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去繁就简,以精为美。但齐白石画作中的童趣从何而来呢。兴趣盎然,于是便拿来研究一番。一个人的作品如何,特点怎样,总是与他的生活、人生阅历分不开的,甚至起到决定性的因素。从画家的生平经历、画面表达,以及他的美学观点、绘画风格的来源,还有他对于后人学者而言的实践者的忠言来欣赏、看待这个艺术家具有重要意义。如此,一个真实的、有灵气的,并且富有灵魂的白石便真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关键词:童年意趣;人生经历;绘画风格;后人学者
朱自清曾经在他的文章之中写道:“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也有古语:“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实际上,书画本同源,若将这“经典”二字或“百读不厌”置于书画之间,白石老人许是受得起的。
谁都知道,齐白石先生的虾,活灵活现,晶莹剔透,亲切可人,称得上画坛一绝,一派天真烂漫,活泼灵动之感,颇有国人的气质神韵。犹若儿时,倚于池塘小溪旁,观看到的长臂青虾,和着清水绿藻,伴着母亲呼唤,也不愿离去。乐意多看多耍一会儿,用手触摸清凉的夏水,触摸虾儿长长触须。这些晶莹透亮的水生生灵,在童年时分,并不怕人,活动迅速,时常挟手。如今想来,画中虾与童年所见并无差别,甚至可说还要略胜几分几毫。师从造化,果不其然。使人联想:童年过往,一去不回。思当下,忆当初,多少有些感伤。与所有人的童趣一样,几经留恋与牵挂,也回不得当初一观蓝天绿地,溪水青虾。一如周星驰的电影般,杂糅诸多年少天真的模样面孔,却如何也道不尽成人世界里的苦难与艰辛,再回首,只得嘴角微扬,以此祭奠过往人生了。笔尖至此,这个问题也上升到了一个哲学层面了。包含着白石老人的处世哲学:浪漫,亲和,祈盼童真。可以肯定的是,这位老人的内心深处,这些美好纯净的事物,与映象占据着不可言喻的地位和比重。但是说话做事都讲究个证据,只靠想象和感受无以服人。此处有例为证,白石老人的代表作《蛙声十里出山泉》,此画首次观之,并无寻常之处。倘若仔细推敲,细心盘问,便会发现画家诗人的独到之妙处。画家的画作之中,一条长河缓缓流近,两侧山峰险地。河中数十条蝌蚪逆水而上流。虽不见蛙,却呱声连片。加上诗人的题字:蛙声十里出山泉。一切问题头绪,豁然开朗。诗语浪漫,画语亲切,主题童趣。这里头,俨然一种浪漫、亲和、童真的美好氛围。
这份童趣童真从何而来,还需细细推敲一番。
赏画与看书同理,看到最后,看的其实是画家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的生活情趣、处世态度,与他们的作品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须仔细端详欣赏,好好研究,才能得其真意。
齐白石生于湖南长沙。名纯芝,字渭清,又字兰亭。27岁改名璜,字频生,别号白石山人,又号寄园。曾从外祖父周雨若读书,拜周之美为师学习雕花木工,以残本《芥子园》为师,习花鸟、人物画。此后,又拜民间艺人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拜湘潭名士王闿运为师学习诗文。在自称“百梅书屋”之中,致力于绘画、作诗。去过西安,观得八大山人真迹,其花鸟画风一变,走上写意画路径。其后,到达过北京、上海、南昌、桂林、钦州,苏州、南京、广州、四川等地。结识曾熙、李瑞荃、蔡锷、黄兴,郭葆生等人。饱览郭所藏徐渭、八大、金农诸名家真迹。 结束“五出五归”的远游生活,后,在家乡驻“寄萍堂”,开始8年的山居生活,潜心吟诗作画。对八大山人、石涛的花鸟画多所取法,画笔更见简练,但草虫写生,多工致,间或以写意出之。书法学金农,得其神髓,结识陈师曾、姚茫父、陈半丁等。后又经历抗战,到过法国。一生秉承师从友人、古人、造化之方法。得书画艺术之真理。
艺术家的一生,从童年伏秋,看虫观花;到青年学习,师从古人,师从友人,师从造化;再到老年变法,自创“红花墨叶”一格。始终带着一枚赤子之心,走在传奇般的人生路上,即使在从农人生活蜕变至艺术生活,成为艺术家的过程之中,在艺术创作之中,从艺术的输入到艺术家自身对其的感受、加工处理,再到每一张作品的输出,总是少不了这颗赤子之心的渲染与自然的侗化。余秋雨曾说:大地赋予了齐白石至高的艺术成就,而齐白石的性格与“天趣”密切,农民般的朴实,孩童般的天真。齐白石是湖湘文化和京都文化的结合,自我造化而成大器的。齐白石与湖湘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笔者是同意这话的 ,一双艺术家的手,只是执笔研磨,多少有些寂寞孤单,而见过鸟、摸过鱼、捉过农具的乡村的孩童少年,在心灵最纯净的岁月里,做着最纯洁透亮的梦。必将使这寂寞孤单之手变得不寂寞,不孤单,反倒可爱亲切起来了。为求得白石老人的农人之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若齐白石并非农民出身,儿时未曾摸到鱼虾,未曾见过鸟语,触不到绿地,看不到蓝天,亲近不了自然,发现不了“天趣”,自然而然,丢失了大半快乐。等到成年执笔,怕是要少了不止一半的神气与灵气。童年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于兴趣的不断探索揣摩,加之对其保留一生的执念;这份特殊而又永生都无法抛弃的念想便保留在了白石的每一幅画作,每一首诗作之中。毕竟诗画同源,同根,同自一颗纯良之心。
