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才堪用与选才无能的矛盾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cai_0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贽是中唐名相,为人刚直激切,任相期间指陈时弊、整顿吏治、革故鼎新,“事有可否必言之”,在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极富见地的主张。曾有人劝他不妨圆融一些,陆贽回答:“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此外还有什么需要考虑呢?”但终因小人进谗,被贬为忠州别驾,直至去世。
  陆贽的才识与品行在后世都留下深刻影响。《新唐书·陆贽传》惋叹唐德宗对其建言“所用才十一,唐祚不竞,惜哉”,苏轼曾说“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王夫之赞叹“唐室为之再安,皆敬舆(陆贽字)悟主之功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更是不惜篇幅,大量引用了其关于治国理政的真知灼见。
  陆贽曾提出过一个重要观点:王朝末季,朝廷常苦于无良臣猛将可用,反观起事一方,却是人才济济、森若林会,“然则兴王之良佐,皆是季代之弃才”!
  诚然,纵观历史,所谓乱世豪杰、草莽英雄,或者是无缘进入国家法眼,如刘邦、朱元璋等,或者是本欲效力国家而不可得,如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皆是国家“弃用之才”。那么,为何现行体制却不能发现这些人才?为何这些人才得不到现行体制的认可,甚至反而走到现行体制的对立面?陆贽提出的这个问题无疑值得人们深思。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大致有两个原因。
  其一,一个王朝在开国之初,一方面通过长期艰苦创业积累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统治者也比较注意网罗人才、励精图治,因此往往出现名臣云集、群英荟萃的盛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王朝后期,逐渐形成利益固化的格局,反映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圈越来越小,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排斥新生力量的进入,进而造成社会结构越来越板结化,阶层间流动越来越陷于停滞。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有少数能够进入权力圈的新人,首先必须是最听话、最驯服的人,虽然偶尔也可能出现一两个异数,但要么被同化,要么被排挤。于是,就出现了人才匮乏、内部循环与阶层固化、流动不通并存的困局。
  其二,由于承平日久,政怠宦成,制度老化,原本曾经发挥巨大作用的选人模式逐渐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现象,无力再为国家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历史上察举制、科举制的兴衰无疑是这一情形的有力注脚。而一旦大量社会优秀人才无法进入国家权力体系,失去上升希望,必然充满不平和怨恨,必然利用各种机会,并不惜采取暴力方式去获取自己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从而走向现行体制的对立面。
  那么,陆贽自己又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呢?
  首先,强调“人皆含灵,唯其诱致”。在陆贽看来,人才并不神秘,关键在于能否被发现、招引、善用,犹如璞玉,抛掷即为瓦石,雕琢却成圭璋;又如水源,壅塞则为淤泥,疏浚即成川泽,一语以概之,“好之则至,奖之则崇,抑之则衰,斥之则绝,此人才消长之所由也”。无独有偶,东方朔亦曾有愤激之言:“贤与不肖,何以异哉!……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汉初三杰”中,萧何曾任小吏,韩信曾寄食于人,张良曾浪迹天涯,此外,樊哙等人皆原属市井无赖之辈,我们与其赞叹他们的“草根逆袭”,不如佩服刘邦的善于用人,否则这些人无论如何是无法在大秦帝国的政治谱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贞元八年(792),陆贽主持进士科考试,录取了此前已经连续三次落榜的韩愈以及欧阳詹等人,时称“龙虎榜”,成为文学史上一代佳话。应当说,陆贽的慧眼识人才并非偶然,这与他一贯重视人才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其次,强调制度选人。陆贽敏锐地指出现行体制在用人上的根本缺陷,即用人权掌握在个人手中而不是依靠制度运行。他举例,倘若宰相为皇帝宠任,则无论举荐何人,必被批准,而一旦遭受疏忌,即使荐人得当,也不被接受。也就是说,作为天下之公器的“名位”,实际上已成为政治斗争以及利益交换、私相授受的工具。
  其三,强调求才贵广、考课贵精。在坚持不徇私情只凭制度选人的前提下,求才贵广,一是防止结党营私、在小圈子中选人;二是扩大举荐权,除宰相外,允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当时唐德宗由于怀疑台省长官荐人“兼受贿赂,不得实才”,要求将选人权集中于宰辅,“不可信任诸司”。陆贽提出,宰辅不过数人,“人之所知,固有限极,必不能遍谙多士、备阅群才”,只有广开进贤之门,“各举所知”,才能“下无遗贤”,“海内无遗士”。与此同时,如何防止人才举荐中的不正之风呢?这就需要考课贵精,不但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所举必试之以事,所言必考之于成”。为此,陆贽提出了“考课八计”:视户口丰耗以稽抚字,视垦田盈缩以稽本末,视赋役薄厚以稽廉冒,视按籍烦简以稽听断,视囚系盈虚以稽决滞,视奸盗有无以稽禁御,视选举众寡以稽风化,视学校兴废以稽教导。此外,他还建议通过赋予举荐人的举荐责任进行约束,“一经荐扬,终身保任”,得贤则褒奖,失实则诫勉。
  其四,强调人尽其才。陆贽指出,“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弃瑕录用者,霸王之道;记过遗才者,衰乱之源”。同样,“官之典司,有难易闲剧之别”,因此,人才使用的关键在于任得其所、用得其能,不能求精太过、嫉恶太甚,一味追求全才,必将陷于无才可用。
  最后,强调量才授用。开元年间,吏部尚书裴光庭创设“循资格”,官员迁擢“无问能否,选满即注。限年蹑级,毋得逾越。非负谴者,皆有升无降”,简单地说就是纯粹按年月、资历提拔干部。对此,陆贽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深刻指出,“迁转甚速,则人心苟而职业不固;甚迟,则人心怠而事守浸衰”。为此,他提出了改进循资格的办法,一是对异能者破格提拔,二是对失职者罢黜惩戒,三是对守常者循序渐进。惟其如此,才能既保持官员队伍的稳定,使“庶品有伦”,又为破格提拔留出空间,使“殊才不滞”。
