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分析
全国各地由于特殊时期的影响,高校和中小学都开展了“停课不停学”的活动,温州也不例外,于是线上教学紧锣密鼓,铺天盖地地展开。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线下教学时我们可以时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但是采用线上教学时这就很难做到。所以为了能更好地达成目标,我们的课堂也很有必要跟随授课方式的改变做出适当的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线上教学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网络听课的积极性。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课《中华文明的演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的教学中,我以中国历史纪念表为主线,整合线上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立场改变教学等方式去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避免了线上教學“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境况。
二、案例描述
《中华文明的演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九年级的一节复习课,涵盖的章节内容比较多包括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如果只是教师的单向信息传播,学生是很容易疲惫,很难坚持听完这30分钟的课程。老师的授课难免会陷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囧境。在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尽量地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复习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这两部分内容时我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基本脉络
师出示歌谣: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暴收。
汉末三分归入晋,朝称南北阻江流
隋开天下遭唐灭,五代十国战乱稠
宋统中州元虏代,明清过后帝王休。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歌诀说一说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王朝更替的时序。
生:说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王朝更替的时序
(教师等待15秒再出示)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朝→明朝→清朝。
师:如果不能顺利完成的同学可以借助历史纪念表来帮助我们复习
(出示历史纪念表)
现在你可以根据历史纪念表再梳理一次,需要重新梳理的同学可以利用手上的暂停键。
有需要的学生:根据历史纪念表再次梳理
问题:现在,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历史纪念表,请同学们快速找出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停3秒)
生:找
师:很好!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并立。
问题:有哪几个朝代是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完成国家统一的封建王朝呢?
生:找
师:对!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师总结:这里的秦朝是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从秦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国的统一时间大约占70%,分裂的时间约占30%,可见统一还是主流。
课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脉络,尽管王朝在不断更替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却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绵不绝,那么在统一对民族国家中,哪些封建帝王的贡献比较突出呢?相信同学们心中会有很多不同的人选。
师:虽然大家知道很多,但你发现了没有,这些知识就如同房间里凌乱的物品杂乱无章,我们得想办法让这些凌乱的知识变得系统起来。
师:我们经常会碰到评价历史人物的题目,在碰到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同事时,要注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师过度:秦始皇的确铸就了丰功伟业,然而秦朝却在短暂的时间里因暴政灭亡了。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这离不开他在位时期推进的大一统的措施。
问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西汉和秦朝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材料: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1)材料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和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汉武帝“利禄引诱”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生思考并回答:事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措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设立专门教授儒学经典的太学,
成绩优秀的学生可直接做官;地方设立官学;鼓励私人传授儒家学说。
(3)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两个历史事件作简要评价。
生思考并回答:焚书坑儒: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但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罢黜百家:有利于思想统一,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持续两千多年,
但也体现了文化专制的一面。
师总结:通过一系列措施,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形成了经济发展,全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汉武帝也正是这新的大一统局面的缔造者。
四、案例反思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唯有变才是永恒的不变,当发现教师单向信息传播效果不尽人意的时候就需要考虑调整和改变。线上的教学的变,可以是教师讲解语调的变化,语言节奏的变化,信息呈现的变化……总之,一切的变化都是围绕同一个目标——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电脑屏幕前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一)不做“播音员”,做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
如果只是教师的单向信息传播,学生是很容易疲惫,很难坚持听完这30分钟的课程。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很忌讳老师单方面的重复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学习用书上已经归纳好的知识点,这样的照本宣科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或者问题调动学生的眼、手、脑、口!这样学生在上网课时就不容易发呆、走神,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老师的课堂中。在本案例中我出示年代更替的歌谣让学生开口说就是让学生做到“口动”;出示秦始皇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位帝王就是让学生做到“眼动”;动笔写论据是让学生做到“手动”在学生完成这些活动目标的过程中一定也是伴随着“脑动”的状态。通过这些环节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最终达成目标。所以不要做纯粹的“播音员”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促进者。
(二)注重细节,提升网课吸引力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1968年提出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这里表达的工具不仅仅是口头语言,还要用到自己的情绪、音调、体态语言。虽然我们用录播的形式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没有办法展现我们的体态语言但是我们在表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及音调。基于网络教学的特点,老师讲课的语速要适当的放慢,吐字清晰,让学生听清楚老师讲解的内容。在关键点适当回应学生,追问学生,预设学生的想法。在每一个复习要点完成以后,都要做一下小结,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刚才的复习学到了什么,了解接下来要复习的内容。这样的小结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座座灯塔,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避免迷失方向,帮助学生顺利达成课堂的复习目标。