齐白石的童趣又是构建在农人之情与文人之情上的。在他,老年变法之时,自创“红花墨叶”一格,更是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红花非红花,而意于民间艺术善用艳色;墨叶也非墨叶,而指文人士大夫的绘画笔墨风格。红花墨叶便也寓意画家自身将民间艺术与高雅艺术相结合、杂糅之意义。使用浓墨重彩,也使用清新淡雅之墨色。两个极端的点的合并与组合。正如白石本人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初次闻之,以为画者想要表达的是在一个亘长的线性问题上取一点,用这一点安稳求得平衡。但是事实上,此处似指像、具象、工整,不似则指抽象、简约,表现在他的画中,便是仔细描绘的小虫与简约大方的花叶。两方面的极端点的合并组合,一个极似,一个极不似。实属妙哉。同时又赋予了极高的哲学命题,从另外的角度和方向去把握和平衡这个制高点,确也灵活,一如自然之子的余力发挥了作用,使之有种人力不可及的恍惚错觉。而这也正是画者对于人生、对于生命的思索和探究。朗绍君也说:在吴昌硕之后,齐白石将中国传统书画推进一步,输入新的生命血液。齐白石是全才,齐白石赋予作品以质朴清新的农民情感,赋于文人画形式以新的生命力和现代性。笔者认为,朗绍君所说的创新精神,正是以上所述的合并组合的尝试。 童年师从造化,青年师从古人,老年师从自心、友人。据说在白石老人后半生向陈师曾学习颇多,也才有机会从此创得“红花墨叶”一格。读得艺术家一生精彩,同时后人的传承与学习总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应该做的、应当学习的还有很多。起初,作为指航灯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说兴趣是天资的启明灯。作为天资指引,学习者会赋予十足的努力,与时间竞赛与自我争雄,才有可能得以不惜吝啬的非凡成绩。齐白石正是如此,习得时间长久,才得以社会佳评。内里虽也含着际遇问题,但自我的努力勤奋却始终少不了。而在具体的方法论上,王仲说得极好:齐白石在艺术上的成功,告诉我们:真理是朴素的,艺术的真谛是平凡而简朴的,后现代主义者们把问题复杂化,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另有难言之隐。只要根植于人民、根植于健康人性基础上执着的审美理想和信念,有不断遵循艺术规律实践的坚强意志,这是齐白石用自身作为榜样,留给我们21世纪中国艺术家最珍贵的启示。
齐白石本人也为后人留下忠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则为欺世。”此话言表内敛,不语清晰,实在教人不好琢磨。古语有云:天机不可泄露。齐老的毕生“天趣”已留画中。学习与实践者须得自己把握之中的美学尺度。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在宏观与微观之间,须得有一个自我的标尺来衡量自己的价值。齐老又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大概与前一句话异曲同工。学习不可只学皮毛,套他的套路,而要学习其精髓,学习他发现人生之力量,践行作为一个实践者的荣耀,将自己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立在世上。说者本意如此,这话闻之说画,实则讲人。齐老将其作为一个做人的哲学问题摆出来罢了。一个老者说话,必定将其一生智慧学问放在其中。不说明,不揭穿,不打破,正是让学生后者自己揣摩体察,观赏交流最好的法。诗人总是这样,言不表于皮毛,而藏于意象、面具之下。内敛是第一条趣味性的识别。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学做人和学习方法本身。这才是艺术家对于一个学习者最好的教导,最大的益处。此乃对于真正一个学画人的忠告。而齐白石本人在作为一个学习者时的真实做法是从古人,造化那里得到灵感与重组方法,在创造而非模仿。这也作为他本人所拥有的最大的艺术价值而存在着。他将湖湘文化和京都文化巧妙嫁接起来,而且这株树被嫁接得很好,堪称完美。人们经常做嫁接艺术之事,常要为某种艺术搭一座桥梁,但成功之人并不多,也许时间不够,也许是天资不够。而这两者齐老都有。对此,朗绍君说:齐白石作为一个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奋斗中所显示的创造精神,具有楷模性。毕加索也说:“齐白石真是中国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多神奇呀!齐白石用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如此高的评价,也是实至名归。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童年意趣;人生经历;绘画风格;后人学者
