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偏爱”是一种客观存在,“偏爱”的现象透析以及“偏爱”什么样的学生三个方面对“偏爱”展开论述。进一步阐明了“偏爱”是教师的一种理性之爱,是教师“爱”学生的具体表现,“偏爱”每一个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爱”。
[关键词]偏爱 存在 理性 师爱
偏爱是一种感觉,是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最简单的心理活动;偏爱也是一种现象,是偏爱双方在其他人的眼中形成的一种视觉表象。我认为“偏爱”应当是教师的一种更理性的爱,“偏爱”每一个学生,应该成为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一,“偏爱”是一种客观存在
教育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爱”更是一种能够触及灵魂的、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素质教育呼唤师爱,新课程标准也把教师是否倾注了“爱”作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爱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情感,是一种心理需要,教师同样也需要释放自己的爱,并得到爱的回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希望把自己的爱均匀的播撒给每个学生,但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不同,他们的感受也会不同,“偏爱”由此而生。客观存在的“偏爱”,是不能回避的,不承认“偏爱”的存在是不理智的。
第二,“偏爱”现象透析
教师的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甚至是一个肯定的手势,都会在学生的心间产生甜蜜的感受,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也许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把眼神多给了张三,表扬照顾了李四,而爱抚的动作大多落在了王五的头上;犯了同样的错误教师的批评有轻有重;谈心交流的次数和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课堂提问与板演(黑板演练)也总是那几个学生;对学业或其他方面的要求因人而异等等。这些都是“偏爱”的具体表象,若不对具体的教学细节和教学思想加以研究,是很难评价这种偏爱是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的。教师的有意识的“偏”肯定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若是在无意识中的偏爱,久而久之是会产生消极影响的。
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学习时期,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尚处于形成阶段,在学校渴望得到爱的感受,尤其是教师的爱;另一方面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敏锐而细致,对教师的“爱”期望很高且具有独占性。得到教师的关注和爱护欢欣鼓舞,对学习及集体的事情热心积极。一旦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冷落,或自己得到的没有同学得到的关爱多,就自暴自弃或伤心自怜,影响到同学的友情、影响到自己的学习。这说明“偏爱”对学生的心理调节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第三,“偏爱”哪些学生
1.偏爱那些受到伤害和疾病困扰的学生,帮助他们产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决心,重新回到朝气蓬勃的学习行列。因为伤病的折磨,学生的身心都落入低谷,此时最担心同学及教师的评价,渴望帮助,渴望爱抚。我们经常说寻找最佳的教育契机,此时我们的鼓励、关心和积极的评价定会产生最佳的效果,既可以抚平肉体的伤痛,也可使其扬起奋进的风帆。
2.偏爱“学困生”,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的形成大多是因为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没有收获过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逐渐失去兴趣。对此,我们可以对他提出不同的要求,或降低学业标准,让其不断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适时给予肯定和赞誉,增强自信心,经过一定的时间都能取得明显的成效。这样的“偏爱”我们多给予一个学生,就多挽救一颗受伤的心。
3.偏爱“问题生”,使他们在教师的“偏爱”中健康成长。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抽出足够的时间与他们进行几次平等的谈心活动,进行心灵的沟通,开展触动灵魂的教育,“偏爱”的结果一定是树立转变的信念,增强改正的决心。
4.“偏爱”那些做事认真、坚持真理的学生,鞭策和激励那些做事毛糙,不能善始善终的学生。少年儿童都有渴望得到赏识和赞誉的心理,利用“偏爱”对心理的调节作用,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5.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够优秀。学习成绩好最容易博得教师的爱,但这种偏爱必须是建立在严格要求上的,能够促使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爱。防止因爱生溺,因爱生傲,因爱而降低评价标准。同时也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尊重,老师的“偏爱”是等不来的,要想“出类拔萃”,只有靠自己勤奋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三联书店,2001年7月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12月
