件幸福的事
同学们上学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我要上大学。这种功利化的目标当然无可厚非,在某中意义上说也是必须的。但是,从学习的本身而言,让学习成为一件幸福的事情,你才能真正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学习的价值取向,才能学有所成。
3.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和思维
只学会某一知识点不应该是教师唯一追求的目标,学生课上学会了,但更应掌握学习历史的思路,从而建立起学习兴趣,这样如果遇到枯燥又难理解的点的时候,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克服,还可以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是一个特别的存在,面对的是正处叛逆期的学生群体,这个时候的学生如果只是面对枯燥的课堂教学死记硬背,只会起到反作用,因此教师要掌握一些教学技巧,去提高课堂活跃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止是能学会历史,还要“爱上”历史,这对教师个人素养也有着很大的要求。因此教师也要不停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首先自己要“过关”然后再去影响自己的学生。
以上就是我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在课堂上吸引学生
1.用微笑亲近学生
微笑是心灵的阳光,微笑让人互相亲近。课堂上教师的微笑,会给学生的学习产生好心情,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维也就會更加流畅,探究会更加积极,学习的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2.用激情、幽默感染和吸引学生
教师的激情是学生的“氧气”,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能够深深地感染学生,让学生情绪昂扬、节奏铿锵。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能够让课堂活跃、进度流畅。如果一个老师的讲课干瘪乏味,学生只会昏昏欲睡,何谈高效课堂。一个幽默的老师能够吸引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润滑剂。学生的困倦和紧张,或许会因为老师的一句幽默、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夸张的表情而烟消云散,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了知识和能力,课堂教学自然就会高效。
3.创设情境,以趣取胜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则是首选的法宝。以初中历史为例,我在进行《宋代的城市生活》教学时,为了突破一个重点和难点——北宋东京的市坊制度。我向学生们创设了一个情景:“假如你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一千多年前北宋东京的家里,晚上你饿了,想去隔壁的餐馆吃点宵夜可不可以呢?为什么?”学生讨论热烈,争得面红耳赤,最终达成了共识——不行,在专门的“夜市”里,要吃宵夜,在“夜市”里解决。又比如在进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如果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走了邻人的钱财。假如你们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派出的代表,面对窃贼,你们会主张如何处理”?学生代表们纷纷扮演不同的思想家,在趣味盎然的“判决”中,深深地理解了各家的思想精髓。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这片肥沃的土地,必须让学生亲自耕耘和播种,才能有属于学生自己的收获。如果老师老是越俎代庖,久而久之,学生们离开你就会饿死。所以,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之路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除了必须转变理念之外,还要争取在课堂上做一个“懒惰”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记得有一位专家说过:“勤劳的老师会教出懒惰的学生。”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越是辛苦,讲的越多,学生反而收获的越少。我们每位老师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孩子能学好,能成才,绝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老师只能起到指导、引路的作用。不让学生主动去感悟获取知识,不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问题,不让学生自己去反思总结错误,疑难全是老师包办,这样你的学生就不是他自己,他们就会被惰性绑架,他们就像一个在饭店等吃等喝的客人,慢慢地就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甚至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样的课堂效率能高吗?所以我们提倡老师在课堂上懒惰一些,(当然,老师在课前必须更勤奋一些,才能准备出最好的问题供学生探究)。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发言、讨论、辩论、竞赛、反串和测试等多种方式,大胆地把问题教给学生去探究、去落实。只有当学生出现卡壳时,老师再进行适当地点拨和启发。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定印象深刻,收获颇多,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所以同学们也必须要转变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让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
长期以来,受教育体制的影响,老师成为了教学活动的导演兼演员,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结果导致同学们没有一个积极参与、体验的过程,学过的东西当然就没有深刻的印象,无法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同学们必须意识到这样的危害性,摈弃过去那种习惯于让老师讲学生听的不良学习习惯,而要化被动为主动,高喊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的口号,积极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老师成为自己学习的工具和帮手,这样的学习方式一定能够让同学们事半功倍,课堂效率当然也会很高。
2.转变学习的价值取向,让学习成为一件幸福的事
同学们上学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我要上大学。这种功利化的目标当然无可厚非,在某中意义上说也是必须的。但是,从学习的本身而言,让学习成为一件幸福的事情,你才能真正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学习的价值取向,才能学有所成。
3.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和思维
只学会某一知识点不应该是教师唯一追求的目标,学生课上学会了,但更应掌握学习历史的思路,从而建立起学习兴趣,这样如果遇到枯燥又难理解的点的时候,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克服,还可以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是一个特别的存在,面对的是正处叛逆期的学生群体,这个时候的学生如果只是面对枯燥的课堂教学死记硬背,只会起到反作用,因此教师要掌握一些教学技巧,去提高课堂活跃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止是能学会历史,还要“爱上”历史,这对教师个人素养也有着很大的要求。因此教师也要不停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首先自己要“过关”然后再去影响自己的学生。
以上就是我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