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藏农奴的自述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0001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3月21日,一个天高云淡、春意渐浓的日子,飞机从壮美的雪山和峡谷上掠过,西藏这片辽阔而圣洁的土地在《环球人物》记者眼前徐徐展开。仿佛一位神秘的女郎揭开了面纱,那古朴纯净的壮美震撼人心。
  在西藏采访期间,街头的广场、商场、书店……随处可见“隆重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的标语。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寻找那场史诗性变革中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农奴家庭。人和事,累加起来,就是历史。而西藏的当代史,是由百万农奴书写的。他们成为自己、成为人、成为天地间的站立者、成为西藏叙事的主角。
  在西藏,找一个农奴家庭不是件难事。因为当年那个基数太大了——百万农奴,而西藏和平解放后核实的总人口数也就是115万。换句话说,除了寥寥一部分占据特权金字塔顶端的人,当时在西藏能见到的人几乎都是农奴。
  而今天,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个平等的西藏居民。
  在那曲市安多县扎仁镇,我们见到了纳色社区2组的居民阿弟。他生于1930年。民主改革前,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在多玛部落,流连于各农奴主家当奴隶。吃不饱穿不暖,经常遭毒打。不堪忍受屈辱的阿弟逃了出来,带着母亲一路乞讨,流浪至买玛部落(今扎仁镇一带),靠打猎为生,依然食不果腹。民主改革后,阿弟脑子活,带着一家人做生意,勤劳致富。1982年,在年过半百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他有5名子女,生活富足,还尽力帮助一些贫困乡邻。问阿弟,持家有什么秘诀?他乐呵呵地,答得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为人民服务’是我立下的家训。”
  在山南市乃东区,我们见到了克松社区2组的居民扎西。他生于1936年7月,和阿弟一样,有相似的农奴经历。如今,他过着四世同堂的幸福生活。
  印象最深的还是拉萨市曲水县的居民尼玛次仁。《环球人物》记者初次见到尼玛次仁,是在曲水县老干部活动中心,那天是3月24日,距离民主改革60周年纪念日还有4天。曲水县退休文艺队正在排练舞蹈《翻身农奴把歌唱》。会议室的桌子被叠放在两侧靠墙的位置,就成了一间排练室。尼玛次仁本来不参加排练,可他还是赶了过来,给大家播放背景音乐。隨着他按下播放键,音箱里传出黑鸭子乐队翻唱的这首同名老歌:“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革命道路多宽广……毛主席呀红太阳,救星就是共产党,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几名六十岁上下的女演员脸上绽放着笑容,虽然这只是排练,但她们好像回到了生命里最珍贵的那一天。
  60年一甲子。当年百万农奴里的老人们,如今绝大多数人 已经作古;而年少的农奴孩子们,有的当了医生,有的当了商人,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当了公务员……如今都到了当祖父母的年龄,真正用一生体会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滋味。他们是朴实的,不善言辞的,他们敦厚地笑着,脸上每一道独特的黝黑褶子里都盛着满足,末了,浓缩为一句话:“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在西藏的这些天,这句话我们听到的最多,就像是雪域高原百万人、百万家庭的合音,在我们耳边共振、回荡。
  下面,就是尼玛次仁的故事。
  60年前的3月28日,中央下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宣告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终结和民主改革的开始。2009年1月,西藏自治区人大投票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正是在1959年的5月,我出生了。1959年以前,我们家祖上全是农奴,在拉萨市曲水县曲水镇曲水村一带给农奴主干活,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我出生时,恰逢农奴解放,于是妈妈给我取名尼玛次仁。“尼玛”的意思是“太阳”,“次仁”的意思是“长寿”。妈妈给我取这个名字,是希望我乃至我们全家能永远生活在光明中。西藏有不少人叫这个名字,特别是像我这个年龄段的。
  的确,我们在走访中发现,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就叫尼玛次仁,他同样生于1959年。还有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也叫这个名字。

