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混凝土是当前城市房屋建筑主体结构形成的主要构成物,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将直接影响房屋建筑的质量,并且对建筑行业形成重要的负面效应,还对城市化进程产生制约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浅谈建筑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存在问题;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在快速的发展,对于建筑施工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混凝土是现代建筑的重要材料,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对于控制整个建筑项目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建筑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加强。因此,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控制好原材料质量,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认真把好质量关,有效的减少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出现,确保建筑的整体质量和结构安全。
一、建筑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
1、混凝土的保护层及其使用荷载问题
多数施工单位在钢筋下面都没有放置保护层的预制垫块,浇筑混凝土时,为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将钢筋骨架或楼板的钢筋网片向上提一提。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既不能达到混凝土保护层的要求,又使钢筋骨架或钢筋网走位,更严重的是产生弯曲变形,不能保证质量。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抢工期,在楼板梁混凝土浇筑几天后,便在楼板上堆放红砖或其他很重的集中荷载,外观看起来,楼板混凝土没什么破坏,但混凝土早期承受过重的荷载,将导致混凝土疏松、开裂,致使楼板混凝土达不到设计强度。
2、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问题
GB50204—199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第3.5.8条规定: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梁柱允许偏差为±5rflrfl。但是框架结构施工中,当梁边与柱边平齐时,柱的纵筋必须包梁的纵筋,即梁的纵筋要在柱纵筋的内侧,此时,平齐的梁侧往往容易开裂;另外高层框架结构的顶层角节点处,由于钢筋实际加工的原因,一般会出现角节点外侧钢筋保护层过厚的情况,此处亦往往出现裂缝。
3、框架结构中的柱模板及混凝土浇筑的问题
柱模的结构特点是断面尺寸不大,高度较大,因此柱子模板的构造安装主要考虑保证垂直度及抵抗新浇混凝土的侧压力,但是在实际施工操作中,普遍存在不规范的做法:沿柱高度每隔3m都没有开浇灌孔,而串桶或溜管又由于钢筋过分密实无法使用。因此,待混凝土浇筑后按规定拆模时,出现各种混凝土的缺陷,如分层离拆,大面积的蜂窝、露筋及严重的孔洞等现象。当楼层高度较高或工程量较大时,柱与梁板分两次浇筑的实践施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错误做法:当浇筑至柱顶出现较厚的水泥砂浆时,没有加干净骨料并仔细捣实,由于柱顶砂浆层的强度不足,在梁柱接头处,易出现裂缝。
4、混凝土的养护问题
高层建筑多采用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要保证纲筋混凝土梁和板的质量,除前面提到的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符合规范外,混凝土的养护也是很重要。但在某些工程上的使用表明,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的情况下,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分析其原因,多为抢工期、养护时间严重不足。
5、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问题
梁柱节点施工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节点构造复杂,钢筋分布密集,施工難度大,特别是中间柱子钢筋纵横交错,箍筋绑扎不便,采用整体沉梁时节点区下部箍筋无法绑扎,致使梁柱节点部位不放或少放柱子箍筋,留下严重后患。
二、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把好原材料关
混凝土用原材料有水泥、粗集料、细集料、水、外加剂、掺合料等。水泥、外加剂和掺合料应有出厂质量保证书、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单。砂石材料和用水的供应来源应预先充分调研,进行抽样检验。选择和使用水泥时应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根据其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确定可用水泥的品种及强度等级,一般水泥的强度约为混凝土强度的1.5~2.0倍。粗、细集料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对不同料场的粗、细集料分别进行检验。粗集料应进行压碎值、针片状含量、含泥量、有机物含量、级配等进行检验;其最大粒径应不大于31.5mm。
2、加强温度控制
(1)降低水泥水化热。水泥在水化热过程中发出一定的热量,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厚,水泥发热量集中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由于混凝土的导热性能较差,浇筑初期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都很低,随着混凝土龄期增长,弹性模量增高,对混凝土内部降温收缩的约束也就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能抵抗这种应力时,便开始出现裂纹等质量问题。采取降低水泥水化热技术,选用低水化热水泥品种配置混凝土。控制砂石含泥量,采用粒径较大、级配较好的细骨料,混凝土中掺合料和减水剂、缓凝剂,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当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根据情况在合适位置设置后浇缝。减少外应力和温应力,利于散热,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2)控制施工中的温度。合理安排工序,混凝土浇筑后,做好混凝土的保温保湿养护,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发挥混凝土“应力松弛效应”。(3)消减温度应力。分层或分块浇筑混凝土,合理设置水平或者垂直施工缝或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施工浇带,减少每次浇注长度的蓄热量,防止水化热的积聚,减少约束力。
