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朝圣者”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ny_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恨他,有人爱他,皆为了他练就的那双辨别真假的眼神,和古道侠肠的一身正气。
  他喜欢搜罗世间珍奇古玩,足迹踏遍丝绸古道,险滩戈壁。
  他能为一件流失的国宝拍案而起,倾其所囊,豪气冲天。
  他又常常于日暮下静坐于古城遗址,与远古先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交流对话。
  他以锐利的目光直击古玩投资市场,他欲以深远博大的志向成就中国新一代收藏家。
  他就是王文石,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人,一个充满了人文精神的收藏家,一个漫漫古道上一路前行的“朝圣者”。
  
  游走江湖 我为卿狂
  
  王文石,哈尔滨生人,199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日语系,后留学日本,做过翻译和导游。斗志斗勇的古玩市场好似江湖,200 1年王文石初识北京收藏界的行家,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因偶得的一块明代玉器,自认今生与此有缘,从此踏足江湖。
  每每看到商周古铜器的凝重浑厚、汉唐古玉的鬼斧神工、宋明古瓷的拙朴典雅,王文石的心中便会由倾情艳羡进而产生一种不安分的躁动。和无数初入收藏界的朋友一样,王文石开始只是带着一种对古物朦胧的企盼,以及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追崇,开始了收藏之路。
  最初进入收藏圈的人,总会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浮躁和“捡漏”、“淘宝”的欲望之中。第一次收藏的故事让王文石永远铭记在心。2002年,王文石经人引领在阿城金代的古城淘宝,因为初涉藏界不谙世事,先后掷金三十多万元,得到的只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收藏圈并非净土,只有练就一双慧眼才能坐观风云而不是身陷其中。
  于是,他弃小利而谋大志。2003年,他读取中国文博学院文物鉴定系研究生,是著名文物鉴定家李辉柄、周南泉、单国强等的亲授弟子,并成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有了深厚的专业知识,王文石的底气足了。他开始小试牛刀,一个朋友在通辽的红山遗址从放牛娃手中得来一块红山玉璧,要几百元出手都没人要,王文石凭借对红山文化的研究,慧眼识宝,买下后经专家鉴定,其价值很高,而现今红山玉器已经存世很少,他自己就收藏了十几件真品。
  
  在上海的地摊闲逛时,王文石花2000元买了一个旧时信封(尺牍),曾参加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专家为其估价20万元。在经验不断提升的同时,他独到的慧眼识金也引起了圈内诸多人士的关注。
  为了开阔视野,为了感受收藏大家的风范,毕业后的王文石受聘于几家拍卖公司做鉴拍员。他凭借自己的经验为政界名流、商界精英,甚至外国友人的藏品评估鉴赏。这是他收藏生涯中的一段重要历程,坐拥珍奇,细细把玩,从中领略鉴赏的愉悦,更感受着收藏的巨大魅力:那是一座永不枯竭而又充满诱惑的宝藏,又是一道布满荆棘和陷阱的深渊。身入其中,无论你如何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会感受知识的贫乏和浅薄;无论你自信眼力如何过人,在浩如烟海、五花八门的历史遗存面前,也会感到力不从心的无助;即使你富甲天下、坐拥千万,当你投入收藏时,也常常会感到囊中羞涩、捉襟见肘。
  那段日子里王文石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一个腰缠万贯的富豪,他可能凭借财力短时间获得别人要许多年才得到的一大堆藏品,也可能借行家之眼一夜之间拍得几件罕世珍宝。收藏者也能从中获得某种乐趣,但这种收藏却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之愉悦和美感。收藏是对美的挖掘,能够在寻觅的过程中感受和体味古物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内在美的本质,最终拥有它并知其真正的价值,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带着这种感知,王文石抉择着:是成为声名远播的大鉴赏家,获取藏家众星捧月般尊敬的荣耀,还是踏上收藏这条充满苦涩的不归之路,去体验过程中的欢乐与痛苦的无尽煎熬?
  最终,王文石离开生活了十年的上海,在北京潘家园附近买了房子,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寻觅历程。在潘家园,在琉璃厂,流连在这些人文荟萃的文化市场,王文石仿佛在历史中游走穿行,千年的历史文化鲜活得触手可及。在小罐置大业、赝品叹余生的民间收藏的故事中,王文石渐渐沉淀着自己浮躁的心。
  之后,他远赴新疆、西藏,前往古城遗址。在新疆,他在维吾尔族朋友的带领下,骑着骆驼在戈壁沙漠上跋涉了两天两夜,带着各种工具在山上住了十来天,终于寻到了一块稀有的和田美玉。在西藏,为了寻找一件期待已久的古物,他能一等几个月不回家。在青岛,一老宅拆迁挖掘出元代的瓷狮子,可宅子的主人甚是喜欢,无论王文石出多高的价格都不卖,最后竟被他的诚心所打动,出乎所有人意料,将这件珍品送给了他。从此,每次去青岛,王文石都要带着厚礼去拜访这位主人,感激之情可见一斑。
  
