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色语文,是针对语文教学的种种偏颇认识和违背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种种异化行为提出的系统的教学主张,该成果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特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语文共生教学,是立足于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运用共生理论,从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能体现母语教育规律和本色语文教学主张,具有原创性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法。前者是主张,后者是方法;前者主要是理性思考,后者主要是实践操作;前者侧重承继,后者着力创新。
我们一贯以为:教学主张的提出一定要立足于实际问题,一定要能够解决问题,人云亦云、自娱自乐、有名无实、标新立异的教学主张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回顾语文本色教学一系列主张的提出,以及语文共生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总结,它始终是为了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系列迫切的问题。
审视现状:语文课怎么了
2001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启动了。
语文作为一门备受指责的学科,更是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各级领导无不高度重视,各类专家纷纷高调介入,各级教研部门更是全力推动,各个层次的名师也积极投入,各种教学研究活动纷纷登台。很快,公开展示的语文课,面貌焕然一新:以前语文课很少听到读书的声音,现在语文课上有了形式多样的朗读;以前语文课基本上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现在是声光电色五彩缤纷,PPT更是令人目眩;以前是语文教师唱独角戏,现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已是家常便饭,历史教师、物理教师、地理教师一起上语文课,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少人赞叹: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丰富,这样精彩,这样有魅力。可是,在少数课改弄潮儿登场表演奉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的时候,不少教师并不为所动,他们感到茫然,感到困惑:这是语文课?语文应该这样教?进行新教材培训时,不少教师说:接受的培训越多,听的讲座越多,看的公开课越多,越不知道怎样上语文课。
有些教师的确是拒绝、惧怕课改的,他们希望按照多年不变的方法教语文,既省力又省心,所以对新的理念和方法本能地有排斥心理。但绝大多数还是欢迎课改的,他们的困惑反映课改出了问题。毫无疑问,课改以后的语文课,出现许多非常好的变化:学生的地位突出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手段改进了,课堂空间拓展了。但一些不正常的理念也开始滋生,一些畸形的课堂教学观开始蔓延。
2003年,江苏省在连云港组织了一个大型的教研活动,我应邀执教了一节课。下课后,我去外省参加一个活动,在火车上接到活动现场一位教师的电话,说大家正在评课,一位教师对我的课提出不同的意见。我急切地问他是什么意见,他说那位年轻教师并没有针对课提出什么具体意见,而是说:这样的课,他也能上得出来,他们那里很多教师也能上得出来,黄老师作为特级教师,这节课“特”在哪里?作为新课改的课,这节课“新”在哪里?说真的,听了这位年轻教师的意见,我的心里很难受。不是说自己的课很好,也不是说自己的课别人不能提意见,而是他的说法让我吃惊。后来,我渐渐地发现,这竟是不少人的想法:上公开课就要与众不同,就要标新立异,就要运用平时不用的、别人不用自己也不用的新方法;很多教师听课也是唯新才好,唯奇才妙。只要是自己能上的课,都不是好课;只有常人上不出的课,才是好课。其实,新课改的课,一定是很多人能上的课,否则注定要失败;我们组织活动,就是要研究家常课怎么上得好。语文没有多少新方法,更没有什么奇特的方法,只有没有用好的方法。令人欣喜的是,我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在看到新课改带来的许多可喜变化的同时,也为语文教学严重的两极现象而担忧:一部分人越走越远,一部分人甚至是大部分人一切照旧。那么,到底什么是语文?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教?学生到底应该学习什么样的语文?