  陆贽曾经感慨“理道之急,在于得人;而知人之难,圣哲所病”,在其向唐德宗进献的大量奏议中,贯穿始终的正是对于唐王朝人才匮乏的极度焦虑。事实上,陆贽十分清楚,扭转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来的颓势,恢复中兴、重振国力,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才。可惜,囿于时局和官场斗争、风气所限,陆贽所提出的措施并没有得到很好贯彻,唐王朝最终也没有解决广聚英才、人尽其才的难题。
  贞观年间,唐太宗有一次敦促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举贤荐才,封德彝回答:“但今未见奇才异能。”唐太宗很不高兴地说:“从来明主都是取人于当时,难道还能借才于异代?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看来,不论乱世或是治世,任何时候,人才问题都不在于有无,而在于能否被发现。从这一点上,唐太宗与陆贽可以说不谋而合。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与其空叹人才难得,不如反思如何才能够发现人才,吸纳人才,使人才脱颖而出,这恐怕正是陆贽在今天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其他文献
文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有的字词其本义往往会发生转义的变化,即所谓“引申”。引申,是将某字某词原本的意义扩展其范围,升华其内涵,最常见的是,原属名词的转为动词使用,原为动词的而用作名词,甚至转义成另一种比其原意更为抽象的概念。如“关”与“关键”,便是典型的例子。  “关”与“关键”初时作为实物名称,古代都是指门闩。只不过,“关”是简单的闩,“关键”是复合的闩,完全与当今所运用的意义不同。  先说“
期刊
莫高窟:沙漠的艺术馆  从敦煌向东南行驶,公路两旁是不见人烟的戈壁滩,约半小时至鸣沙山,只见山之东麓陡崖上,布满了层层密如蜂窝的洞窟。南北长一千七百米,高约四楼层,最高的自山脚到山顶达四十米,这是一座自然与人工结合构筑长之又长的石窟艺术馆,在平野辽阔的沙漠戈壁上,是一道过目难忘的风景线。这不是哪一个建筑师的杰作,是历代无数艺匠的集体创造。传说前秦建元二年(366)一位叫乐僔的僧人,从东方云游至鸣沙
期刊
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  〔唐〕李白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唐〕杜甫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韦侍
期刊
世界上有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种享受大致相同,结果,一种人是幸福的,另一种却得不到幸福。他们对物、对人和对事的观点不同,那些观点对于他们心灵上的影响因此也不同,苦乐的分野主要的也就在此。  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遭遇总是有顺利有不顺利;无论在什么交际场合,所接触到的人物和谈吐,总有讨人欢喜的和不讨人欢喜的;无论在什么地方的餐桌上,酒肉的味道总是有可口的也有不可口的,菜肴也是煮得有
期刊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钱之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住,无幽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  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期刊
不知何时开始,打开电视机,会发现随时都有少则一二档,多则十数档养生节目在播放。主讲者要么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中医”,要么是品貌正派的中年“专家”。打开微信朋友圈,养生文章也是很多人转发分享的重要内容,诸如“癌症开始前两年就有症状”之类的文章不断出现在朋友圈。老年人就更不用说了,张口闭口都是穴位、经络,吃什么、补什么。  虽然近些年,不少“养生专家”“治病良方”被证明是受利益驱动的冒牌货,但“
期刊
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从唐宋以后就已确定了所谓“磨勘制度”,人们一入仕途,就有了绝对的保障,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这种升迁的制度和科举选官制度一样,是看起来最公平的办法,但事实上只能养成无能的官僚。  假如不满足于这种按部就班的升迁,怎样呢?那就多半要靠私人请托、行使贿赂以至种种暗地进行的方法了。  在这情形下,自然就造成了只有权奸小人能
期刊
相传诸葛亮作《便宜十六策》,其中《察疑篇》提到:“物有异类,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栝蒌似瓜,愚者食之。”这段话意思是说,许多东西非常相似,愚笨的人分不清真假,必然受骗上当。  但是,真假一时难辨,决不意味着永不可辨,否则,就要陷入“不可知论”和“无是非论”。白居易有两句诗:“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成团岂是珠。”萤非火,露非珠,真假终究可辨别。问题是要不
期刊
清代才子郑燮(板桥)的一联四字幅“难得糊涂”,如今已是形迹满天下。拓本被镶在镜框里,手迹被刻在匾牌上,字样被制成小徽章,厅室墙上,傲岸胸前,都是常见的地方。这还只是硬件。一句“难得糊涂”,又不知被多少非志士仁人印在心里,挂在嘴上,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头禅。可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人会说这还不清楚,就是社会太凶险,所以别犯较真儿,别认死理儿,看透一点,圆通一点。一句话,就是别太明白。原来竟是教人滑
期刊
豪宅需配以美德  唐高宗时期,有一位名叫李义琰的高官,把西汉宣帝时大臣疏广的名言作为座右铭:“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祸。”被《旧唐书》赞为“不营第舍,可谓有俭德矣”。李义琰的住宅没有正厅,他的弟弟李义琎为他买了上等木材,劝他把房子改造一下。李义琰却说:“国家多难,我身为朝廷大臣,对国家没有大的贡献,国家却给了我丰厚的俸禄,这使我已经很不安了。现在你还要我营造华美的住房,这岂不是加速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