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领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成功,是教师的使命。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完成这一任务的主渠道就是搞好课堂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去帮助学生愿意学习、能够学习和会正确地学习。在反思与吸收教育前辈们的精华基础上,结合自己20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关于怎样做才能引领好学生的成长,我采用了下列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心情”
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原本性情温和的学生,不知为了什么就变得心浮气躁,甚至有点不可理喻。这就是心情在作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生们的心情实在太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了,而心情的威力又实在太大了。伟大的思想家歌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工作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套用在学生的学习上讲就是“如果学习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学习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成功学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们在学习之前,如果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方法对他几乎是没有作用的。
那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什么样的心情呢?我的观点是:平和、乐观、远见和正面思考。比如,当学生在讲“不可能”之前,先花点时间引导他,从他认为不可能的事中找一个成功的例子。当他找到成功的案例,就不能再用“不可能”“没办法”这些字眼了。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做得到就表示有可能,所以信心也就建立了。我们还可以找一些背景跟学生差不多的人,这些人做得到,他就会意识到不能说“我们这些人是不可能的”。
另外,我们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一个过程,它有一个时间的限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有可能的话,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的一生像伟人一样光辉灿烂,把我们的脚印留在自己身后的时间的沙滩上。如果不能,至少可以让自己过得有价值和有意义一些,因而,作为生命的过客,我们要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目标,这个梦想或目标只要是自己生命中值得去追求的,它就很重要,就去试吧!现在不试,什么时候试呢?
二、帮助学生为他们的“油箱”加满油
在学生们成长的路上,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他们选择了学习,却经常丧失了热情,不能坚持;他们确定了目标,却始终不能实现。这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他们缺乏足够的动力。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一只“油箱”,它是学生们努力学习和达成目标的动力来源。当他们的“油箱”加满油时,他们情绪饱满、热爱学习、积极思索、乐于实践,动力十足。当他们的“油箱”空荡干涸时,他们垂头丧气、心灰意冷、自我封闭、无所事事,松散懒惰。
当他们的目标恰当而明确时,他们心态积极、勇于负责、做事勤奋、从不抱怨,乐观开朗时,他们是在为自己的“油箱”加油。当他们失去目标、悲观消极、寻找借口、应付拖延、经常抱怨、懒惰逃避时,他们的“油箱”里的油正在渗漏流失。我们能做的、该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给自己的“油箱”加满油,使他们能动力十足地行走在成长、成熟、成功的路上。
帮助学生为自己的“油箱”随时加油,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周围的人或环境,引导他们不断寻找给自己的“油箱”加满油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避免那些可能损耗我他们“油箱”里油的人和环境。我们还要帮助学生们学会自我暗示,让他们能习惯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是最棒的!”在人人都不看好他们的时候,让他们能对自己有信心。当他们面临一个难题时,他们会对自己说:“这么难的事,连我做起来都这么难,别人肯定也做不了,不用担心、不必气馁,只要我再花些时间,一定会有收获的!”
当他们实现了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时,我们要帮助他们学会一点技巧。让他们给自己一份礼物、给自己一句表扬的话,能常常告诉自己:“我是好样的!”“坚持下去,我会越来越好,支持下去,我一定能成功!”