妈妈一天只有一碗糌粑


  我爷爷在一个叫“奔达仓”的庄园里给农奴主种田,种植青稞、豌豆、小麦等农作物,一年到头还得给农奴主放羊、放牦牛。藏族人的名字一般是4个字,没有姓。但这个农奴主是贵族,他的名字有6个字:除了4个字的名字,还有两个字是族名。他是拉萨一个大农奴主的手下,当时曲水村一带的人都得听他的。一些大的农奴主会在西藏地方政府“噶厦”里当官。
  爷爷比较听话,老老实实当农奴,一直到60多岁去世。奶奶50多岁去世,也是当了一辈子农奴。由于爷爷去世时当农奴的期限未满,妈妈接替他继续在那个庄园里当农奴。其实并没有哪个契约里规定所谓的“期限”,农奴主说干到什么时候,农奴就得干到什么时候,没干到期,就得找人来替。
  妈妈名叫布赤,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初,是曲水县另一个乡的人。那里的农奴主有一本名册,写着当地每个人的出生年月。谁家孩子长到8岁,就到了当农奴的年龄,没有任何条件,不管男女、有没有生病,都会被那里的农奴主强行拉去当农奴。妈妈8岁开始当农奴,这个年龄的孩子本应去学校读书,但那是贵族孩子的特权。
  由于年龄小,种不了田,也放养不了牦牛,妈妈只能放一些小羊羔。一个农奴劳动一天,只能得到一小碗用青稞做成的糌粑。如果哪天生病不能干活,就没得吃。糌粑早上发放,一天只发这一次,农奴一日三餐只吃这一碗。盛糌粑时,总是会有一部分糌粑冒过碗边沿,这时就会有人把碗刮平,一点都不会多给。有一年,由于家里人的粮食不够吃,外婆家就向农奴主借了一些粮食。从那以后,外婆一家必须省吃俭用,平日还得注意存一些余粮,以备还粮食债。
  第二年,外婆把粮食债还完,家里人又没有吃的了,只好又向农奴主借粮食,就这样循环着。这些粮食债一辈子都还不完。外公外婆去世后,妈妈接着还债。妈妈实在是受不了了,便在26岁时逃了出来。妈妈那个庄园规定,如果3年找不到农奴,农奴的劳动“义务”就自然取消。

叔叔的腿被打瘸

2019年3月24日,尼瑪次仁(左二)在拉萨市曲水县家中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图为尼玛次仁和妻子、女儿、小孙子合影。(本刊特约记者 柴济东 / 摄)

  妈妈逃到了曲水村,在这里认识了当农奴的爸爸。爸爸也跟爷爷一样老实、勤奋,农奴主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农奴主对他印象不错,一天就发给他三四两糌粑。这显然不够吃,但在庄园里就算好的了,经常有人一天一口都吃不上。爸爸一年四季都穿不到暖和衣服,冬天太冷就抱着牛羊取暖,闻着粪便的味道睡觉。他出去放牧时没有鞋穿,有时运气好,看到路边有农奴主丢掉不要的鞋,便捡起来穿上。
  我听说好多农奴被农奴主当作商品随便卖来卖去,这种事没有在我们家发生过。爸爸没有受到过农奴主的虐待,活到了86岁。他是1991年去世的。不过,家里其他人被农奴主毒打过。
  妈妈到曲水村不久就到奔达仓庄园接替爷爷。有一年秋收打麦,称重时妈妈把数字算错了。农奴主知道后马上就用马皮做的鞭子狠狠抽她的小腿,肉都被抽掉了一大块。妈妈82岁去世时,她的小腿还是凹进去一块的。
  叔叔和爸爸在一个庄园里干活,一辈子受农奴主的压迫,一天里连抬半个小时头的时间都没有,只能低头干活。他还经常挨饿,没办法就偷农奴主家里的东西吃,有时晚上去偷,有时实在饿得不行,白天也去偷。一旦被发现,就得挨打。他的左腿被打瘸了。叔叔也穿不上什么暖和的衣服。有一次感冒发烧,没有糌粑吃,也没有药吃,就只好随便采了些野菜,结果吃完就中毒死了。爷爷的哥哥也因为偷了点东西吃,一只眼睛被皮鞭抽瞎了。
  这种封建农奴制度太残酷了。民主改革前,西藏有些地方的农奴主到处散布谣言:“红汉人”要来了,他们吃人肉、喝人血。不过曲水县没有发生这种事,县里的农奴主们早早就逃跑了。1957年,妈妈从前那个乡的农奴主可能是听到了要民主改革的消息,跑去了印度。1959年民主改革之前,曲水村的农奴主也跑到了印度。他们都没有参加1959年噶厦政府的叛乱,跑了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听到他们的消息。
  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农奴主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尽管藏族作家阿来给我们奉献了《尘埃落定》这样优秀的小说,描绘了一个奢侈又残忍的土司家庭。
  留存下来的统计数据是惊人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廉湘民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占人口不到5%的藏传佛教上层僧侣和世俗贵族共同统治着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农奴主阶级分为官家、寺院、贵族三大领主和农奴主代理人两个层次,他们几乎占有全部土地、牧场、森林、河流、牲畜等生产资料,控制着全体农奴和奴隶的人身自由。1959年,西藏上层贵族发起叛乱时,有的农奴主出逃,有的投诚,有的则参加了叛乱。”
西藏民主改革前的拉萨市贫民区。
西藏农奴制度下的“人背人”差役。
和牲口同住的农奴。
农奴益西钦沛服劳役后与犬同眠。
拉萨大昭寺前,三名藏族妇女在读经书。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一位藏民游牧至此。
拉萨第一小学的孩子们在认真朗读英语课文。

