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成长的策略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WEI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领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成功,是教师的使命。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完成这一任务的主渠道就是搞好课堂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去帮助学生愿意学习、能够学习和会正确地学习。在反思与吸收教育前辈们的精华基础上,结合自己20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关于怎样做才能引领好学生的成长,我采用了下列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心情”
  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原本性情温和的学生,不知为了什么就变得心浮气躁,甚至有点不可理喻。这就是心情在作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生们的心情实在太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了,而心情的威力又实在太大了。伟大的思想家歌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工作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套用在学生的学习上讲就是“如果学习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学习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成功学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们在学习之前,如果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方法对他几乎是没有作用的。
  那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什么样的心情呢?我的观点是:平和、乐观、远见和正面思考。比如,当学生在讲“不可能”之前,先花点时间引导他,从他认为不可能的事中找一个成功的例子。当他找到成功的案例,就不能再用“不可能”“没办法”这些字眼了。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做得到就表示有可能,所以信心也就建立了。我们还可以找一些背景跟学生差不多的人,这些人做得到,他就会意识到不能说“我们这些人是不可能的”。
  另外,我们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一个过程,它有一个时间的限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有可能的话,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的一生像伟人一样光辉灿烂,把我们的脚印留在自己身后的时间的沙滩上。如果不能,至少可以让自己过得有价值和有意义一些,因而,作为生命的过客,我们要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目标,这个梦想或目标只要是自己生命中值得去追求的,它就很重要,就去试吧!现在不试,什么时候试呢?
  二、帮助学生为他们的“油箱”加满油
  在学生们成长的路上,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他们选择了学习,却经常丧失了热情,不能坚持;他们确定了目标,却始终不能实现。这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他们缺乏足够的动力。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一只“油箱”,它是学生们努力学习和达成目标的动力来源。当他们的“油箱”加满油时,他们情绪饱满、热爱学习、积极思索、乐于实践,动力十足。当他们的“油箱”空荡干涸时,他们垂头丧气、心灰意冷、自我封闭、无所事事,松散懒惰。
  当他们的目标恰当而明确时,他们心态积极、勇于负责、做事勤奋、从不抱怨,乐观开朗时,他们是在为自己的“油箱”加油。当他们失去目标、悲观消极、寻找借口、应付拖延、经常抱怨、懒惰逃避时,他们的“油箱”里的油正在渗漏流失。我们能做的、该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给自己的“油箱”加满油,使他们能动力十足地行走在成长、成熟、成功的路上。
  帮助学生为自己的“油箱”随时加油,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周围的人或环境,引导他们不断寻找给自己的“油箱”加满油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避免那些可能损耗我他们“油箱”里油的人和环境。我们还要帮助学生们学会自我暗示,让他们能习惯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是最棒的!”在人人都不看好他们的时候,让他们能对自己有信心。当他们面临一个难题时,他们会对自己说:“这么难的事,连我做起来都这么难,别人肯定也做不了,不用担心、不必气馁,只要我再花些时间,一定会有收获的!”
  当他们实现了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时,我们要帮助他们学会一点技巧。让他们给自己一份礼物、给自己一句表扬的话,能常常告诉自己:“我是好样的!”“坚持下去,我会越来越好,支持下去,我一定能成功!”
