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题回放】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潜台词”有“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的意思。
请以“那令我心动的潜台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命题透视】
“潜台词”本是戏剧名词。考生对“潜台词”可以说并不陌生,因为苏教版语文九(下)第一单元就是戏剧单元,课后体味台词内涵的练习可谓比比皆是。“潜台词”,按词典的解释,就是“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话里有话”。
“潜台词”既然是话中话,是言外之意,那它本身就不会在话语中出现,但又必须依附于话语而存在,要靠听者的感悟和体味才能捕捉到。所谓“听话听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明白了这一点,才算是真正知道了“潜台词”的含义。接下来,就要在脑海中搜罗自己生活中曾听到过的具有潜台词意味的话语了。
细想一下,这些话语实在是太多了。它可以是关爱之语、赞誉之语、启迪之语,也可以是鼓励之语、批评之语、劝诫之语,甚至还可以是戏谑之语、讽刺之语、鞭挞之语。即便是一句平平常常的大白话,在特定的场合也可能富含潜台词。
当然,这些话语可以以“词”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短语”的形式出现,还可以以“句子”的形式出现,甚至可以以“句群(段落)”的形式出现,只要包含“那”潜台词就行。所以,放宽了说,含义深刻的话都可以视为包含潜台词的话。
只要找到了特定情境下包含潜台词的话语,本次写作就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大半。相对而言,扣住“令我心动”4个字来写比较容易些。因为“我”之所以会“心动”,关键是悟到的潜台词使“我”产生了诸如“感动、激动、鼓舞、感激、警醒、反省、反思、振奋、怀念、思念、向往、醒悟、懊悔、自信、自爱、自豪、自责、受辱、孤独、失落、受挫、痛苦”等诸多情感,考生只要涉及其中一种情感即可。
这样看来,考生只要能围绕某事,表现特定情境下的某句话的言外之意使“我”产生了诸如“感动、激动、鼓舞、感激、警醒、反省、反思、振奋、怀念、思念、向往、醒悟、懊悔、自信、自爱、自豪、自责、受辱、孤独、失落、受挫、痛苦”等情感,即可视为合乎题意。
从文体选择上看,该题适合写成记叙文,因为题目中的“令我心动”的主观色彩较浓。从表达方式上看,要具体交代“那”潜台词,离不开议论或抒情,因为“潜台词”从不说出,要靠听者的体悟得到。从记叙的形式上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表现特定情境下的一句话或一段话,使“我”当时就悟到那令“我”心动的潜台词;一种是某句话或某段话在不同场合被人屡屡提及或想起,最终“我”才悟到其中那令“我”心动的潜台词。
综上所述,考生在写作时,首先要选好包含“潜台词”的话语,重点突出“言外之意”;要扣住“心动”,体现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要扣住“我”,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真情实感。本题意在提醒考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因为,人的成长归根到底是心灵的觉悟与发育。
【评卷扫描】
一是审题存在两大失误。
题目中虽然给出了“潜台词”的意思是“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但审题失误的考生依然很多。概括起来有两种情况:一是得“言”忘“意”;二是得“意”忘“言”。
所谓得“言”忘“意”,就是文章中有说话人的语言描写,但话语本身却并没有“言外之意”,多为直白的“教诲”“叮嘱”“关照”,结果写成了以“那让我心动的一句话”为题的作文,这就明显偏题了。据统计,这类作文占偏题作文的60%以上。
所谓得“意”忘“言”,就是文章中没有人物的语言描写,而是通过描写人物的一个神态(比如“一个动人的笑容”)、一个动作(比如“一个难忘的手势”)等,来表现其中蕴含的“潜台词”。殊不知,“潜台词”既然是“言外之意”,它就不能脱离语言而单独存在。如果把“潜台词”比作“毛”的话,“话语”就是它所依附的“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将人物动作视为“肢体语言”也可,但只存在“读懂”的问题,而不会存在“潜台词”。忽视了“潜台词必须依附于话语而存在”这一特性,偏题也就不可避免了。据统计,这类作文约占偏题作文的15%左右。
二是选材雷同现象严重。
不少考生的选材主要集中在“师长的教诲”和“朋友的鼓励”这两类上,占了至少70%的比重。而且,无论是写“师长的教诲”,还是写“朋友的鼓励”,记叙的主要事件又大多围绕“考试失利,情绪低落”展开,因而缺乏新意。
三是描写文字缺失。
“那令我心动的潜台词”要求语言表现的爆发点应当在“心动”上,应当细腻刻画诸如“困惑”“思虑”“豁然开朗”等心理活动,表现“潜台词”的“言外之意”对自己的影响。但是,从阅卷情况看,除少部分考生能注重描写文字的优美外,大部分考生的文章仍然平铺直叙,缺少文采,对“心动”环节往往一笔带过(如“哦,我明白了”之类),未能意识到这一部分应着力描写。
四是文体感不够强。
