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连绵,隔断了渴望外面世界的目光;路蜿蜒,串连起走向富裕生活的希望。
在铁岭市清河区,王英奎的名字大家不一定很熟悉,但是说到“交通局王局长”,百姓都会称赞道:“这是个干事的局长,修起路来敢玩命。”8年来,他心怀百姓,牢记职责,带领交通战线的一班人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全区的交通旧貌换新颜:全区的公路里程由原来的120公里增加到235公里;公里密度由过去的28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54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四横三纵的交通网络格局。
政绩在百姓心中,党和政府给予的荣誉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有力印证:近几年,交通局及王英奎本人先后荣获省、市区各级政府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30余次。2004年,他光荣地当选为铁岭市人大代表。2006年,当选清河区政协副主席。
王英奎的办公室典雅简洁,一幅“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字画挂在办公桌的正前方。一如他的豪爽性情,让人初见便感到一种温暖和信任。
出山路
托起大山里的希望
王英奎的工作日记上记录了这样几页:2000年4月2日,去石人沟村勘测设计,车陷入泥潭,20里路,步行3个小时,中午到村里。6月1日,村委会给村办小学做了篮球架,买了篮球,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玩。10月5日,得知张家2000公斤梨因湖水突涨,运不出去,烂掉了;赵家1000余斤牛奶,因过岭时间长,到收购站奶变酸,倒掉了……
石人沟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俗称“葫芦峪”,荒凉、闭塞了百余年。因为没有路,大山阻隔了这里原本可以富裕、繁荣的一切。
石人沟村的现状深深触动着王英奎,他暗下决心,无论多苦多难也要为石人沟开劈奔出大山的路。2000年初春3月,王英奎上任指挥的第一场攻坚战就在这里打响了。
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惊醒了沉睡百年的大山,石人沟村路工程开工了。那一天,王英奎穿了一件他最爱的红色T恤衫,这是他在为石人村的开山工程祈福。
经历千年风吹日晒的黑色顽石,在炮声里变成了洁白的大小石块。碎石丛中,在现场指挥的王英奎,和工人们一样满身满脸灰头土脑,汗水从脸上流下,出现一道道混浊的沟壑,这些沟壑很快又被飞扬的尘土重新填补,一张张脸似泥糊一般,已分不清辨不明谁是谁。
石林炸开以后,推土机、挖掘机和运输机昼夜不停地忙碌着。由于岭高坡陡,挖掘机挖出的碎石无法用车辆运出山,只能靠人工一担一担地挑。
在齐声喊着号子挑担往返于山间的村民中,出现了王英奎的身影。他被担子压弯腰的身子在移动着,脚下的石子吱吱作响,十几趟下来,腰已没有了知觉,肩膀被压出了血迹。村民们实在看不下去了,把担子从他肩上夺了下来。他边直直腰边说;“现在年岁大了,想当年当兵的时候,这点活算得了什么。”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山岭。
6个月,王英奎与工人们一同奋战在工地。那些日子,王英奎和石人沟村民心里想的,嘴里念叨的,夜里梦见的,都是修路。
终于,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沿着陡峭的山岭伸向了山外。路修好了,人出山了,石人沟村沸腾了!村民们跨过两大岭,冲出“葫芦”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和煦的山风中不时地飘荡着阵阵欢声笑语。
他们能不激动吗?这条路,是石人沟人祖祖辈辈的梦想。71岁的杜文凯老人拉着王英奎的手说:“在石人沟活了一辈子,盼路盼了几十年,年年‘福’字倒贴,党派你们来修路,是给俺们造福啊!”
