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伟武写过一篇文章《我们的CPU》,讲述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发“龙芯1号”的过程。这是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胡伟武当时是研制组组长。
这篇写于2001年8月的文章,最近又开始在国内网络上流传。在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华为围追堵截,甚至下发芯片“断供令”的当下,大众回忆和追溯着中国人在过去几十年里面临的每一个艰难时刻、每一次自力更生、每一段奋斗历程,并期待所有埋头苦干的人能为今天的困境开辟新的道路和希望。
这也是胡伟武20多年来致力的事业,让他从一名博士毕业生成长为国内芯片行业的代表性人物,在时不我待的岁月中青丝变白发。
“中国人要有自己的CPU”
1996年,胡伟武从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成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下称计算所)的助理研究員。4年后,已晋升为副研究员的他回到自己的本科母校中国科技大学招生。在曾经做过课题的实验室里,胡伟武看到了10年前自己和同学用手工焊接的芯片电路。
“我原来做的机器还静静地躺在那里。面对与当年一样凌乱的实验室和满桌触手可及的芯片、电容、电阻、电烙铁,我有一种重操旧业的冲动,因为10年前那些没日没夜地与逻辑门、触发器、译码器、选择器玩命的日子有一种深深的诱惑,至今我还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好多当时用过的集成电路芯片的引脚定义。”胡伟武在《我们的CPU》中这样写道。
激情澎湃的胡伟武给自己的师兄、计算所系统结构室主任唐志敏打了一个电话,他当时正在进行计算所一个CPU设计项目的筹备工作,“我开玩笑说,一两年之内不把通用操作系统启动起来,提头来见”。
2001年,胡伟武正式出任龙芯CPU首席科学家。在计算所前辈们的指引下,他带领几十名年轻骨干日夜奋战。那段时间,他形容自己“比周扒皮还狠”,课题组的成员们也很玩命。有好几次,胡伟武在早上六七点钟打开实验室的门,发现有些人手摸着鼠标靠在椅子上睡着了。
“当时就是满腔热情,觉得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一定要有自己的CPU。”胡伟武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有一次,成员们在深夜等待计算机的运行结果时聊到了生死。“大家都有一种观点,我们现在落后这么多,别人不比我们笨,如果大家都每周5天、每天8小时上班,恐怕很难赶上人家,唯有像当年搞‘两弹一星’一样拼命,甚至得累死一批人才能赶上。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受欺负,我们的子孙才有希望重新做到‘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之’。”
2002年9月28日,中国第一枚通用CPU“龙芯1号”成功发布,终结了中国人只能用外国人的CPU造计算机的历史。
在技术领域之外,胡伟武还有一个爱好——钻研毛泽东著作,用他自己的话说,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龙芯课题组”“用毛泽东思想搞龙芯研发”。
在他担任董事长的龙芯中科公司大楼里,长长的走廊两侧,墙壁上高挂着毛泽东语录,每一条都印在一块牌子上,配以火红的底色,一眼望去就像两排士兵在站岗。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楼共有五层,每一层的走廊都是这样布置的,而且“每一条语录都是胡老师选的”。
“彻底不被卡脖子还需两个五年”
《环球人物》:您怎么看美国政府对华为的限制行为?
胡伟武:这提醒我们,技术核心要素要自己掌握,形成循环,不能依赖别人,过去的很多幻想都要抛弃。
还有一个警示是,从集成电路来说,我们过去一直跟着国外发展,这个方向要改变,要在已有的工业水平下强调自主性。先把短板补上,做出自己的生态体系,暂时不要太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尤其是工业技术,不要太追求5纳米、3纳米,先把14纳米、28纳米这些我们已掌握技术的自主化问题解决好,形成闭环、形成迭代之后再前进,会比原来快得多。
如果没有自己的生态体系,等于是在别人的地上种庄稼,现在我们要自己弄块地来种。
《环球人物》:您估计国产芯片需要多长时间能摆脱被卡脖子的状态?
胡伟武:芯片研发就像盖楼一样,人家已经盖到三层了,你说那我们一楼、二楼都不盖,直接盖三层吧,不可能的。我们和国外的差距就是基础很薄弱。有一段时间,我们觉得造不如买,所以CPU不做了、操作系统不做了,都基于国外的产品做整机、做应用。做得是都不错,但问题就是会被卡脖子。
在实力悬殊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国际巨头就像中心城市,我们只能在山里打游击,但也能活。等发展好一点了,打下几个县城,更好一点了,打下几个省会,最后才是三大战役。根据我自己的判断,被卡脖子的问题三五年内会有初步缓解,但要得到根本性解决,还需要两个五年的努力。
《 环球人物》:您曾说国内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在教学生怎么用计算机,而没有教学生怎么造计算机,这种情况现在有好转吗?
胡伟武:有初步好转。我在中科大上学的时候,教我计算机的老师是造过计算机的,还有老师造过打印机、运算器、流水线。而现在很多国内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近年来,我们一直努力推动这方面的改变,而且我发现即使是计算机本科生,能力也很强,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做出水平比较高的CPU,而过去他们只会编程。 另外,我发现国内中小学的信息化课程基本就是微软培训班,这对我们建设自主生态体系是不利的,也需要改革。
用《毛选》管理团队
《 环球人物》: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毛选》的?
胡伟武:是我在中科院读研究生时开始的,越研究越觉得它有用。三四年前,我们团队的薪酬只是国际同行的几分之一,甚至是级数的差距。能坚持下来的关键,就是解决了“为谁做龙芯”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自主体系?如果是为了上市赚钱、发财,就不用那么辛苦搞自主研发了,买国外技术做个芯片,拿去卖就行。
我们是为人民做龙芯。别人不支持,我们也要坚持做自己的生态体系。企业要设立一个高于赚钱的目标才能长远发展。所以我经常说,发军饷的旧军队,打不过不发军饷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
《 环球人物》:对于国产芯片的发展速度、技术水平,网上有一些争论,也有不太善意的评价,您是怎么看的呢?
胡伟武:这个没关系,有时候反而说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有些人不了解情况,觉得只要国家投入,很快就能趕上国外。我说这件事没那么快。打个比方,一家外国巨头研发芯片50多年了,我们如果从零起步,不可能5年就达到他们的水平,但经过努力,当他们干到60年的时候,我们达到他们2/3的水平是有可能的。
《 环球人物》:现在国际环境变化很快,如果未来外国一些政策发生变化,中国科技企业面对的压力变小了,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胡伟武:外国人是怎么对我们的?当你没有技术的时候,他们对你封锁技术;当你努力了10年,开始在市场上对他们形成威胁了,他们就来找你合资了。
“咱俩合伙办个企业,你控股行不行?”“我给你技术授权,你直接用行不行?”2010年之前,很多国外大企业找过我,核心思想就是:我知道你龙芯做得还不错,但没有我的好,不如你直接用我的算了,源代码都可以给你一部分。这就是个诱惑。
《环球人物》:您是怎么抵挡住的?
胡伟武:就是想清楚“谁拿枪杆子”的问题。诱惑背后都是4个字——缴枪不杀。你用了他的东西,自己的技术能力就会受到损伤,就没有自主研发的需求了,开始不断地跟着他发展。他每升级一代,就给你个好一点的,但永远不会把最好的给你。
《 环球人物》:您对年轻人有什么寄语吗?
胡伟武:就是三句话: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受得了委屈。我们搞科研的,尤其是做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科研项目,必须经得起这三句话的考验。前两句不容易做到,但第三句更难。