“潜台词”本身不会在话语中出现,它需要听者的感悟方能得到,所以在表达上离不开议论或抒情。许多考生写作本文时,注意到了这点,却没能把握好议论、抒情文字的篇幅,致使文章中议论、抒情的文字过多,记叙、描写的文字过少。结果,文章读起来既不像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 ,显得不伦不类。
【迷津指点】
一、 理解题意要透彻。
只要是考试作文,就会有审题障碍,虽然难度可能不大,但毕竟存在。严格意义上说,没有审题障碍的中考作文是不存在的。这就要求考生一定要在动笔前反复揣摩作文题,透彻地理解题意,谨防审题时“失之毫厘”,写作中“谬以千里”的情况发生。
“那令我心动的潜台词”,中心词或核心词应当是“潜台词”,那考生首先就得彻底弄清楚“潜台词”的含义。根据命题者所提供的词典注解,潜台词有“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的意思,那么,什么是“言外之意”呢?从字面上说,就是“语言之外的意思”,再联系“不明说”,我们就不难揣摩出“潜台词”的两个重要特性:一是“潜台词”必须包含在话语中,没有话语就没有“潜台词”;二是“潜台词”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要靠听者的感悟或思考才能得到。
抓住了这两个重要特性,考生就不会将人物的动作、神态视为有“潜台词”,也不会直接将人物的某句话语视为“潜台词”,从而避免偏题或跑题现象的发生。
再看题目中的限制语“那令我心动”这5个字,它表明特定情境下的那个“不明说的言外之意”必须有打动人或触动人的力量。实际上,这既对“写什么”(选材)提出了要求,又对“怎样写”(凸显“令我心动”)提出了要求,不可等闲视之。
二、 选择题材要鲜活。
考场作文忌讳题材撞车,考生要使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选材必须鲜活富有新意。“鲜活即生活”,而“生活化”就是使选材鲜活且富有新意的最好方法。“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发现,即便是平常话语,也可能富含“潜台词”,蕴含真情,正如爸爸口中的“要学会敲开无缝的鸡蛋”,外婆那近似于口头禅的“孩子嘛”,无不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很是接“地气”,读来令人心动、令人回味。
三、 记叙描写要生动。
本道作文题适宜写成记叙文。虽然点出话语中的“潜台词”要靠议论或抒情,但写作时,此类文字要尽量少。须知,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写作时,只有尽可能多地使用记叙、描写性的文字,特别是描写文字,尽量少议论或不议论,才能使文章生动起来。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潜台词”有“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的意思。
请以“那令我心动的潜台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命题透视】
“潜台词”本是戏剧名词。考生对“潜台词”可以说并不陌生,因为苏教版语文九(下)第一单元就是戏剧单元,课后体味台词内涵的练习可谓比比皆是。“潜台词”,按词典的解释,就是“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话里有话”。
“潜台词”既然是话中话,是言外之意,那它本身就不会在话语中出现,但又必须依附于话语而存在,要靠听者的感悟和体味才能捕捉到。所谓“听话听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明白了这一点,才算是真正知道了“潜台词”的含义。接下来,就要在脑海中搜罗自己生活中曾听到过的具有潜台词意味的话语了。
细想一下,这些话语实在是太多了。它可以是关爱之语、赞誉之语、启迪之语,也可以是鼓励之语、批评之语、劝诫之语,甚至还可以是戏谑之语、讽刺之语、鞭挞之语。即便是一句平平常常的大白话,在特定的场合也可能富含潜台词。
当然,这些话语可以以“词”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短语”的形式出现,还可以以“句子”的形式出现,甚至可以以“句群(段落)”的形式出现,只要包含“那”潜台词就行。所以,放宽了说,含义深刻的话都可以视为包含潜台词的话。
只要找到了特定情境下包含潜台词的话语,本次写作就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大半。相对而言,扣住“令我心动”4个字来写比较容易些。因为“我”之所以会“心动”,关键是悟到的潜台词使“我”产生了诸如“感动、激动、鼓舞、感激、警醒、反省、反思、振奋、怀念、思念、向往、醒悟、懊悔、自信、自爱、自豪、自责、受辱、孤独、失落、受挫、痛苦”等诸多情感,考生只要涉及其中一种情感即可。
这样看来,考生只要能围绕某事,表现特定情境下的某句话的言外之意使“我”产生了诸如“感动、激动、鼓舞、感激、警醒、反省、反思、振奋、怀念、思念、向往、醒悟、懊悔、自信、自爱、自豪、自责、受辱、孤独、失落、受挫、痛苦”等情感,即可视为合乎题意。
从文体选择上看,该题适合写成记叙文,因为题目中的“令我心动”的主观色彩较浓。从表达方式上看,要具体交代“那”潜台词,离不开议论或抒情,因为“潜台词”从不说出,要靠听者的体悟得到。从记叙的形式上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表现特定情境下的一句话或一段话,使“我”当时就悟到那令“我”心动的潜台词;一种是某句话或某段话在不同场合被人屡屡提及或想起,最终“我”才悟到其中那令“我”心动的潜台词。
