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城市事件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发生过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它的发生对周边一系列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变化。因此,对于城市事件意义的探讨,亦不仅停留于宏大事件的进程本身,而是通过城市事件如何让城市中一系列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如何对城市的居民生活方式进行调整而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本文以深圳2011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区域景观规划为例,对重大城市事件背景下的区域景观规划思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区域景观;规划;城市事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2007年1月7日,深圳市成功赢得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举办权。此次区域景观规划将在大运会这一城市事件的背景下展开。规划区域位于深圳市龙岗中心组团西区,包括大运中心场馆区、运动员村和大运公园三个部分。其中大运公园占地面积约4.18平方公里,范围北至体育新城红线,南至龙口水库,西抵深圳与东莞边界,东至大运中心,地块内包括自然山体、水库、高尔夫球场等,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此次景观规划将根据龙岗中心组团西区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针对性的策略,对龙岗中心组团进行生态环境效益、土地利用价值、社会效益等的全方位提升,为大运会增光添彩。
一 、挑战与机遇:
龙岗中心组团西区位于深圳市与东莞市相邻的边缘地带,现状城市建设强度相对较小,除城市道路及体育用地之外,尚有一定面积的绿地、自然山体、水库,动植物资源丰富。区域内现有六个自然村落,活动人群以自然村村民和租住在村内的周边工厂务工人员为主。
2011大运会的承办将会给龙岗中心组团西区带来高强度的城市基础设施营建。该区域将被建成集体育运动、文化会展、商业办公、旅游休闲以及居住为一体的城市复合功能区。
然而,如何在高强度城市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区域生态系统,让现状资源在大运会事件的进程中获得新的平衡而非粗暴地覆盖与重组?如何让乡村生活的痕迹融入新的城市建设中,让原有居民积极地参与到大运会的城市事件进程中而非简单地拆除與搬迁?
面对区域内生态和民生两方面的诉求,未来的体育新城建设面临巨大挑战。而此次区域景观规划正提供了将资源和民生诉求整合到大运事件进程中的良好契机。
二、规划的解决之道:
本次以2011年深圳大运会为背景的区域景观规划将努力建立一套开放绿地空间体系,将龙岗中心组团西区内生态和民生两方面诉求有效地整合到区域建设之中。规划尊重区域原有生态肌理,将大运公园、大运中心和运动员村三者联系在一起,构建一条连续的绿色通廊。其中,大运公园将被作为区域绿色核心,将自然山体、水库、高尔夫球场等纳入其中,形成生物廊道的重要节点;与之相连的大运中心和大运村在作为大运会重要功能区的同时,也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
1、自然之道
(1)区域与城区的生态联系
龙岗中心组团四周由自然山林地和水源保护地组成的“绿廊”环绕,构成组团外围的“生态绿环”保护区域,规划的区域景观位于“生态绿环”的西南角,是绿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龙岗中心组团区域内现有八个城市公园,但是公园与外围生态绿环间被城市阻隔,缺少联系;规划将构建生态廊道,打破原有封闭的城市组团,与其它城市公园形成联系。
“自然之道”的构建将保持龙岗中心组团以绿廊围合城区结构的完整性,并通过生态廊道与龙城公园、八仙岭公园、龙岗植物园以及城市背景山体相联系,形成贯穿整个龙岗中心城片区的生态斑块,对丰富城市的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2)以动植物安全栖息路径作为规划基底
将区域中不宜于游人进入的区域、一般不向公众开放、受人为干扰较少的区域,以及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水源的区域相互连通,共同规划为“动植物安全栖息路径”,形成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并将此区域作为区域景观规划的基底,人的游览路径需在此基础之上考虑。当人的游览路线与“动植物安全栖息路径”发生冲突时,应以“动植物优先”为原则,搭建生物通道,以保证物种传播路径畅通,维护生物多样性。
当动植物安全栖息路径和城市道路相交时,可通过搭建大型生物通道的方式保障道路两侧山体生态系统的联系,保证物种传播途径的畅通。局部山林地带可通过高架步行栈道的方式,将人的活动与生物路径分离,使其互不干扰。局部湿地地带,则可将人的游览路径置于地下,使游人在不干扰动物的同时,也通过不同视高视域的调整改变传统的认知模式,体验穴居动物的视觉感受。
在动植物通道的营建中,特别注意对植物通道的处理。“自然之道”将会根据不同地段的地形情况,规划不同的植物生境。在生态高度敏感区域,将全部采用乡土植物材料。而在东部景区,可以考虑适当地引入外来树种,营建特定的林相景观。
2、水之道
深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十分丰富,因此水之道亦是本次区域景观规划的重要策略之一。