回望原点:语文到底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梳理了自己30年的语文教学,研究了于漪、钱梦龙等一大批语文教学名家的教育实践,尤其是他们的课堂教学,惊喜地发现:新课改从理念到实践,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是从西方引进的(其他学科或许可以引进,但母语教学是不能引进的),而是在继承中发展的。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在这一批教育名家的课堂上早就有了充分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针对种种偏颇的认识和异化的教学行为,我们对母语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渐渐地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系统的观点,得到很多课程专家的认可,尤其是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高度认同。他们说,如果这样教语文,进行语文课程改革,他们能努力做得到,也愿意一步一步去做。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课程追求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热爱语文,能够很好地运用语文;二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建设精神的家园。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应该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我们一再强调: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教师要按照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要按照语文的规律去学。至此,语文本色教学的核心主张已经基本形成。
提倡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是有感于语文教学高位化、形式化、低位化、应试化越来越严重的现状。我们认为,不提倡本色语文,语文教学就没有出路,教师就没有办法教语文,学生也没有办法真正学好语文;不提倡本色语文,语文课程改革就会南辕北辙,越改离我们的目标和初衷越远。在强调语文本色教学核心主张的同时,我们还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和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中学生的写作不是狭义的实用写作,不是自由的业余写作,也不是作家的文学创作,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培养获得高分的作文高手,更不是培养写作天才和作家,而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让他们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能够写好平常文章。
此外,我们也对语文教学的一些热点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比如,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一直是语文教学纠缠不清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语文不只是学习的工具,不只是工作的工具,不只是交际的工具,而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健康的情感,培养独立的人格意识和良好的审美趣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在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体现其人文性。 我们还从实践层面总结出解决具体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我们提出: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问题讨论为引导;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是自由写作和规定性写作相结合,系统训练和选点训练相结合,建立立体的写作教学机制,培养学生非写作状态下的写作意识,作文教学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努力通过课堂实践和理论阐述,将这些定位和策略实践化,将教师的文本阅读、教材处理、教学活动设计、语文课堂价值取向、教师教学诊断,甚至将语文学科考试的应对等一些问题都操作化,使得语文本色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的广泛接受和课程专家的高度认可。
实践本色语文,提倡本色语文,首先是由这样的一个“我”决定的。因为我是一个有着强烈现实感的人,是一个实践主义者,是一个中庸主义者,喜欢用原点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最重要的,我是一个平民语文人。换一个角度说,我提倡语文本色教学,是从和我一样的普通教师和普通学生的立场出发的。
我们一直从学理上不断完善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并努力寻找它的理论根据和思想基础。我们以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本色语文的哲学依据;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是本色语文的文化依托;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本色语文的学科思想基础;本体论,是本色语文的主要理论凭借。
我们将“本色”的内涵界定为:一是“语文本原”,即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即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即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追寻共生:语文课应该怎么教
在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越来越多的人投入语文本色教学的实践和探索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对它形成了肤浅的理解甚至误解。有人以为,本色语文就是不折腾;有人以为,本色语文就是不用PPT;甚至有人以为,一切故我就是本色语文,一切为了考试也是本色语文。有的教师说,语文本色教学真好,教学可以轻松省力。也有的教师问我,如果都提倡本色,那还要课改干什么?特别是在主张林立、概念漫天时,有些教师对语文本色教学的实践也产生了新的困惑。