路贯通的第九天,村里就购进了10台豪爵摩托车,20户人家在张罗着买机动车,大伙儿都琢磨着发展经济,畅想着新农村的新生活。村支书眼含热泪激动地说:“我们要做几面大锦旗,去区里好好地谢谢党和政府”。
天地间有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路通后,由石人沟村委会聘请篆刻师,以山岭作碑刻下了“古今丛山湖,丘水断行路,感恩交通局,峰堑变平途。”的碑文。质朴的诗句,饱含着石人沟村民走出大山的喜悦,更饱含着村民对交通局发自心底的感激。
发展路
架起对外开放的桥梁
如果说为石人沟劈山筑路是王英奎带领交通局打胜的一场战斗,那么,修筑开草线和清刁线则可以说是一次大的战役。开草线和清刁线,是清河区东出口的两条主干道,如清河区对外连接伸出的两只手臂。但多年来因公路无法提升等级,严重制约着清河区向外发展。
开草线岭陡弯急,被同行称为“鬼见愁”,清刁线虽没有开草线之险,但也不亚于开草线之难。两条线路总计80多公里,需投资7000余万元,可区财政无力负担。要想修好这两条路,只有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借助外力求发展。向上要钱,一个字“难”,可不要,用王英奎的话说那“更难”。
自从王英奎迈进清河区交通局的第一天,他就给自己定下了明确的目标:带领全局的交通事业建设每年一个新变化,一年一个新台阶。对军人出身的王英奎而言,困难只能踩在脚下,只有战胜困难,才能开阔前进的道路。
为争取项目和资金,他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一次省厅领导来清河区考察,陪同介绍项目的王英奎,下车时一不小心,腿被车门划破了一个大口子,当时鲜血就止不住地冒了出来。领导见状,让他赶快到医院包扎一下,他却笑着说:“咱当过兵,轻伤不下火线嘛!”。他一瘸一拐地陪同领导考察完42公里的全程,并坚持到汇报完毕。省厅领导十分感动,当即表态,给清河一个项目,不为别的,就因为有这样一位心中有群众,肯把为民修路视为生命的交通局长。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王英奎的带领下,2001年至2002年,开草线和清刁线工程经过2年的修建,全线竣工。这标志着清河公路提升为贯穿城区的省级公路,使全区交通建设事业突破了资金瓶颈制约,为全区交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致富路
绘就新农村建设的蓝图
开草线、清刁线公路纵贯全境,制造业、生产加工业等工业园区拔地而起,公路两侧绿树成行,客货运输大大增加,文选葡萄、郎太后大米等农副产品远销国内外。
“作为一个领导,不敢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但一定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尽我所能,能办好几件办几件。这样自己活得实在,问心无愧。”王英奎在感到欣慰的同时,又提出了具有战略眼光的构想:在三至五年内,实现全区村村通油路,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彻底改变村级路“晴天灰土漫天扬,雨天积水烂泥汤”的现状。
蓝图已描绘在胸,王英奎与班子成员和专家进行研究、讨论、论证,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集思广益,形成了科学可行 的工程方案。很快,村村通油路工程在清河区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要致富先修路。”村民心里都清楚这个理儿。可是除了上级每公里15万元的投资,乡、村两级也要承担同样的费用,这笔不小的数目让一些乡村领导和百姓望而却步。
“上下同心,哪怕是负重前行,脚步也不会停。”王英奎为不加重农民负担,带领班子成员和技术人员到乡、村、街进行现场办公,了解基层的实际困难,因地制宜对工程施工标准进行调整。通过土地化解、政策化解、投工投劳等措施,把农民的负担降到了最低限度。同时,他责成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使全区村级公路全部达到了省、市所要求的施工标准,实现了线路网布局的合理化。
村村通油路工程中,每当看到各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为了早日铺好村里的路,几乎全体出动,王英奎的心底就不由得泛起一阵阵感动。
路,给村庄带来了改头换面的新气象。张相镇村通了客车,村民出门不仅有车坐,而且运输业为村里人均增收300元;养殖业由原来的小打小闹,变成了专业养殖,百头牛千头猪的已达几十户;种植业由原来的种大田,搞起了蔬菜大棚,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
