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给学生传授学习思想,让“有限”的课堂生成“有效”的课堂,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结合日常教学,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感受。
一、提炼思想,思之有效
在执教“圆的面积”课堂上,我先带领学生回顾了以前几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思考:在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采用了哪些做法?
在上课不久,我花了近5分钟,组织学生回顾以前所学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点拨出“分割拼摆”、“同形拼摆”、“变旧为新”、 “找到联系”、“以旧推新”这些做法。在备课时,我曾犹豫是否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因为接下来让学生自主完成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仍要花一定的时间。但我一直有个愿望: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真切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次,正好借公开课的机会,做个精心的设计,了却这个心愿。于是,在设计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之前,系统回顾了以前的几种推导过程,目的是教给学生思想:采用“分割拼摆、同形拼摆”等做法,“变旧为新”,进而“找到联系”,“以旧推新”,可以得出新的面积公式。这是数学教材经常出现的“转化”思想,但教材或教参都没有明确“转化”的具体做法,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转化”作出了以上的理解。最终,我没有放弃这种设计,并在课堂上达成了这些预设。学生们真切地接受了这些思想,当我问到:“对于梯形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同形拼摆。”从后续学习中,也反映出学生们或多或少形成了“变旧为新、找到联系、以旧推新”的思想。
二、预设思想,行之有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让我想到,要让学生能获得成功,动手前的设想很重要,这可避免操作中的松散性、盲目性,避免不必要的时间、精力的浪费。毕竟,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让学生在经历无休止的失败后,寻找成功的途径,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自信。为了保证成功的“有效”,在“有限”的课堂内,操作之前的设想显得很有必要。教师的教,需要预设;学生的学,也需要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师:成功的发现,往往从大胆的设想开始,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你准备怎么做呢?
(学生思考、交流)
生1:我想把圆分开来。
生2:我想把圆分成4份。
生3补充:平均分成4分。
生4:我想把圆平均分成8份……
师:把圆分开后,准备怎么办?
生:我想摆成一个旧的图形。
师:想摆成什么图形?
生1:摆成长方形。
生2:摆成平行四边形。
生3:摆成三角形。
生4:摆成梯形。
生5:摆成正方形。
因为有了对以往几种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具体回顾,以及对“分割拼摆、同形拼摆” “变旧为新” “找到联系” “以旧推新”等转化思想的提炼与确立,所以学生们在设想时,自然地想到把圆平均分成4份、8份,分开后,把圆拼成三角形、长方形等旧图形。
接下来,在安排学生们按照自己或小组的想法去做的环节中,学生独立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8份,并独立或互相商量着合作拼摆,体现了在充分的思想预设之后产生行为的有效性。
三、实践思想,成之有效
当安排学生交流拼摆成什么图形时,课堂上精彩纷呈。
小组1:我们摆成了平行四边形。
师:(安排展示并提问)是绝对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吗?
生:不是。
师介绍:可以说成是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小组2:我们摆成了近似的梯形。
小组3:我们还摆成了近似的三角形。
……
学生唐凯:我摆成了长方形(近似长方形)。
师:(安排展示并提问)请你介绍一下,是怎样摆成这个近似长方形的。
学生唐凯:我先摆成了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然后将左边的一份再平均分成两半,一半摆在左下角,一半摆在右下角。(学生们释然)
尽管我以前有过像唐凯的这种做法,不过我觉得从教师的角度呈现,失去启发的韵味,就不曾预设这种做法,在课件上没有体现。唐凯怎么会想到这种做法呢?课后他告诉我,在设想把圆平均分之后,摆成一个什么旧图形时,他想的是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在拼摆过程中,就想到这么做而拼成长方形了。听了他的话,我真切体会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学生的学,需要预设,成功的学,更要预设。这是否可以作为“成功学习”的思想而存在呢?在唐凯身上体现的成功,确实反映了:传授给学生思想,更能够在有限的课堂内,让学生有效地学习。
有的学生通过接受式学习获得知识,有的学生通过探究式获得发现,像唐凯这类学生,接受式是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上述不一般的发现,正是源于对“转化”思想的提炼、操作前“预设”等思想的给予,才让学生得到更高价值的学习,获得更高价值的发展。在学生们得到更高层次发展的同时,教者也享受到了教育成功的快乐,正应了那句话:“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责编侯艳星)
一、提炼思想,思之有效
在执教“圆的面积”课堂上,我先带领学生回顾了以前几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思考:在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采用了哪些做法?
