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愉快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呢?
1 给学生自由
如在讲“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一课时,让学生表演小品“我闯了红灯”,由他们自编自演,从而感受到尊重他人的必要性。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第一次接触就建立在了一个自由的氛围中,使学生感受到了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赢得了主动权,也就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师生共同创新,共同发展。这节课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大家在参与和讨论中培养了兴趣。学生在参与活动和参与课堂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也逐步地增强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请几名学生表演一小孩在陌生地为了到达目的地搭乘一辆摩的后,可能出现的几种发展方向。学生一方面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引发思考真正领会到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 借有利时机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学生要讨论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学生发言,稍有不正确,就加以批评,致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长此下去,可能就很少还有人举手发言了。所以,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做“正确”或“不正确”的评论,也不对不同学生的发言做比较性评价,表扬一个批评另一个,对每一位愿意发言的同学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论虽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它却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了。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使得学生过于拘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等表现较为严重。
讨论活动的开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中心的主要形式,针对某些问题或课文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讨论的题目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生活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孩子有话可说。讨论题难易要适度,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
3 走出课堂
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教材中讲到如何正确对待上网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倡议书倡导同学们正确利用网络,不要把它作为生活的全部,上网要有节制,为己所需、为己所用。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4 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感官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多媒体“超级链接”的功能,随时看到其他的幻灯片或其他的文件,甚至可以链接到网上,十分方便快捷。这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而且大大地扩展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河间市龙华店中学)
1 给学生自由
如在讲“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一课时,让学生表演小品“我闯了红灯”,由他们自编自演,从而感受到尊重他人的必要性。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第一次接触就建立在了一个自由的氛围中,使学生感受到了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赢得了主动权,也就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师生共同创新,共同发展。这节课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大家在参与和讨论中培养了兴趣。学生在参与活动和参与课堂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也逐步地增强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请几名学生表演一小孩在陌生地为了到达目的地搭乘一辆摩的后,可能出现的几种发展方向。学生一方面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引发思考真正领会到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 借有利时机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学生要讨论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学生发言,稍有不正确,就加以批评,致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长此下去,可能就很少还有人举手发言了。所以,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做“正确”或“不正确”的评论,也不对不同学生的发言做比较性评价,表扬一个批评另一个,对每一位愿意发言的同学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论虽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它却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了。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使得学生过于拘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等表现较为严重。
讨论活动的开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中心的主要形式,针对某些问题或课文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讨论的题目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生活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孩子有话可说。讨论题难易要适度,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
3 走出课堂
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教材中讲到如何正确对待上网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倡议书倡导同学们正确利用网络,不要把它作为生活的全部,上网要有节制,为己所需、为己所用。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4 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感官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多媒体“超级链接”的功能,随时看到其他的幻灯片或其他的文件,甚至可以链接到网上,十分方便快捷。这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而且大大地扩展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河间市龙华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