规划区域地表水资源丰富,除龙口水库和神仙岭水库两处大型水体外,还有多处山塘、洼地等,水域面积随季节性降雨的变化而变化。
规划将通过水体的网络将现状水体和积水区域连接起来,形成水的通道。水的通道能够有效地收集降雨,并形成净化水质的湿地,为区域内的生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同时在大运中心和大运村中规划人工景观水体,为将来的大运会营造丰富的水景效果。自然水通道与人工水体连通,并为其提供水源。
水的通道顺应原有自然地形,由自然绿地向城市过渡。它不仅是生物廊道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城市景观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规划将在生物廊道的基底之上,通过水的通道的连接作用,将城市生活空间有机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
3、人之道
规划考虑未来城市居民在区域多样的活动内容,赛时以“激情、热烈、友谊”为主题,赛后则更倾向于“生态、健康、活力”。活动整体上遵循自东向西,由外而内,运动频率依次降低(由动而静)、与自然的溶合度依次增加的规划模式。在区域东部,将以大运中心和大运村为核心,建设一系列半开放的体育场地,供城市居民展开体育活动和社交。中部保留的乡村将改建为休闲观光农业园,场地内的山地地形也为登山运动提供了条件;西部,渐渐远离城市,且靠近生态保护区域,活动的密度降低,主要以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体验活动为主,并通过降低道路的密度和宽度来限制人流。
4、文化之道
文化通道主要包括了乡土文化和体育文化两个部分。
规划尊重村落原有场地肌理,保留其中的风水树,并在拆除建筑基址处分别规划水面、亲水平台、树阵广场、服务建筑等新增景观,以此作为对当地原有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展示,这对将来大运会期间的外来游客无疑是很好的乡土文化体验中心。同时原住居民以房屋租赁和蔬菜种植为主要收入的经济模式将转型为休闲观光农业,乡村居民将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在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也意味着生活状态的稳定,这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文化将主要通过“大运主题雕塑园”、“大运纪念林”、“文化长廊”、“大运纪念塔”等景点展现。这些景点在成为本项目重要的景观节点的同时,还将成为大运会事件的记录器,传承崇高的体育精神与特色本土文化。
三、执行与后续利用
考虑到项目建设对广大市民及当地居民所带来的种种影响,以及场地的赛时赛后利用、功能需求等多重因素,规划于2008年8月对市民进行公示,广泛地征求公众意见,并整合到规划之中。
项目于2008年进入实施阶段,2011年完成建设。建设总体遵循本规划体系,力求缓解土地的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值得一提的是穿过大运公园的北通道以及公园和大运中心之间的龙兴路建设局部段采用隧道形式,最大限度地保证自然山体的延续性。
此次区域景观规划以城市事件为推动力,在修复割裂的生物栖息地的同时,又通过一系列的执行战略来解决有关景观的生态、社会、经济等问题。规划通过前瞻性的策略为政府决策者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并为今后类似的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
参考文献:
[1]张媛. 2008北京奥运会场馆区域景观调查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2]罗华. 区域景观规划应尽早融合在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中[J]. 园林. 2011(12)
关键词:区域景观;规划;城市事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2007年1月7日,深圳市成功赢得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举办权。此次区域景观规划将在大运会这一城市事件的背景下展开。规划区域位于深圳市龙岗中心组团西区,包括大运中心场馆区、运动员村和大运公园三个部分。其中大运公园占地面积约4.18平方公里,范围北至体育新城红线,南至龙口水库,西抵深圳与东莞边界,东至大运中心,地块内包括自然山体、水库、高尔夫球场等,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此次景观规划将根据龙岗中心组团西区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针对性的策略,对龙岗中心组团进行生态环境效益、土地利用价值、社会效益等的全方位提升,为大运会增光添彩。
一 、挑战与机遇:
龙岗中心组团西区位于深圳市与东莞市相邻的边缘地带,现状城市建设强度相对较小,除城市道路及体育用地之外,尚有一定面积的绿地、自然山体、水库,动植物资源丰富。区域内现有六个自然村落,活动人群以自然村村民和租住在村内的周边工厂务工人员为主。
2011大运会的承办将会给龙岗中心组团西区带来高强度的城市基础设施营建。该区域将被建成集体育运动、文化会展、商业办公、旅游休闲以及居住为一体的城市复合功能区。
然而,如何在高强度城市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区域生态系统,让现状资源在大运会事件的进程中获得新的平衡而非粗暴地覆盖与重组?如何让乡村生活的痕迹融入新的城市建设中,让原有居民积极地参与到大运会的城市事件进程中而非简单地拆除與搬迁?