全国各地由于特殊时期的影响,高校和中小学都开展了“停课不停学”的活动,温州也不例外,于是线上教学紧锣密鼓,铺天盖地地展开。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线下教学时我们可以时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但是采用线上教学时这就很难做到。所以为了能更好地达成目标,我们的课堂也很有必要跟随授课方式的改变做出适当的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线上教学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网络听课的积极性。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课《中华文明的演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的教学中,我以中国历史纪念表为主线,整合线上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立场改变教学等方式去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避免了线上教學“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境况。
二、案例描述
《中华文明的演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九年级的一节复习课,涵盖的章节内容比较多包括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如果只是教师的单向信息传播,学生是很容易疲惫,很难坚持听完这30分钟的课程。老师的授课难免会陷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囧境。在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尽量地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复习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这两部分内容时我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基本脉络
师出示歌谣: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暴收。
汉末三分归入晋,朝称南北阻江流
隋开天下遭唐灭,五代十国战乱稠
宋统中州元虏代,明清过后帝王休。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歌诀说一说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王朝更替的时序。
生:说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王朝更替的时序
(教师等待15秒再出示)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朝→明朝→清朝。
师:如果不能顺利完成的同学可以借助历史纪念表来帮助我们复习
(出示历史纪念表)
现在你可以根据历史纪念表再梳理一次,需要重新梳理的同学可以利用手上的暂停键。
有需要的学生:根据历史纪念表再次梳理
问题:现在,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历史纪念表,请同学们快速找出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停3秒)
生:找
师:很好!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并立。
问题:有哪几个朝代是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完成国家统一的封建王朝呢?
生:找
师:对!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师总结:这里的秦朝是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从秦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国的统一时间大约占70%,分裂的时间约占30%,可见统一还是主流。
课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脉络,尽管王朝在不断更替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却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绵不绝,那么在统一对民族国家中,哪些封建帝王的贡献比较突出呢?相信同学们心中会有很多不同的人选。
师:虽然大家知道很多,但你发现了没有,这些知识就如同房间里凌乱的物品杂乱无章,我们得想办法让这些凌乱的知识变得系统起来。
师:我们经常会碰到评价历史人物的题目,在碰到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同事时,要注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师过度:秦始皇的确铸就了丰功伟业,然而秦朝却在短暂的时间里因暴政灭亡了。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这离不开他在位时期推进的大一统的措施。
问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西汉和秦朝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材料: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1)材料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和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汉武帝“利禄引诱”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生思考并回答:事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措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设立专门教授儒学经典的太学,
成绩优秀的学生可直接做官;地方设立官学;鼓励私人传授儒家学说。
(3)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两个历史事件作简要评价。
生思考并回答:焚书坑儒: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但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罢黜百家:有利于思想统一,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持续两千多年,
但也体现了文化专制的一面。
师总结:通过一系列措施,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形成了经济发展,全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汉武帝也正是这新的大一统局面的缔造者。
四、案例反思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唯有变才是永恒的不变,当发现教师单向信息传播效果不尽人意的时候就需要考虑调整和改变。线上的教学的变,可以是教师讲解语调的变化,语言节奏的变化,信息呈现的变化……总之,一切的变化都是围绕同一个目标——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电脑屏幕前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一)不做“播音员”,做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
如果只是教师的单向信息传播,学生是很容易疲惫,很难坚持听完这30分钟的课程。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很忌讳老师单方面的重复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学习用书上已经归纳好的知识点,这样的照本宣科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或者问题调动学生的眼、手、脑、口!这样学生在上网课时就不容易发呆、走神,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老师的课堂中。在本案例中我出示年代更替的歌谣让学生开口说就是让学生做到“口动”;出示秦始皇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位帝王就是让学生做到“眼动”;动笔写论据是让学生做到“手动”在学生完成这些活动目标的过程中一定也是伴随着“脑动”的状态。通过这些环节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最终达成目标。所以不要做纯粹的“播音员”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促进者。
(二)注重细节,提升网课吸引力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1968年提出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这里表达的工具不仅仅是口头语言,还要用到自己的情绪、音调、体态语言。虽然我们用录播的形式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没有办法展现我们的体态语言但是我们在表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及音调。基于网络教学的特点,老师讲课的语速要适当的放慢,吐字清晰,让学生听清楚老师讲解的内容。在关键点适当回应学生,追问学生,预设学生的想法。在每一个复习要点完成以后,都要做一下小结,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刚才的复习学到了什么,了解接下来要复习的内容。这样的小结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座座灯塔,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避免迷失方向,帮助学生顺利达成课堂的复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