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乡村振兴,在希望的田野上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a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里桑干滋沃野,万顷碧草壮牛羊。
  “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大同考察时说。
  一年来,大同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紧抓机遇,紧跟步伐,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个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兴起,一个个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一个个强农富民项目落地生根……美丽乡村从山水间起步,载起产业发展的动能和百姓的幸福生活。
  乡村美,“风景”变“前景”
  红瓦灰墙、原木门楼,一栋栋农家房屋修葺一新,一条条鹅卵石铺就的乡村小道通向远方,清澈的唐河水沿村边而下,温暖的阳光绵绵地洒在嫩绿的林子里。大同市灵丘县上沿河村既有美丽乡村的“颜值”,又留住了乡愁。
  上沿河村的蝶变,是雁北大地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同市大力实施乡村环境提升工程,推进“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清洁能源利用”六大专项行动,努力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
  在大同,天镇县李二口村、灵丘县上下车河村、云冈区杨家窑村、广灵县涧西村、浑源县宝峰寨村……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不胜枚举,绘就了一幅幅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提升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坐落在塔山脚下的杨家窑村,大抓硬化增绿、村风整治、卫生清理,致力打造富有塞北风貌的特色乡村。杨家窑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延斌介绍,自2006年起,村里累计种植云杉、丁香、黄花槐等景观树木和经济树木20多万株,绿化覆盖率达到43%,真正成为了“花园式乡村”。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而今的杨家窑已是全国生态文化村,条条柏油路宽阔顺畅,排排欧式别墅美观大气,房前屋后绿树掩映,被称为大同的后花园——“塞北第一村”。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
  截至目前,大同市已创建302个示范村,带动全域农村开展环境整治,累计创建省市美丽宜居示范村108个。如今,一座座村庄干净了、变美了,村民们的精气神儿也有了改变。
  “灵丘县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获中央通报表扬。”大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席志俊欣喜地说,下一步,全市将总结推广灵丘人居环境整治经验,扎实创建30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打造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对500个基础设施较差的村实施环境提质升级,改造农村户厕1.84万座。
  农村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有日新月异的乡风。大同市各地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乡风文明建设,一股清新之风在塞北大地吹拂,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要高质量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力打造干净整洁、宜居宜游新农村。要以乡村旅游为依托,做强做大富民兴村产业,大力发展小杂粮、林果种植等,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脱贫致富更可持续。”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掷地有声。
  农民富,“乡愁”变“乡恋”
  农业农村好不好,农民说了算。近年来,强村富民、多元收入并举,托举起大同农民的富足生活。
  在寨梁山脚的蔬菜大棚里,温暖如春、果蔬飘香,黄瓜、西红柿、西葫芦等蔬菜长势旺盛。
  望着大棚里郁郁葱葱的羊肚菌,灵丘县上沿河村的马德喜笑颜开。“蔬菜大棚只是其中一个,我们还有14个羊肚菌种植大棚。”马德今年52岁,儿子在县城里成了家,女儿还在读高中,“一天能挣100多,一年下来家里能收入5万多!”
  提起收入,云州区瓮城口村党支部书记陈纪新也满脸自豪,“去年粮食市场行情好,我们村农民户均种粮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加上种高粱收入,有的上五六万了。”
  作为全国黄芪道地药材恒山“正北芪”的正宗产地,浑源黄芪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2016年,黄芪有机认证成功。2017年1月,浑源黄芪“正北芪”获“中国黄芪文化起源地”称号。
  “我每年只要多半年的劳作,纯收入就能有3万元以上。芪坡就是我的存钱柜,只要不惜力,钱就取不完。”浑源县千佛岭乡温庄村芪农穆四种植了20亩黄芪。