在上课不久,我花了近5分钟,组织学生回顾以前所学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点拨出“分割拼摆”、“同形拼摆”、“变旧为新”、 “找到联系”、“以旧推新”这些做法。在备课时,我曾犹豫是否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因为接下来让学生自主完成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仍要花一定的时间。但我一直有个愿望: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真切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次,正好借公开课的机会,做个精心的设计,了却这个心愿。于是,在设计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之前,系统回顾了以前的几种推导过程,目的是教给学生思想:采用“分割拼摆、同形拼摆”等做法,“变旧为新”,进而“找到联系”,“以旧推新”,可以得出新的面积公式。这是数学教材经常出现的“转化”思想,但教材或教参都没有明确“转化”的具体做法,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转化”作出了以上的理解。最终,我没有放弃这种设计,并在课堂上达成了这些预设。学生们真切地接受了这些思想,当我问到:“对于梯形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同形拼摆。”从后续学习中,也反映出学生们或多或少形成了“变旧为新、找到联系、以旧推新”的思想。
二、预设思想,行之有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让我想到,要让学生能获得成功,动手前的设想很重要,这可避免操作中的松散性、盲目性,避免不必要的时间、精力的浪费。毕竟,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让学生在经历无休止的失败后,寻找成功的途径,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自信。为了保证成功的“有效”,在“有限”的课堂内,操作之前的设想显得很有必要。教师的教,需要预设;学生的学,也需要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师:成功的发现,往往从大胆的设想开始,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你准备怎么做呢?
(学生思考、交流)
生1:我想把圆分开来。
生2:我想把圆分成4份。
生3补充:平均分成4分。
生4:我想把圆平均分成8份……
师:把圆分开后,准备怎么办?
生:我想摆成一个旧的图形。
师:想摆成什么图形?
生1:摆成长方形。
生2:摆成平行四边形。
生3:摆成三角形。
生4:摆成梯形。
生5:摆成正方形。
因为有了对以往几种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具体回顾,以及对“分割拼摆、同形拼摆” “变旧为新” “找到联系” “以旧推新”等转化思想的提炼与确立,所以学生们在设想时,自然地想到把圆平均分成4份、8份,分开后,把圆拼成三角形、长方形等旧图形。
接下来,在安排学生们按照自己或小组的想法去做的环节中,学生独立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8份,并独立或互相商量着合作拼摆,体现了在充分的思想预设之后产生行为的有效性。
三、实践思想,成之有效
当安排学生交流拼摆成什么图形时,课堂上精彩纷呈。
小组1:我们摆成了平行四边形。
师:(安排展示并提问)是绝对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吗?
生:不是。
师介绍:可以说成是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小组2:我们摆成了近似的梯形。
小组3:我们还摆成了近似的三角形。
……
学生唐凯:我摆成了长方形(近似长方形)。
师:(安排展示并提问)请你介绍一下,是怎样摆成这个近似长方形的。
学生唐凯:我先摆成了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然后将左边的一份再平均分成两半,一半摆在左下角,一半摆在右下角。(学生们释然)
尽管我以前有过像唐凯的这种做法,不过我觉得从教师的角度呈现,失去启发的韵味,就不曾预设这种做法,在课件上没有体现。唐凯怎么会想到这种做法呢?课后他告诉我,在设想把圆平均分之后,摆成一个什么旧图形时,他想的是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在拼摆过程中,就想到这么做而拼成长方形了。听了他的话,我真切体会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学生的学,需要预设,成功的学,更要预设。这是否可以作为“成功学习”的思想而存在呢?在唐凯身上体现的成功,确实反映了:传授给学生思想,更能够在有限的课堂内,让学生有效地学习。
有的学生通过接受式学习获得知识,有的学生通过探究式获得发现,像唐凯这类学生,接受式是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上述不一般的发现,正是源于对“转化”思想的提炼、操作前“预设”等思想的给予,才让学生得到更高价值的学习,获得更高价值的发展。在学生们得到更高层次发展的同时,教者也享受到了教育成功的快乐,正应了那句话:“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