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解决好学校教学、课程改革、学科建设、新课程新专业设置以及学校的分类定位等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需求性的问题,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关键词】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不应该仅仅是应急性的,而应该从更深层次的思想观念更新、教育体制调整入手,使高校教育无论什么时候都能依靠自身机制的作用进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动态适应,及时满足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
1 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
(1)经济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适应能力的要求大大升高。高校一贯沿用的专业对口培养“专门人才”的模式以及所培养的“专门人才”本身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2)科技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科技产品成长、更新换代及知识老化周期都大大缩短,人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这使得现行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再次受到冲击。
(3)文化因素: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任何科技成果和文明进步,又都是大综合的结晶,从而使得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在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中居于十分明显的优势地位。
(4)社会因素:基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等多种原因,社会不仅需要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需要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具有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看其适应性,即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与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是否与经济结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是否与高校自身实力及发展潜力相适应。而这种适应性最终体现在与人才市场的关系上。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研究对高校在新世纪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人才市场作为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的基本中介,对人才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人才市场的作用下通过双向选择而就业,这是当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然而,人才需求预测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影响专业设置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的无效供给”和“过度教育现象”的产生。
(1)改革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新的教学计划应以“强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高素质”为原则,以培养复合型和外向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具体来说,要使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经济管理相关领域的扩展学习能力,具有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力、管理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同时,通过学校教育和学生的自身努力,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还要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较高的道德水平。
(2)改革课堂教学和考试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调查研究以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总之,改革课堂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专业课程设置要瞄准市场,根据市场的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提倡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增设辅修专业,鼓励学生参加辅修,并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证给予适当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多渠道、多层次地适应市场经济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3)重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的关系
就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言,学科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只是一种外在形态的适应,而要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更应该在专门人才的内在质量上达到社会认可的要求。因此,学科专业调整,不能只理解为规模、种类等方面的扩展,必须把专业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专业内在质量。这就要求做到如下几点: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强化素质教育观念;二要结合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遵循办学规律,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学,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三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跨学科选修、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等学习制度;四要将基础学科专业向应用方向延伸,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专业。五要强化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在有条件的专业试行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使用外文版教材,逐步在推出通识教育的课程,从而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某类专门知识,而且还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
3、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实力
就业市场是最好的导师,它能告诉大学生们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具有何种素质的人才能适应社会需要。用人单位希望被录用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外语知识,同时对毕业生的谈吐、思维、身体条件等也十分重视。因此大学生只有成为高素质人才,才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适应者、强者和推动者。根据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人才的综合素质可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这四方面在人才结构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各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是基础,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灵魂。它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政治方向和行为方式,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在优秀大学生身上往往表现出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目标意识强,二是综合素质高。素质高的大学生,有远大的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勤奋钻研,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攀登知识的高峰。素质高的大学生,时刻心系国家、民族的利益,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祖国、民族的前途而努力工作,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素质高的大学生,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精神,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在困难、挫折面前,始终不动摇自己的追求,以开放的心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去化解人生道路上的种种磨难。素质高的大学生懂得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当机遇来临时,能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素质高的大学生敢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简介:逄晓娟,1965年4月,女,辽东学院招生就业处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多年从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与研究工作。
【关键词】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不应该仅仅是应急性的,而应该从更深层次的思想观念更新、教育体制调整入手,使高校教育无论什么时候都能依靠自身机制的作用进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动态适应,及时满足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
1 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
(1)经济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适应能力的要求大大升高。高校一贯沿用的专业对口培养“专门人才”的模式以及所培养的“专门人才”本身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2)科技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科技产品成长、更新换代及知识老化周期都大大缩短,人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这使得现行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再次受到冲击。
(3)文化因素: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任何科技成果和文明进步,又都是大综合的结晶,从而使得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在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中居于十分明显的优势地位。
(4)社会因素:基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等多种原因,社会不仅需要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需要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具有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看其适应性,即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与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是否与经济结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是否与高校自身实力及发展潜力相适应。而这种适应性最终体现在与人才市场的关系上。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研究对高校在新世纪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人才市场作为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的基本中介,对人才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人才市场的作用下通过双向选择而就业,这是当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然而,人才需求预测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影响专业设置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的无效供给”和“过度教育现象”的产生。
(1)改革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新的教学计划应以“强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高素质”为原则,以培养复合型和外向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具体来说,要使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经济管理相关领域的扩展学习能力,具有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力、管理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同时,通过学校教育和学生的自身努力,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还要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较高的道德水平。
(2)改革课堂教学和考试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调查研究以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总之,改革课堂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专业课程设置要瞄准市场,根据市场的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提倡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增设辅修专业,鼓励学生参加辅修,并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证给予适当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多渠道、多层次地适应市场经济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3)重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的关系
就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言,学科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只是一种外在形态的适应,而要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更应该在专门人才的内在质量上达到社会认可的要求。因此,学科专业调整,不能只理解为规模、种类等方面的扩展,必须把专业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专业内在质量。这就要求做到如下几点: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强化素质教育观念;二要结合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遵循办学规律,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学,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三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跨学科选修、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等学习制度;四要将基础学科专业向应用方向延伸,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专业。五要强化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在有条件的专业试行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使用外文版教材,逐步在推出通识教育的课程,从而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某类专门知识,而且还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
3、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实力
就业市场是最好的导师,它能告诉大学生们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具有何种素质的人才能适应社会需要。用人单位希望被录用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外语知识,同时对毕业生的谈吐、思维、身体条件等也十分重视。因此大学生只有成为高素质人才,才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适应者、强者和推动者。根据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人才的综合素质可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这四方面在人才结构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各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是基础,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灵魂。它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政治方向和行为方式,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在优秀大学生身上往往表现出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目标意识强,二是综合素质高。素质高的大学生,有远大的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勤奋钻研,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攀登知识的高峰。素质高的大学生,时刻心系国家、民族的利益,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祖国、民族的前途而努力工作,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素质高的大学生,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精神,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在困难、挫折面前,始终不动摇自己的追求,以开放的心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去化解人生道路上的种种磨难。素质高的大学生懂得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当机遇来临时,能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素质高的大学生敢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简介:逄晓娟,1965年4月,女,辽东学院招生就业处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多年从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