  乡村振兴,抓手在产业,底色是绿色。2013年,时任灵丘县委书记张强提出,“把灵丘打造成面向京津冀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特色城镇”的发展定位,将上、下车河两个村庄合并,以有机农业开发项目为试点进行综合开发。一座座石墙青瓦的家庭小别墅错落有致地矗立在青山绿水间,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开始以公司员工的身份上下班。
  好山好水好风景变成了老百姓的好光景。车河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春也晒出幸福账单:通过土地流转收入、劳务收入、旅游服务收入以及公司盈余分红收入,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21500元。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杨家窑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郭占君深有体会地说:“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就是我们永远的奋斗目标。”现在的杨家窑人,过着城里人都“眼红”的好日子。所有村民都住上了欧式别墅和板式住宅楼,宽带网络、数字电视、视频监控一应俱全,自来水、天然气、集中供热全部入户。洗澡理发、物业收视、供暖卫生、鲜奶供应全部免费。
  据席志俊介绍,2019年,大同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25元,增幅10.5%,排山西省第二位。2020年,大同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10元,增长8.2%。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來没有。”如今,大同农民摆脱了“靠天吃饭”的无奈,让有限的土地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产业兴,“荒窝”变“金窝”
  “万佛灵境的笑脸,古城墙爱围成圆,文韵流淌千年经典,美味撩动你我舌尖……”一首《幸福大同》,唱出了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也唱出了唇齿留香的“雁北美味”。   2020年,在央视“秦晋之好”专场直播中,大同市御黄黄花,云小萱黄花酱,杏得果杏脯,白先生沙棘糕、杏糕,雁门清高苦荞茶等六款特色农产品受到热捧,上线秒光,销售额达200多万元。以黄花为代表的“大同好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
  作为山西省首个市级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同好粮”不仅涵盖全市的优质农畜产品,同时也涵盖了广灵剪纸、大同铜火锅等地域特点鲜明的优势特色产品,在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同好粮”是大同市委、市政府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大同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原则,突出抓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特色产业升级和典型示范创建,着力构建具有大同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技術体系。
  云州区吉家庄乡瓮城口村是受益者之一。作为大同市桑干河沿线有机旱作农业核心示范区,2020年瓮城口村共种植有机旱作农业面积2700亩,其中谷子2000亩、黍子700亩,全部喜获丰收。“去年市场行情好,全村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20户。今年,全村计划再发展有机旱作农业3000亩。”村党支部书记陈纪新眉飞色舞。
  在40余公里外的唐家堡村,大同市黄花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安一平站在田间地头同样喜上眉梢。“再过两个月,一定要来!十几万亩黄花次第开放,像一片黄色海洋。置身其中,清风掠过,暗香扑鼻。”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大同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一株“忘忧草”让万户脱贫致富,同样也把可口美味的大同黄花菜带入大众视野。
  大同黄花特点鲜明,色泽金黄,干净无霉、角长肉厚,肥颀整齐、脆嫩清口。如今,“大同黄花”商标已经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原产地保护认证,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黄花菜及冰鲜黄花、黄花宴、黄花系列饮料、黄花真空冷冻、黄花提纯、黄花洁颜面膜等20多种延伸产品受到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成为农民致富的“当家花旦”。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大同市“三黄产业”即“黄花、黄芪、黄小米”,特色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目前,“三黄产业”不仅成为大同“一区一业”“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且以“大同黄小米”“大同黄花”“大同黄芪”为代表的核心子品牌,已成为同品类中首屈一指的农产品品牌,为“大同好粮”插上腾飞的翅膀。
