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样说年龄

来源 :莫愁·天下男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zwoain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发现人们对年龄的表述很有意思。
  一天在电梯里遇见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孩子。狭小的空间里,视线无去处。小女孩瞪着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让一心想要女儿而不得的我心头软软的,忍不住对孩子笑了。我柔声问:“你多大了啊?”她妈妈说:“快告诉阿姨你几岁了。”我还来不及说什么,小女孩伸出一个手指头,奶声奶气骄傲地说:“我1岁半了。”我夸赞道:“哦,好能干啊,都1岁半了。”小女孩得到了表扬,高兴得不行。她妈妈说:“快谢谢阿姨!”我赶紧说:“不是阿姨,应该叫奶奶。”她妈妈说:“那把您叫老了。”我连声说:“不会不会,本来就是奶奶了。”
  事后,我家先生说:“不是不喜欢说你老吗?怎么自己主动当奶奶了。”我笑道:“我现在已经迈过了那道坎,不怕被人说老了。你看看,自己主动示老,人家还觉得你年轻呢。”这是不是女人被逼出来的一点点小聪明?
  一个朋友在微信朋友圈,记录孩子成长的过程,精确到了几个月几天。在她那里,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往——大概就是一眨眼之间,孩子半岁了,1岁了,3岁该上幼儿园了,6岁半要上小学了……
  曾几何时,我们都是以天以月为单位计算年龄。想想那个小女孩,她关于1岁半的信息,大概只是长辈告诉她,你又长大了,而长大对她则意味着,可以做很多很多她想做的事情,比如,也许只是想吃一支可爱的冰激凌。
  盼望长大的心情,大概会持续到18岁。这个年龄,是一个标志。
  我18岁的时候,刚跨进学校门几个月。为了留下纪念,专门跑去照相馆留影,还在食堂打了几个荤菜,好好犒劳自己。可似乎就是不知不觉间,20岁生日又来了。依然是去留影,依然是拿了碗筷到食堂打了几个好菜,与朋友一起喝点汽水庆祝,心头却隐隐有了一丝丝惆怅。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愿意再多说一天自己的年龄呢?
  不知道是不是小女人过于敏感,我总觉得一过20岁,时间就哗啦啦流走了。等到过了25岁生日,心头的忧伤一日胜似一日。那时候,对30岁的惧怕之情很甚,对青春年华无比留恋。所以,即便到了29岁的最后一个月,我还是说自己29岁。等到过了30岁生日,偶尔有人问起,我会说刚刚过了30岁生日。私心里以为,这样说的时候,我就还在二字头的年龄里流连。
  转眼间啊,三字头也快走完了。于是,对40岁的恐惧再次袭来。女人的这个年龄,尤其尴尬吧。
  女人对中年的表述,很有讲究:人近中年,人到中年,人过中年。一字之差,其中自有深意。“近”,只是接近,还没到呢,透着几许无奈,还有几丝得意。“到”,只是刚刚跨进,还可以看到青春的尾巴。唯有“过”字,写满了惆怅,过了中年,迎面而来的,除了老還有什么呢?
  儿子生日那天开玩笑说:“我也是奔三的人了。”我说:“才二十来岁,还早着呢。”他说:“00后都出道了,90后老了。”罢罢罢,“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人过中年,时光像风一样在耳边嗖嗖而过。
  记得先生50岁的时候,婆婆送了一份礼物,然后说:“这是送给你们两个人50岁的。”我赶紧说:“不要不要,我还有几年才到50岁呢。”我想起当年,常有人在文章里写“年过半百的老人”,就连现在的一些媒体,也喜欢动不动说“50岁的大妈”,透出的是对年龄居小自傲的歧视吧。我不知道,他们这样写的时候,会不会想到自己将要呼啸而来的50岁。
  很多事情,大概都是预想着很可怕吧,就像我们当初发现第一根白发,惶恐,紧张。可当白发一根根成了你头发的主力军,慢慢你也就安之若素了。我母亲就曾烦恼自己年近八旬还只是花白头发,她希望能像秦怡那样,拥有一头如雪的白发。从惧怕到接受,其实只有一步之遥。
  朋友刚过了60岁生日。她说:“古人说六十一甲子,我现在新生了,还没满月呢。”开心的笑声里,我听到了一种岁月积淀的云淡风轻。
  一天,路遇一位老太太,相谈甚欢,问她高寿,她说:“我92了。”那语气,那神情,和说“我1岁半了”的小女孩没有两样。我们连声惊叹:“啊,92岁啊,您老精神真好,真看不出来!”就像一棵百年老树,在老太太这里,密密的年轮,成了她最骄傲的资本。我似乎看到她嘴角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
其他文献
有一种人,只要竖起耳朵等待一个“但是”这样的转折就好,因为无论他前面说了什么都不关键,只有“但是”后面才是他要表达的重点。  “我想辞职,但是我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那你就先在这好好干吧,有好机会再跳槽。”“我也想继续在这干,但是工资低啊。”  “我想追求我以前的同学,但是怕追不上连朋友都做不成。”“有道理,那你就接触一段时间再决定。”“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好像现在追她的人很多,被别人捷足先登了怎