朱自清曾经在他的文章之中写道:“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也有古语:“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实际上,书画本同源,若将这“经典”二字或“百读不厌”置于书画之间,白石老人许是受得起的。
谁都知道,齐白石先生的虾,活灵活现,晶莹剔透,亲切可人,称得上画坛一绝,一派天真烂漫,活泼灵动之感,颇有国人的气质神韵。犹若儿时,倚于池塘小溪旁,观看到的长臂青虾,和着清水绿藻,伴着母亲呼唤,也不愿离去。乐意多看多耍一会儿,用手触摸清凉的夏水,触摸虾儿长长触须。这些晶莹透亮的水生生灵,在童年时分,并不怕人,活动迅速,时常挟手。如今想来,画中虾与童年所见并无差别,甚至可说还要略胜几分几毫。师从造化,果不其然。使人联想:童年过往,一去不回。思当下,忆当初,多少有些感伤。与所有人的童趣一样,几经留恋与牵挂,也回不得当初一观蓝天绿地,溪水青虾。一如周星驰的电影般,杂糅诸多年少天真的模样面孔,却如何也道不尽成人世界里的苦难与艰辛,再回首,只得嘴角微扬,以此祭奠过往人生了。笔尖至此,这个问题也上升到了一个哲学层面了。包含着白石老人的处世哲学:浪漫,亲和,祈盼童真。可以肯定的是,这位老人的内心深处,这些美好纯净的事物,与映象占据着不可言喻的地位和比重。但是说话做事都讲究个证据,只靠想象和感受无以服人。此处有例为证,白石老人的代表作《蛙声十里出山泉》,此画首次观之,并无寻常之处。倘若仔细推敲,细心盘问,便会发现画家诗人的独到之妙处。画家的画作之中,一条长河缓缓流近,两侧山峰险地。河中数十条蝌蚪逆水而上流。虽不见蛙,却呱声连片。加上诗人的题字:蛙声十里出山泉。一切问题头绪,豁然开朗。诗语浪漫,画语亲切,主题童趣。这里头,俨然一种浪漫、亲和、童真的美好氛围。
这份童趣童真从何而来,还需细细推敲一番。
赏画与看书同理,看到最后,看的其实是画家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的生活情趣、处世态度,与他们的作品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须仔细端详欣赏,好好研究,才能得其真意。
齐白石生于湖南长沙。名纯芝,字渭清,又字兰亭。27岁改名璜,字频生,别号白石山人,又号寄园。曾从外祖父周雨若读书,拜周之美为师学习雕花木工,以残本《芥子园》为师,习花鸟、人物画。此后,又拜民间艺人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拜湘潭名士王闿运为师学习诗文。在自称“百梅书屋”之中,致力于绘画、作诗。去过西安,观得八大山人真迹,其花鸟画风一变,走上写意画路径。其后,到达过北京、上海、南昌、桂林、钦州,苏州、南京、广州、四川等地。结识曾熙、李瑞荃、蔡锷、黄兴,郭葆生等人。饱览郭所藏徐渭、八大、金农诸名家真迹。 结束“五出五归”的远游生活,后,在家乡驻“寄萍堂”,开始8年的山居生活,潜心吟诗作画。对八大山人、石涛的花鸟画多所取法,画笔更见简练,但草虫写生,多工致,间或以写意出之。书法学金农,得其神髓,结识陈师曾、姚茫父、陈半丁等。后又经历抗战,到过法国。一生秉承师从友人、古人、造化之方法。得书画艺术之真理。
艺术家的一生,从童年伏秋,看虫观花;到青年学习,师从古人,师从友人,师从造化;再到老年变法,自创“红花墨叶”一格。始终带着一枚赤子之心,走在传奇般的人生路上,即使在从农人生活蜕变至艺术生活,成为艺术家的过程之中,在艺术创作之中,从艺术的输入到艺术家自身对其的感受、加工处理,再到每一张作品的输出,总是少不了这颗赤子之心的渲染与自然的侗化。余秋雨曾说:大地赋予了齐白石至高的艺术成就,而齐白石的性格与“天趣”密切,农民般的朴实,孩童般的天真。齐白石是湖湘文化和京都文化的结合,自我造化而成大器的。齐白石与湖湘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笔者是同意这话的 ,一双艺术家的手,只是执笔研磨,多少有些寂寞孤单,而见过鸟、摸过鱼、捉过农具的乡村的孩童少年,在心灵最纯净的岁月里,做着最纯洁透亮的梦。必将使这寂寞孤单之手变得不寂寞,不孤单,反倒可爱亲切起来了。为求得白石老人的农人之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若齐白石并非农民出身,儿时未曾摸到鱼虾,未曾见过鸟语,触不到绿地,看不到蓝天,亲近不了自然,发现不了“天趣”,自然而然,丢失了大半快乐。等到成年执笔,怕是要少了不止一半的神气与灵气。童年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于兴趣的不断探索揣摩,加之对其保留一生的执念;这份特殊而又永生都无法抛弃的念想便保留在了白石的每一幅画作,每一首诗作之中。毕竟诗画同源,同根,同自一颗纯良之心。