“我们翻身农奴的儿子,可以抬头见太阳了”


  农奴主逃跑后,庄园就分给了农奴。我们家陆续分到了13亩土地,还分到了耕牛、牦牛、山羊、奶羊、驴、捡牛粪用的筐子、床、桌子、瓷碗、被子……是按人头分的。爸爸妈妈终于有了自己的财产,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了。妈妈还常背诵藏语毛主席语录,具体说的是什么我不记得了,大意是人民当家作主。她还跳舞庆祝。她也很受人尊敬,民主改革之后还当了十一二年生产队长。
  我8岁时,不用再像妈妈那样去给农奴主放羊了,而是坐在曲水村的小学校课堂里,读了一年书。妈妈虽然没读过书,但头脑比较灵活。我入学时,妈妈对我说:“在旧社会,我们想上学也没地方去,也交不起学费。你现在有机会上学,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班里都是农奴的孩子,我们就学习两门课程:藏语和数学,我觉得挺简单。   我13岁那年,曲水县选派3个人到西藏自治区卫生学校分别学习西医、藏医、中医。这是西藏解放后建立的第一个卫生学校。当时有一个藏语入学考试,有二十几个人参加,我是3個通过考试的人之一。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很高兴。妈妈说:“我们翻身农奴的儿子,现在可以抬起头来见太阳了。”
  到了拉萨,我被分进了藏医班,学习了3年半,其中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1975年,我从卫校毕业。当时鼓励“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我就被分配到曲水县人民医院藏医科。
  最初,我的月工资是24元。当时除了两毛钱的挂号费,病人来看病我是不收钱的。我退休后,还有不少人来找我看病,我都不收一分钱。他们好多也是农奴家庭出身。
  上世纪80年代起,我又先后被调到县防疫站、县委宣传部工作。1990年时,我的工资涨到了60元。那时,我已经有了一个7岁的女儿和一个两岁的儿子。全家人的生活都靠我一个人承担,压力很大。家里虽然有些田地,种些小麦,但由于是沙田,产量不高,小麦价格也便宜,一藏克(28斤)只能卖5到7元钱,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二三百块钱。
  后来,县里发展得越来越好,开始修铁路、建动物园,我家各有3亩地被规划进去,每亩地分别补偿3.7万元和3万元。我的压力就缓解了一些。前些年,国家鼓励土地流传,我由于还要上班,就把剩下的地租给了一个农业公司,每亩地每年有上千元的收入。有了补偿款和平时攒的钱,我又贷了些款,在拉萨买了套房子。曲水这边没什么事时,我就去拉萨住一住。
2019年3月26日,拉萨街头挂起彩旗庆祝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2019年3月28日,西藏自治区在布达拉宫广场召开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大会。