面对种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很多人无法弄清真相。应该说,这不是老师们的问题。因为语文本色教学,不管怎样系统全面,不管怎样立足实际,它还只是一个教学主张,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为了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也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师实践本色语文教学主张的需要,我们必须总结出能体现语文本色教学主张的教学方法。
2010年,在语文本色教学获得江苏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后,我们开始潜心进行教学方法的总结。2009年,在全国中语会出版的汇集30年来的优秀语文教师的成果和成就的《中国语文人》中,我已经将自己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和谐共生教学法”。其实,2008年,我在专著《黄厚江讲语文》中就明确提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相关内容和语文的和谐。一切恰到好处,一切浑然天成,一切顺其自然;应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是为至境。”应该说,这里已经蕴含着我对理想的语文课的理解和追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新课改理念理解表面化、肤浅化的现象越来越少,语文教学高位化和形式化的教学越来越没有市场,但应试式、结论化的问题依然非常严重,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少教师的备课就是抄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上课就是直接或变着花样和形式,将现成的结论再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上课被动接受现成结论,课后通过做各类题目强化结论的记忆。很显然,这和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是大相径庭的。本色语文并不局限于语文教语文,好的语文课应该什么都有而一切又为了语文。可教师们常问:这样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
近年来,我们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实际,倾尽全力对“和谐共生教学”这个命题进行深入研究。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总结,主要不是研究它的理论架构,而是立足于它的课堂实践,努力用课堂告诉大家,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应该怎样体现,语文共生教学应该怎么操作。
2013年,语文共生教学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已在全国多个地区实验推广。但作为一个教学主张和一种教学方法,它还没有完全成熟。虽然我已年届花甲,但它还很年轻。
总之,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从原点走向共生,从“主张”到“方法”,一直在为了解决问题而行走和追寻。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 cn
我们一贯以为:教学主张的提出一定要立足于实际问题,一定要能够解决问题,人云亦云、自娱自乐、有名无实、标新立异的教学主张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回顾语文本色教学一系列主张的提出,以及语文共生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总结,它始终是为了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系列迫切的问题。
审视现状:语文课怎么了
2001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启动了。
语文作为一门备受指责的学科,更是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各级领导无不高度重视,各类专家纷纷高调介入,各级教研部门更是全力推动,各个层次的名师也积极投入,各种教学研究活动纷纷登台。很快,公开展示的语文课,面貌焕然一新:以前语文课很少听到读书的声音,现在语文课上有了形式多样的朗读;以前语文课基本上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现在是声光电色五彩缤纷,PPT更是令人目眩;以前是语文教师唱独角戏,现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已是家常便饭,历史教师、物理教师、地理教师一起上语文课,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少人赞叹: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丰富,这样精彩,这样有魅力。可是,在少数课改弄潮儿登场表演奉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的时候,不少教师并不为所动,他们感到茫然,感到困惑:这是语文课?语文应该这样教?进行新教材培训时,不少教师说:接受的培训越多,听的讲座越多,看的公开课越多,越不知道怎样上语文课。
有些教师的确是拒绝、惧怕课改的,他们希望按照多年不变的方法教语文,既省力又省心,所以对新的理念和方法本能地有排斥心理。但绝大多数还是欢迎课改的,他们的困惑反映课改出了问题。毫无疑问,课改以后的语文课,出现许多非常好的变化:学生的地位突出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手段改进了,课堂空间拓展了。但一些不正常的理念也开始滋生,一些畸形的课堂教学观开始蔓延。
2003年,江苏省在连云港组织了一个大型的教研活动,我应邀执教了一节课。下课后,我去外省参加一个活动,在火车上接到活动现场一位教师的电话,说大家正在评课,一位教师对我的课提出不同的意见。我急切地问他是什么意见,他说那位年轻教师并没有针对课提出什么具体意见,而是说:这样的课,他也能上得出来,他们那里很多教师也能上得出来,黄老师作为特级教师,这节课“特”在哪里?作为新课改的课,这节课“新”在哪里?说真的,听了这位年轻教师的意见,我的心里很难受。不是说自己的课很好,也不是说自己的课别人不能提意见,而是他的说法让我吃惊。后来,我渐渐地发现,这竟是不少人的想法:上公开课就要与众不同,就要标新立异,就要运用平时不用的、别人不用自己也不用的新方法;很多教师听课也是唯新才好,唯奇才妙。只要是自己能上的课,都不是好课;只有常人上不出的课,才是好课。其实,新课改的课,一定是很多人能上的课,否则注定要失败;我们组织活动,就是要研究家常课怎么上得好。语文没有多少新方法,更没有什么奇特的方法,只有没有用好的方法。令人欣喜的是,我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在看到新课改带来的许多可喜变化的同时,也为语文教学严重的两极现象而担忧:一部分人越走越远,一部分人甚至是大部分人一切照旧。那么,到底什么是语文?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教?学生到底应该学习什么样的语文?