  王文石在哈尔滨的家修葺得古色古香,丰富的藏品装饰着家里的每个角落,玉器1000多件,明清圣旨200多张,各个时期的典型瓷器350多件。众多藏品中,王文石最钟爱的是玉件和瓷器。许多个夜晚,王文石在自己的小屋中焚香小坐,静心品瓷,那一刻世界真的就在这些藏品中寂寞着。遥遥相望的古代离得这样近,朝代更替的世事仿佛在他面前闪现:老僧诵经、高人对弈、骚客吟咏、阡陌古道、花草相亲、人兽相合……
  每一件藏品都有一段历史,因收藏而深谙历史,因探求渊源而积淀精髓;为一件东西去翻阅一部历史书籍,为一段历史去寻觅一件东西,交错而无尽的往复,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收藏是对历史的一种诠释,同时也是对人生性格、智慧的一种修补。每个收藏的故事,也给了王文石不同的人生感悟。王文石说,这些人生阅历的积累是他的又一财富。他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地历练着自己。
  作为一个日趋成熟的收藏鉴赏家,王文石的心态渐趋平和,审视古物的眼神变得格外清澈。
  
  漫漫古道 上下求索
  
  回到哈尔滨,王文石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于夕阳中坐在阿城金上京的城墙上,在无尽的遐思与陶醉中与远古先人在时光穿梭间对话。此时的王文石深切体味到收藏其实是一种将心灵感受融入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寻根过程。他说:一件古物,无论其保存完整亦或残缺破碎,他那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沉穆朴拙的艺术风貌,都会给我们传递远古先人非凡的创造力和活动轨迹,因而令人心灵怦动。
  王文石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以极其虔诚的心态,对视那些古物,思索着:收藏鉴赏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王文石说,任何一件古物都是有灵性的,人与之进行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和对话,也许是一种最高境界。抚摸着古物,王文石开始对收藏,对物欲乃至人生都有了全新的思考。他一点点地感悟到:在古物面前,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他常常会生出一种奇怪的想法:究竟是我们在审视古物呢?还是古物在审视我们?这些无言的古物,曾经默默地审视了无数芸芸众生。这种想法令他大彻大悟,感到了一种拥有和被拥有的错位,一种出自内心的虔 诚的羞愧。在历经千百年沧桑的古物面前,人是多么渺小、脆弱和无奈的短暂生灵。于是,王文石开始以平淡、自然、本真的心态寻求一种收藏的新境界。一个人文收藏家在这里不断涤荡心灵的自我审视中脱颖而出。
