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传统 多媒体”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guoxun3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推进我国学科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促进学科教师教育界的学术成果和成功经验的交流,2008年4月12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学科教师教育论坛胜利开幕了。此次论坛为期两天,参加的成员主要有来自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学科骨干带头人以及基层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各省市学科代表汇聚一堂,可谓是一次中国学科教育界的盛会。本次论坛专设各学科分论坛,有数学、物理、语文、化学、历史、艺术等十个基础教育学科,其中艺术院校音乐学科分论坛也汇集了关注该领域发展动态的众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围绕“教师·传统·多媒体”这一音乐学科会议主题,主办方采取了专家专题演讲、代表主题发言、圆桌会议等丰富的论坛讨论形式,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积极对话的平台。
  本次音乐学科分论坛特别邀请了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耀华教授、马达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张荫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林能杰教授分别主持论坛活动的开展,参会代表54人,共收到参会论文20篇。活动期间讨论的问题由两个分议题组成:1.未来音乐教师教育的远景;2.新时代音乐教师专业成长。围绕这两个议题,有17位代表们宣读了论文,他们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发言。
  
  一、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的现状和改革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由于受到音乐学院教学体制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病和问题。针对这些现状,王耀华教授做了题为《转型期中国音乐教师教育》的专题演讲。他认为,当前中国的教师教育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对于转型期间的音乐教师教育问题,在培养目标、教育基础理念、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设置、课程教学纲要等方面都要进行多方位、多视角的思考和研究。讲演期间,王耀华教授就代表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展开了详细论述,既高屋建瓴地为目前的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指明了方向,又为改革实践提供了具体的参考范例和实施方案。
  在探讨关于高师音乐教师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问题时,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晨曦就教育实习环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她提出在教育实习中应该大力提倡同伴教育(Peer tutoring/peer teaching)培养模式,这种理念和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短期的教育实习或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于教师培养问题,鲁东大学音乐系崔学荣副教授从教师内部知识结构的角度,宣读了题为《论音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及其习得途径》的研究论文。论文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知识的发展,而教师知识发展的核心又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是指音乐教师在理解和领悟音乐和教育相关知识基础之上,在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发挥作用的复杂的多层知识,是教师教育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反思而逐步形成的一类知识。对这种知识的强调和培养有利于音乐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会议期间就高师课程改革所涉及的某些具体教学问题,其他代表宣读了自己的研究报告相互交换了意见。
  
  二、对国外优秀音乐教师教育的比较研究
  
  发展学科音乐教师的教育是国际音乐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本次论坛中,为了加强对外沟通和交流,主办方还特意邀请了韩国京仁教育大学音乐系石文珠(Seog,Moonjoo)教授参与本次的论坛活动。国内部分学者也向大家介绍了一些国外优秀的教师教育体制和特点,通过比较研究方法为大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于中日两国的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马达教授在会议中宣读了题为《中日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的论文。他认为,音乐教师培养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日本的音乐教育从国民基础音乐教育到专业音乐教育已形成了一个较为规范的体制。通过研究日本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不仅利于重新审视我国教育现状,而且还有助于探索适合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华中师范大学林能杰教授以日本学校音乐教育为例也向大家做了题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与国民素质培养的反思》的演讲报告。他认为,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并不能代表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发展国民基础音乐教育才是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回顾我国师范院校的发展道路,我国音乐教师的培养并没有完全符合提高国民音乐素质教育的要求,诸如此类的现实情况都可以通过比较研究,促进我们对问题的反思和策略的思考。在对比研究中国与美国的音乐教师培养方面,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的姜盿教授发表了题为《中美音乐教师教育相关研究的特点与趋势比较》的学术演讲。研究从中美两国音乐教师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入手,通过对音乐教师教育硕博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研究主题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揭示两国在该领域研究的特点,从而为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另外,福建师范大学的郭小利博士也在会上为大家介绍了关于美国纽约大学音乐教育方向艺术硕士的培养情况。
  
