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收拾行装,搭乘粮船从京城返回湖南。因为种种原因,此时他身上的盘缠已所剩无几,好在路过淮宁时,他便借了同乡易作梅的一百两银子。这本来算是一件好事,但谁知在经过金陵的时候,他在书肆中看见了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因实在受不了书的诱惑,便将自己刚借到的银两全部买了书,而路上的花销,则不得不当掉自己身上的衣物。这人就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当时叫曾子城)。
当时湘乡的曾氏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家族,据说在曾国藩祖父曾玉屏这一代就很喜欢宴请一些文人雅士到家里做客,并因此而感到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他督促自己的儿子曾麟书一年到头辛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虽说经过了十七次的考试,最终中了举,入了县学,但因当时曾麟书已经四十三岁。因此到了曾子城这一代,其祖父和父亲都对他给予了厚望,所以五岁的曾子城就开始学习认字了。
当时家里还专门聘请了陈雁门做曾子城的启蒙老师,负责教他《千字文》。七岁的时候便跟着父亲曾麟书学习,而且这一学就学了整整八年。到了九岁的时候,曾子城已经读完了四书五经,并且开始学习时文帖括,他不仅临摹了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帖,同时也学习黄庭坚的帖。到了十岁,曾子城便已能吟诗作对。
当然父亲对曾子城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读书上,还很注重考试。刚满十三岁的曾子城便随父亲到了长沙府参加了童试,十五岁的时候他第二次参加童试时,获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当然在接下来的数年里,虽说曾子城在考试的路上有过许多的曲折和坎坷,但他屡败屡战,直到二十八岁时考取了翰林院庶吉士。
当看到曾子城花了百两的银子只换回来几箱书时,父亲并没有责备他,反而高兴地鼓励说:“你借钱买书是件好事,我会帮你把欠款还清,但希望你细心研读,也就不算白费了。”当然曾子城也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从此清晨起床,半夜休息,埋头苦读,一年中几乎没有出家门。
“我虽愚钝,但对你这样愚钝的人进行训告也不会觉得烦。”这是曾麟书常对儿子曾子城的教育,他把儿子带在自己的身边,从早到晚给他讲书,耳提面命,如果他不懂就再讲,颇有耐心。就是这样的家庭教育,为曾子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 张晓楠
当时湘乡的曾氏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家族,据说在曾国藩祖父曾玉屏这一代就很喜欢宴请一些文人雅士到家里做客,并因此而感到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他督促自己的儿子曾麟书一年到头辛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虽说经过了十七次的考试,最终中了举,入了县学,但因当时曾麟书已经四十三岁。因此到了曾子城这一代,其祖父和父亲都对他给予了厚望,所以五岁的曾子城就开始学习认字了。
当时家里还专门聘请了陈雁门做曾子城的启蒙老师,负责教他《千字文》。七岁的时候便跟着父亲曾麟书学习,而且这一学就学了整整八年。到了九岁的时候,曾子城已经读完了四书五经,并且开始学习时文帖括,他不仅临摹了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帖,同时也学习黄庭坚的帖。到了十岁,曾子城便已能吟诗作对。
当然父亲对曾子城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读书上,还很注重考试。刚满十三岁的曾子城便随父亲到了长沙府参加了童试,十五岁的时候他第二次参加童试时,获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当然在接下来的数年里,虽说曾子城在考试的路上有过许多的曲折和坎坷,但他屡败屡战,直到二十八岁时考取了翰林院庶吉士。
当看到曾子城花了百两的银子只换回来几箱书时,父亲并没有责备他,反而高兴地鼓励说:“你借钱买书是件好事,我会帮你把欠款还清,但希望你细心研读,也就不算白费了。”当然曾子城也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从此清晨起床,半夜休息,埋头苦读,一年中几乎没有出家门。
“我虽愚钝,但对你这样愚钝的人进行训告也不会觉得烦。”这是曾麟书常对儿子曾子城的教育,他把儿子带在自己的身边,从早到晚给他讲书,耳提面命,如果他不懂就再讲,颇有耐心。就是这样的家庭教育,为曾子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