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命虫师,与毒虫来一场亲密私会

来源 :莫愁·天下男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Load0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虫子一见倾心
  2015年9月17日,美国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里挤满了西装革履的观众,人们兴奋地等待着第25届“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举行。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昆虫学家贾斯汀·施密特是典礼的主角之一,他因为研究被不同昆虫叮咬的刺痛感获得生理学和昆虫学奖。施密特戴着一个蜜蜂面具,穿着黄黑相间的条纹短袖走上了颁奖台,观众席爆发出了一阵阵掌声和笑声。
  扮成蜜蜂来领奖的施密特并不是故意搞怪,作为一名昆虫科学家,他每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昆虫打交道,更准确地说,是跟会咬人的虫子打交道。
  大学毕业那年,施密特跟随导师去亚马逊河热带雨林考察。在一个土著部落里,施密特经历了一场让他终生难忘的成人仪式:16岁的土著男孩必须忍受一种叫做子弹蚁叮咬的剧痛,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怎么会有如此残忍的成人礼呢?”他问导师。“相传在很久以前,这个土著部落遭遇敌人追杀,部落的最后一名男子在逃亡时不慎落入子弹蚁的巢穴,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他纹丝不动地忍着被子弹蚁叮咬的剧痛,才躲过一劫。后来,这里便有了如此奇异的成人礼传统。”
  导师的一番话说得施密特心惊肉跳,他看到六个男孩光着上身站在一块空地上,部落的长者将被迷晕的子弹蚁装入特制的手套,然后给男孩子们一一戴上。他们要至少忍受子弹蚁十分钟的叮咬,一秒都不能少。被迷晕的子弹蚁清醒后会变得异常躁动,攻击力更強。如果其间男孩因无法忍受疼痛而哭泣,或者把手抽出,便会被宣告仪式无效。他将再次经历这种仪式,直到通过疼痛考验后才算礼成。
  施密特感到后背阵阵发凉,他看到男孩子们嘴角抽搐,额头上浸满了豆大的汗珠。随着部落长者的一声吼叫,受礼的六个男孩子们全部过关,他们的家人兴高采烈地上前拥抱自己的孩子。
  施密特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就被五十种昆虫咬过。在他的实验室里,施密特时刻关注着各类昆虫生存的温度、湿度,按时投放食物。有时因为观察距离太近,他会被自己的宝贝虫子赏赐一个甜蜜的吻,然后“沉醉”其中无法自拔。这些虫子往往能够分泌毒液,不致命,却常常让人痛得满地翻滚。
  与毒虫来一场亲密私会
  上世纪80年代,施密特第一次想要设计一个疼痛量表,他想起了土著部落的男孩成人礼。
  施密特来到亚马逊河的密林中,寻找子弹蚁进行尝试。在一棵百年大树下,他发现了子弹蚁的踪迹。他掏出小刀,想挖出它们的巢穴。挖着挖着,他感觉到手指一阵剧痛,他大叫一声扔掉了刀,整个手臂抑制不住地颤抖起来,接着,腿上也被叮了几下。施密特所有的汗毛都竖了起来,汗如雨下。忍着阵阵剧痛,施密特一路走一路大叫,森林里栖息的鸟儿被惊得扑楞楞飞起。回到车上,施密特马上用冰块包裹被叮咬的部位。疼痛还在继续,他开始拼命喝酒,试图用酒精麻痹神经系统。但疼痛没有饶过他,直到12小时后,施密特仍然沉浸在极度痛苦中。“被子弹蚁叮咬后的疼痛感,就像被子弹打中一般,因此,它们才有了这个霸气十足的名字。被子弹蚁咬,你不会死,但你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它的叮咬带给人一浪高过一浪的炙烤、抽搐和令人忘记一切的痛楚,煎熬可以持续24小时而不会有任何减弱。”亲身经历了被子弹蚁叮咬后,施密特用惊栗的言语记录了那种感觉。
  这次不愉快的邂逅,施密特一直在回味,他甚至爱上了这个制毒高手。在他眼中,这种长达3厘米的蚂蚁有着恐龙般的外形,充满了原始的美。
  有一年在加州,施密特差点丢了性命。那是一个夏天,他在一个村庄里寻找一种才被命名的红蜘蛛。也许是运气不好,直到傍晚他也没有看到红蜘蛛的影子。他疲惫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突然他感到两个大腿像被尖刀扎了一样的疼。他下意识地跳起来,看到两只红蜘蛛正举着两把“大刀”气势汹汹地和他对视。他刚想用粘网捉住它们,两条腿却不听使唤了。剧痛像潮水般涌来,施密特连忙向村头停车的地方跑去。刚跑了一百米,两条腿被咬的地方被衣服蹭得异常痛苦。天快要黑了,看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空荡荡的,再加上异常闷热,施密特便脱了短裤,拖着两条僵硬的大腿一步一步地挪着。
