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庞大,超过2000万的农村儿童成为“留守孤儿”,与父母长期分离的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交往等活动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问题,他们面临着种种压力和问题,他们在坚强应对、努力成长,那么社会的其他方面应该如何做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成长,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试图寻找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86-02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留守儿童的数目不断增加,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2011年统计: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及以下占86.5%。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父母长期分离的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交往等活动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父母与儿童长期的分离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社会各个层面对此的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多。
在生活中,留守儿童的生活艰辛,缺乏应有的照顾,诸如生病时缺乏照顾、生活要自己打点、学习缺乏指导、晚上睡觉没有父母陪伴的恐惧感等等。但也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更自立、更坚强。留守儿童面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基本上都能够积极主动的面对。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没有显著影响。但是留守儿童容易表现出一种“群体认同感”,留守儿童更愿意与留守儿童在一起,相似的生活经历是他们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殊的亚文化。留守对亲子关系影响较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尤其是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的,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跟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相对淡薄,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不会将心里话给父母或其他长辈说,而是选择了朋友或同学,有的干脆别在心里,时间长了难免压抑。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学校、家庭应该结合起来,教育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系统工程,它的成败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完成的。
一、社会方面
(一)重视留守儿童
目前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在新闻网络上有大量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但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教育部门及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对留守儿童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缺乏相应的关注,因此需社会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多宣传、多呼吁,对留守儿童给予较多的关注。
(二)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可以逐步提高城市接受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能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是相互的,城市需要大量的农民工做建设,如果城市只接受农民工,却不大接受农民工的子女,这不是一个公平的现象。因此,如果我们加大力度,逐步开放城市公办学校,利用城市闲置教育资源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加强城市接受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能力,使得农民工子女能在就业地入学,这样就能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
二、学校方面
(一)学校管理层面
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寄宿制,设置专门教师进行管理。尽可能地让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以便于统一管理。这样学生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心理上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出现问题,教师都能尽早发现,做好应对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在非寄宿制学校超过6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是一般,接近2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而且有70%的学生在成为留守儿童之后,学习成绩明显下滑。这一方面是因为家里农活较忙,监护人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学习,同时也存在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且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留守儿童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这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必然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同时,学校要从行动上切实做到关注留守儿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应该有清晰地记录,对留守儿童应该做出明文的制度规章,学校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教师需要做哪些工作,例如学校过一段时间,每个月或每两个星期要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尤其是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及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要求班主任和有关教师要深入到这些学生的家庭,走访左邻右舍,了解学生在家时的情况。
(二)教师层面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住校的条件,让教师和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辅导他们的学习;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观察学生细微的变化,及早发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放下自己的面子,在平等、信任、尊重的基础上给与学生关怀,让其感受到教师是真心诚意地对“留守儿童”好,这样教师就有可能赢得“留守学生”的信任,从而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
1、学习上多关注
家庭作业几乎是每个儿童的必修课,而家庭作业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家长督促辅导。据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普遍较差,其主要原因是监护人本身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或者缺乏辅导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留守儿童额外的作业辅导或者就近组织互帮互学作业辅导小组,让同村的同学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家庭作业,以避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滑。
2、精神上多支持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跟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相对淡薄,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有一个典型个案:雯雯(化名)的父母在她六岁时去新疆打工,六年来没回家一次,雯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当问她想不想爸爸妈妈时,她说:“不怎么想!习惯了,我已经想不起来爸爸妈妈的模样了,没办法想了,真的。不过爷爷奶奶问我的时候我总是说想,不然他们会不高兴。”当问及与爸爸妈妈电话联系时,雯雯开始摇头:“那是我最头疼的事,每次一到周末我就害怕电话响,爷爷奶奶每次都要让我跟爸爸妈妈说话,可是我真的没话说,不知道要说点啥,我又不知道跟我说话得人长的什么样。”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缺乏支撑,有了困难找不到人帮助,回到家里感受不到温暖,虽然父母的爱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但教师要尽可能的给与学生其它形式的关爱。要鼓励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采取多引导鼓励,少批评挖苦,及时帮助他们总结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知道,父母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既然看到了父母打工辛苦就要好好学。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和关心,他们可能更易于产生心理困惑。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心理安全感、归属感和依恋感。另外,学校应该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心理访谈会,给他们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措施。
3、生活上多过问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留守儿童周末时不愿回家,因为父母不在,他们感觉“家里总是冷冰冰的,他们宁愿留在学校”。作为教师,应该多过问,了解留守儿童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尽可能的帮助他们或引导他们解决面对。例如班主任在星期天晚上上晚自习的时候,应该问问留守儿童周末是否回家了,在家具体做了什么,有没有遇到难解决的事情等等。
三、家庭方面
(一)监护人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由于年龄的差异和时代的不同,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应该相应懂得一点科学教育知识,及时转变观念。他们不但应该关心孩子的吃饭、穿衣,而且要更多地关注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成长。同时,监护人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有所转变。尤其是爷爷奶奶,不能过分溺爱孩子,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不利于他们的正常发展,此外监护人,要督促、管理留守儿童的学习,毕竟儿童的自制力有限。
(二)父母要以恰当的方式关心子女的成长
孩子缺少与父母正常的交流,必定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外出务工的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把孩子带到务工地就近上学。如果因条件所限无法让孩子在身边上学,平时就应该经常写信,多打电话给孩子,尽可能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
此外,父母应该给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但忌讳过度的物质满足。我们都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不良行为提供了条件,一些留守儿童逃课去打台球、赌博、买零食玩具等等,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
参考文献:
\[1\]宗权.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思考\[J\].教育从论,2007.