17个人准备了25个节目


  2016年,我从县委宣传部退休,开始拿退休金了。想想以前,累死累活都不一定吃得饱;现在,退休不劳动也能有收入。有了西藏民主改革,我才可能有现在的生活。退休后,我参加了曲水县退休文艺队,创作一些节目,其中有不少是歌颂民主改革的。
  文艺队现在有9男8女,都是农奴家庭出身,平均年龄57岁,最大的65岁。今年为迎接民主改革60周年,我们准备了25个节目。3月28日,我们将在曲水县搬迁安置示范村三有村和县里的庆祝活动中表演。有一个藏语说唱节目是我编写的,名字叫《飞跃式曲水》,讲述曲水县几十年来的发展。有一个藏族舞蹈节目叫《翻身农奴把歌唱》,以同名歌曲为背景音乐,由6名女同志表演,是今年的一个重点节目。
  我女儿从西藏大学毕业后,在曲水县中学教藏文。他们学校也准备了节目,其中也有《翻身农奴把歌唱》,还有《幸福的藏家人》《等那一天来临》《大中国》等。
  儿子考上了西藏一所师范学校,现在是林芝市察隅县一所小学的校长。从妈妈没学可上,到我有学上了,再到儿子当上校长,这真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家庭发展的过程。
  如今,小孙子两岁多了,平时由我和他奶奶带着。我教他讲一些汉语的拼音和常用语。等他再大些,我就把我们家的故事讲给他,告诉他我们这个家庭是怎么走过来的,更要告诉他祖国母亲是谁,五星红旗是什么样子。
  尼玛次仁很喜欢《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曲子,排练完还时不时哼唱几句。我们不由想起来,唱这首歌的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应该与尼玛次仁的母亲布赤年龄相仿。才旦卓玛亦生于一个农奴家庭,幼时给农奴主放牧。1951年,14岁的她看到进藏的解放军战士宁可饿肚子也不拿东西,宁可挨冻也不占房子,心想:他们和旧藏兵不一样,也许真是给穷苦人带来吉祥的“菩萨兵”?家乡日喀则成立了妇联,才旦卓玛优美的嗓音得到了重视。1956年,她走进日喀则的文工团学习。此时,尼玛次仁的妈妈布赤还在庄园里挣扎求生。1959年,无数个布赤、卓玛、次仁的农奴身份被废除了,才旦卓玛高歌一曲《翻身农奴把歌唱》,唱进了百万农奴的心里,也唱遍了整个中国。
  60年后的今天,西藏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59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74亿元;2018年,达到1477.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1倍。2018年,西藏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86元。因高寒缺氧,西藏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60年来,得益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社保体系的完善,西藏人均寿命从过去的35.5岁提高到了68.2岁。
  《环球人物》记者在采访中认识了很多像尼玛次仁这样的农奴后代。如今,他们走在西藏的春天里,愉快地哼着《翻身农奴把歌唱》:“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高原春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毛主席呀红太阳,救星就是共产党,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其他文献
王占义。生于1960年。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前副社长,内蒙古十大藏书家之一。潜心收集40余年,于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创办内蒙古史料博物馆、世界报刊博物馆、毛泽东图书文献博物馆。  古色古香的老街,曲径通幽,王占义的三座博物馆就藏在呼和浩特闹市区的深处。  说是博物馆,其实最大的不过30平方米,最小的仅十几平方米。方寸之所,却各具特色,或放眼世界,或聚焦本地,或专精一类,最终汇成世界报刊博物
这是2019年的岁末,我们迎接2020年,也是迎接21世纪第三个10年。  时间是最好的书写者。在2019年的坐标上,它书写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国家史,也书写了时代巨变和岁月起伏中的个人史。回望2019年走过的路,华为事件平地起惊雷,“中国芯”和5G技术这些陌生的科技名词,变成我们熟悉的日常;中美贸易争端多次反复,中美关系不再是遥远的话题,而是关联你我的生活;香港修例风波持续半年之久,“