  就在这时施密特听到了警笛声。一辆警车停在他面前,大声地命令:“趴在地上,双手双腿分开,接受检查。”他刚想解释,警察却不由分说地把他塞到车上,带到了镇上的警察局。施密特已经痛得说不出连贯的话,他断断续续地表明:“我既不是裸奔男,也不是变态狂。我是一名昆虫学家,正在进行科学研究。”
  施密特神志不清地躺在椅子上,间或还有一些意识。几个警察把他抬了起来又塞进警车,风驰电掣向医院开去。在医院里,施密特只记得医生拿着长长的注射器扎进他的肉里,然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施密特醒来时,父母和妻子黛比正弯腰看着他。“我想这一定是幻觉,于是我使劲眨了眨眼睛,他们并没有消失。”黛比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说:“亲爱的,你吓着我们了,你终于醒了,你已经睡了三天了。”
  待虫子如初恋
  施密特疼痛量表的第一个版本问世后,咬过他的150种昆虫中,有83种出现在他的疼痛量表里。他根据被叮咬后的痛苦程度,给它们排出了名次,并划分了1.0~4.0的等级。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他竟然还用严肃的口吻详细描述了被不同昆虫叮咬后的感受,细腻得仿佛在撰写一份品酒指南。“被虫子叮咬是我工作的常态,但是找到准确的语言描述这些被咬后的感觉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形容词描述疼痛,就像形容气味一样。”
  有些人质疑施密特的研究是在哗众取宠,施密特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解释说:“我不是为了耍酷才做这件事,现在人类对生物的研究已经转向了微观层面。针对昆虫叮咬后产生的疼痛,我所能做的就是量化,分析出毒液的成分、作用机理,以及制定一个衡量疼痛的尺度。但疼痛的判定显然没有那么简单,不同昆虫分泌的化学物质不同,而一只昆虫的分泌物中一般含有30种以上的成分,人们对它们的协同作用更是一无所知。我之所以被吸引,就在于人类与昆虫之间的这场拉锯战,充满了高科技的意味。”
  施密特获得“搞笑诺贝尔奖”,拿到了10万亿元天价奖金,不过只是一文不值的津巴布韦币。这个奖项使他成了网红,“疼痛鉴定大师”“绝命虫师”是他最广为流传的外号。很快有出版商找到他,将他获奖的量表和科研经历编成了书,名叫《野性的刺痛》,取得了不俗的销量。通过这本书,施密特希望让人们认识到昆虫的美。
  施密特长期研究毒虫,得到了妻子黛比的支持。实际上,毒虫还是施密特和黛比的媒人。当年,施密特办了一个昆虫论坛,黛比常去论坛发文。两人相识后,施密特常常带着黛比去看独角仙和听蝉叫。有一次在野外散步,他们看到见额蝗虫交配时背对着背,只有进食和移动的时候,为了避免被其他异性抢走才面对着在一起。那天,施密特鼓起勇气对黛比说,我们做一对幸福的额蝗虫好不好?黛比羞红脸同意了。
  2016年,黛比发现了一只与蜘蛛共栖的园蛛,施密特经过研究确定这是一个新物种,他高兴地用妻子的名字为这只园蛛命名。2017年1月,这个新物种正式被命名为黛比亚利桑那园蛛,发表在美国最新一期《社会生物学》杂志上,引起了业内的轰动。
  对于施密特而言,发现和采集到新物种后给它们命名,会有一种成就感。施密特和黛比常在周末去野外寻找昆虫,总是开着这样的玩笑:今天看在上帝的分上,让我发现一个“你”。
  到目前为止,施密特和毒虫的私密约会已经超过了三十年,但他还想能有机会体验被某些新物种蜇刺的感觉。施密特正在着手修订最新版的疼痛指数,他希望把更多的昆虫物种收录进去。
其他文献
在和很多朋友的聊天中,他们都提到了自己很焦虑,焦虑到凌晨三点还在修改第二天演讲的PPT;焦虑到精心策划了两年的项目从没有实施过一步;焦虑到他必须花费半年时间分析完所有品牌的手机,才满怀忐忑地买下性价比最高的那一部,然后马上又后悔……  我总结起来,几乎所有焦虑都出自一个根源,那就是——绝不允许自己出半点差错。在这个固执地捍卫完美背后,似乎总是藏着一颗惊魂不定、不堪一击的心。  尽管大多数抱怨自己焦
期刊