  三、对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
  
  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问题的探讨也是本次论坛关注的焦点,来自基础音乐教学一线的老师代表们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也充分发表了意见和看法。南京市十三中学锁金分校的乐康老师通过开发南京的白局、方山大鼓这两种地方资源,让地方音乐走进中学课堂,并以此过程为研究对象宣读了她的研究报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南京本土音乐的教学实践研究》。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蒋一禾老师就当前的中学音乐教育情况,为大家宣读了题为《提升中学音乐教育的基本对策》的研究论文。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并以此提出了某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此外,针对上海初中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现状、新课程改革与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高中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与会代表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四、对音乐学科教育的争鸣与思考
  
  音乐学科教师教育决定着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针对现实教育体制中的一系列现状,与会代表们通过圆桌会议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了有关音乐学科教育的种种问题,具体话题有以下几点:
  1.关于音乐学科教育问题
  发展学科教育是实行教育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而在当前的义务教育中我国的学科教育却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张荫尧教授认为:“中国的音乐学科教育曾经走过一段弯路,过去音乐教育界提出的反对‘学科中心论’其实是对音乐的学科性质进行带有贬义倾向的评价。我们完全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固然有其不合理之处,因为任何学科的构成必定有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但是,如果在教育实践中用任何大教育原理性的知识来套用音乐教学将会导致音乐基础教育失去音乐学科特有的性质,因此,学科教育的发展是不能削弱其学科性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杨燕宜教授也强调说:“从课程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对‘音乐学科’这个概念要有正确的认识。欧洲音乐学科的发展在经历三百年后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有完善理论基础的体系,用这种原理性的学科知识贯穿于我们的课程观,并不代表我们要以欧洲音乐为中心。如果要建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课程就一定要强调音乐的学科性。”就此看法,林能杰教授补充说明道,“如果把我们学科的性质和特征去掉的话,这门学科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发言中大家一致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最终是实现对人的培养,强调学科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强调音乐教育要以学科为中心,而是应该遵循音乐学科的内在规律和发展特性——即在研究音乐学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防止“学科中心论”,又要避免“去学科化”。
  2.关于“专业性”与“师范性”问题
  音乐教育的“专业性”与“师范性”一直是大家在探讨音乐教师教育培养过程中备受争议的话题。王耀华教授认为,“音乐教师教育既要突出学科性又要注意师范性,其特点是专业性和师范性相结合。”马达教授指出,“专业性这一概念在高等师范院校和专业音乐学院所拥有的内涵应该是有所不同的,比如:高师钢琴教学本来就应该包含即兴伴奏能力的学习和培养,所以我们不要把专业性和师范性进行对立,而应该扩大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张荫尧教授认为,“对于师范教育来说,强调师范性这个概念本身是没有错,但不能因此把专业性作为师范性的对立面,错误地认为两者是矛盾的。培养未来合格的音乐教师需要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基本功,而师范性就体现在如何把这些技能转换成一种职业能力。”的确,面对当前高师生源扩招等负面影响所造成的现实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是大家共同面临的课题。
  3.关于音乐课程改革问题
  音乐课程是音乐教育实施的载体,会议期间大家就新课标实施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和思考,特别是针对2004年12月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与会代表们提出了许多疑问和看法,如:整合后的某些课程该怎么上?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新教材?是否会涉及教师的实际利益等等问题。对此,王耀华教授作为承担该方案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组的负责人,认真地回答了大家的问题。关于《课程方案》的实施情况,王耀华教授也广泛地听取了各方代表的意见,他表示高校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所涉及的具体课程、教材等方面的问题将在日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学科教育是研究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一门学问,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落实教育改革的重要纽带,也是发展未来教育的一个战略重点”①。在争鸣和思考中,大家愉快地结束了论坛活动。
  