  那一碟一碗,一缸一瓶,一瓦一罐,真与假困惑着人们,赝品否定着真品,道德堕落者不断在制假,王文石作为藏者的乐趣和智慧却在这真与假的辨识中得到满足和发挥。带着这种不为“物欲”的超脱,对于鱼龙混杂的收藏圈,面对势力、欺诈、浅薄、浮躁的各色人等,王文石逐渐展示出超脱和释然。为寻找失传的宝物他曾被恐吓追杀,对此他波澜不惊;好朋友替换了他心爱的藏品,他淡然处之;有人高价诱他做托,他却不愿丧失人格。在阿城花500元得一古代金印,他经不住良心的叩问,又为卖主送去5000元和一台新电视,还帮助卖主解决了孩子的就业问题。一台湾企业家出很高的价钱买他的所有藏品,却被他拒绝。在他的心里,古物已然不是普通的物件,而是文化的传承,是无价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牵动着他的民族情结,他常常为国宝流失海外而分外心痛。他从俄罗斯海参崴买回了八国联军掠走的几十件瑰宝,花重金找回流失海外的传世之宝——一尊北宋时期的定窑大象,还花了超出几倍的高价买回一个南宋龙泉窑的瓷碗,在旅居英国的时候,又买回了几十件流散海外的珍品。
  王文石极高的悟性,大气的胸怀,高远的志向,使他成为收藏界独特而又极具代表性的新一代收藏家。
  为了让自己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王文石一点一滴地在传播着大众文博知识。他告诉每个熟识的人:金钱是钱,钻石是价,而玉是生命,是中国国粹,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结晶。“玉不离身”是中国传统玉饰文化的体现。王文石每次离家远行都带三块玉:玉鸟带他飞翔,玉马载他驰骋,玉观音带给他平安。
  王文石在他韩籍妻子安英姬的指引下,与韩国的诸多中国文化爱好者结为好友。其中就有一位书画家从王文石的瓷瓶上的绘画技法得到启发,创作出的作品在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这给予了王文石新的灵感,收藏界为什么不可以海纳百川汲取艺术的精华,开辟藏品新天地?于是,今年初他开始临摹古瓶上的绘画技法,揣摩古城遗址上的壁画,并从师韩国画家尝试用天然矿物颜料,以古代风格为典范学习书画,这又成为他的一大嗜好。
  此外,他还和朋友在北京成立了一家私人博物馆,馆中展示着他近些年来收集的所有玉器和书画。王文石一直以一种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投资决策关注古玩投资市场——要寻找有投资潜力的古玩,关键就是要熟悉中国的文化。他十分赞赏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一句话:“越是有内涵的器物,市场越好,而过分透支了文化,市场也会出现滑坡。”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为见证,作为过程,不求永远占有,只为曾经拥有。王文石,中国传统文化这条漫漫古道上虔诚的“朝圣者”,新收藏文化的探路人。在古代与现代,在继承传统与锐意创新的不断磨合中,他逐渐走向他所追求的收藏文化的最高境界。
  