仅用了三年,清河区完成了村村通油路156公里,开创了全省村级公路建设的先河,也为全区各村在“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8年主持全区交通工作中,一直信奉并实践着“细节决定成败,细节造就精品”的王英奎,对清河区城区的每一条路如数家珍,不仅如此,一村一巷的小路他都熟知于心,全区300公里各级公路的实地考察数据,如同一个数据库存储在他的大脑中。
8年来,王英奎带领不怕苦、不畏难,敢打敢拼的交通队伍走遍了清河区的三乡两街,41个行政村。这支队伍经历了无数的风餐露宿,饱尝修路的酸甜苦辣。他们在清河的青山碧水旁,在偏僻的山村里,默默地为这座城市,为10万清河人民修筑出一条条出山路、发展路、致富路。为清河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铺就了金色通途。
在清河区的“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图中,我们看到王英奎在尚阳大道下方,标画出一条粗重的红线。他的目光,又投向了新的战场。我们相信,他将带领交通局,为建设更加开放、美丽的清河区,修筑起条条腾飞路。
在铁岭市清河区,王英奎的名字大家不一定很熟悉,但是说到“交通局王局长”,百姓都会称赞道:“这是个干事的局长,修起路来敢玩命。”8年来,他心怀百姓,牢记职责,带领交通战线的一班人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全区的交通旧貌换新颜:全区的公路里程由原来的120公里增加到235公里;公里密度由过去的28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54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四横三纵的交通网络格局。
政绩在百姓心中,党和政府给予的荣誉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有力印证:近几年,交通局及王英奎本人先后荣获省、市区各级政府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30余次。2004年,他光荣地当选为铁岭市人大代表。2006年,当选清河区政协副主席。
王英奎的办公室典雅简洁,一幅“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字画挂在办公桌的正前方。一如他的豪爽性情,让人初见便感到一种温暖和信任。
出山路
托起大山里的希望
王英奎的工作日记上记录了这样几页:2000年4月2日,去石人沟村勘测设计,车陷入泥潭,20里路,步行3个小时,中午到村里。6月1日,村委会给村办小学做了篮球架,买了篮球,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玩。10月5日,得知张家2000公斤梨因湖水突涨,运不出去,烂掉了;赵家1000余斤牛奶,因过岭时间长,到收购站奶变酸,倒掉了……
石人沟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俗称“葫芦峪”,荒凉、闭塞了百余年。因为没有路,大山阻隔了这里原本可以富裕、繁荣的一切。
石人沟村的现状深深触动着王英奎,他暗下决心,无论多苦多难也要为石人沟开劈奔出大山的路。2000年初春3月,王英奎上任指挥的第一场攻坚战就在这里打响了。
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惊醒了沉睡百年的大山,石人沟村路工程开工了。那一天,王英奎穿了一件他最爱的红色T恤衫,这是他在为石人村的开山工程祈福。
经历千年风吹日晒的黑色顽石,在炮声里变成了洁白的大小石块。碎石丛中,在现场指挥的王英奎,和工人们一样满身满脸灰头土脑,汗水从脸上流下,出现一道道混浊的沟壑,这些沟壑很快又被飞扬的尘土重新填补,一张张脸似泥糊一般,已分不清辨不明谁是谁。
石林炸开以后,推土机、挖掘机和运输机昼夜不停地忙碌着。由于岭高坡陡,挖掘机挖出的碎石无法用车辆运出山,只能靠人工一担一担地挑。
在齐声喊着号子挑担往返于山间的村民中,出现了王英奎的身影。他被担子压弯腰的身子在移动着,脚下的石子吱吱作响,十几趟下来,腰已没有了知觉,肩膀被压出了血迹。村民们实在看不下去了,把担子从他肩上夺了下来。他边直直腰边说;“现在年岁大了,想当年当兵的时候,这点活算得了什么。”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山岭。
6个月,王英奎与工人们一同奋战在工地。那些日子,王英奎和石人沟村民心里想的,嘴里念叨的,夜里梦见的,都是修路。
终于,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沿着陡峭的山岭伸向了山外。路修好了,人出山了,石人沟村沸腾了!村民们跨过两大岭,冲出“葫芦”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和煦的山风中不时地飘荡着阵阵欢声笑语。
他们能不激动吗?这条路,是石人沟人祖祖辈辈的梦想。71岁的杜文凯老人拉着王英奎的手说:“在石人沟活了一辈子,盼路盼了几十年,年年‘福’字倒贴,党派你们来修路,是给俺们造福啊!”