期刊
过户海景房,为圆生子梦  张蕊和苏雅晴同龄,两人从小到大在一起学习、玩耍,感情特别深厚。2006年,苏雅晴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河北大城县,进入一家电信公司上班。张蕊大学毕业后则进入河北廊坊市一家保险公司就职,收入比苏雅晴高很多。两年后,在张蕊的介绍下,苏雅晴辞掉工作进入张蕊所在的保险公司上班。  在朋友聚会上,苏雅晴和在装饰公司工作的赵江恋爱了。没过多久,张蕊和客户肖磊擦出爱情火花。肖磊比张蕊大五岁
期刊
几千年前,先贤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几千年后,白岩松感叹:“中国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教育。”  传统上,虽然认为生死都是人生大事,但谈论死亡不仅徒劳无益,而且令人不悦,所以我们在世俗生活中有意识地将其隐蔽化、边缘化。行船的人避讳说“翻、沉”等字眼;在医院忌讳说“死”;即便人已经死去,也会讳称去世、仙逝、辞世……以此种种回避,来隐藏我们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  在实际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愿意谈
期刊
父亲患上脑癌  张嘉心是独生女,当货车司机的父亲张文茹给了她最宠溺的爱。在父爱的呵护下,张嘉心个性阳光,无拘无束。参加工作几年后,张嘉心为父母买了一套新房。女儿孝顺有出息,张文茹开心且欣慰。  2015年2月的一天,53岁的张文茹突然发现视力下降得厉害,更令他吃惊的是,大脑经常出现间歇性失忆,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只好给老伴打电话求助。回到家后,夫妻俩互相取笑一番,张文茹怕女儿担心,特意嘱咐老伴别告
期刊
一直想买双高筒雨鞋,下雨天穿着雨鞋无所顾忌地蹚水过马路。每次下雨,都会这么想,可这么多年一直未能如愿。在北京生活,下雨的日子比老家千岛湖小山村少得多,而穿着高筒雨鞋去单位上班又似乎不合时宜,但每每在街上看到别人穿雨鞋干活,总会不自觉地驻足。  高筒雨鞋,是老家安川生活带给我的情结。安川是典型的江南小山村,每年雨水不断,尤其从二三月份开始到夏天,下雨是常事。初中毕业回家务农那会,遇到下雨天到地里或田
期刊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播出之后,许多人对“晚会专业户”董卿大呼“真女神来了”,甚至有人说她:“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大众都大赞她有才华,董卿却笑言“我的才华是我爸逼出来的”,这是一句笑谈,也是董卿对父亲多年来虎性教育的理解与释怀。“我爸的‘虎’,严厉只是表面,孩子成长的路上需要教导,也需要陪伴,更需要父母
期刊
她其实并不算美,但是肌肤胜雪,俗话说一白遮三丑。26岁那年嫁給一名普通工人后,他视她如公主。她是个本科生,他只有高中学历。第二年她又生下儿子,更是被他捧在掌心。家里就是油瓶倒了都不用她扶,平时一有空就和姐妹们打打麻将,逛逛商场。日子仿佛如清澈见底的湖水,可以一眼望得见未来。她很满足于现在的安好。  直到有一天,初恋找到她。初恋辞职后创业,生意越做越大,西装革履、踌躇满志的一副成功人士模样。他开着名
期刊
女人可以为了一个男人翻脸?当然。  有些翻脸幼稚、可笑又可爱,在青春期时,我们以为感情是“比高下”就可分胜负的。我念中学时最兴奋的事,是两学姐约在某处一决高下,只为了决定校草到底该归属谁,打到两个人都挂彩,进了训导处,但她们却未曾考虑过,其实校草从来不曾想在她们两个之中挑一个。  幼稚的事不只是会在年轻、荷尔蒙旺盛的时候才会发生。不少妻子尽管婚姻稳固,还是耿耿于怀于丈夫的“倒数第二个女朋友”或初恋
期刊
小安拿着吸尘器满办公室嗡嗡嗡地吸尘,马瑞问我:“你们公司员工轮流做卫生?”我没听懂:“什么轮流做卫生?”马瑞指指小安:“她不是你们公司的员工吗?”我噗哧一声笑出来:“什么呀,她是我们公司新来的小阿姨!”马瑞惊呆:“啊?她那么白领的样子,我以为她是Office Lady呢!”  马瑞是我们公司的业务伙伴,平日里来我们办公室不怎么留意人,小安才上班两天,就被马瑞吸进了法眼,我不由得也打量起小安来。  
期刊
在和很多朋友的聊天中,他们都提到了自己很焦虑,焦虑到凌晨三点还在修改第二天演讲的PPT;焦虑到精心策划了两年的项目从没有实施过一步;焦虑到他必须花费半年时间分析完所有品牌的手机,才满怀忐忑地买下性价比最高的那一部,然后马上又后悔……  我总结起来,几乎所有焦虑都出自一个根源,那就是——绝不允许自己出半点差错。在这个固执地捍卫完美背后,似乎总是藏着一颗惊魂不定、不堪一击的心。  尽管大多数抱怨自己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