  三、选好课堂教学模式
  一堂课最重要的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收获了什么。要引领学生的良好成长,我们必须确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地位,必须毫无保留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变“削足适履”为“使鞋合脚”。在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引路”“架桥”的作用,启蒙、引导与扶持学生发展。然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选择一个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山东杜朗口中学的教师们,通过推行“10 35”(教师l0分钟,学生35分钟)课堂模式,让“教服从于学”;江苏洋思中学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二者都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见,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可变“传统课堂”的“讲课”为“教学”。“讲课”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度传授。出发点是把知识讲出来,落脚点是让听的人听懂听明白。“教学”则是师生、生生多向度互动,有教有学,教学相长。出发点是“教”学生学,落脚点是使学生乐学、巧学、善学、有效地学。
  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教学就不再是优秀教师展示其娴熟的授课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而是每个学生实现其正常的人生发展的一种心路历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此时的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教师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坚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此时,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体系,而在于启发学生自我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
  于此,师生双方在课堂上所构成的关系不再是知识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知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等的综合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对话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师生之间就形成一种对话文化、合作文化和探究文化。此时的课堂就成了一个温暖学生的、彼此熟悉的、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于是学生就是一个生命的人、一个生成的人、一个生活的人、一个发展的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得到并实现良好的发展就是自然不过的了。
  四、搞好讲授
  搞好“二次消化”是搞好讲授的基础。不是所有的教师在讲台上讲课,都能算作“真正的”讲授。有些教师上了一辈子的课,可能都未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讲授。就内容而言,如果没有经过“二次消化”的讲授,就不能称为讲授。一个未来的教师在学校里读书,或已成为教师的人自学一门功课,他们在听课、看书、作业和复习时,为了让自己弄懂、钻深、悟透,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所下的功夫叫“第一次消化”。只有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为了让学生好懂、钻深、悟透,为了让学生提高能力,为了让学生富有才华而绞尽脑汁地去备课,去精心地组织教材、选择教法和考虑应对各种可能的教育情境等才是“第二次消化”。只有有了这建立在第一次消化基础上的二次消化的讲授,才算是真正的讲授,才能发挥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
  把握讲授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我们就掌握了讲授的实质。让我们用兄弟二人卖西瓜的故事来剖析讲授的内涵。哥哥教弟弟怎样选瓜。哥哥拿起一个瓜来,敲出响声给弟弟听,然后告诉他:“这是生瓜!”再拿起一个瓜来敲出响声给弟弟听,然后说:“这是熟瓜。”经过大量反复地进行,弟弟终于初步学会判断瓜的生熟了。这位哥哥教会了弟弟,但能否说他对弟弟进行了“如何挑选熟瓜”的讲授呢?不能。他只是通过演示或示范来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他没有讲出判断西瓜生熟的一套办法来。也就是说,他所讲的内容没有系统性,所以不能算做讲授。在此基础上,如果哥哥还能继续讲出什么样的声音表示生,什么样的声音表示熟,这两种声音的某种组合表示水分大,某种组合表示沙瓤,等等,并且针对各种情况各选出一些典型的瓜,同时陈列在弟弟的面前,让他反复试验、反复比较;等他掌握典型声音之后,再做程度上、量上的变化,从一种典型向另一种典型递变、过渡,这样,我们可以说哥哥在教学内容上有了组织安排,内容本身也有了一定的系统性。如果这位哥哥做到了这一步,我们能不能算他在讲授“怎样挑瓜”呢?严格地说,仍然不能算作是在讲授,因为在他的说明中还缺乏科学性。只有他在前面的基础上,能继续说明瓜的生熟、水分的多少、瓜皮的厚薄等等因素对声音的影响,他的讲述中能够体现一定的科学道理,那才能算做是在讲授。
  在讲授中互动,是增强讲授效果的重要举措。所谓互动是相对于传统的单向讲授而言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他们能认可多少,理解多少,接受多少,教师都不得而知,为此,我们提倡教师走近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坦露开放的对话与探讨氛围,变灌输式讲授为对话式互动,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起来。没有对话就没有思考,就没有感悟,这样认识与实践就不能进行下去。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将教材所阐述的观点、理论、知识点渗透在师生的对话中,在与学生的娓娓而谈中诱发他们思考。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们发言质疑,在问题的探讨中引发他们的内在冲突,在积极的互动中撩拨他们的心智,在真诚的对话中促进他们的反思。
  另外,对话还需讲求方法与策略,我们可以选用下列对话方式,如:开门见山式,直入主题,直指问题症结;曲径通幽式,对于学生们觉得敏感的、不愿直面甚至不希望谈及的话题,我们可采用迂回战术,巧妙过渡,逼近主题;故作糊涂式,教师故作糊涂,学生会急于解释,从而将内心的真实想法暴露出来,再辅之以比较、归谬等方法,可使他们恍然大悟。在讲授中互动,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对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系“遵义师范学院科研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001)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责任编辑:王哲先)