  ①引自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中的主题报告:《学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詹燕君 江西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上海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2007年,徐孟东先生的钢琴独奏曲《菩提》I在北京现代音乐节的开幕式音乐会首演时,引起了大家极大兴趣。此后,我陆续搜集到了徐孟东的四部音乐作品的乐谱和音响,感触颇深。它们分别是:  1.《惊梦》(为16位演奏家和3种人声吟诵):该作取材于著名昆曲剧目《牡丹亭》,创作于2003年,首演于2004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之后相继在日本、韩国现代音乐节及2006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出。总谱(单行
2007年1月5日下午,黎英海教授悄悄地离开了我们。甘做中国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石,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都奉献给中国民族音乐事业——这就是中国杰出的理论家、作曲家、教育家黎英海先生!   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领军人物,黎先生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怀着对黎先生无比崇敬的心情,重新拜读了黎先生的作品和理论著作,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一、 生平 
去年8月12日,题为“仲夏夜之梦”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音乐季(2006年第五期)隆重拉开帷幕。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彭家鹏执棒下演奏了中国当代作曲家创作的优秀民族管弦乐作品,原创与改编作品均包括其中,它们有李民雄创作的《龙腾虎跃》和改编的《夜深沉》、周东朝作曲及张大森配器的《黄土情》、李滨杨的二胡协奏曲《图腾》、莫凡的胡琴协奏曲《京风》、刘长远的琵琶协奏曲《戏弹》以及张式业的《一枝花》。这
2008年3月28日,时间在这一天凝聚成经典——人民大会堂上演了一场特别的音乐会——“你是这样的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晚会以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思和精彩纷呈的艺术表现手法,声情并茂、情景交融地颂扬了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的崇高品格和无私情怀,表达了人民群众几十年来绵延不绝的对周总理的热爱与敬仰之情。  晚会定位在情景化,把着眼点放在“以情动人”上面,以“情景化”作为舞台表现的艺术定位,围绕周总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或者是想象力低下,我从没想到过会有这样的音乐会,更没想到过能有机会观看和聆听一场这样的音乐会。2008年4月13日和14日,纽约爱乐乐团在纽约考夫曼中心(Kaufman Center)的墨尔金音乐厅(Merkin Concert Hall)为3至6岁的孩子浓情奉献了三场特殊的音乐会——幼儿音乐会(Very Young People’s Concerts)。我观看的是4月13日的第
合唱艺术是高雅艺术,这在人们的认识中属于不争的事实。而中国人喜爱合唱,热衷合唱,这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合唱艺术传入中的百年间,它所起到的特殊作用是任何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别的且不说,人们只需回忆一下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作品在各个时期中所产生的轰动影响,以及延续到今日还令人激情满怀、振奋不已的巨大精神力量,就已经可以得出准确的答案了。  然而,时过境迁,新形势下的合唱艺术
近来,政治生态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政治生态问题,说到底是文化生态问题,贪官的根源在于信念缺失、道德沦丧,这和不良的文化生态有关。改善文化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工作,但根本是价值观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旨在使人们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从而培养人们的审美自觉。通过审美艺术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创造的艺术精品,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真善美,反观社会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据说在播出期间,收视率高达35%,高于新闻联播。参观山西乔家大院旧址的人数也从原来每天一万人增至10万人。利用今年3月访问日本和在广西开会期间的两次空闲时间,我就《乔家大院》的音乐及其他创作问题与赵季平深入长谈。谈后深感获益匪浅。    一、 风格     于:继《大宅门》之后,最近又看了你的《乔家大院》。这两部电视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nternational Socoiety of Music Educa—tion,简称ISH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全球性音乐教育组织。其宗旨是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各级各类的音乐教育和谐发展。它在历史进程的每一个阶段中,能够发挥世界性、权威性组织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为推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理念,把握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动向,促进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做了巨大贡献
“3 x”课程系统是在探索启航课程两年之后建构的。“3”指必修课程,即国标基础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又称年级课程);“X”为选修课程,有兴趣课程、特色课程和社团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本质上是活动课程,每个年级有不同的主题。以小学为例:一年级是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入学课程;二年级是规则课程,以秩序为主题;三年级是传统文化课程,以传承文化为主题;四年级是以责任为主题的十岁天空课程;五年级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