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所周知,高中数学和人们生活存在着紧密关联,然而,因为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太过复杂抽象,这大大提升了高中生的学习难度.为对这个状况加以解决,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变式教学,通过变式教学能够扩展高中生解题思路,促使其数学思维变得更加多变灵活,进而提升其综合能力.基于此,本文旨在对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当中的变式训练展开探究,希望能对实际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变式;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0)34-0064-02
收稿日期:2020-09-05
作者简介:樊彪(1982-),男,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一、在情境创设当中应用变式
良好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期间,数学教师需对导入情境进行创设,这样可以快速吸引高中生注意力,促使其在具体情境当中对问题展开思考以及探究.例如,进行“指数函数”教学期间,数学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然后设计相应的变式问题,以此来设置有关的教学情境,激活高中生思维.首先,教师可把一张A4纸平均撕成两半.之后,把这撕下来的两个部分重叠,之后对折.在此之后,再重叠并且再对折,一直重复上边实践过程,如果已知A4纸厚度为0.15毫米.问题一:假设教师第四次进行撕纸之时,同学们估计这些纸这时厚度为多少?问题二:假设教师第八次进行撕纸之时,同学们估计这些纸这时厚度为多少?问题三,假设教师第十六次进行撕纸之时,同学们估计这些纸这时厚度为多少?问题四:知道A4纸厚度与对折四处,那么对应撕纸以后纸的厚度应当怎样计算?问题五:对以上问题进行观察,想一想上述数据间存在什么联系?是否存在函数关系?把可视化的实践活动与变式问题进行结合,完成导入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及逐步探究,逐渐引导高中生对指数函数进行认识以及探索.
二、在概念教学当中应用变式众所周知,数学概念乃是数学知识当中的重要部分,其是数学知识这一体系的重要脊梁.高中生只有对数学概念进行有效理解以及掌握,才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而在概念教学当中应用变式,可以引导高中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全面认识,促使高中生对于概念内涵以及外延进行深入理解,把数学概念进行有效联结,进而让整个概念体系变得越发丰富以及完善,让高中生对于数学知识进行深入认识以及理解.
比如,进行“抛物线”教学期间,数学教师可引导高中生由典型问题着手,借助变式逐渐对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典型问题为:A(a,3)为抛物线y2=2px上的点,已知其和抛物线的焦点间距离是4,求a值与p值.
分析 上述问题属于典型基础问题,针对学生而言,套用公式便可快速求出答案.教师教学可将基础实施变式,进而推动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
变式1 已知一个动点A到直线x+4=0的距离和其到定点P(2,0)距离的差为2,求点A的轨迹方程.
通过变式1,高中生可以对抛物线之上点运动轨迹进行深入研究,和典型问题相比,变式1这个问题可以促使高中生对基础概念进行理解.
变式2 已知点P坐标是(6,4),而且抛物线x2=4y之上存在一个动点A,求A到点P间的距离和其到x轴距离之和的最小值.
变式2是在变式1基础之上进行的提高,难度加大很多.然而,紧扣抛物线这个核心概念,由基础题到两个变式问题,问题难度不断提高,可以促使高中生的数学思维逐渐发展,促使其对基础概念进行透彻以及全面理解.
针对概念教学来说,通过变式可以帮助高中生对概念进行深刻理解,进而为其深入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有效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思维.
三、在探究活动当中运用变式
若想提升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需引导高中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突出高中生具有的主体地位.所以,数学教师可把探究活动和变式进行结合,通过变式问题来引领高中生对知识展开深入探究,这样可以促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当高中生完成学习以后,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的数学素养以及探究能力.
比如,进行“等差数列”教学期间,数学教师可通过下面变式问题引导高中生展开思考以及探究.
现有一无穷的等差数列,而且已知该数列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以及探究.
问题一 假设把这个数列当中前m项都去掉,用其他各项构成一个新的数列,问新构成的数列是否依然为等差数列?如果是等差数列,求出这个新数列的首项以及公差;如果并非等差数列,说明具体理由.
问题二 假设把原数列当中奇数项全部取出来,依次构成一个新的数列,问新构成的数列是否依然为等差数列?如果是等差数列,求出这个新数列的首项以及公差;如果并非等差数列,说明具体理由.
高中生在对等差数列进行学习期间,常常会遇到困难,假设直接忽略概念教学,直接对概念进行运用,常常会让高中生的思维出现脱节现象,而且还会对教学效果造成较大影响.而通过变式把概念教学变成具体问题,高中生在對具体问题加以解决期间,可以主动进行思考,而且所有变式可以有效撞击高中生思维,有效提升高中生的认知能力.
四、在习题教学当中应用变式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之中,习题教学属于重要课型,通过习题教学能够让高中生在解题当中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帮助其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内化,进而培养高中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其数学思维,有效培养其核心素养.在习题教学当中对变式加以运用,可以帮助高中生实现举一反三,通过解答几道问题而掌握一类问题的解答方法,进而提升其学习效率. 如图所示,设点A、B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BM相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1625,求点M的轨迹.
解 设M点的坐标为x,y,由题意可得:
kAM·kBM=yx+5·yx-5=y2x2-25=-1625x≠±5,
化得x225+y216=1x≠±5.
因此点M轨迹为椭圆:x225+y216=1上除去左右端点-5,0和5,0.
变式1 假设点A与点B坐标为(-5,0)及(5,0),AM与BM交于点M,而且其斜率的积为m,同時m≠0,试求点M轨迹方程.
解 设M点的坐标为x,y,由题意可得:
kAM·kBM=yx+5·yx-5=y2x2-25=mx≠±5,化得x225-y225m=1x≠±5
当m<0时,点M轨迹为椭圆:x225+y2-25m=1,除去左右端点-5,0和5,0.
当m>0时,点M的轨迹是双曲线x225-y225m=1,除去左右顶点(-5,0)和(5,0).
变式2 已知椭圆方程为x2a2+y2b2=1上任意一点M,椭圆两个顶点为点A与点B,坐标分别是(-a,0)和(a,0),试求AM与BM斜率的积.
解 设AM与BM斜率的积是k,由题意可得:kAM·kBM=yx+a·yx-a=y2x2-a2
通过上述变式训练,可以帮助高中生对椭圆轨迹问题的解答方法进行有效掌握.
综上可知,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之中进行变式教学,可以有效发散高中生思维,帮助高中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促使其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数学教师可在情境创设、概念教学以及习题教学当中应用变式,这样可以促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罗燕.渗透变式思想,提高新课实效——以“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0(06):52-53.
[2]马晓丹.着眼本质,在“变”中建构数学概念——以“指数函数”概念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0(03):62-63.
[3]计进.以思想为主导 设计变式题组——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和二次函数”的课例研究[J].上海中学数学,2019(11):24-25,29.
[责任编辑: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