[3]黎永安.谈教师应怎样避免对学生的偏爱.贵州石阡中学通讯稿,2005年7月
[4]田振山.教师“偏爱”现象透析,中国名师教育网,2005年3月。
[关键词]偏爱 存在 理性 师爱
偏爱是一种感觉,是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最简单的心理活动;偏爱也是一种现象,是偏爱双方在其他人的眼中形成的一种视觉表象。我认为“偏爱”应当是教师的一种更理性的爱,“偏爱”每一个学生,应该成为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一,“偏爱”是一种客观存在
教育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爱”更是一种能够触及灵魂的、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素质教育呼唤师爱,新课程标准也把教师是否倾注了“爱”作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爱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情感,是一种心理需要,教师同样也需要释放自己的爱,并得到爱的回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希望把自己的爱均匀的播撒给每个学生,但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不同,他们的感受也会不同,“偏爱”由此而生。客观存在的“偏爱”,是不能回避的,不承认“偏爱”的存在是不理智的。
第二,“偏爱”现象透析
教师的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甚至是一个肯定的手势,都会在学生的心间产生甜蜜的感受,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也许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把眼神多给了张三,表扬照顾了李四,而爱抚的动作大多落在了王五的头上;犯了同样的错误教师的批评有轻有重;谈心交流的次数和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课堂提问与板演(黑板演练)也总是那几个学生;对学业或其他方面的要求因人而异等等。这些都是“偏爱”的具体表象,若不对具体的教学细节和教学思想加以研究,是很难评价这种偏爱是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的。教师的有意识的“偏”肯定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若是在无意识中的偏爱,久而久之是会产生消极影响的。
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学习时期,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尚处于形成阶段,在学校渴望得到爱的感受,尤其是教师的爱;另一方面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敏锐而细致,对教师的“爱”期望很高且具有独占性。得到教师的关注和爱护欢欣鼓舞,对学习及集体的事情热心积极。一旦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冷落,或自己得到的没有同学得到的关爱多,就自暴自弃或伤心自怜,影响到同学的友情、影响到自己的学习。这说明“偏爱”对学生的心理调节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第三,“偏爱”哪些学生
1.偏爱那些受到伤害和疾病困扰的学生,帮助他们产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决心,重新回到朝气蓬勃的学习行列。因为伤病的折磨,学生的身心都落入低谷,此时最担心同学及教师的评价,渴望帮助,渴望爱抚。我们经常说寻找最佳的教育契机,此时我们的鼓励、关心和积极的评价定会产生最佳的效果,既可以抚平肉体的伤痛,也可使其扬起奋进的风帆。
2.偏爱“学困生”,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的形成大多是因为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没有收获过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逐渐失去兴趣。对此,我们可以对他提出不同的要求,或降低学业标准,让其不断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适时给予肯定和赞誉,增强自信心,经过一定的时间都能取得明显的成效。这样的“偏爱”我们多给予一个学生,就多挽救一颗受伤的心。
3.偏爱“问题生”,使他们在教师的“偏爱”中健康成长。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抽出足够的时间与他们进行几次平等的谈心活动,进行心灵的沟通,开展触动灵魂的教育,“偏爱”的结果一定是树立转变的信念,增强改正的决心。
4.“偏爱”那些做事认真、坚持真理的学生,鞭策和激励那些做事毛糙,不能善始善终的学生。少年儿童都有渴望得到赏识和赞誉的心理,利用“偏爱”对心理的调节作用,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5.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够优秀。学习成绩好最容易博得教师的爱,但这种偏爱必须是建立在严格要求上的,能够促使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爱。防止因爱生溺,因爱生傲,因爱而降低评价标准。同时也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尊重,老师的“偏爱”是等不来的,要想“出类拔萃”,只有靠自己勤奋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三联书店,2001年7月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12月
[3]黎永安.谈教师应怎样避免对学生的偏爱.贵州石阡中学通讯稿,2005年7月
[4]田振山.教师“偏爱”现象透析,中国名师教育网,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