\[2\]张晓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
\[3\]金英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86-02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留守儿童的数目不断增加,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2011年统计: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及以下占86.5%。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父母长期分离的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交往等活动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父母与儿童长期的分离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社会各个层面对此的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多。
在生活中,留守儿童的生活艰辛,缺乏应有的照顾,诸如生病时缺乏照顾、生活要自己打点、学习缺乏指导、晚上睡觉没有父母陪伴的恐惧感等等。但也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更自立、更坚强。留守儿童面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基本上都能够积极主动的面对。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没有显著影响。但是留守儿童容易表现出一种“群体认同感”,留守儿童更愿意与留守儿童在一起,相似的生活经历是他们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殊的亚文化。留守对亲子关系影响较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尤其是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的,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跟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相对淡薄,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不会将心里话给父母或其他长辈说,而是选择了朋友或同学,有的干脆别在心里,时间长了难免压抑。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学校、家庭应该结合起来,教育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系统工程,它的成败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完成的。
一、社会方面
(一)重视留守儿童
目前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在新闻网络上有大量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但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教育部门及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对留守儿童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缺乏相应的关注,因此需社会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多宣传、多呼吁,对留守儿童给予较多的关注。
(二)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可以逐步提高城市接受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能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是相互的,城市需要大量的农民工做建设,如果城市只接受农民工,却不大接受农民工的子女,这不是一个公平的现象。因此,如果我们加大力度,逐步开放城市公办学校,利用城市闲置教育资源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加强城市接受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能力,使得农民工子女能在就业地入学,这样就能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
二、学校方面
(一)学校管理层面
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寄宿制,设置专门教师进行管理。尽可能地让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以便于统一管理。这样学生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心理上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出现问题,教师都能尽早发现,做好应对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在非寄宿制学校超过6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是一般,接近2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而且有70%的学生在成为留守儿童之后,学习成绩明显下滑。这一方面是因为家里农活较忙,监护人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学习,同时也存在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且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留守儿童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这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必然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同时,学校要从行动上切实做到关注留守儿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应该有清晰地记录,对留守儿童应该做出明文的制度规章,学校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教师需要做哪些工作,例如学校过一段时间,每个月或每两个星期要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尤其是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及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要求班主任和有关教师要深入到这些学生的家庭,走访左邻右舍,了解学生在家时的情况。
(二)教师层面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住校的条件,让教师和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辅导他们的学习;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观察学生细微的变化,及早发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放下自己的面子,在平等、信任、尊重的基础上给与学生关怀,让其感受到教师是真心诚意地对“留守儿童”好,这样教师就有可能赢得“留守学生”的信任,从而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
1、学习上多关注
家庭作业几乎是每个儿童的必修课,而家庭作业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家长督促辅导。据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普遍较差,其主要原因是监护人本身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或者缺乏辅导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留守儿童额外的作业辅导或者就近组织互帮互学作业辅导小组,让同村的同学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家庭作业,以避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滑。
2、精神上多支持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跟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相对淡薄,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有一个典型个案:雯雯(化名)的父母在她六岁时去新疆打工,六年来没回家一次,雯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当问她想不想爸爸妈妈时,她说:“不怎么想!习惯了,我已经想不起来爸爸妈妈的模样了,没办法想了,真的。不过爷爷奶奶问我的时候我总是说想,不然他们会不高兴。”当问及与爸爸妈妈电话联系时,雯雯开始摇头:“那是我最头疼的事,每次一到周末我就害怕电话响,爷爷奶奶每次都要让我跟爸爸妈妈说话,可是我真的没话说,不知道要说点啥,我又不知道跟我说话得人长的什么样。”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缺乏支撑,有了困难找不到人帮助,回到家里感受不到温暖,虽然父母的爱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但教师要尽可能的给与学生其它形式的关爱。要鼓励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采取多引导鼓励,少批评挖苦,及时帮助他们总结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知道,父母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既然看到了父母打工辛苦就要好好学。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和关心,他们可能更易于产生心理困惑。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心理安全感、归属感和依恋感。另外,学校应该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心理访谈会,给他们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措施。
3、生活上多过问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留守儿童周末时不愿回家,因为父母不在,他们感觉“家里总是冷冰冰的,他们宁愿留在学校”。作为教师,应该多过问,了解留守儿童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尽可能的帮助他们或引导他们解决面对。例如班主任在星期天晚上上晚自习的时候,应该问问留守儿童周末是否回家了,在家具体做了什么,有没有遇到难解决的事情等等。
三、家庭方面
(一)监护人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由于年龄的差异和时代的不同,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应该相应懂得一点科学教育知识,及时转变观念。他们不但应该关心孩子的吃饭、穿衣,而且要更多地关注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成长。同时,监护人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有所转变。尤其是爷爷奶奶,不能过分溺爱孩子,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不利于他们的正常发展,此外监护人,要督促、管理留守儿童的学习,毕竟儿童的自制力有限。
(二)父母要以恰当的方式关心子女的成长
孩子缺少与父母正常的交流,必定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外出务工的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把孩子带到务工地就近上学。如果因条件所限无法让孩子在身边上学,平时就应该经常写信,多打电话给孩子,尽可能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
此外,父母应该给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但忌讳过度的物质满足。我们都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不良行为提供了条件,一些留守儿童逃课去打台球、赌博、买零食玩具等等,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
参考文献:
\[1\]宗权.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思考\[J\].教育从论,2007.
\[2\]张晓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
\[3\]金英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