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部署完成。它是迄今功能最全、能独立提供服务项目最多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射任务原定于6月16日完成,但发现产品技术问题,任务推迟,引发高度关注。网友热议  ①你以为疫情就是2020年的主旋律,其实只是前奏曲,大国重器可没停下。  ②是不是意味着导弹瞄准食指,最大误差就是打到中指了?  ③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
彼得·勃鲁盖尔《死神的胜利》。  在14世纪的欧洲,大西洋、地中海上经常漂荡着一些孤零零的船只。当你靠近它会发现,船上的人全身发黑,已在睡梦中死去。  这是死神在狂舞。  “受害者发病那一天,水疱和疖子出现在胳膊、大腿和脖子上。他们非常虚弱,备受折磨,只能倚靠在床上。不久,疖子变成核桃那么大,然后变成鸡蛋或鹅蛋大小,那种感觉痛彻心肺。症状会持续三天,到了第四天,又一个孤魂升入了天国。”1347年,
198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第四次到包头调研稀土工作,在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时,他说:“我们要努力成为世界上的稀土大国。”并提出四个奋斗目标:资源第一、生产第一、出口第一、应用第一。这是他第一次提出“稀土大国”的理想。  稀土,被认为是很多尖端科技的命门。即便是最为严谨的科学家,在描述稀土时,也毫无保留地称其为“21世纪的战略元素”。建设“稀土大国”的起点,比提出这个概念的时间更早。2019年6
“不管是想投资、家传,还是买回来捐给国家,都是花着自己的钱,替我们这个民族传承着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  不是所有的国宝都藏于大型博物馆中,还有一部分被保存在民间藏家手里,王刚就是这样一位民间藏家。湖北省博物馆在《国家宝藏》第二集中展示了3件宝物——越王勾践剑、云梦睡虎地秦简和曾侯乙编钟,为曾侯乙编钟担任“国宝守护人”的正是王刚。主持人张国立介绍他时,调侃他是“收藏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  看过
韩浩月  在凭借《地久天长》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之前,咏梅是一个对观众来说比较陌生的名字。搜索这个名字出现的结果,更多是古代诗词或书画作品。而获奖之后,咏梅迅速成为一个“热词”——此后说到咏梅,人们应该首先想到的是演员咏梅了。  咏梅出生于1970年,今年49岁。在业内所说“中年女演员失业”的大环境下,咏梅的这个年龄,放在很多女演员那里,难免会产生绝望的情绪。但从咏梅登上领奖台,拿回属于自
8月29日,克罗地亚西南部沿海地区的特里布尼耶村举办了一场传统的骑毛驴比赛。这个赛事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今年已经是第五十三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今年的比赛推迟了一个月,但赛场上人们的热情不减。骑手们骑着毛驴比拼速度,观众们在两旁高声助威,并纷纷拍照。休息间隙,人们还会聚在一起暢饮啤酒,热闹非凡。比赛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小毛驴似乎已跑不动了。
2020年10月10日,胡伟武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陈昊/摄)  胡伟武写过一篇文章《我们的CPU》,讲述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发“龙芯1号”的过程。这是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胡伟武当时是研制组组长。  这篇写于2001年8月的文章,最近又开始在国内网络上流传。在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华为围追堵截,甚至下发芯片“断供令”的当下,大众回忆和追溯着中国人在过去几十年里面临
林书豪 美籍华人,祖籍福建,1988年出生于美国加州,201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同年加入NBA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2019年8月与CBA北京首钢篮球俱乐部签约。  在首钢篮球中心的训练馆里,《环球人物》记者在一群球员中找了好一会儿,才发现站在内侧角落的林书豪。他比以前瘦了很多,话依然很少,在教练的指挥下与队友打着配合。如果不是关注篮球运动的人,很难察觉他与其他队员有什么不同。  今年8月27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