路贯通的第九天,村里就购进了10台豪爵摩托车,20户人家在张罗着买机动车,大伙儿都琢磨着发展经济,畅想着新农村的新生活。村支书眼含热泪激动地说:“我们要做几面大锦旗,去区里好好地谢谢党和政府”。
天地间有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路通后,由石人沟村委会聘请篆刻师,以山岭作碑刻下了“古今丛山湖,丘水断行路,感恩交通局,峰堑变平途。”的碑文。质朴的诗句,饱含着石人沟村民走出大山的喜悦,更饱含着村民对交通局发自心底的感激。
发展路
架起对外开放的桥梁
如果说为石人沟劈山筑路是王英奎带领交通局打胜的一场战斗,那么,修筑开草线和清刁线则可以说是一次大的战役。开草线和清刁线,是清河区东出口的两条主干道,如清河区对外连接伸出的两只手臂。但多年来因公路无法提升等级,严重制约着清河区向外发展。
开草线岭陡弯急,被同行称为“鬼见愁”,清刁线虽没有开草线之险,但也不亚于开草线之难。两条线路总计80多公里,需投资7000余万元,可区财政无力负担。要想修好这两条路,只有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借助外力求发展。向上要钱,一个字“难”,可不要,用王英奎的话说那“更难”。
自从王英奎迈进清河区交通局的第一天,他就给自己定下了明确的目标:带领全局的交通事业建设每年一个新变化,一年一个新台阶。对军人出身的王英奎而言,困难只能踩在脚下,只有战胜困难,才能开阔前进的道路。
为争取项目和资金,他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一次省厅领导来清河区考察,陪同介绍项目的王英奎,下车时一不小心,腿被车门划破了一个大口子,当时鲜血就止不住地冒了出来。领导见状,让他赶快到医院包扎一下,他却笑着说:“咱当过兵,轻伤不下火线嘛!”。他一瘸一拐地陪同领导考察完42公里的全程,并坚持到汇报完毕。省厅领导十分感动,当即表态,给清河一个项目,不为别的,就因为有这样一位心中有群众,肯把为民修路视为生命的交通局长。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王英奎的带领下,2001年至2002年,开草线和清刁线工程经过2年的修建,全线竣工。这标志着清河公路提升为贯穿城区的省级公路,使全区交通建设事业突破了资金瓶颈制约,为全区交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致富路
绘就新农村建设的蓝图
开草线、清刁线公路纵贯全境,制造业、生产加工业等工业园区拔地而起,公路两侧绿树成行,客货运输大大增加,文选葡萄、郎太后大米等农副产品远销国内外。
“作为一个领导,不敢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但一定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尽我所能,能办好几件办几件。这样自己活得实在,问心无愧。”王英奎在感到欣慰的同时,又提出了具有战略眼光的构想:在三至五年内,实现全区村村通油路,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彻底改变村级路“晴天灰土漫天扬,雨天积水烂泥汤”的现状。
蓝图已描绘在胸,王英奎与班子成员和专家进行研究、讨论、论证,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集思广益,形成了科学可行 的工程方案。很快,村村通油路工程在清河区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要致富先修路。”村民心里都清楚这个理儿。可是除了上级每公里15万元的投资,乡、村两级也要承担同样的费用,这笔不小的数目让一些乡村领导和百姓望而却步。
“上下同心,哪怕是负重前行,脚步也不会停。”王英奎为不加重农民负担,带领班子成员和技术人员到乡、村、街进行现场办公,了解基层的实际困难,因地制宜对工程施工标准进行调整。通过土地化解、政策化解、投工投劳等措施,把农民的负担降到了最低限度。同时,他责成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使全区村级公路全部达到了省、市所要求的施工标准,实现了线路网布局的合理化。
村村通油路工程中,每当看到各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为了早日铺好村里的路,几乎全体出动,王英奎的心底就不由得泛起一阵阵感动。
路,给村庄带来了改头换面的新气象。张相镇村通了客车,村民出门不仅有车坐,而且运输业为村里人均增收300元;养殖业由原来的小打小闹,变成了专业养殖,百头牛千头猪的已达几十户;种植业由原来的种大田,搞起了蔬菜大棚,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
仅用了三年,清河区完成了村村通油路156公里,开创了全省村级公路建设的先河,也为全区各村在“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8年主持全区交通工作中,一直信奉并实践着“细节决定成败,细节造就精品”的王英奎,对清河区城区的每一条路如数家珍,不仅如此,一村一巷的小路他都熟知于心,全区300公里各级公路的实地考察数据,如同一个数据库存储在他的大脑中。
8年来,王英奎带领不怕苦、不畏难,敢打敢拼的交通队伍走遍了清河区的三乡两街,41个行政村。这支队伍经历了无数的风餐露宿,饱尝修路的酸甜苦辣。他们在清河的青山碧水旁,在偏僻的山村里,默默地为这座城市,为10万清河人民修筑出一条条出山路、发展路、致富路。为清河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铺就了金色通途。
在清河区的“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图中,我们看到王英奎在尚阳大道下方,标画出一条粗重的红线。他的目光,又投向了新的战场。我们相信,他将带领交通局,为建设更加开放、美丽的清河区,修筑起条条腾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