我发现人们对年龄的表述很有意思。  一天在电梯里遇见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孩子。狭小的空间里,视线无去处。小女孩瞪着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让一心想要女儿而不得的我心头软软的,忍不住对孩子笑了。我柔声问:“你多大了啊?”她妈妈说:“快告诉阿姨你几岁了。”我还来不及说什么,小女孩伸出一个手指头,奶声奶气骄傲地说:“我1岁半了。”我夸赞道:“哦,好能干啊,都1岁半了。”小女孩得到了表扬,高兴得不行。
期刊
用声音点亮生命之光  重庆播音界资深人士和文艺朗读爱好者麦恬,是醇·色声音雕塑发起人之一,数十名团队成员因她而聚在一起。她对团员们进行专业指导,还组织定期活动,在各种活动现场为公益献声。  麦恬并非播音主持出身,她学的是园林专业,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却是在一家印刷厂里糊信封,再由信封工调到负责印刷的岗位,一干就是好几年。  那几年,麦恬唯一的业余爱好就是播音朗读。后来她抓住机会转行到了重庆音乐台,从
期刊
1.积极治疗病因,消除低血压。如体质虚弱者强化营养,以增强体质;因各种急性疾患引起的低血压,要积极诊治原发疾病;避免过快地变动体位以及长时间站立;进餐时避免过饱,餐后应静坐或半卧半小时再活动;睡眠时枕头垫高15厘米,或將床头抬高15度~20度;早晨可喝一杯较浓的咖啡,借助咖啡因之功防止直立性低血压发作。  2.体育锻炼。研究显示,体育运动能活跃血液循环,对高血压、低血压都有调节作用。血压低者可根据
期刊
洞穴般的方所  写字的人通常比较爱逛书店,我也不例外,走到哪里都会关心一下当地是否有值得去的书店。我去成都的时候,特地去了方所,这家书店入榜了2015年世界“最美书店”。  这些年到处流行“最美书店”,老实说,我对这四个字有些麻木了,但逛过成都方所后,我觉得它配得上这四个字。  方所是例外品牌创始人打造的连锁书店,最早的一家开在广州,我没去过,成都方所是我逛的第一家方所,位于成都太古里负一层。和北
期刊
准考证  毕业生去应聘,招聘人员问:“你在学校都考过什么证吗?比如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什么的。”  学生:“考过啊,我有很多证。”  招聘人员很感兴趣,就问:“都有哪些证?”  学生:“都是准考证。”  代沟  什么是代沟?就是你换上新衣服,在老妈面前走了一圈,问:“妈,有范吗?”  老妈看了你一眼说:“有,在锅里,自己盛……”  孩子忘带了  幼儿园门口,一个帅哥用一个漂亮的飘移把车稳稳停在车位
期刊
为寻灵感雇模特  2016年11月12日上午11时许,正在银行上班的曹姗姗接到一家快递公司的电话,称有包裹寄到,需要她本人到快递点领取。在确认曹姗姗下午可以过去后,对方挂了电话。  曹姗姗平时喜欢网购,还是淘宝网上一家化妆品店的VIP会员,经常收到免费试用品,她猜测,这次快递的可能是淘宝店的赠品。然而,她万万没想到的一幕出现了——下午3时,曹姗姗刚到快递点,旁边闪出两名便衣警察,当着她的面打开了包
期刊
女强男弱,情侣渐生嫌隙  六年前,唐轩在从成都回北京上班的火车上,给一个高挑漂亮的女孩让座,两人因此相识。女孩叫梁丽,来自四川省乐至县,因家境不好,高中毕业后就出来打工,目前在北京做售楼小姐。时年29岁的唐轩,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应聘到北京某钢铁厂的科研部门工作。一路上,两人相谈甚欢,好感倍增。到了北京,两人依依不舍地告别,并互留了联系方式。此后,通过电话、QQ传情,爱情之花很快在他们心中盛开了
期刊
天才少年  华裔音乐家马友友7岁时,全家从法国搬到美国纽约,这时的马友友在父母的熏陶下,大提琴拉得已经颇具水准了。马友友的爸爸是音乐教育博士,妈妈是歌剧演唱家,姐姐也在钢琴和小提琴上展现出极高的天赋。在这样一个每分钟都会跳出音符的家庭里,马友友仿佛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刚到美国,马友友就受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的邀请,参加一个慈善音乐会。这场慈善音乐会由大指挥家伯恩斯坦担任指挥,与著名的爱乐乐团
期刊
一门三相  纳吉布出身于马来西亚的政治世家,父亲阿卜杜勒·拉扎克是马来西亚历史上第二位总理,拉扎克去世后,舅舅侯赛因·宾·奥恩继任总理,直到1981年。  纳吉布早年在吉隆坡圣约翰学院完成学业后赴英国留学,并在诺丁汉大学取得工业经济学学士学位。他父亲在英国伦敦病逝后,纳吉布继承父志,回到祖国,首次代表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参加国会下议院选举,成为马来西亚历史上最年轻的议员,时年23岁。  纳吉布在政治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