三、选好课堂教学模式
一堂课最重要的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收获了什么。要引领学生的良好成长,我们必须确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地位,必须毫无保留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变“削足适履”为“使鞋合脚”。在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引路”“架桥”的作用,启蒙、引导与扶持学生发展。然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选择一个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山东杜朗口中学的教师们,通过推行“10 35”(教师l0分钟,学生35分钟)课堂模式,让“教服从于学”;江苏洋思中学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二者都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见,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可变“传统课堂”的“讲课”为“教学”。“讲课”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度传授。出发点是把知识讲出来,落脚点是让听的人听懂听明白。“教学”则是师生、生生多向度互动,有教有学,教学相长。出发点是“教”学生学,落脚点是使学生乐学、巧学、善学、有效地学。
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教学就不再是优秀教师展示其娴熟的授课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而是每个学生实现其正常的人生发展的一种心路历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此时的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教师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坚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此时,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体系,而在于启发学生自我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
于此,师生双方在课堂上所构成的关系不再是知识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知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等的综合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对话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师生之间就形成一种对话文化、合作文化和探究文化。此时的课堂就成了一个温暖学生的、彼此熟悉的、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于是学生就是一个生命的人、一个生成的人、一个生活的人、一个发展的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得到并实现良好的发展就是自然不过的了。
四、搞好讲授
搞好“二次消化”是搞好讲授的基础。不是所有的教师在讲台上讲课,都能算作“真正的”讲授。有些教师上了一辈子的课,可能都未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讲授。就内容而言,如果没有经过“二次消化”的讲授,就不能称为讲授。一个未来的教师在学校里读书,或已成为教师的人自学一门功课,他们在听课、看书、作业和复习时,为了让自己弄懂、钻深、悟透,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所下的功夫叫“第一次消化”。只有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为了让学生好懂、钻深、悟透,为了让学生提高能力,为了让学生富有才华而绞尽脑汁地去备课,去精心地组织教材、选择教法和考虑应对各种可能的教育情境等才是“第二次消化”。只有有了这建立在第一次消化基础上的二次消化的讲授,才算是真正的讲授,才能发挥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
把握讲授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我们就掌握了讲授的实质。让我们用兄弟二人卖西瓜的故事来剖析讲授的内涵。哥哥教弟弟怎样选瓜。哥哥拿起一个瓜来,敲出响声给弟弟听,然后告诉他:“这是生瓜!”再拿起一个瓜来敲出响声给弟弟听,然后说:“这是熟瓜。”经过大量反复地进行,弟弟终于初步学会判断瓜的生熟了。这位哥哥教会了弟弟,但能否说他对弟弟进行了“如何挑选熟瓜”的讲授呢?不能。他只是通过演示或示范来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他没有讲出判断西瓜生熟的一套办法来。也就是说,他所讲的内容没有系统性,所以不能算做讲授。在此基础上,如果哥哥还能继续讲出什么样的声音表示生,什么样的声音表示熟,这两种声音的某种组合表示水分大,某种组合表示沙瓤,等等,并且针对各种情况各选出一些典型的瓜,同时陈列在弟弟的面前,让他反复试验、反复比较;等他掌握典型声音之后,再做程度上、量上的变化,从一种典型向另一种典型递变、过渡,这样,我们可以说哥哥在教学内容上有了组织安排,内容本身也有了一定的系统性。如果这位哥哥做到了这一步,我们能不能算他在讲授“怎样挑瓜”呢?严格地说,仍然不能算作是在讲授,因为在他的说明中还缺乏科学性。只有他在前面的基础上,能继续说明瓜的生熟、水分的多少、瓜皮的厚薄等等因素对声音的影响,他的讲述中能够体现一定的科学道理,那才能算做是在讲授。