回望原点:语文到底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梳理了自己30年的语文教学,研究了于漪、钱梦龙等一大批语文教学名家的教育实践,尤其是他们的课堂教学,惊喜地发现:新课改从理念到实践,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是从西方引进的(其他学科或许可以引进,但母语教学是不能引进的),而是在继承中发展的。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在这一批教育名家的课堂上早就有了充分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针对种种偏颇的认识和异化的教学行为,我们对母语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渐渐地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系统的观点,得到很多课程专家的认可,尤其是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高度认同。他们说,如果这样教语文,进行语文课程改革,他们能努力做得到,也愿意一步一步去做。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课程追求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热爱语文,能够很好地运用语文;二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建设精神的家园。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应该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我们一再强调: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教师要按照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要按照语文的规律去学。至此,语文本色教学的核心主张已经基本形成。
提倡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是有感于语文教学高位化、形式化、低位化、应试化越来越严重的现状。我们认为,不提倡本色语文,语文教学就没有出路,教师就没有办法教语文,学生也没有办法真正学好语文;不提倡本色语文,语文课程改革就会南辕北辙,越改离我们的目标和初衷越远。在强调语文本色教学核心主张的同时,我们还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和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中学生的写作不是狭义的实用写作,不是自由的业余写作,也不是作家的文学创作,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培养获得高分的作文高手,更不是培养写作天才和作家,而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让他们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能够写好平常文章。
此外,我们也对语文教学的一些热点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比如,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一直是语文教学纠缠不清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语文不只是学习的工具,不只是工作的工具,不只是交际的工具,而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健康的情感,培养独立的人格意识和良好的审美趣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在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体现其人文性。 我们还从实践层面总结出解决具体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我们提出: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问题讨论为引导;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是自由写作和规定性写作相结合,系统训练和选点训练相结合,建立立体的写作教学机制,培养学生非写作状态下的写作意识,作文教学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努力通过课堂实践和理论阐述,将这些定位和策略实践化,将教师的文本阅读、教材处理、教学活动设计、语文课堂价值取向、教师教学诊断,甚至将语文学科考试的应对等一些问题都操作化,使得语文本色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的广泛接受和课程专家的高度认可。
实践本色语文,提倡本色语文,首先是由这样的一个“我”决定的。因为我是一个有着强烈现实感的人,是一个实践主义者,是一个中庸主义者,喜欢用原点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最重要的,我是一个平民语文人。换一个角度说,我提倡语文本色教学,是从和我一样的普通教师和普通学生的立场出发的。
我们一直从学理上不断完善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并努力寻找它的理论根据和思想基础。我们以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本色语文的哲学依据;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是本色语文的文化依托;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本色语文的学科思想基础;本体论,是本色语文的主要理论凭借。
我们将“本色”的内涵界定为:一是“语文本原”,即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即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即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追寻共生:语文课应该怎么教
在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越来越多的人投入语文本色教学的实践和探索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对它形成了肤浅的理解甚至误解。有人以为,本色语文就是不折腾;有人以为,本色语文就是不用PPT;甚至有人以为,一切故我就是本色语文,一切为了考试也是本色语文。有的教师说,语文本色教学真好,教学可以轻松省力。也有的教师问我,如果都提倡本色,那还要课改干什么?特别是在主张林立、概念漫天时,有些教师对语文本色教学的实践也产生了新的困惑。
面对种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很多人无法弄清真相。应该说,这不是老师们的问题。因为语文本色教学,不管怎样系统全面,不管怎样立足实际,它还只是一个教学主张,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为了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也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师实践本色语文教学主张的需要,我们必须总结出能体现语文本色教学主张的教学方法。
2010年,在语文本色教学获得江苏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后,我们开始潜心进行教学方法的总结。2009年,在全国中语会出版的汇集30年来的优秀语文教师的成果和成就的《中国语文人》中,我已经将自己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和谐共生教学法”。其实,2008年,我在专著《黄厚江讲语文》中就明确提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相关内容和语文的和谐。一切恰到好处,一切浑然天成,一切顺其自然;应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是为至境。”应该说,这里已经蕴含着我对理想的语文课的理解和追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新课改理念理解表面化、肤浅化的现象越来越少,语文教学高位化和形式化的教学越来越没有市场,但应试式、结论化的问题依然非常严重,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少教师的备课就是抄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上课就是直接或变着花样和形式,将现成的结论再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上课被动接受现成结论,课后通过做各类题目强化结论的记忆。很显然,这和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是大相径庭的。本色语文并不局限于语文教语文,好的语文课应该什么都有而一切又为了语文。可教师们常问:这样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
近年来,我们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实际,倾尽全力对“和谐共生教学”这个命题进行深入研究。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总结,主要不是研究它的理论架构,而是立足于它的课堂实践,努力用课堂告诉大家,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应该怎样体现,语文共生教学应该怎么操作。
2013年,语文共生教学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已在全国多个地区实验推广。但作为一个教学主张和一种教学方法,它还没有完全成熟。虽然我已年届花甲,但它还很年轻。
总之,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从原点走向共生,从“主张”到“方法”,一直在为了解决问题而行走和追寻。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