面对区域内生态和民生两方面的诉求,未来的体育新城建设面临巨大挑战。而此次区域景观规划正提供了将资源和民生诉求整合到大运事件进程中的良好契机。
二、规划的解决之道:
本次以2011年深圳大运会为背景的区域景观规划将努力建立一套开放绿地空间体系,将龙岗中心组团西区内生态和民生两方面诉求有效地整合到区域建设之中。规划尊重区域原有生态肌理,将大运公园、大运中心和运动员村三者联系在一起,构建一条连续的绿色通廊。其中,大运公园将被作为区域绿色核心,将自然山体、水库、高尔夫球场等纳入其中,形成生物廊道的重要节点;与之相连的大运中心和大运村在作为大运会重要功能区的同时,也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
1、自然之道
(1)区域与城区的生态联系
龙岗中心组团四周由自然山林地和水源保护地组成的“绿廊”环绕,构成组团外围的“生态绿环”保护区域,规划的区域景观位于“生态绿环”的西南角,是绿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龙岗中心组团区域内现有八个城市公园,但是公园与外围生态绿环间被城市阻隔,缺少联系;规划将构建生态廊道,打破原有封闭的城市组团,与其它城市公园形成联系。
“自然之道”的构建将保持龙岗中心组团以绿廊围合城区结构的完整性,并通过生态廊道与龙城公园、八仙岭公园、龙岗植物园以及城市背景山体相联系,形成贯穿整个龙岗中心城片区的生态斑块,对丰富城市的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2)以动植物安全栖息路径作为规划基底
将区域中不宜于游人进入的区域、一般不向公众开放、受人为干扰较少的区域,以及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水源的区域相互连通,共同规划为“动植物安全栖息路径”,形成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并将此区域作为区域景观规划的基底,人的游览路径需在此基础之上考虑。当人的游览路线与“动植物安全栖息路径”发生冲突时,应以“动植物优先”为原则,搭建生物通道,以保证物种传播路径畅通,维护生物多样性。
当动植物安全栖息路径和城市道路相交时,可通过搭建大型生物通道的方式保障道路两侧山体生态系统的联系,保证物种传播途径的畅通。局部山林地带可通过高架步行栈道的方式,将人的活动与生物路径分离,使其互不干扰。局部湿地地带,则可将人的游览路径置于地下,使游人在不干扰动物的同时,也通过不同视高视域的调整改变传统的认知模式,体验穴居动物的视觉感受。
在动植物通道的营建中,特别注意对植物通道的处理。“自然之道”将会根据不同地段的地形情况,规划不同的植物生境。在生态高度敏感区域,将全部采用乡土植物材料。而在东部景区,可以考虑适当地引入外来树种,营建特定的林相景观。
2、水之道
深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十分丰富,因此水之道亦是本次区域景观规划的重要策略之一。
规划区域地表水资源丰富,除龙口水库和神仙岭水库两处大型水体外,还有多处山塘、洼地等,水域面积随季节性降雨的变化而变化。
规划将通过水体的网络将现状水体和积水区域连接起来,形成水的通道。水的通道能够有效地收集降雨,并形成净化水质的湿地,为区域内的生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同时在大运中心和大运村中规划人工景观水体,为将来的大运会营造丰富的水景效果。自然水通道与人工水体连通,并为其提供水源。
水的通道顺应原有自然地形,由自然绿地向城市过渡。它不仅是生物廊道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城市景观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规划将在生物廊道的基底之上,通过水的通道的连接作用,将城市生活空间有机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
3、人之道
规划考虑未来城市居民在区域多样的活动内容,赛时以“激情、热烈、友谊”为主题,赛后则更倾向于“生态、健康、活力”。活动整体上遵循自东向西,由外而内,运动频率依次降低(由动而静)、与自然的溶合度依次增加的规划模式。在区域东部,将以大运中心和大运村为核心,建设一系列半开放的体育场地,供城市居民展开体育活动和社交。中部保留的乡村将改建为休闲观光农业园,场地内的山地地形也为登山运动提供了条件;西部,渐渐远离城市,且靠近生态保护区域,活动的密度降低,主要以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体验活动为主,并通过降低道路的密度和宽度来限制人流。
4、文化之道
文化通道主要包括了乡土文化和体育文化两个部分。
规划尊重村落原有场地肌理,保留其中的风水树,并在拆除建筑基址处分别规划水面、亲水平台、树阵广场、服务建筑等新增景观,以此作为对当地原有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展示,这对将来大运会期间的外来游客无疑是很好的乡土文化体验中心。同时原住居民以房屋租赁和蔬菜种植为主要收入的经济模式将转型为休闲观光农业,乡村居民将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在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也意味着生活状态的稳定,这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文化将主要通过“大运主题雕塑园”、“大运纪念林”、“文化长廊”、“大运纪念塔”等景点展现。这些景点在成为本项目重要的景观节点的同时,还将成为大运会事件的记录器,传承崇高的体育精神与特色本土文化。
三、执行与后续利用
考虑到项目建设对广大市民及当地居民所带来的种种影响,以及场地的赛时赛后利用、功能需求等多重因素,规划于2008年8月对市民进行公示,广泛地征求公众意见,并整合到规划之中。
项目于2008年进入实施阶段,2011年完成建设。建设总体遵循本规划体系,力求缓解土地的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值得一提的是穿过大运公园的北通道以及公园和大运中心之间的龙兴路建设局部段采用隧道形式,最大限度地保证自然山体的延续性。
此次区域景观规划以城市事件为推动力,在修复割裂的生物栖息地的同时,又通过一系列的执行战略来解决有关景观的生态、社会、经济等问题。规划通过前瞻性的策略为政府决策者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并为今后类似的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
参考文献:
[1]张媛. 2008北京奥运会场馆区域景观调查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2]罗华. 区域景观规划应尽早融合在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中[J]. 园林.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