在讲授中互动,是增强讲授效果的重要举措。所谓互动是相对于传统的单向讲授而言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他们能认可多少,理解多少,接受多少,教师都不得而知,为此,我们提倡教师走近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坦露开放的对话与探讨氛围,变灌输式讲授为对话式互动,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起来。没有对话就没有思考,就没有感悟,这样认识与实践就不能进行下去。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将教材所阐述的观点、理论、知识点渗透在师生的对话中,在与学生的娓娓而谈中诱发他们思考。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们发言质疑,在问题的探讨中引发他们的内在冲突,在积极的互动中撩拨他们的心智,在真诚的对话中促进他们的反思。
另外,对话还需讲求方法与策略,我们可以选用下列对话方式,如:开门见山式,直入主题,直指问题症结;曲径通幽式,对于学生们觉得敏感的、不愿直面甚至不希望谈及的话题,我们可采用迂回战术,巧妙过渡,逼近主题;故作糊涂式,教师故作糊涂,学生会急于解释,从而将内心的真实想法暴露出来,再辅之以比较、归谬等方法,可使他们恍然大悟。在讲授中互动,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对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系“遵义师范学院科研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001)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责任编辑:王哲先)
一、关注学生的“心情”
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原本性情温和的学生,不知为了什么就变得心浮气躁,甚至有点不可理喻。这就是心情在作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生们的心情实在太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了,而心情的威力又实在太大了。伟大的思想家歌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工作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套用在学生的学习上讲就是“如果学习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学习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成功学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们在学习之前,如果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方法对他几乎是没有作用的。
那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什么样的心情呢?我的观点是:平和、乐观、远见和正面思考。比如,当学生在讲“不可能”之前,先花点时间引导他,从他认为不可能的事中找一个成功的例子。当他找到成功的案例,就不能再用“不可能”“没办法”这些字眼了。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做得到就表示有可能,所以信心也就建立了。我们还可以找一些背景跟学生差不多的人,这些人做得到,他就会意识到不能说“我们这些人是不可能的”。
另外,我们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一个过程,它有一个时间的限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有可能的话,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的一生像伟人一样光辉灿烂,把我们的脚印留在自己身后的时间的沙滩上。如果不能,至少可以让自己过得有价值和有意义一些,因而,作为生命的过客,我们要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目标,这个梦想或目标只要是自己生命中值得去追求的,它就很重要,就去试吧!现在不试,什么时候试呢?
二、帮助学生为他们的“油箱”加满油
在学生们成长的路上,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他们选择了学习,却经常丧失了热情,不能坚持;他们确定了目标,却始终不能实现。这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他们缺乏足够的动力。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一只“油箱”,它是学生们努力学习和达成目标的动力来源。当他们的“油箱”加满油时,他们情绪饱满、热爱学习、积极思索、乐于实践,动力十足。当他们的“油箱”空荡干涸时,他们垂头丧气、心灰意冷、自我封闭、无所事事,松散懒惰。
当他们的目标恰当而明确时,他们心态积极、勇于负责、做事勤奋、从不抱怨,乐观开朗时,他们是在为自己的“油箱”加油。当他们失去目标、悲观消极、寻找借口、应付拖延、经常抱怨、懒惰逃避时,他们的“油箱”里的油正在渗漏流失。我们能做的、该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给自己的“油箱”加满油,使他们能动力十足地行走在成长、成熟、成功的路上。
帮助学生为自己的“油箱”随时加油,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周围的人或环境,引导他们不断寻找给自己的“油箱”加满油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避免那些可能损耗我他们“油箱”里油的人和环境。我们还要帮助学生们学会自我暗示,让他们能习惯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是最棒的!”在人人都不看好他们的时候,让他们能对自己有信心。当他们面临一个难题时,他们会对自己说:“这么难的事,连我做起来都这么难,别人肯定也做不了,不用担心、不必气馁,只要我再花些时间,一定会有收获的!”
当他们实现了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时,我们要帮助他们学会一点技巧。让他们给自己一份礼物、给自己一句表扬的话,能常常告诉自己:“我是好样的!”“坚持下去,我会越来越好,支持下去,我一定能成功!”