综上所述,考生在写作时,首先要选好包含“潜台词”的话语,重点突出“言外之意”;要扣住“心动”,体现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要扣住“我”,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真情实感。本题意在提醒考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因为,人的成长归根到底是心灵的觉悟与发育。
【评卷扫描】
一是审题存在两大失误。
题目中虽然给出了“潜台词”的意思是“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但审题失误的考生依然很多。概括起来有两种情况:一是得“言”忘“意”;二是得“意”忘“言”。
所谓得“言”忘“意”,就是文章中有说话人的语言描写,但话语本身却并没有“言外之意”,多为直白的“教诲”“叮嘱”“关照”,结果写成了以“那让我心动的一句话”为题的作文,这就明显偏题了。据统计,这类作文占偏题作文的60%以上。
所谓得“意”忘“言”,就是文章中没有人物的语言描写,而是通过描写人物的一个神态(比如“一个动人的笑容”)、一个动作(比如“一个难忘的手势”)等,来表现其中蕴含的“潜台词”。殊不知,“潜台词”既然是“言外之意”,它就不能脱离语言而单独存在。如果把“潜台词”比作“毛”的话,“话语”就是它所依附的“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将人物动作视为“肢体语言”也可,但只存在“读懂”的问题,而不会存在“潜台词”。忽视了“潜台词必须依附于话语而存在”这一特性,偏题也就不可避免了。据统计,这类作文约占偏题作文的15%左右。
二是选材雷同现象严重。
不少考生的选材主要集中在“师长的教诲”和“朋友的鼓励”这两类上,占了至少70%的比重。而且,无论是写“师长的教诲”,还是写“朋友的鼓励”,记叙的主要事件又大多围绕“考试失利,情绪低落”展开,因而缺乏新意。
三是描写文字缺失。
“那令我心动的潜台词”要求语言表现的爆发点应当在“心动”上,应当细腻刻画诸如“困惑”“思虑”“豁然开朗”等心理活动,表现“潜台词”的“言外之意”对自己的影响。但是,从阅卷情况看,除少部分考生能注重描写文字的优美外,大部分考生的文章仍然平铺直叙,缺少文采,对“心动”环节往往一笔带过(如“哦,我明白了”之类),未能意识到这一部分应着力描写。
四是文体感不够强。
“潜台词”本身不会在话语中出现,它需要听者的感悟方能得到,所以在表达上离不开议论或抒情。许多考生写作本文时,注意到了这点,却没能把握好议论、抒情文字的篇幅,致使文章中议论、抒情的文字过多,记叙、描写的文字过少。结果,文章读起来既不像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 ,显得不伦不类。
【迷津指点】
一、 理解题意要透彻。
只要是考试作文,就会有审题障碍,虽然难度可能不大,但毕竟存在。严格意义上说,没有审题障碍的中考作文是不存在的。这就要求考生一定要在动笔前反复揣摩作文题,透彻地理解题意,谨防审题时“失之毫厘”,写作中“谬以千里”的情况发生。
“那令我心动的潜台词”,中心词或核心词应当是“潜台词”,那考生首先就得彻底弄清楚“潜台词”的含义。根据命题者所提供的词典注解,潜台词有“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的意思,那么,什么是“言外之意”呢?从字面上说,就是“语言之外的意思”,再联系“不明说”,我们就不难揣摩出“潜台词”的两个重要特性:一是“潜台词”必须包含在话语中,没有话语就没有“潜台词”;二是“潜台词”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要靠听者的感悟或思考才能得到。
抓住了这两个重要特性,考生就不会将人物的动作、神态视为有“潜台词”,也不会直接将人物的某句话语视为“潜台词”,从而避免偏题或跑题现象的发生。
再看题目中的限制语“那令我心动”这5个字,它表明特定情境下的那个“不明说的言外之意”必须有打动人或触动人的力量。实际上,这既对“写什么”(选材)提出了要求,又对“怎样写”(凸显“令我心动”)提出了要求,不可等闲视之。
二、 选择题材要鲜活。
考场作文忌讳题材撞车,考生要使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选材必须鲜活富有新意。“鲜活即生活”,而“生活化”就是使选材鲜活且富有新意的最好方法。“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发现,即便是平常话语,也可能富含“潜台词”,蕴含真情,正如爸爸口中的“要学会敲开无缝的鸡蛋”,外婆那近似于口头禅的“孩子嘛”,无不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很是接“地气”,读来令人心动、令人回味。
三、 记叙描写要生动。
本道作文题适宜写成记叙文。虽然点出话语中的“潜台词”要靠议论或抒情,但写作时,此类文字要尽量少。须知,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写作时,只有尽可能多地使用记叙、描写性的文字,特别是描写文字,尽量少议论或不议论,才能使文章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