3、混凝土的浇注
施工工艺上应做到分层浇筑,分层捣实,但又必须保障上下层混凝土在初凝之前结合好,不致形成施工缝。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留有基础浇带。在混凝土基础中预留一条后浇的施工缝,将混凝土分成两块或若干块浇筑,待所浇筑的混凝土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干缩后,再在预留的后浇带中浇筑补偿收缩混凝土,使分块混凝土连成一体。基础后浇带的浇筑,要考虑到补偿收缩混凝土的膨胀效应。当后浇带的直线长度大于50m时,混凝土要分两次浇筑,时间间隔5~7d。浇筑后,在硬化前1~2h应抹压。在具体施工中,根据整体性要求分为:全面分层、分段分层和斜面分层这三种方式。全面分层:在整体基础内全面分层浇筑混凝土,要做到第一层全面浇筑完毕回来再浇筑第二层时,第一层浇筑混凝土还没初凝,如此逐层进行,直到浇筑好。这种施工技术方式适用于结构的平面尺寸不太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进行较为适宜。必要时也可分为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分段分层:适用于厚度不太大而且面积或长度较大的结构。混凝土从底层开始浇筑,进行一定距离后回来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以上各层。斜面分层:适用于结构长度超过厚度的3倍。振捣工作应从浇层的下端开始,逐渐上移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要求。
4、混凝土的养护。
养护对保证混凝土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应引起施工单位高度重视。混凝土拆模时,温差应不超过20℃。温差包括表面温度、中心温度和外界温度之间的温差。测温工作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开始进行,测温频率按持续28天考虑。从混凝土浇筑完成到终凝这段时间的养护对混凝土而言十分重要,浇筑完毕后,在其顶面要用适当的材料及时加以覆盖,采取保温和保湿措施,减少温升阶段的内外温差。混凝土终凝后,在其表面蓄存一定深度的水,采取蓄水养护。
结束语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导致整个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所以需要对混凝土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充分的考虑,使其达到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从而保证混凝土工程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闫小军.浅谈混凝土的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1):46.
[2]黄胜.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质量控制[J].江西建材,2011(3):93.
[3]韦莉.浅谈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方法[J].科技信息,2010(6):87.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存在问题;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在快速的发展,对于建筑施工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混凝土是现代建筑的重要材料,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对于控制整个建筑项目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建筑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加强。因此,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控制好原材料质量,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认真把好质量关,有效的减少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出现,确保建筑的整体质量和结构安全。
一、建筑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
1、混凝土的保护层及其使用荷载问题
多数施工单位在钢筋下面都没有放置保护层的预制垫块,浇筑混凝土时,为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将钢筋骨架或楼板的钢筋网片向上提一提。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既不能达到混凝土保护层的要求,又使钢筋骨架或钢筋网走位,更严重的是产生弯曲变形,不能保证质量。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抢工期,在楼板梁混凝土浇筑几天后,便在楼板上堆放红砖或其他很重的集中荷载,外观看起来,楼板混凝土没什么破坏,但混凝土早期承受过重的荷载,将导致混凝土疏松、开裂,致使楼板混凝土达不到设计强度。
2、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问题
GB50204—199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第3.5.8条规定: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梁柱允许偏差为±5rflrfl。但是框架结构施工中,当梁边与柱边平齐时,柱的纵筋必须包梁的纵筋,即梁的纵筋要在柱纵筋的内侧,此时,平齐的梁侧往往容易开裂;另外高层框架结构的顶层角节点处,由于钢筋实际加工的原因,一般会出现角节点外侧钢筋保护层过厚的情况,此处亦往往出现裂缝。
3、框架结构中的柱模板及混凝土浇筑的问题
柱模的结构特点是断面尺寸不大,高度较大,因此柱子模板的构造安装主要考虑保证垂直度及抵抗新浇混凝土的侧压力,但是在实际施工操作中,普遍存在不规范的做法:沿柱高度每隔3m都没有开浇灌孔,而串桶或溜管又由于钢筋过分密实无法使用。因此,待混凝土浇筑后按规定拆模时,出现各种混凝土的缺陷,如分层离拆,大面积的蜂窝、露筋及严重的孔洞等现象。当楼层高度较高或工程量较大时,柱与梁板分两次浇筑的实践施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错误做法:当浇筑至柱顶出现较厚的水泥砂浆时,没有加干净骨料并仔细捣实,由于柱顶砂浆层的强度不足,在梁柱接头处,易出现裂缝。