其他文献
本色语文,是针对语文教学的种种偏颇认识和违背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种种异化行为提出的系统的教学主张,该成果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特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语文共生教学,是立足于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运用共生理论,从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能体现母语教育规律和本色语文教学主张,具有原创性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法。前者是主张,后者是方法;前者主要是理性思考,后者主要是实践操作;前者侧重承继,后者着力创新。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了古诗词教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提高认识,激发兴趣,让学生萌发鉴赏欲望  古诗词是先辈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学生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份遗产的珍贵,才会从心底涌起品味诗词的欲望。此时,教师可以根据诗词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的方法灵活多样。首先,可引入相关的传说故事,例如利用牛郎织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的“全人课程”,指向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力求通过课程整合,实现课程效果最优化。尤其是对音乐、体育、美术所进行的课程整合及课程校本化实践,既有理性思考,又有实际成效。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历经近十年,探索出音体美“二次课改”的两条路径,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路径一:从拓展型课程入手,落实“体育、艺术2 1项目”  为落实“体育、艺术2 1项目”,许多学校加强了大课间活动和兴趣小
本刊讯 “北京市海淀区促進学科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项目研讨会于2016年3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如何通过教学改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发展,研讨会梳理了前期项目取得的成果,总结了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了项目研究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的方向,并对未来一年的工作做了总体部署。  会议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刘汝明副校长主持,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王磊教
孟子是儒家的一位圣贤,被尊称为亚圣,对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有重大的影响。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体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最主要的主体构成部分。我们的生命是天地、祖先给的,但我们要懂得做人的道理,这就离不开教育。如果人一生下来,就被放在狼群中,他将来就是一个狼孩,不会懂得怎样才是一个人。所以,要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明白。  一  儒家讲礼有三本,不仅讲生命来源的根本,也讲做人道理的根本
编者按  2014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世界各地著名教师教育专家与学者汇聚一堂,共议教师教育质量与学习的实践、创新与政策。本刊围绕教师教育质量的一些热点问题访谈了到会的一些专家,供大家了解和学习当前全球教师教育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与新举措。  《中国教师》:为什么亚洲国家如此积极地建立学习共同体?  佐藤学:共同体的合作关系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首先,“东亚模式”教育的典型
分论坛三  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课程准备  什么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应做哪些课程准备?在本分论坛中,我们聚焦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初中音乐组结合课例《七子之歌——澳门》,分享他们运用建立学历档案、课堂跟踪、阶段汇报等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经验。初中体育组分享了他们根据学生心理学、生理学特质,在中学个性化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初中生物组以“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单元为例,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学生只要实实在在地关注生活,真真切切地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就能书写出真实、深刻的文字。因此,只有让学生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他们的作文才能春意盎然、意蕴常新。  一、初中学生作文出现的问题  初中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正是思维活跃的时期
李先生和他的经典登场了,但似乎不是把我所熟知的“经典语录”“经典思想”如春风般地徐徐送来,而是像秋风般地、狂暴地要把我原有的关于“经典”的所有思考吹跑。我能享受“站在风口上飞舞”的感觉吗?  从《论语今读》到《李泽厚对话集》,滚雪球式地阅读,越滚越远,越深,我读的气力和胃口也越滚越大,节奏越滚越快,根本停不下来。  阅读经典:根本停不下来  我喜欢读李泽厚先生的书,源于《论语今读》,简单、执着的我
现代社会日益由封闭走向开放,沟通的理念也逐渐受到重视。2012年2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教师的专业能力包含“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并阐述了这一能力的基本要求,即教师要与中小学生、同事、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协助中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1]。近年来,师范生的顶岗实习受到了各师范院校及教育部的重视。顶岗实习是指高年级师范生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