齐白石的童趣又是构建在农人之情与文人之情上的。在他,老年变法之时,自创“红花墨叶”一格,更是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红花非红花,而意于民间艺术善用艳色;墨叶也非墨叶,而指文人士大夫的绘画笔墨风格。红花墨叶便也寓意画家自身将民间艺术与高雅艺术相结合、杂糅之意义。使用浓墨重彩,也使用清新淡雅之墨色。两个极端的点的合并与组合。正如白石本人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初次闻之,以为画者想要表达的是在一个亘长的线性问题上取一点,用这一点安稳求得平衡。但是事实上,此处似指像、具象、工整,不似则指抽象、简约,表现在他的画中,便是仔细描绘的小虫与简约大方的花叶。两方面的极端点的合并组合,一个极似,一个极不似。实属妙哉。同时又赋予了极高的哲学命题,从另外的角度和方向去把握和平衡这个制高点,确也灵活,一如自然之子的余力发挥了作用,使之有种人力不可及的恍惚错觉。而这也正是画者对于人生、对于生命的思索和探究。朗绍君也说:在吴昌硕之后,齐白石将中国传统书画推进一步,输入新的生命血液。齐白石是全才,齐白石赋予作品以质朴清新的农民情感,赋于文人画形式以新的生命力和现代性。笔者认为,朗绍君所说的创新精神,正是以上所述的合并组合的尝试。 童年师从造化,青年师从古人,老年师从自心、友人。据说在白石老人后半生向陈师曾学习颇多,也才有机会从此创得“红花墨叶”一格。读得艺术家一生精彩,同时后人的传承与学习总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应该做的、应当学习的还有很多。起初,作为指航灯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说兴趣是天资的启明灯。作为天资指引,学习者会赋予十足的努力,与时间竞赛与自我争雄,才有可能得以不惜吝啬的非凡成绩。齐白石正是如此,习得时间长久,才得以社会佳评。内里虽也含着际遇问题,但自我的努力勤奋却始终少不了。而在具体的方法论上,王仲说得极好:齐白石在艺术上的成功,告诉我们:真理是朴素的,艺术的真谛是平凡而简朴的,后现代主义者们把问题复杂化,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另有难言之隐。只要根植于人民、根植于健康人性基础上执着的审美理想和信念,有不断遵循艺术规律实践的坚强意志,这是齐白石用自身作为榜样,留给我们21世纪中国艺术家最珍贵的启示。
齐白石本人也为后人留下忠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则为欺世。”此话言表内敛,不语清晰,实在教人不好琢磨。古语有云:天机不可泄露。齐老的毕生“天趣”已留画中。学习与实践者须得自己把握之中的美学尺度。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在宏观与微观之间,须得有一个自我的标尺来衡量自己的价值。齐老又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大概与前一句话异曲同工。学习不可只学皮毛,套他的套路,而要学习其精髓,学习他发现人生之力量,践行作为一个实践者的荣耀,将自己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立在世上。说者本意如此,这话闻之说画,实则讲人。齐老将其作为一个做人的哲学问题摆出来罢了。一个老者说话,必定将其一生智慧学问放在其中。不说明,不揭穿,不打破,正是让学生后者自己揣摩体察,观赏交流最好的法。诗人总是这样,言不表于皮毛,而藏于意象、面具之下。内敛是第一条趣味性的识别。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学做人和学习方法本身。这才是艺术家对于一个学习者最好的教导,最大的益处。此乃对于真正一个学画人的忠告。而齐白石本人在作为一个学习者时的真实做法是从古人,造化那里得到灵感与重组方法,在创造而非模仿。这也作为他本人所拥有的最大的艺术价值而存在着。他将湖湘文化和京都文化巧妙嫁接起来,而且这株树被嫁接得很好,堪称完美。人们经常做嫁接艺术之事,常要为某种艺术搭一座桥梁,但成功之人并不多,也许时间不够,也许是天资不够。而这两者齐老都有。对此,朗绍君说:齐白石作为一个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奋斗中所显示的创造精神,具有楷模性。毕加索也说:“齐白石真是中国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多神奇呀!齐白石用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如此高的评价,也是实至名归。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