  “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积极探索、开拓思路、创新发展,要在提升产品品质上下功夫、要在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要在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上下功夫,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强表示。
  站在新的历史维度和发展阶段,大同正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发展为目标,让乡村美、农民富、产业兴提亮乡村振兴成色,为乡村发展积蓄磅礴能量。
  选自“人民网”
其他文献
我曾数次去杀虎口,每一次都要盘缘好长时间,那巍峨雄壮的长城,蜿蜒于两侧山脊,像腾飞的巨龙,我总被其巨大的魅力所倾倒。  古老边關名远播  杀虎口,古称参合口,也称西口,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境内,是从内蒙古南下山西必经地段。其两侧高山对峙,地形险峻,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因其特殊的历史地理
期刊
我会一种特殊的魔法,这种魔法可以让人忘记烦恼,忘记不开心的事。  一天晚上,我在公园散步,看见一个小男孩坐在长椅上,那天正是立秋,外头有些冷,他身上的衣服单薄,一阵风吹来,他有些发抖。  我走上前看究竟,他吓了一跳,茫然地抬起头来看着我。他眼眶红红的,泪水在眼睛里打转。  我坐在他的身旁,问道:  “你怎么了?这么晚了,天气又冷,你怎么不回家呀?”  “我……我这次又考砸了。”  他告诉我,昨天成
期刊
恢河源头:一个北京人的跪拜  青山默默不语  泉水从薄薄的黄土涌出  沟渠长出生锈的石头  多像一个羸弱的女人  敞开肋骨裸露的胸膛  拽出干瘪的乳房  等着孩子吮吸  啊,这是我的母亲  ——一个北京人双膝跪在地上  今天是腊月初八  想那桑干河水  早已带着满天星辰,走进北京广化寺熬粥的大锅  阵阵粥香携着袅袅香烟  摸过善男信女  抚过青砖灰瓦  可是有谁知道,北京人脸上泛起的红润  是桑干
期刊
宋朝,江南曾经繁华一时,苏家小姐的故事,让代代人为之怜惜……  苏家是江南这一带有名的的大户人家。苏家老爷是在御前当差的,勤勤恳恳一心为民为国,深受皇帝信赖。苏老爷有三房妻妾,家中孩子必然不少,几个儿子都已成家另住,家里就只剩下三位姑娘。大姑娘钰儿是苏家嫡女,母亲又是苏家正房,仗着大小姐的身份,对外装得文静恬雅,实则是个嚣张跋扈的主儿。二姑娘璇儿乃三房所生,天性活泼,却是个十足的闹腾孩子,老爷说这
期刊
我收到过最好的礼物,并没有价值连城,也不是稀世奇珍。但它对于我来说,却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池塘是我的游乐场,野外是我的夏令营。夏天,我同伙伴们一同在村里捕鱼、戏水;冬天,河里结冰了,我同伙伴们一起坐着冰车,在冰面上自在地滑行。相比城市的孩子,我们的童年快乐而简单。  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和我并不常见面,我的衣食,都是爷爷在照料。  爷爷是个不善言笑的人,平时不怎么喜欢说话,
期刊
北魏以来的出土墓志铭已成为当下研究北朝史的重要史料来源。大同的北朝艺术博物馆藏多通胡族后裔墓志铭,颇具史料研究价值。  本篇考察的墓志主人来自中古史上的著名北方胡族赫连氏、独孤氏。墓志记述详细的家族源流和墓主人生履历表述,为厘清纷繁复杂的北方民族迁徙、重组、融合过程提供了具体而丰富的实证个案,结合文献互证,有助于更为深刻而全面地认识民族大融合下的中古历史趋势。  众所周知,赫連氏为建立十六国大夏政
期刊
情中有舞,舞中有情,其情为:热情,心情及友情,其间为一分,一刻及一瞬。真可谓“舞”味杂陈。  白裙飘扬,身姿优雅,表情自信,形态清秀。幕布缓缓落下,掌声不绝于耳,鲜花满天飞扬。幕布后的少女们热泪盈眶,相拥而泣。一场看起来如梦似幻,近乎完美的表演,实则“暗藏玄机”。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老师的声音在宽阔的教室里回荡,汗水滴落在明净的木板上,道具放置的声音显得格外清脆。放眼望去,一个个令人眼花缭
期刊
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市广灵县不仅有“山水广灵,生态之城”的美景,还有无数原汁原味的风味小吃。其中被称为“本土美食”的荞面饸饹,在当地人生活中的普及性和火爆程度堪与大同人迷恋刀削面的情形相比。  荞面饸饹是以荞麦面为原料,分甜荞面和苦荞面两种。这种起源于北方的食材历史悠久,营养丰富。史料记载,北魏年间,民间已开始加工荞面食用,历经岁月长河,面香不减,作法不断丰富。  广灵甜荞面饸
期刊
春回大地,耕牛拉犁,划破油乌的沃土,撒进去的种子很快就会让天地间充满生机。牛,似乎不是耕种土地,而是打开地门,沟通天地间的气息,融进春天温热的活力。俯首甘为孺子牛。不用扬鞭自奋蹄。牛和世世代代生成的牛文化,早已成为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精神能源。  一牛可抵七人力  在十二生肖中,牛的地位有多高?不必去做过多的调查研究,按照名人效应的尺度一丈量,肯定名列前茅。自从鲁迅先生写下“俯首甘为孺子牛”,国人对
期刊
为你暖一盏茶,晚风微扬时勿忘回家  ——题记  世间的温柔织成网,拉回绝望边缘的人,指引心途迷路的人,教会新一代如何做人,给与一个人温暖和希望。  弯腰捡起世界  我是一个纸团,被遗弃在校园的小道边,川流不息的人将我踢来踢去,从小白球变成了“灰姑娘”,上课铃声响起,道路上恢复了以往的平静。我松了口气,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望着明明静在咫尺的垃圾桶,好似远在天边。   一群领导的到来打破了无人的静谧,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