  (责编:石晓)
其他文献
北京和畅国际拍卖——第五届司法保真书画作品拍卖会    “和畅国际第五届司法保真书画作品拍卖会”将于2008年12月14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二层多功能厅开槌!这是继2007年初至2008年6月的连续四届司法保真书画作品拍卖会之后的又一届以当代中国书画为主的具有司法保真的精品盛会。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个不寻常的一年。雪灾、地震、奥运,悲喜参半,但是不容置疑的是随着第二十九届奥运盛会的闭
期刊
2008年9月16日上午9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家收藏专业委员会福建艺术鉴赏中心艺术顾问(木雕类)授牌仪式在有“木雕之都”之称的莆田市工艺美术城正式举行。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家收藏专业委员会批准,正式特邀方文桃、闵国霖、佘国平、黄文寿四位木雕界大师担任中国名家收藏专业委员会福建艺术鉴赏中心首席艺术鉴赏顾问(木雕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家收藏专业委员会、《收藏界》杂志社、莆田工艺美术学会等部门
期刊
由中国网、新华网收藏频道、新浪网收藏频道、作家文摘报、CCTV《艺术品投资》、收藏界杂志、中国政协杂志、鉴宝杂志等16家媒体联合推选的“2008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十大事件”,2009年1月5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正式揭晓,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颁奖典礼由金源先生主持,文化界领导专家、收藏界人士及媒体代表2D0多人出席。这是中国收藏界第二次评选年度事件和年度人物,反映了盛世收藏文化已经进入主流媒体
期刊
在中国的历史上,雅好丹青的皇室贵族不计其数,其中有的皇帝还亲临墨池,身体力行,组织和领导宫廷绘画,使宫廷绘画成了帝王皇冠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一部中国绘画史因此留下了一长串帝王画家的名字。关于西汉以前王族与绘画的记载已很难考证,自西汉始,关于历代帝王雅好丹青的记载颇多。自东汉至清共有皇帝210多个,这其中就有30多个帝王画家被载入了历代各家的《画史》之中,即平均每七个皇帝中就出一个帝王画家。如果再把
期刊
编者按 第二届中国民间国宝评审活动自从2007年8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动以来,海内外藏友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或报名参加,或提出各种有益的建议,目前寻宝、选宝、鉴定等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在此,组委会对各位朋友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选登部分报名藏品,供读者朋友参考。
期刊
最晚在13世纪晚期,中国景德镇陶瓷出现了一个新颖的造型——双耳长颈瓶。在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发展中它与传统式双耳瓶分庭抗礼,并主要作为供器使用,其中不乏带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铭文,以下择其要者试述之。  元明清三代的双耳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传统式”双耳瓶:指盘口(或撇口)、长颈、溜肩,颈肩处饰双象耳或兽耳,重心位于腹下(坦腹),以玉壶春瓶为基本造型的双耳瓶。有的还带有几近器高的台座,代表器是
期刊
主办机构负责人致辞  高玉涛(收藏界杂志社社长)  首先我要向各位汇报的是,2008年是中国收藏界第二次推选年度人物,虽然已经是第二次,但好象还是一件新鲜的事情。众所周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举国上下都在闹饥荒,都在搞运动和阶级斗争,我们的父辈包括我们自己那个时候连肚子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何谈什么收藏和收藏文化。但是今天却不同了,收藏界的出现,标志着国泰民安,验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标志着中
期刊
●凤柱      商代晚期酒器,高41.9厘米,宽22.5厘米,重3.69千克。该器敞口,颈部较高,底部微圜,三棱锥形足。颈部及器身饰兽面纹,并分布有五道短棱脊,兽首形。沿上有高耸的两个长方形立柱,柱端各置一个立体的凤鸟。鸟头上有绽开的羽冠,脑后并有一长冠逶迤而下,尖喙、圆睛、长颈,身披细鳞形羽片,尾翎短挺,显得十分机警可爱。1973年陕西岐山贺家村出土了一件与此器形制纹饰大小均相似的凤柱,现藏陕
期刊
本文附图1是李正中、朱裕平编著的《中国青花瓷》(台湾艺术图书公司出版社)第106页的一个图录,作者标明“青花蟠龙天球瓶·明宣德”;附图2是耿宝昌主编的《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第349页的一个图录,该书认为这是雍正仿宣德。笔者认为,这两件青花龙纹天球瓶的上述断代是值得商榷的。    要弄清这两件青花龙纹天球瓶的时代,就要弄清永兵与宣德青花龙纹天球瓶的特点。好在这两朝的青花龙纹天球瓶图并不多,为了便
期刊
文房用品是文人们的专用器皿,是供放于案头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玉制文房,更显得高贵、典雅,超凡脱俗。传世的玉文具有砚滴、笔洗、笔架等。    笔洗多呈碗状,其中盛水,作涮笔之用。玉制笔洗构思巧妙,或仿青铜器造型,或取象于自然界之花、鸟、兽,或于洗内雕以各种纹饰,美不胜收,富有吉祥、富贵的寓意。玉洗常见有荷叶形、花形、葵花形、桃形、海棠形、葫芦形等各种造型。山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松竹梅玛瑙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