三、选好课堂教学模式
一堂课最重要的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收获了什么。要引领学生的良好成长,我们必须确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地位,必须毫无保留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变“削足适履”为“使鞋合脚”。在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引路”“架桥”的作用,启蒙、引导与扶持学生发展。然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选择一个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山东杜朗口中学的教师们,通过推行“10 35”(教师l0分钟,学生35分钟)课堂模式,让“教服从于学”;江苏洋思中学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二者都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见,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可变“传统课堂”的“讲课”为“教学”。“讲课”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度传授。出发点是把知识讲出来,落脚点是让听的人听懂听明白。“教学”则是师生、生生多向度互动,有教有学,教学相长。出发点是“教”学生学,落脚点是使学生乐学、巧学、善学、有效地学。
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教学就不再是优秀教师展示其娴熟的授课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而是每个学生实现其正常的人生发展的一种心路历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此时的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教师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坚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此时,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体系,而在于启发学生自我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
于此,师生双方在课堂上所构成的关系不再是知识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知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等的综合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对话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师生之间就形成一种对话文化、合作文化和探究文化。此时的课堂就成了一个温暖学生的、彼此熟悉的、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于是学生就是一个生命的人、一个生成的人、一个生活的人、一个发展的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得到并实现良好的发展就是自然不过的了。
四、搞好讲授
搞好“二次消化”是搞好讲授的基础。不是所有的教师在讲台上讲课,都能算作“真正的”讲授。有些教师上了一辈子的课,可能都未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讲授。就内容而言,如果没有经过“二次消化”的讲授,就不能称为讲授。一个未来的教师在学校里读书,或已成为教师的人自学一门功课,他们在听课、看书、作业和复习时,为了让自己弄懂、钻深、悟透,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所下的功夫叫“第一次消化”。只有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为了让学生好懂、钻深、悟透,为了让学生提高能力,为了让学生富有才华而绞尽脑汁地去备课,去精心地组织教材、选择教法和考虑应对各种可能的教育情境等才是“第二次消化”。只有有了这建立在第一次消化基础上的二次消化的讲授,才算是真正的讲授,才能发挥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
把握讲授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我们就掌握了讲授的实质。让我们用兄弟二人卖西瓜的故事来剖析讲授的内涵。哥哥教弟弟怎样选瓜。哥哥拿起一个瓜来,敲出响声给弟弟听,然后告诉他:“这是生瓜!”再拿起一个瓜来敲出响声给弟弟听,然后说:“这是熟瓜。”经过大量反复地进行,弟弟终于初步学会判断瓜的生熟了。这位哥哥教会了弟弟,但能否说他对弟弟进行了“如何挑选熟瓜”的讲授呢?不能。他只是通过演示或示范来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他没有讲出判断西瓜生熟的一套办法来。也就是说,他所讲的内容没有系统性,所以不能算做讲授。在此基础上,如果哥哥还能继续讲出什么样的声音表示生,什么样的声音表示熟,这两种声音的某种组合表示水分大,某种组合表示沙瓤,等等,并且针对各种情况各选出一些典型的瓜,同时陈列在弟弟的面前,让他反复试验、反复比较;等他掌握典型声音之后,再做程度上、量上的变化,从一种典型向另一种典型递变、过渡,这样,我们可以说哥哥在教学内容上有了组织安排,内容本身也有了一定的系统性。如果这位哥哥做到了这一步,我们能不能算他在讲授“怎样挑瓜”呢?严格地说,仍然不能算作是在讲授,因为在他的说明中还缺乏科学性。只有他在前面的基础上,能继续说明瓜的生熟、水分的多少、瓜皮的厚薄等等因素对声音的影响,他的讲述中能够体现一定的科学道理,那才能算做是在讲授。
在讲授中互动,是增强讲授效果的重要举措。所谓互动是相对于传统的单向讲授而言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他们能认可多少,理解多少,接受多少,教师都不得而知,为此,我们提倡教师走近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坦露开放的对话与探讨氛围,变灌输式讲授为对话式互动,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起来。没有对话就没有思考,就没有感悟,这样认识与实践就不能进行下去。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将教材所阐述的观点、理论、知识点渗透在师生的对话中,在与学生的娓娓而谈中诱发他们思考。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们发言质疑,在问题的探讨中引发他们的内在冲突,在积极的互动中撩拨他们的心智,在真诚的对话中促进他们的反思。
另外,对话还需讲求方法与策略,我们可以选用下列对话方式,如:开门见山式,直入主题,直指问题症结;曲径通幽式,对于学生们觉得敏感的、不愿直面甚至不希望谈及的话题,我们可采用迂回战术,巧妙过渡,逼近主题;故作糊涂式,教师故作糊涂,学生会急于解释,从而将内心的真实想法暴露出来,再辅之以比较、归谬等方法,可使他们恍然大悟。在讲授中互动,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对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系“遵义师范学院科研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001)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责任编辑: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