4、混凝土的养护问题
高层建筑多采用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要保证纲筋混凝土梁和板的质量,除前面提到的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符合规范外,混凝土的养护也是很重要。但在某些工程上的使用表明,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的情况下,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分析其原因,多为抢工期、养护时间严重不足。
5、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问题
梁柱节点施工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节点构造复杂,钢筋分布密集,施工難度大,特别是中间柱子钢筋纵横交错,箍筋绑扎不便,采用整体沉梁时节点区下部箍筋无法绑扎,致使梁柱节点部位不放或少放柱子箍筋,留下严重后患。
二、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把好原材料关
混凝土用原材料有水泥、粗集料、细集料、水、外加剂、掺合料等。水泥、外加剂和掺合料应有出厂质量保证书、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单。砂石材料和用水的供应来源应预先充分调研,进行抽样检验。选择和使用水泥时应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根据其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确定可用水泥的品种及强度等级,一般水泥的强度约为混凝土强度的1.5~2.0倍。粗、细集料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对不同料场的粗、细集料分别进行检验。粗集料应进行压碎值、针片状含量、含泥量、有机物含量、级配等进行检验;其最大粒径应不大于31.5mm。
2、加强温度控制
(1)降低水泥水化热。水泥在水化热过程中发出一定的热量,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厚,水泥发热量集中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由于混凝土的导热性能较差,浇筑初期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都很低,随着混凝土龄期增长,弹性模量增高,对混凝土内部降温收缩的约束也就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能抵抗这种应力时,便开始出现裂纹等质量问题。采取降低水泥水化热技术,选用低水化热水泥品种配置混凝土。控制砂石含泥量,采用粒径较大、级配较好的细骨料,混凝土中掺合料和减水剂、缓凝剂,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当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根据情况在合适位置设置后浇缝。减少外应力和温应力,利于散热,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2)控制施工中的温度。合理安排工序,混凝土浇筑后,做好混凝土的保温保湿养护,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发挥混凝土“应力松弛效应”。(3)消减温度应力。分层或分块浇筑混凝土,合理设置水平或者垂直施工缝或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施工浇带,减少每次浇注长度的蓄热量,防止水化热的积聚,减少约束力。
3、混凝土的浇注
施工工艺上应做到分层浇筑,分层捣实,但又必须保障上下层混凝土在初凝之前结合好,不致形成施工缝。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留有基础浇带。在混凝土基础中预留一条后浇的施工缝,将混凝土分成两块或若干块浇筑,待所浇筑的混凝土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干缩后,再在预留的后浇带中浇筑补偿收缩混凝土,使分块混凝土连成一体。基础后浇带的浇筑,要考虑到补偿收缩混凝土的膨胀效应。当后浇带的直线长度大于50m时,混凝土要分两次浇筑,时间间隔5~7d。浇筑后,在硬化前1~2h应抹压。在具体施工中,根据整体性要求分为:全面分层、分段分层和斜面分层这三种方式。全面分层:在整体基础内全面分层浇筑混凝土,要做到第一层全面浇筑完毕回来再浇筑第二层时,第一层浇筑混凝土还没初凝,如此逐层进行,直到浇筑好。这种施工技术方式适用于结构的平面尺寸不太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进行较为适宜。必要时也可分为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分段分层:适用于厚度不太大而且面积或长度较大的结构。混凝土从底层开始浇筑,进行一定距离后回来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以上各层。斜面分层:适用于结构长度超过厚度的3倍。振捣工作应从浇层的下端开始,逐渐上移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要求。
4、混凝土的养护。
养护对保证混凝土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应引起施工单位高度重视。混凝土拆模时,温差应不超过20℃。温差包括表面温度、中心温度和外界温度之间的温差。测温工作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开始进行,测温频率按持续28天考虑。从混凝土浇筑完成到终凝这段时间的养护对混凝土而言十分重要,浇筑完毕后,在其顶面要用适当的材料及时加以覆盖,采取保温和保湿措施,减少温升阶段的内外温差。混凝土终凝后,在其表面蓄存一定深度的水,采取蓄水养护。
结束语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导致整个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所以需要对混凝土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充分的考虑,使其达到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从而保证混凝土工程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闫小军.浅谈混凝土的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1):46.
[2]黄胜.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质量控制[J].江西建材,2011(3):93.
[3]韦莉.浅谈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方法[J].科技信息,201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